技能人才培训《数学》课程的开发与研究

技能人才培训《数学》课程的开发与研究

  本文以全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数学》通用教材的主要内容为蓝本,结合社会上急需电工电子类技能人才培训的需求现状,对数学教学的内容、目标层次、要求与方法以基于“教”和基于“学”的不同模式进行了初步的开发与研究。

  关键词 培训,数学,课程开发

  为了深入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和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促进职业技能培训学术理论和实践研究,推广教学改革经验、提高办学质量,我校电工电子类技能人才培训课程以全国通用教材主要内容为蓝本,进行了《数学》等科目的校本课程初步开发研究。

  根据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1999版修订的技工学校《数学》教学大纲,数学课程的教学目标阐述如下:

  使学生在初中已有数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初等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正确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逐步形成运用数学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为学习其它课程和参加生产实习打好数学方面的基础。

“新中学数学课程教材开发的研究与实验”结题报告

春意头衔:★井冈山★等级:贵宾威望:7文章:16062积分:104722魅力:49060现金货币:178966注册:2007年12月10日第4楼 
2.我国数学教育的优势和问题
  我们应当针对我国数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革,为此应当厘清我国数学教育的优势和不足。分析我国的数学课程、教材和教学可以发现,我国数学教育既有很大的优势,又有明显的不足。在我国数学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中,“双基”一直受到重视,我们很早就提出了“三大能力”的培养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根据时代发展对数学教育的新要求,20世纪90年代初又增加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和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2000年又明确提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大纲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三大能力”、个性品质以及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内涵作了明确、具体的界定,形成了“双基”、能力和个性品质并重的数学教育目的观。我国中小学数学教材有体系结构严谨,逻辑性强,语言叙述条理清晰,文字简洁、流畅,有利于教师组织教学,注重对学生进行基础训练等优点。我国学生的数学基础扎实,运算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强。
  我国数学教育的不足也是明显的。从数学教育内部看,其中最主要的是教学没有真正抓住数学的本质,常常纠缠在细枝末节上,存在脱离数学本源的现象,学生训练得太多太苦,时间、精力投入太大,教学效益不理想。具体地,以下问题是主要的。
  (1)数学教学“不自然”,强加于人,对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与内部动机都有不利影响;
  (2)缺乏问题意识,解答“结构良好”的问题多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少,对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不力;
  (3)重结果轻过程,结论记忆多关注知识背景和应用少,“掐头去尾烧中段”,导致学习过程不完整;
  (4)重解题技能技巧轻普适性思考方法的概括,方法论层次的内容渗透不够,导致机械模仿多独立思考少,数学思维层次不高;
  (5)“讲逻辑而不讲思想”,强调细枝末节多关注基本概念、核心数学思想少,对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不利。
  3.数学教育改革中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1)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
  信息技术时代要求基础教育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放在突出位置,因此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强调数学教学中师生的平等交流、互动等。但是师生平等强调的是人格平等,并不是“一切平等”,因为教师的人生阅历、认知结构、知识储备等决定了师生交流、互动中的主动和主导地位。“双主体”观能客观地反映师生关系:学生是学的主体,主要表现在思维的自主;教师是教的主体,是整个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引导者(主要是对学生思维的引导)。
  (2)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
  我国数学教育传统比较强调教师的传授,强调经过学生艰苦努力,反复的练习而达到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对数学学习中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重视不够,学生学得比较被动。所以,把发挥学生主动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重视学生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给学生提供探索的空间,使数学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在自己已有经验(包括数学的和非数学的)基础上的主动建构过程等等作为改革的重点,有现实意义。然而,我们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认为改进学生学习方式就必须排斥接受学习。实际上,接受学习并不一定就是被动的。“举一反三 “融会贯通”“触类旁通”等都是能动的接受学习的写照。学习方式的被动或主动,关键并不在于它是“接受的”还是“发现的”,而在于教学活动中学生主体的数学思维参与程度。
  数学知识(包括数学思想方法)是可以传授的,学校里的学习要以接受式学习为主。数学教学中,教师的启发式讲解非常重要,否则,学习质量和效益都无法保证。当然,教师应对如何讲解精心设计,做到讲授与活动相结合,接受与探究相结合,形成互补,从而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这就要求教师设计与提供丰富的数学学习环境,通过恰当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维、独立思考,使学生经历完整的数学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在已有数学认知结构的基础上,通过积极主动的思维而将新知识内化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去。另外,不同的知识类型需要有不同的学习方式。一般的,明确知识(概念性知识)可以是接受式学习为主,而默会知识(方法性知识)则应当以探究式学习为主,因为默会知识往往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只有设计合适的活动才能使学生领悟其内涵。
做不成太阳,就做星星;★做不成大路,就做小径;★做不成青松,就做丛灌木!

“新中学数学课程教材开发的研究与实验”结题报告之六

 “新中学数学课程教材开发的研究与实验”结题报告之六研究Ⅲ普通高中新数学课程教材的设计、编写和实验(1)showElementsTop(1);

2.讲历史,讲思想,讲文化

数学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标志之一,它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这种力量,主要体现在数学作为一种人类思维方法的典范、普适性的科学语言、通用的科学工具以及对完美形式与结构的追求精神,向人类文明的各个角落的渗透,并“正在走向前台”,对人类社会进步产生直接的推动作用。数学教材应当体现数学的这种文化特征,表现出数学的力量。因此,教材除了以数学的概念、公式、法则、定义、定理等组成“骨架”以外,还应当有数学的思维方法、寻求一般性模式的思想和追求简洁与形式完美的精神等作为它的灵魂。为了使教材更加丰满、生动和有趣,从而对学生产生强有力的吸引,我们在教科书中通过展示数学发展的历史、重要数学思想的产生背景和条件、数学发展与人类社会发展的相互作用等,使学生了解数学与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了解数学科学的思想体系和数学的文化价值,培养他们的理性精神,逐步形成正确的数学观。

3.改进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培养创新意识

数学学习应当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只有通过独立思考,搞清了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数学知识才能变为学生自己的东西。打好基础,需要有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作保证。因此,形成积极主动、独立思考的学习方式,是数学学习的内在要求。教材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都有引导作用。这就要求我们组织好教材的结构体系,按学生的数学学习规律、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规律呈现内容,强调为学生创造恰当的自主思维空间。因此,在教科书编写过程中,特别注意遵循认知规律,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提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努力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空间,为教师营造教学创新的环境,为师生互动式教学提供民主的氛围和丰富的资源,促使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

4.适当使用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是一种有效的认知工具,能够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提供强有力的平台,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本质。在编写教科书时,我们贯彻“必要性”、“平衡性”、“广泛性”、“实践性”、“实效性”等使用信息技术的原则,根据学习内容需要选择恰当的信息技术工具,充分使用科学型计算器,同时也大力提倡各种数学软件的使用。在适当的数学内容中,利用信息技术呈现以往教材和其他教学手段难以呈现的内容,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为学生主动地探索和研究数学提供有效手段。

三、            教材创新设计的几个关键点

如何在继承我国高中数学教材编写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积极创新,是我们编写组一直在全力思考的问题。我们应当针对以往教材的问题进行改革,使教材跟上时代发展的需要。在研究Ⅰ的基础上,针对我国数学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在教材的“亲和力”“问题性”“思想性”“联系性”等方面进行了大胆创新。

1.亲和力:以生动活泼的呈现方式,激发兴趣和美感,引发学习激情。

我们尽量选取与内容密切相关的、典型的、丰富的和学生熟悉的素材,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创设能够体现数学的概念、结论及其思想方法发生发展过程的学习情境,使学生感到数学是自然的,水到渠成的,激发学生对数 的亲切感,引发学生“看个究竟”的冲动,兴趣盎然地投入学习。

在体现知识归纳概括过程中的数学思想、解决各种问题中数学的力量、数学探究和论证方法的优美和精彩之处、数学的科学和文化价值等地方,将作者的感受用“旁批”等方式呈现,与学生交流,增强了教科书的“亲和力”,启发学生更深入的数学思考,不断引发学习激情。

2.问题性:以恰时恰点的问题引导数学活动,培养问题意识,孕育创新精神。

在知识形成过程的“关键点”上,在运用数学思想方法产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关节点”上,在数学知识之间联系的“联结点”上,在数学问题变式的“发散点”上,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内,通过“观察”“思考”“探究”等栏目,提出恰当的、对学生数学思维有适度启发的问题,引导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活动,使他们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理性思维的基本过程,切实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

提问是创新的开始。“看过问题三百个,不会解题也会问”,通过恰时恰点地提出问题,提好问题,给学生示范提问的方法,使他们领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艺术,引导他们更加主动、有兴趣地学,富有探索性地学,逐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孕育创新精神。

例如,每一节的开篇尽量都以问题开始;以“观察”“思考”“探究”等栏目明确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的数学活动,使他们认真观察具体实例中反映的数量关系或几何特征,积极主动地开展实验与猜想、归纳与推理的活动,思考问题的本质,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思维来概括数学概念,获得数学结论,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问,领悟数学思想,理解数学本质;在教材边空中,用“问号型”图标提出数学知识形成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在小结中,从知识的联系、数学思想方法的高度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从数学整体结构中把握相应的知识;在练习、习题和复习题中,引导学生自己提出拓展性的问题。2007-03-22  原创作品 下载:vardownloadText='';if(downloadText.length>0){document.getElementById("downloadcontent").style.display='';} 【上一篇】【下一篇】varnRelNewsCount=0;if(nRelNewsCount>0){document.getElementById("relnewscontent").style.display='';}

本文Hash:05342880de84786bdd6d10e7ce169d283b5e7ef9

声明:此文由 谢绝崇拜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