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千万不要过度保护自己的孩子

每个宝宝都需要妈妈温柔的爱和保护,可是当保护前面加上“过度”二字,你就应该提高警惕了。把握孩子成长的每一个细节,让一切伤害、沮丧、压力和失败远离你的孩子,这仅仅是你最美好但却不可能实现的愿望。

父母们都希望孩子在安全、健康的环境里长大,只是当孩子不小心看到电视上不该看的画面,听见不雅的话语,或者偶尔吃点垃圾食品,你也不必过分紧张,那极少数时候的忽略并不会让你给孩子的细心呵护毁于一旦。

相比妈妈送的一件防弹衣,孩子更需要的是学习自我保护的能力

“妈妈不让我……,因为她怕我受伤生病。”这一定是你第N次听到这句话了。没错,如果他没洗干净苹果就吃,真的会生病;如果他在外面玩时摔倒了,真的会受伤;如果他被别的小朋友欺负了,真的会难过,只是这并不能作为不让孩子尝试任何可能带来风险的事情的原因。更好的办法是教他怎样规避风险,或者在问题出现后妥善地解决。

拿户外运动来说吧!相比整天待在家里不运动而对健康的身心造成的不利影响,孩子因为摔倒而受的小伤根本不算什么。我们都知道多活动身体的孩子会更健康、更开朗,很少运动的孩子体质比较差,所以常常生病。除了健康方面的考虑外,户外运动特别是团队活动会让孩子学会交流、协调和团队合作。

当然,“安全第一”是绝对没错的。让孩子出去玩时,一定要让他知道怎样保护自己,比如摔倒时怎样落地,伤害会最小;怎样伸展身体不容易拉伤;怎样遵守游戏规则,可以确保每个人的安全……

除了避免身体的伤害,孩子需要面对的情绪和心理问题也需要父母帮忙。他会害怕,会失望,会苦恼,会愤怒,我们不可能将所有让孩子不开心的事情,都被屏蔽在孩子生活范围之外,我们只是应该在孩子接受和适应能力比较强的时候,让他学会应付各种问题的本领。而只有在遇到小问题时,赶紧学会本领,他才可能凭借你交给的方法和他自己成长的力量,面对今后更加复杂和棘手的难题。

过度保护剥夺了孩子为未来人生做准备的权利;那么,恰当的保护,了解你的孩子,给予他所需要的,要怎么去做呢?

妈妈网育儿专家认为:

过分保护是在父母怕孩子吃苦受累的思想支配下产生的。父母过于小心,不让孩子干这做那,让孩子逐渐养成胆小怕事的性格。改变孩子的怯懦心理,首先就要改掉大人的过分保护。

有意识地为孩子创造外出活动与他人交往的机会。

把孩子从家庭的小圈子里解放出来,经常带孩子到公园或其他公共场所,让他们接触、认识、熟悉更广阔的世界。带孩子去走亲访友,或去外地旅行,开阔他们的视野,并让孩子和小伙伴们在一起游戏,和大家一起参加文娱表演活动。

有目的地交给孩子一些可以独立完成的任务,限时间完成。在完成中遇到困难,可以给他鼓励、指导和帮助。当孩子完成任务时,应进行表扬,帮助他树立信心。

给他们讲一些歌颂、赞美勇敢的故事和童话,对孩子进行勇敢者光荣和只有勇敢才会成功的教育。同时,也要告诉孩子,胆小鬼是什么大事也做不成的,让孩子鄙视胆小怕事的行为。

针对孩子存在的具体弱点,还应有的放矢地进行锻炼和诱导。

如,孩子怕生人,在生人面前不敢讲话,每当有客人来时,应该让孩子与客人接触,并锻炼他(她)在客人面前讲话。这个工作可与客人讲明,并求得客人的配合;让客人有目的地发问。这样,一回生,两回熟,会逐渐改变孩子的怯懦心理。

家长千万不要阻碍孩子的自我实现

家长应该真正的帮助,是做到以下两点:

一:营造有利于孩子活动的环境,而不是限制他们的活动。

儿童不可能通过思考或无所事事而发展成一个拥有健康心智和高度智慧的成人,所以,只要对孩子没有伤害的行为,父母就不要横加干涉,而是积极想办法保证孩子的行为不带来危险。

孩子不是喜欢啃玩具吗?不要制止他,而应该把玩具清洗干净,提供安全的玩具给孩子啃。孩子刚学会爬或者走的时候,不是喜欢东摸摸、西摸摸吗?不要制止他,但要记得把锋利的东西拿走,把易倒的重物移开,把电源插座盖起来。只要不涉及安全,父母就让孩子自由地行动吧。在儿童学爬期间,要注意把家里危险的东西收起来,尽量把有棱角的家具包起来,锅的手柄一定要朝里,等等。可见,美国的传统观念是鼓励孩子探索世界的,这可能就是这个民族创造力的源泉。

二、适应孩子的“步伐”,等待他们自我实现,而不是为了自己方便去拔苗助长。

我们常常带幼儿散步或去公园玩耍,但我们是否能像这位父亲那样从容地适应孩子的节奏呢?不少父母把带孩子玩耍变成一件令人厌倦的繁重劳动,自己常常累得满头大汗、精疲力竭。“别跑啦!会摔倒!”“别坐下,地上脏!”“哎呀,快点啦,你怎么这么磨蹭!要我抱着你走吗?”“小心,有车!快拉着我的手!”“快来看呀,好大的一朵花!”这些“关心”,这些指令,其实阻碍了孩子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意愿。

现代生活的节奏很快,父母确实也非常忙碌。很多时候,父母其实是为了方便自己而去“帮助”孩子。看见孩子在系鞋带,我们会觉得等上几分钟很漫长,忍不住过去帮忙;让他们自己洗手,搞得到处湿乎乎的,还不如我们给他们洗了省力;让孩子自己吃饭,饭没吃进去多少,大部分都掉地上了,花的时间还长,还不如我们喂他们吃……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谁都知道,教孩子自己洗手、吃饭、穿衣、过马路、整理衣物,比起“帮”孩子做完这些更加乏味、更加麻烦、更加困难、更需要耐心!但是恰恰这样,前者是一位教育者的工作,帮助孩子创造自我;而后者只是一个仆人简单机械的工作,堵塞了孩子生命发展的道路。

不要阻碍孩子的自我实现

让孩子去自我实现,父母一开始要花很多的时间去等待、去收拾残局,但孩子成功了之后,就能大大“解放”家长,给家长节省更多时间。

高效能父母不会给孩子施与不必要的“帮助”,他们放慢脚步等待孩子成长,呵护孩子主动探索的热情,直至孩子满足自我实现的最高需求。

营造有利于孩子活动的环境,而不是限制他们的活动。适应孩子的“步伐”,等待他们自我实现,而不是为了自己方便去拔苗助长。

小提示:父母应该多让孩子去观察、去接触、去感受,而不是去阻碍孩子的自我实现,让孩子的各种感觉得到合适的发展,顺其自然的成长。

家长的过度的保护会阻碍孩子成长

父母生儿育女,自然就有了爱的责任。但是过度保护就是一种不健康的爱孩子的方式。

过度保护的表现形式之一是包办代替。很多父母过于小心,生怕孩子吃不好、穿不好,对孩子百般侍候;父母双方的长辈也不甘落后,更是捧星星、捧月亮,围着孩子团团转。孩子在家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什么也不用做。往往是孩子刚说口渴,大人已经拿出水杯,拧开盖子,小心翼翼地把温度适宜的水送到孩子嘴边;发现鞋子的粘扣散开了,还没等孩子弯腰,大人已经蹲下去帮孩子扣好了鞋子……

过度保护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过度干涉。怕地上不卫生,总是将孩子抱在怀中;怕孩子弄脏衣服而拒绝让孩子游戏;怕孩子摔倒受伤而不让他骑自行车;担心有碎玻璃会伤到脚而禁止孩子在沙滩脱鞋;教孩子绝对不要跟陌生人说话……对孩子的过度保护,实质上就是对孩子的过度限制。好奇是孩子的天性,是驱使儿童去认识世界的动力,也是儿童成长的第一步。但是儿童好动,难免会有一点危险,很多家长怕孩子受到伤害而采取过分的限制和保护措施,为了孩子的安全,处处干涉、限制孩子的活动。某校野炊时,一个13岁的男孩什么也不会做。这个孩子说:“我姥姥有三不准,刀不准动,电不准动,火不准动。我长到13岁,火柴也不会划。我连家炊都不会,哪还会野炊啊?不是我们不想干而是不会干。”

如今不少父母很少去思考在无微不至的关怀下,在处处限制的环境中,我们的孩子将失去什么。“现在的孩子真的很可怜,家长们过度的关注和保护已经让他们变得越来越无能。”中国少年儿童出版总社副总编、“知心姐姐”卢勤在参加一次少儿教育专家论坛时语出惊人。过度保护对孩子成长的负面影响很大,会让孩子在生理和心理的发展上都比一般的孩子要缓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孩子的过度保护其实是对孩子的一种伤害。

过度保护阻碍了孩子独立性的发展。孩子会因为父母的过度保护,导致自己所取得的经验不足,从而感到自卑并害怕挑战。受过度保护的孩子到了该长大的年龄却总是让人觉得他长不大,到了而立之年,凡事仍不能自立,没有长辈陪在身边就惶惶不可终日。有人把这样的人叫做“30岁儿童”。

过度保护在压制孩子的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也不利于个性的发展。研究证明,过度保护会使孩子依赖性太强,人际交往能力差,缺乏自信心,自理能力差,胆小,肢体灵活度差等等。看似小事的“不会自己吃饭”、“不参与小朋友的各种活动”,都会使孩子产生心理负担,觉得自己处处比别人差,不能融入同龄人中,渐渐失去自信心,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来。过度保护,使孩子缺少了成长过程中的磨砺,容易造成孩子的软弱闭塞、胆怯无能并逐渐养成胆小怕事的性格,同时使孩子和社会之间竖起了一道墙,孩子在无形中远离了社会,长大以后就会难以适应社会。所以,受过度保护成长的孩子,在社会上会遇到许许多多的问题。

不能否认,当今社会,各种暴力事件时有发生,各种危险因素在增加,但是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必须要经历一些磨难,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酸甜苦辣都是营养,生活百味都要体验。”我们应当给孩子一片自由的天空,主动学习健康地爱孩子,用头脑去爱孩子。

首先要理智地分析自己的行为,学习放手让孩子逐步学会独立。实际上,在许多时候,许多过度保护自己孩子的父母是很难认识到自己正在过度保护自己孩子,认为“别人也都这样做”,自己这样做是为 孩子健康地成长。但是,偶尔,在某一个瞬间,他们感觉到自己在过度保护,于是产生了“从现在开始你自己看着办”的想法,突然什么也不帮了,这显然不是一个明智的处理方法。孩子的独立能力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养成的,要通过渐进式的成长才能形成。因此,父母要适当制造机会让孩子学习,多给孩子适度的探索空间,逐步学会独立地面对事情。

其次,既要有适当的奖励,又要有必要的批评。在孩子的探索中,家长的欣赏与鼓励永远是孩子有力的支持。及时而明确地告诉孩子,他做得很好,会让孩子继续在挫折中努力前行。但是这个过程中也要有必要的批评。比如当孩子总是依赖父母不愿意自己动手的时候,家长要及时地批评教育孩子,告诉他:“为什么你不自己试试呢?”

另外,要帮助孩子建立危机意识,学习保护自己的方法。当今社会,各种危险因素在增加,不该发生的悲剧时有发生。家长应该帮助孩子建立危机意识,但更重要的是教会孩子在面临危险时知道该如何应对。我们家长老是对孩子说“你得小心”,这等于是废话,仅仅告诉孩子不要接受陌生人的糖果或遇到火情时不要直冲也是不够的。家长必须切实向孩子说明遇到危险时该怎么做和不该怎做。但是必须要心平气和地讲得很清楚、很具体。比如,“你到了一个商场,由于人多,你走丢了,这个时候你应该怎么办呢?一定要告诉可靠的人,不能看着这个人可靠就可靠,而是要找在这个地方工作的人员”;“假如你的小朋友落水了,要是你不会游泳那怎么办呢?那就不能去救他,因为那样无异于自杀行为,而是应该赶紧喊周围的人,找能救的人把他救上来,我们一定要学会保护自己,在保护自己的前提下再去救人……”

相信每位父母都希望将孩子培养成健康的,对社会有用的人,那就请你们将爱心变成诚心与耐心,给孩子一个自由的空间,用心去爱,用脑去爱,陪伴孩子在坎坷的成长道路上一路前行。

本文Hash:5d0d2a295378a56e0979dee17c39d2d054085d9a

声明:此文由 lea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