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孩子到生活实践中去

生活实践和大自然是培养孩子的好课堂,它们会给孩子以丰富的知识,给孩子爱探索的心灵以无穷的启示,家长一定不能忽视这一点。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带孩子到实践中去,就是让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会生活处理,参与家务劳动;带他们去参加有益的社会活动,了解社会生活。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就是带孩子出去游览、旅行,扩大孩子的生活视野,使他感到世界如此之大,可以从中引出问题,启发他们思考,这是增长知识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开发智力必不可少的一环。历史上不少科学家正是因为他们从小参加生活实践,对大自然充满了浓厚的兴趣,由此培养出勤奋和探索精神,长大后为人类做出了伟大的贡献。这些事例都值得我们很好地效仿和学习。

让孩子在鼓励中感受到关怀

  ★鼓励与信任让孩子快乐学习

  您不应该说,什么时候都不能放松!

  您应这样说,但是也要注意身体。

  您不应该说,只要多花时间,就一定能解出来的。

  您应这样说,不过要量力而行,别让自己太累。

  ★学习、玩、健康,对孩子来说都一样重要

  有个朋友,谈到他的父亲,总是感叹父亲对自己的影响之大。其实说起来也不过是一件平常的小事。

  他父亲平时工作繁忙,根本没时间管他。有一次父亲偶尔闲下来了,跟他谈话,末了说了这么一句话:“我都没怎么管你,一来我忙,二来我看你也很努力,功课不错。不过呢,也要注意劳逸结合,别搞垮了身体。”

  这个朋友当时正上高一,成绩中上,平时玩得特别疯。父亲这一句话,让他心里觉得愧疚不已,但是又让他感受到了一种绝对的信任。他在心里暗暗告诉自己。事实上,他后来也的确做到了这一点。

  一句话感动一个人,影响一个人,改变一个人,并不是天方夜谭。很多孩子的人生,也许就因为父母的一句话而发生意想不到的改变。

  学习的问题,一直是父母和孩子的心头结。父母眼里只有成绩,孩子老是担心成绩差遭父母骂。父母要孩子把学习放在第一位,而孩子除了学习,还要玩乐。

  孩子们最常听的一句话就是:“赶快写作业去!”学习真的就重要到那种地步,宁愿以孩子的健康和快乐去换取吗?

  每个大人都是从孩童时代过来的,应该能够理解孩子好玩的天性。

  ★对于孩子来说,玩乐和健康跟学习是一样重要的。

  有健康的身体,有玩乐的轻松,才有精力把学习搞好。健康是资本,玩乐是放松。家长必须明白这一点。不要随便地就呵斥孩子“你给我学习去”。

  让孩子在鼓励中感受到关怀既然家长是要鼓励孩子学习,那么肯定是不希望孩子讨厌学习。

  但是想一想,孩子如果每天回家都听到父母说:“好好学习去吧!”心里该是多么厌烦!他会觉得父母除了关心学习,根本不在乎他本人。这个时候,他对学习哪里会有好感呢?

  鼓励孩子学习,首先要给予他足够的信任,认为他可以做得好,其次是要他量力而行,除了学习,还要结合自己的实际,不要太劳累,不要太强迫自己。孩子听了父母这么说,感受的不仅是鼓励,还有来自亲人的最真诚的关怀,这会让他心里觉得温暖。同时,学习带给他的压力也因此而化解了。

  ★鼓励孩子学习也要因人而异

  当然,鼓励孩子学习,也并不是光一个理儿就行得通,还得就具体情况而定。

  有的孩子特别贪玩、调皮,父母就要因势利导。比如孩子玩累了,可以对他说:“歇一会儿,去做功课吧,做完了功课,可以玩得更开心了。”

  有的孩子内向,或者成绩不好,每天一回家就只顾着埋头苦读,父母就必须想办法让他多跟其他的孩子一起玩,或者带他出去玩,让他减轻学习带来的心理上的负担。孩子做完了功课,你可以对他说:“现在功课做完了,你可以出去玩会儿,让大脑休息一下,这样明天才有精神学习新的功课呀。”或者说:“学习是很重要,但是不用这么拼命,咱们不急,一点点来。该玩儿玩,该学学。要把学习变成一件快乐的事。”

  先了解清楚孩子的性情,再来对症下药吧!

孩子的不安——其实是生活中的警报

不安——生活中的警报

韩英(9岁/女)

“这孩子很喜欢上学,可是一到考试期间就非常不安,觉也睡不好,甚至每周会出现一次胃痛。很多时候因为太紧张,把会做的问题都答错了。每次都是要检查好几遍作业才能睡着。认真虽然很好,可是如此小心翼翼、忐忑不安,真叫人担心啊。”

所谓的不安,指的是由于担心未来发生的事而内心不安定的状态。在面对未知事物或是某些令人担心的事物而感受到危险的时候,不安就产生了。这种自然的情绪谁都会有,且有时它会对人生起到积极作用。为了在演讲比赛中胜出而花大量时间精心准备,或是为了英语考试把零散的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这正是“健康的不安”起的作用。

但是,过度的不安会使人变得精神委靡,严重的时候甚至会影响孩子的学业和健康。为了将不安升华为积极有益的情绪,我们试着了解和掌握这种情绪吧。

虽然要将孩子的不安和恐惧区分开来并不容易,但一般来说,不安是对未来事件的担心。与此相反,恐惧是在面对十分确信的危险或是特定的事物、状况时产生的心理,例如害怕某种特定的动物,害怕上课时在同学们面前发言,或是害怕某个欺负自己的孩子等。

即使处于同一状况,不安的程度也会因人而异。幼儿们在与妈妈分开时感受到的“分离的不安”,其程度各不相同,上小学以后,孩子在不安的时候也会因性格不同而反应不一。有的孩子每天去上学的时候都会不安,有的孩子在入学仪式或是表演集体节目时紧张,而大部分孩子都会在考试的时候尤其紧张。青少年还会在不安的时候,表现出极端的行为,比如对家长的要求烦躁不安时会有“我就这样,你能拿我怎么办”的反抗倾向,或是对老师的批评持无所谓的态度。

大人眼中的小事,却是孩子的大事

四年级的子珺常常看起来很不安。班主任J老师通过观察发现,子珺常常把“我能做好吗?”这句话挂在嘴边,与同学们的关系也不是很好,常说“大家都不理我”之类的话。与老师说话的时候,不能直视老师的眼睛,上课叫到自己名字的时候甚至会吓一跳。每次考试他都很焦躁,似乎很担心自己会考不好,表情很疲惫;考试结束后,就会立刻跑过来询问成绩。

在了解了子珺的家庭情况之后J老师才得知,子珺的父母都是小学老师,他与哥哥年龄相差很大,是晚生子。子珺的哥哥是优等生,被保送到了重点大学,因此父母对子珺要求非常严格,他的时间都安排得很满。父母一回到家里就会检查他的作业,若是没做好他就会挨训。由于父母的期望过高,感到负担很大的子珺凡事都显得很不安。

老师在见到子珺的父母后,详细说明了情况,并建议他的父母不要对子珺太过束缚,孩子一犯错就紧紧抓住孩子的错误不放,而是应该放开手,给孩子一些自由,说“你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了”或是“做得很好”之类的话。在学校里,老师对他也特别照顾,即使子珺犯了错误,也还是对他说“我理解你,但是下次要注意哦”,然后让事情就此结束。子珺的不安症状虽然没有很快地消失,但几个月后他看起来好多了。

孩子们大多是在学校里无法跟上基础的课程进度时,便开始感到不安。有些孩子在上课的时候由于害怕答错老师的提问而不敢举手,也有的孩子在把买东西的钱弄丢后会感到不安。对于大人来说这些也许是小事,但对于孩子来说则是大事。

孩子若出现了以下的症状,父母就要注意他们是不是受到不安感的折磨了:

总觉得似乎会发生不好的事情。

常 心跳加速,手脚发抖。

神经过敏,很容易恐惧或是害怕。

是忧心忡忡,担心会发生事故或是染上疾病。

常常讨厌上学,总想待在家里。

过度地对发型或是着装上心。

常常说自己胃疼或是身体的某个地方疼痛。

常常出现抽筋或是大汗淋漓。

时常失眠,总希望父母能陪在身边。

常常脸红或是消化不好、肚子不舒服。

不能安稳地休息,无法镇定下来。

那么,孩子为什么会不安呢?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看看你的孩子符合哪一项:

父母的期望过高,孩子感受到限制的时候。

个人要求成功的欲望过高的时候。

遭到朋友拒绝时。

父母或是老师的教育没有一贯性,孩子感到困惑时。

不断地受到指责时。

父母的不安影响到了孩子时。

没有安全感的时候。

发泄情绪可以消除不安

父母能够认真地聆听孩子的话并理解他们,这一点是最重要的。父母需要积极地倾听,并鼓励孩子,让他们自由地说出自己不安的情绪。即使孩子在辩解,也绝不能打断孩子的话。想表达自己的感受或是说明理由时,也不要用批评的语气。而且,不要“纠正”孩子的情感,对他们说:“你那么想是不对的。”应该让孩子知道,你尊重并理解他们。

此外,父母应该告诉孩子自己也有不安的时候,并告诉孩子你是如何操控它的。要让孩子知道,不论多难的事情,都会有解决的方法,以此让孩子减轻不安的要素之一——无力感。

为了减轻孩子的不安感,我想分享几个在家庭中可以尝试的方法:

缓解孩子的紧张感

仅是缓慢的深呼吸,就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在上学前或是入睡前,让孩子躺下并闭上眼睛做缓慢的深呼吸,暂时缓解一下紧张感,接着再慢慢地舒展全身就好了。

让孩子多想些美好的事情

当孩子处于容易不安的环境中时,想想开心的过去就可以轻易地缓解紧张感。例如,与其让孩子想着考试的内容而焦虑不安,不如让他(她)想想在海边度过的愉快的一天。

让孩子多说有自信的话

“我绝不可能像泽熙一样把数学学得那么好”或是“我的听写分数总是最低的”,总说这些话的孩子,现在就处于不安之中。常让孩子说“即使有不懂的问题,努力了就一定能学会”之类的话,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长处吧。

让孩子说出不安的情绪及其原因

有时候,释放自己的感情就可以消除不安感。倾听他们不安的原因,并尝试理解孩子吧。

常常拥抱孩子,表达对孩子的爱

陷入不安感的孩子需要更多的爱与关照,像对待小孩子一样给他们爱的肌肤接触就好了。父母首先上前给孩子一些肌肤接触,这比任何话语都能给孩子以信赖感。紧紧地拥抱孩子,让他们坚信,困难的时候会有父母的陪伴。这样的身体接触不仅仅是对儿童,对于青少年来说也是需要的。

若觉得孩子的状态无法在家里得到控制,那就向专家咨询,寻求解决的方法,听听专家的意见吧。在孩子的情绪变为挫败感或是无力感之前,尽可能地寻求帮助,才是明智的选择。

本文Hash:3ba57daef3c37ec37a5ea5d8e8e64da60c9e2b39

声明:此文由 谢绝崇拜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