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孩子身边的玩具

其实,生活中,孩子的身边充满了许多的玩具,作为父母,你发现了吗?那么今天小编就来向你介绍在生活中孩子的玩具吧。孩子的玩具到底有哪些呢?生活中孩子身边的玩具宝宝可以玩的玩具。布书:你可以和宝宝一起“玩”。镜子(直径约10~15cm):让宝宝通过镜子来认识自己。小皮球:跳来跳去的,很能吸引宝宝的眼球。按键玩具:如小电话,宝宝喜欢用小手去摁一摁。套叠玩具:看似简单,可宝宝喜欢,操作中还能感受物体的大小。拖拉玩具:宝宝会走以后,就喜欢拉着玩具到处走了。蜡笔:可供宝宝随意地涂鸦。橡皮泥:可供宝宝任意揉捏。积木:宝宝可以用它来摆出自己喜欢的造型。穿珠:可以按颜色、形状等穿成不同的小玩意儿。小贴士:这样的玩具不要买1.荧光棒。里面含的成分有毒性。如果不慎泄漏,被孩子误吸或触碰,会造成恶心、头晕、麻痹甚至昏迷等。2.激光电筒。这是一种氦氖激光,如果直接近距离照射眼睛,会对角膜上皮细胞造成伤害,容易诱发角膜炎等眼病。3.声音失真的电子玩具。近年来发现,电子枪等玩具的噪音会损伤孩子的听力,所以要慎重选择。“天然”好玩具纸巾盒童童*:童童1岁2个月,特别喜欢找纸巾盒,先把纸巾拉出来好长好长的,然后又学我把它塞回纸巾盒里。还喜欢把两个盒子叠起来,然后掀倒,“咯咯咯”地大笑!沙子Ray-007Lee:黑牛1岁7个月了。他对电动狗、枪、皮球、积木等,玩一会儿就厌了,但对瓶子、小盒子很感兴趣。特别是沙子,他可以玩上半天。撑衣杆mineral_p:我儿子最喜欢家里撑衣服用的杆子,他把它叫作金箍棒,拿着它到处捅。专家说法:把创意留给孩子孩子为什么喜欢某些玩具,而不喜欢另一些玩具?一个好玩具是孩子可以操控的,在玩的过程中他能够有探索、有发现、有想象的余地、有创意的空间,它能让孩子充分体验到自己的能力。这就要求玩具必须适合孩子的发展水平。高难度的玩具,在小年龄的孩子那里玩不出名堂,甚至会带来挫败感,可以说是买早了。如果你不及时把它们藏起来,孩子对它们也没有了新鲜感,往往是长大了也不玩它了。还有很多玩具,制作过程复杂,倾注了很多成人的心血,但对孩子来说,只能摆在那里看,“玩头”不大,没有让孩子发挥创意的空间,也会成为家里的垃圾。然而,如果成人把给孩子做这类玩具的过程看成是自己在玩,并且让孩子也参与其中,那么结果会有很大的不同。小编总结:难的玩具孩子不会玩,但是,有些简单的玩具,比如球、积木,可以有很多玩法,给孩子想象和创意的空间很大,适合的年龄范围就比较大。孩子在玩中感受到自己的成就,他就会喜欢哦。(兼职编辑:邹利军)

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纠正边吃边玩的不良习惯

导读:边吃边玩是不良的进餐习惯中最显著的一种。不良的进餐习惯主要是指有些儿童吃饭时不能按照正常的习惯来进食,有的孩子喜欢一边吃饭一边玩;有的孩子一定要家长喂饭,家长不喂就不吃;有的孩子喜欢躺着吃饭。

边吃边玩是不良的进餐习惯中最显著的一种。不良的进餐习惯主要是指有些儿童吃饭时不能按照正常的习惯来进食,有的孩子喜欢一边吃饭一边玩;有的孩子一定要家长喂饭,家长不喂就不吃;有的孩子喜欢躺着吃饭;有的孩子喜欢吃一口饭喝一口饮料等等。这些都是不良的进餐习惯。

当前,最明显也是最让家长头痛的就是边吃边玩。从孩子的身体发育来讲,边吃边玩的孩子往往摄食量不足,这样摄入的营养相对减少,不利于孩子的生长发育;从孩子的身体机能来讲,边吃边玩时消化腺和胃酸分泌少,摄入的食物消化和吸收不良。儿童的消化系统结构本来就很柔弱,还有待健全,进餐习惯不良有损于神经系统的卫生;从孩子的卫生状况来讲,边吃边玩时各种细菌会趁机经食道侵入体内,成为孩子腹泻、呕吐的最根本原因,不利于孩子的健康;从社会道德角度来说,边吃边玩也不符合文明准则。边吃边玩还会影响孩子未来的健康水平和文明面貌。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从家长身上找原因。比如,孩子喜欢吃零食,家长没有在孩子吃饭以前进行制止,而孩子在吃饭前已吃了很多,到了吃饭的时候便没有胃口再吃了,所以无论家长怎样强迫都是没有效果的。家长应注意孩子吃饭以前不要让孩子吃零食,留着胃口吃饭。又如,饭菜色香味欠佳,无法增进孩子的食欲,等等。如果这些原因都存在的话,家长应尽可能地纠正,才能有效地教育孩子。

家长在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孩子模仿欲望强的特点,以自己的行为为孩子做榜样,如家长自己吃饭时不看电视,那么孩子就无法找到边吃边玩的借口。另外,还可以在适当的机会让孩子观察其他小朋友正常的进餐状况,让其他人为自己的孩子做榜样。当然,这个模仿对象最好是比自己的孩子优秀一些,可以刺激孩子产生模仿欲望的同龄人。孩子的好胜心强,看到父母表扬本来就比他优秀的孩子自然不服气,想要比别人做得更好,这样一次两次下来,孩子习惯一次性把饭吃完以后,一些不良的进餐习惯就自然而然地纠正了。还有,父母要注意多给孩子正面的鼓励,而不要轻易责骂孩子,那样不仅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更容易由不良情绪引发孩子厌食,结果适得其反。如果孩子某一次吃饭表现良好,父母应该对其进行正面强化,甚至还可以给予一些奖励,比如买孩子喜欢吃的水果,暗示孩子把好习惯一直保持下去。

既然称之为“习惯”,就不可能是一次两次就可以立竿见影的,家长不能企求一次成功从此一劳永逸,而要多一些耐心,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采取正确的对策,并且要能坚持下去,一段时间以后,孩子的不良进餐习惯是可以纠正的。

孩子身边发生的事情,要向孩子解释

一天,一个朋友对我讲到发生在她家宝宝身上的趣事,说:有一次,她带着女儿出去逛街,吃的个饱饱的满载而归!回去的公交车上,女儿兴致盎然的半躺在座位上和她喋喋不休,时而抬起她的小脚丫凑到她脸上逗弄,正在这时不知从哪传来的一股恶臭迎面扑来,车上的乘客顿时全都捂起了嘴巴,她也不例外,可女儿见状满面委屈,终大叫一声:不是我的脚臭!全车乘客哗然,然后爆笑。

每个小孩子身上都有一大箩筐的趣事童言,之所以让我们成年人惊讶,让我们感到好笑,是因为他们的认知方式和我们大不相同。对这种差异的忽略,有时候没所谓,有时候就会造成伤害。

很小的孩子他们的思维能力不够成熟,是无法区分事件本身和其发生的大环境的,也弄不清楚这件事情是否与自己有关。孩子们看到大人高兴,也跟着高兴;看到大人们吵架、生气,会害怕并以为是这是自己的错,是自己不乖,因此产生负疚感,并压抑自己的自尊、降低自己的自我价值感。长此以往,会导致孩子自信心低,过分讨好别人和环境。

很多人长大了,理性上已经能够辨清外界那些事情与自己有关,那些与自己无关,可还是会因为那些本来与自己无关的事情而紧张。比如上学时,班上丢了东西,明明不是他拿的,可他和贼一样不安,甚至比贼还不安,直到找到了偷东西的那个人,大家公认了,他才放下心来。这样的心理多半源于幼年时阴影。

所以,我们应该及时地向孩子解释周围发生的事情,应该充分到孩子的感受和理解。有一次我在朋友家,他们夫妻俩为了一件事发生了争吵,他们不到一岁半的孩子本来安静的玩着玩具突然大哭,夫妻停下来不知怎么回事,我就建议他们到孩子面前亲切的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走到孩子面前说:宝宝,刚才爸爸妈妈吵架了,这是我们的问题,不是因为你不乖,我们都爱你!结果,孩子马上破涕为笑。我把这个例子讲给别的家长朋友听,他们说,这么小孩子懂什么?何必。这其实也是很多成年人的误区,事实上,虽然孩子懂得不是很多,但是他们的心灵能够感到的确已经很多很多,尤其是对于别人的情绪、相处的氛围。

大人吵完架去和孩子说明有着多重的价值,首先会驱除孩子的不安,增进孩子的安全感;其次,杜绝孩子因此而负疚;再者,让孩子感到自己是重要的,是家庭的一员。

再有,当家里来客人时,当大人们讨论商量一件事情时,很多家长习惯让孩子走开,以避免被孩子打扰,如果孩子不听话,家长们还会发火甚至对孩子体罚。我对此很不赞成。如果不是极为特殊的事情,不应该把孩子支到一边,孩子们会因此觉得自己是“多余的”、“无用的”或者“惹人讨厌的”,这样会降低孩子的价值感和自尊。相反,如果我们欢迎孩子参与和发表自己的意见,固然孩子的一间可能还比较幼稚,于事无济,但是他们会感到自己是“有地位的”、“被看重的”、“有价值的”,而且这样的做法对于孩子的“社会化”和“智力”的发展都大有好处。两种方式产生的影响,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能看出区别,一直到成年都有明显的烙印。

所以,我始终主张家长朋友要尽早的把孩子尽可能多的“纳入”家庭生活当中,对于生活中出现的选择和计划,要鼓励孩子参与;对于家庭中发生的事情,对于孩子身边发生的事情,要向孩子做解释。

本文Hash:075fcad2afcbe7564daa73f81050e854970a3767

声明:此文由 Mike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