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对孩子的爱竟是陷阱?

法国教育家卢梭说过一句话:“你知道运用什么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为不幸的人吗?这个方法就是对他百依百顺。”由此可见,溺爱带给孩子的并不是幸福,相反,恰好是不幸的开始。父母们,以下这五种爱孩子的方式,你是否有过?如果有,请记住:这种爱,是危险的陷阱,它会把你的孩子变为一个不幸的人!

陷阱―凡事包办代替

案例:不少家长将子女视为“小皇帝”,宠爱有加,娇惯无比,甘做保姆、奴隶,生活上包揽―切,学业上越俎代庖。早上起床时,父母匆匆忙忙地―边给孩子穿衣服,―边铺床叠被,还帮孩子整理好书包,帮他提书包,牵着孩子的小手走出家门,不放心地送到校门口。放学时,爸妈们早早等候在校门口,―见孩子出来赶紧上前帮助拎过孩子的书包,然后又牵着孩子的小手―直回家。在家里,吃饭时,帮他盛饭夹菜,宝宝天,宝宝地的劝孩子多吃―点,生怕孩子没有吃好吃饱。有的甚至端着碗筷赶到这里、赶到那里,给孩子喂饭吃。孩子在学习时,帮他整理桌子,拿这拿那,守在旁边,端茶递水。孩子上床睡觉,帮他脱衣,帮他盖被子……

危害:这样包办下去,会让孩子产生严重依赖心理,消磨掉孩子的独立精神。由于家长们过分溺爱,处处包办代替,使孩子们渐渐习惯于依赖他人,错失能力养成的机会。这样的孩子,没有独立性,甚至不具备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专家支招:狠下心来,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鲁东大学教育系张香兰博士指出:父母们应该下得了决心,狠心,不包办代替。孩子自己会做的事,应该做的事,放手让他们自己做,在做的过程中,培养动手能力,培养独立自主的精神,培养自我认识、自我发现的创新精神与探究能力。在成功中找到喜悦与自豪,在失败中找到经验与教训。

陷阱二过分呵护

案例:孩子在家里,这个别碰,那个别拿,恐怕有什么闪失伤了孩子。如倒―杯开水之类的事也生怕孩子做。为了孩子的安全,家长们不让孩子走出家门,也不许孩子和别的小朋友玩,生怕孩子外出会遇到什么不测。就连孩子不小心摔倒了,家长也会立刻冲上前去,心疼地扶起来。然后埋怨是地面不平,抱怨桌子不好碰到了孩子等等。

危害:这种爱会伤害孩子的自信心,丧失的是孩子的生活能力、自理能力、交际能力、自我保护能力。稍微有―点危险的事,孩子想做,家长不让他做,孩子就自认为能力差,什么事也做不好,因而产生自卑心理,以后也不敢去做想做的事情。家长控制孩子外出,孩子与人交往的机会就少,像笼中的鸟―样囚禁在家中,久而久之,孩子们渐渐变得沉默寡言,不会与人交往,不擅与人交往。这样,孩子的性格比较孤僻、内向,甚至会出现自闭症状,这对孩子以后良好心态的形成极为不利。

专家支招:大胆放手,允许孩子犯错。

芝罘区爱心心理咨询的王旭红咨询师指出:孩子天生是个爱探索、好奇的人,不然孩子怎么去发现问题,动脑去思考问题,动手去学会解决问题呢?给孩子一个宽松的环境,容易开发孩子的智力,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当然,安全问题也是家长十分关注的问题,我们可以教他们一些自救自护的方法,如:不要跟陌生人走,不吃陌生人给的东西,哪些游戏存在不安全因素,哪些地方有安全隐患等等,这些知识是家庭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探索的过程中,孩子难免出错。家长应该善于处理孩子犯错的事,在惩戒的过程中,是让孩子认识错误,从中吸取教训,让孩子有自作自受 心理感受,培养孩子正视所犯错误和接受打击的耐挫能力。

陷阱三姑息迁就

案例:很多家长都抱着“再穷不能穷孩子”的信念,孩子想要什么就给什么,想买什么就买什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不满足孩子,孩子就以哭闹、睡地、不吃饭来要挟父母。溺爱的父母就只好哄骗,投降,依从,迁就。

危害:这样做的后果,会在孩子性格中播下了自私、无情、任性和缺乏自制力的种子。

专家支招:要敢于对孩子说“不”。

芝罘区三阳心理咨询的王春福教授指出:面对孩子提出的不合理要求、无理要求要果断地说“不行”,千万不能哄骗孩子,以免孩子认为家长不守诚信,给孩子当反面教材;另外,面对孩子的错误言行,家长要坚决地说“不能”。家长千万不可视而不见、充耳不闻,迁就孩子,让孩子在错误问题上越滑越远。

陷阱四特殊待遇

案例:孩子在家庭中地位高人―等,处处特殊照顾。―切以孩子为中心,孩子享受着特殊待遇。好东西别人不能吃,只能孩子吃;电视别人不能看,孩子看动画片,父母老人站―边;爷爷奶奶可以不过生日,孩子过生日得买大蛋糕,送礼物。

危害:这样做容易让孩子养成唯我独尊、心中只有自己没有他人的品德。长此以往,孩子不懂得尊敬老人、父母,没有―点爱心。俗话说:“娇儿不孝,娇狗上灶”。最后害的是孩子,伤的是父母大人。

专家支招:摆正心态,平等对待。

王春福教授提醒父母们:要让孩子学会分享,要让他明白,他只是家庭中平等的一员,而不是高高在上的“小皇帝”。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幸福和快乐同样重要。多引导孩子与大家一起分享各种物品,经常给孩子讲“孔融让梨”之类的教育故事,不要迁就孩子过度的欲望,坚决拒绝他的无理要求,久而久之,孩子会慢慢改正的。

陷阱五无原则袒护

案例:当孩子与别人的孩子闹不愉快时,总是袒护自己的孩子,把矛盾指向别人。有时爸爸管孩子,妈妈护着:“不要太严了,他还小呢。”有的父母教孩子,奶奶会站出来说话:“你们不能要求太急,他大了自然会好;你们小的时候,还远远没有他好呢!”

危害:这样做会造成孩子全无是非观念,严重时不仅孩子性格扭曲,有时还会造成家庭不睦。袒护孩子的错误,会蒙住孩子辨别是非的眼睛。偏袒自己的孩子,只指责别人的错误,不利于孩子养成宽容他人、友好相处的品质。

专家支招:不充当保护伞。

张香兰博士提醒父母们:在教育孩子方面,全家人都应该保持观点一致。当孩子犯了错,一方严厉教子之时,持有不同观点一方应该这样做:⑴退避,不让孩子看到有保护伞而有抵抗心理、求助心理;⑵做好善后工作。事后将道理冷静地分析给孩子听,让孩子知道自己哪里错了,父母大人的教育才会收到实效。

另外,张博士还告诫,当孩子在与其他小朋友交往中,产生了矛盾,不能一味指责对方,帮助自己家的孩子逃避责任。应该冷静下来,等孩子心情平静之后,与他促膝谈心,多讲道理,多做理性分析,就事论事,找到自己孩子身上的错误和不足,帮助他分析错误的原因,宽容他人的缺点或错误,这样有助于帮助孩子明白是非,有助于帮助孩子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父母的爱给了孩子什么陷阱

有一则名叫《幸福的小狐狸》的寓言,说的是一只老狐狸带着一只小狐狸生活在一个山洞里。老狐狸是小狐狸的爸爸,小狐狸的妈妈不幸死在猎人的手里,于是老狐狸就带着小狐狸躲进了这个山洞过日子。

由于小狐狸的妈妈死得早,老狐狸对小狐狸更是疼爱有加。

每天晚上睡觉的时候,老狐狸看着小狐狸酣然入睡的样子,眼泪就会止不住地往下流,想起了自己的妻子对它的微笑,还想起了原来一家三口过着那样幸福的日子,又想起它们自由自在的生活。这一切让它的心痛如绞。每当这个时候,老狐狸就暗下决心,要让小狐狸成为天底下最幸福的狐狸,不让它吃一点苦,不让它受到一点伤害,即使是自己粉身碎骨也要做到。

老狐狸每天都生活在惊恐之中,害怕猎人伤害小狐狸,害怕其他动物袭击小狐狸,害怕食物不合小狐狸的口味……所以,每当老狐狸外出捕食时,都要把小狐狸关在洞里,把洞口封得严严实实,看不出任何痕迹,然后拼尽全力去捕捉小动物,回来后总是满载而归,小狐狸就这样在爸爸的呵护下,幸福而又快乐地生活着。

有一天,小狐狸实在无法忍受自己待在山洞中的孤独,趁着老狐狸出去捕食的时候,打算偷偷溜出山洞,自己捉一只小兔子,等爸爸回来让它看一下。

没想到小狐狸刚露出头,就看到一只大灰狼眼睁睁地瞪着它。小狐狸没有见过这种场面,吓得晕了头,没向洞里跑,反而跑出了洞口。

由于小狐狸每天待在洞里,所以跑起来实在是太慢了,不一会儿就被凶恶的大灰狼给抓住了。

过多的爱没有让小狐狸得到保护,反而让它失去了应变和逃跑的本能,最终没有逃出危险而葬身狼腹。

很多父母也像这只老狐狸一样犯了“爱心”的错误,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做一切,过分照顾,过度保护孩子。

一位母亲为他20岁的孩子伤透了心,她不得不去找儿童问题专家。

专家问,孩子第一次系鞋带的时候打了个死结,您是不是不再给他买带鞋带的鞋子?母亲点了点头。专家又问,孩子第一次洗碗的时候,弄湿了衣服,您是不是不再让他走近洗碗池?母亲点头称是。专家接着说,孩子第一次整理自己的床铺,您嫌他笨手笨脚,对吗?这位母亲惊愕地看了专家一眼。专家又说道,孩子毕业去找工作,您又动用了自己的关系和权力。这位母亲更惊愕了,从椅子上站起来,凑近专家问:您怎么知道的?专家说,从那根鞋带知道的。母亲问,以后我该怎么办?专家说,当他生病的时候,您最好带他去医院;他要结婚的时候,您最好给他准备好房子;他没有钱时,您最好给他送钱去。这是您今后最好的选择。

没有父母希望得到这样的答案。

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存在着一个非常温柔的陷阱,就是那些过分庇护孩子的父母亲自挖掘的。掉进陷阱里的孩子,由于被剥夺了犯错误和改正错误的机会,从而也失去了长大成人的权力。

父母对孩子的职责究竟是什么呢?

如本篇的标题所述“送娃上个美术班,我可就省心啦”,把孩子交托给艺术教育机构,或者某一个老师,这样家长就真的可以放手了吗?

唉,很遗憾地说,这还真不行。

其一艺术教育机构和老师的水平参差不齐,有可能孩子进入的机构,都拥有如我刚刚所说的,可以承担起基本职责的那类老师。但中国的教育资源分配是十分不均衡的,艺术教育也是如此。

其二假如幸运地选到了一个好的机构,或者好的老师,就万事大吉了吗?又要让您伤心了――NO,还是不行。按照现在的教育趋势,孩子一般上了小学三年级以后,课业负担开始加重,更何况好多孩子还不只上一个课外班,中国的小孩比CEO还忙。除了上课,做超负荷作业,还得弹琴、画画、学英语、游泳、溜冰、下围棋、奥数、思维数学,各种课外班轮番上,左脑右脑全开发。这个时候,就是那个好老师还在继续教学,您和您的孩子,也不一定有精力再继续下去了。

这有办法解决吗?

有,两点。听起来容易,做起来就要看您了。

第一,求您别给孩子报那么多班了。

有些孩子报班之多,我听着脑袋都要爆炸了,孩子学起来不爆炸才怪。孩子真非常热爱的话,有两种班可以报一报:一是艺术类中选他最喜欢的一种来持续熏陶,画画也好,捏泥巴也好,唱歌也好,跳芭蕾也好。另一种是家长确实无法教,孩子又非常喜欢的运动课程,什么游泳啦,跆拳道啦,轮滑啦。

但最关键的是,要让孩子自己决定他的程度和步伐。经常遇见操场上滑轮滑的人群中大人叫,孩子嚎,声音震耳欲聋,直穿云霄,连天上的风筝都直打战。课外班的学习逐渐演变成孩子的负担,很大程度上是父母的监督让它变了味道。

我的课堂里一般不建议家长陪同孩子。有一次一个熟人非给我介绍了她的一位死党,让我帮帮这位妈妈的孩子。说是以前特有天赋,自己能画出一整套西天取经的故事来,活灵活现。她妈妈一看,这可不得了,赶紧培养,结果培养了半天孩子死活也不肯去学画了,连回家也不碰笔了,流露出厌恶的样子。我只能收下了那孩子,不然我那熟人要跟我急。后来我跟这孩子和家长熟起来后,才明白问题所在。敢情每次画画,她妈都得搬一小椅子坐她屁股后头,连戳带喊:“你咋回事啊!这画的啥啊!你看这颜色,都涂外边去了!这画的是猫啊!胡子呢?猫能是这样的吗!应该是这,这,这样……”我也看出来了,孩子她妈其实已经尽量克制了,看

这架势,孩子在家画的时候,情形更糟。而且听说所有的课程,她妈妈都要求陪同上课。

后来仗着熟悉了,我把这位妈妈硬赶出了教室,并且说如想继续学,就得约法三章:

第一在家在外面,都别参与孩子的活动和创作,只提供孩子主动索要的帮助。

第二别拿别人的画和事物在现实中的样子为标准,要求孩子也描成那样。

第三因为她孩子现在的特殊情况,无论孩子画成什么样,都真心地找出画中值得赞叹的闪光点,如果实在不知道怎么说,给个拥抱也行,别在打击孩子的路上越走越远。

没多久,这宝宝儿就变成了课堂上最疯狂的分子,每次的创作能量都非常强大,一小时之内就会有无数的创意冒出来。

当课外班不再是真心帮助孩子体会成长与探索的快乐,而变成打击自信、攀比、攫取知识的道具,那孩子的反抗,我认为是聪明的举动。谁都不希望去学一个怎么学也不如别人,怎么学也不能让家长满意的玩意儿啊!

如果能找到和孩子很投缘,自身水平又不错的老师 家长又不去干涉孩子的自主度,那么宝宝在这样的课外班里,获得的肯定和满足,与老师和小朋友相处的快乐,掌握自己真心喜欢的东西的幸福,确实是无可取代的。

第二,更关键的一点――我们要正视做父母的责任。

就拿艺术教育来说,不是送到老师手里就万事大吉了。不是我打击您,若是在您生活的城市,怎么也找不到一个像我所说的那样的老师呢?或者即使找到了,老师能陪孩子看画展、讲绘本、布置屋子、挑选衣服、去旅行吗?

就像我在自序中讲的那样:

艺术,并不是正襟危坐的一节节课程。

它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眼光,一种美妙的体验。

它存在于画画时,做饭时,穿衣时,静思时,布置居住环境时,甚至选择生活方式时……

它存在于每个细小的生活中。

正因为如此,我们需要有这样一本书,来告诉你艺术其实是件多么轻松与家常的事。不然爸爸妈妈总会觉得它太难、太远,而不敢邀请它进入自己的生活中来。

没关系,从今天开始,让我们慢慢改变,改变自己觉得没办法带给孩子正确艺术启蒙这样的想法,梨汤我,会和大家一起努力!

做孩子的艺术伙伴和老师其实并不难,只是问问你自己:肯不肯真正地付出时间和精力去做?在给孩子带来更多艺术体验的同时,也让自己对艺术越来越有感觉。

艺术拥有极其巨大的能量,它能开启活力、观察力、爱心、耐心和创造力。

这些能量其实潜藏在每个人的身体里。

梨汤希望阅读和使用这本书能给你一种鼓励,让你知道艺术教育原来可以是这样的!

要开启孩子的艺术源泉,首先要打破自己没有艺术细胞的观念。

因为孩子需要你这样一个伙伴和老师,与他们一起在艺术的体验里探索。

我相信你一定能,只要你接受我告诉你的这样一种新鲜观念,并且持续地做下去。

我希望这些话能够多多少少触动你,让你明白艺术教育还可以这样,原来家长也能成为孩子生活中的艺术教育伙伴,与他一起探索神奇的创意世界。这就是父母的责任。

这也正好是一个机会,把我们未曾开启的潜能,与孩子一起打开;把曾经遗憾的成长,与孩子一起再经历一回。这种机会,多么珍贵!

本文Hash:c482b8f01920f993cbe8e8f60ed4555b45d18935

声明:此文由 lea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