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塑造宝宝健康人格

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孩子不能只注重智力的培养而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非智力因素是指不受智力影响的行为、习惯、性格、品德、心理等。据有关幼儿工作者的观察,孩子在3岁以前是否接受过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可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智力开发和今后健全人格的形成。在3岁前形成的“不良模式”以后是很难改变的。

家庭教育塑造宝宝的人格

家庭被称为“创造人类健康人格的工厂”。孩子的人格健康,不仅关系到儿童身体的发育,而且决定着儿童今后的人生走向。如何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保证其人格健康发展呢?父母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培养:

1、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发展心理学认为,心态决定命运,细节决定成败,习惯成就未来。良好的习惯的形成,往往在孩提时代。所以从小就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初步的时间和纪律观念。让婴幼儿按时起床、吃饭,如果孩子不配合,可以告诉孩子:爸爸妈妈要上班,不能迟到,而不要迁就孩子。适当的约束可以避免孩子产生“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意识。

2、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

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方式对培养孩子健康人格作用巨大。和谐的家庭气氛有助于儿童生活态度积极、主动,他们能自觉地参与到家庭活动中。父母之间的互相爱护、关心、体谅;父母对长辈的体贴、尊重、照顾;父母对孩子严爱适度,有要求,有疼爱,能够使孩子形成自尊、自信、亲切、责任感等积极情感。然而,如果生活在充满不和睦、不健康的家庭环境中,如家庭成员关系不和,经常吵架,在这种环境生活的孩子缺乏安全感,对人不信任,有的甚至会有攻击性行为或暴力倾向。

父母首先要有健康的人格,才能去影响孩子。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现代社会中,家长不仅要努力地为生活而忙碌、工作,回家之后还要面对活泼、好问、好动的孩子,这时请千万打起精神随时随地做幼儿的表率,以耐心的态度引导他们,不要以粗暴缺乏耐心的态度对待他们,让孩子在自由、宽松、平等的家庭氛围中尽情表现自己。

3、保护自尊心,增强自信心

孩子虽小,却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愿望和爱好。家长要学会洞察儿童内心世界,要用商量、引导、激励的语气和孩子交流,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而不是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不能因为孩子小,而随意斥责或辱骂,特别不要去嘲弄、讽刺孩子。这些都不利于儿童个性健康成长。对孩子一点一滴的进步,父母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增加其自信心,保护自尊心。

4、要培养孩子生活的独立性

现阶段的孩子,多数是独生子女,每个孩子都是家中的小太阳,吃、喝、玩的条件都是家中最好的。但是由于父母的过度保护,认为孩子只要专心学习就行了,其他的事都由父母包办代替,导致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根本没有生活自理能力。久而久之,孩子过分依赖,长大了容易形成依赖性人格障碍。

5、注意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和爱心

交往能力对人的一生是很重要的,现在的孩子没有兄弟姐妹,是家庭的中心。因此容易养成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等缺点,也不擅长于与同伴交往,父母要多带孩子和其他小朋友接触,学会与人交往。

小编总结:在家庭教育中塑造的活泼开朗的性格对于孩子的一生都有利,孩子在学习、生活中会遇到一些挫折,这时,父母不应用指责、批评的语言,而应多用鼓励的口吻引导他们,让他们始终保持活泼、开朗。

家庭教育 良好习惯缔造孩子健康人格

  当前,教育孩子已经成为一个非常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很多人发现,教育孩子似乎变得比以前更困难了。原因何在?我认为至少有四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信息化时代动摇了成年人的权威地位。在信息化时代,成年人并不占优势,他们心怀恐惧,疑虑重重,而青少年则无所畏惧,满怀欣喜地接受新事物。

  第二,独生子女时代给教育带来挑战。

  第三,性发育提前,性教育滞后。当今的青少年在性方面的很多问题,让父母们感到担忧。同时,学校和家庭相关教育却非常落后,让问题变得更加尖锐。

  第四,应试教育带来了巨大压力。现在以升学考试为中心的教育倾向依然严重,甚至出现了幼儿教育小学化的现象,把早期教育变成了早期摧残。

  家庭教育是最重要的教育,是对人影响最长久、最深刻的教育。在现今教育背景下,家庭教育该怎样做,我给父母们四句忠告。

  第一句话: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人格

  现在的教育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教育的荒废。表面上看,学习抓得很紧,学生的负担很重,而实际上,真正的教育却被忽略了。比方说心灵的教育、生活的教育、健康人格的培养等,被严重忽略了。

  很多父母都会对孩子说这么一句话,“孩子,只要你把学习搞好了,别的什么都不用你管”。这句话,就是典型的教育荒废。

  我有一次在北京开会,一所著名大学的老师说,当年考进他们学校的学生,有35个人曾有过自杀的念头,还有700多人说自己有心理问题。想想看,能考上最好的大学,怎么还会有35个人想自杀呢?一定不是因为学习,而是心理和人格方面出现问题。

  如果孩子没有朋友,是比考试不及格还要严重的问题。孩子成长离不开同伴的交往,长大的过程是个社会化的过程。社会化的过程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群体性,即同龄人的交往过程;二是在体验中长大。

  因此,孩子的健康成长不能只靠学习成绩,还需要有很多生活的内容。哪些内容呢?我总结出五个方面,也是中小学生人格发展的五个指标:第一是自信,不自卑;第二是有爱心,不冷漠;第三是有责任感;第四是有自我克制力;第五是有抗挫能力。

  第二句话: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

  多年的教育研究,让我感悟很深,“关系好,教育才能好。关系不好,教育一定失败”。

  现在很多家庭教育表面上看是个教育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关系问题,特别是中学生的家庭。我们采访过13个早恋发生性关系的中学生,分析发现,他们有许多共同特点,比如,半数以上是学校公认的好学生,他们发生性行为,包括怀孕流产的事实,父母和老师往往是最后一个知道的。

  分享一个让我感动的故事,一位农村妇女得知读高二的女儿怀孕之后,差一点晕过去,但她使劲控制自己,镇静下来。随后,她鼓励女儿说,“不要怕,只要我们有勇气,什么难题都能解决。起来跟妈妈走,去医院。”到了医院,她用自己的名字挂号,征得女儿同意后让女儿做了人工流产,并打电话给学校说女儿得了急性阑尾炎,请假20天。她自己也请假在家里精心地照顾女儿,一句责备的话也没有。妈妈无微不至的照料、宽容和呵护,把女儿感动得热泪盈眶。女儿康复后,严格要求自己,勤奋学习,考上了北京一所著名的大学。这个故事也说明,关系好坏,决定教育的成败,改变教育从改变关系开始。

  好的关系是相互理解、信任、尊重、帮助。底线是,当孩子遇到麻烦和危险的时候,敢于对你说。怎么样做到好的关系?父母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每个孩子都有优点,你一定会发现孩子有合理的积极的方面。你越肯定,他会做得更好。这在父母跟孩子交流时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句话:习惯决定孩子命运

  培养良好习惯,是形成孩子健康人格最重要的途径。很多孩子之所以有很多毛病,是因为养成了很多坏习惯,管不住自己。

  美国的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的一种动作重复21天,就会初步成为一个习惯。如果这个动作持续了90天,就会成为一个稳定的习惯。所以,习惯一定是某种行为长时间坚持训练的结果。父母教育孩子的最高水平,莫过于习惯的培养。

  我们经过研究,总结出习惯培养的五个步骤。

  第一,提高认识。要培养孩子养成好习惯,改掉坏习惯,就得让他对培养好习惯产生强烈的向往。

  第二,明确规范。好习惯的要求一定是非常明确的,不是模糊的,更离不开细节的指导。

  第三,坚持训练。习惯养成的过程,一定是一个由被动到主动再到自动的过程。

  第四,及时评估。孩子都有健忘症,年龄越小忘性越大,养成好的习惯必须把奖励和惩罚结合起来。

  第五,形成环境。家风、校风、社会风气对养成好的习惯都非常重要。

  第四句话:儿童健康成长需要因性施教

  我认为,让男孩子早于6岁上学,是不好的选择。为什么?一个5岁男孩的大脑语言区发育水平相当于3岁半女孩水平,读写能力、手指运动神经都比女孩发育得晚。在小学阶段,很多的问题儿童、所谓的差生都是男孩。而且,当前小学教育还是比较偏重于语言的传授,缺少动手实践,这也不利于男孩发展。加之一些家庭对孩子的溺爱娇惯,使孩子没有运动的机会,于是出现了学业、体质、心理等方面的危机。

  如何化解男孩危机、因性施教?我们首先要改变对男孩子的态度,把暂时落后看作是个特点,不是缺点,多一点鼓励、宽容、帮助。父亲对孩子的教育要给予更多关注,母亲要更加选择放养孩子,不要什么事情都替他操心操办。

  男孩、女孩的学习方式、认知方式有差异。女孩最擅长的学习方式是语言的沟通、聊天和阅读。男孩最擅长的学习方式是运动、实验操作、使用计算机和参与体验。所以说,女孩需要更多一些阅读、情感的交流,男孩需要更多的一些运动和动手操作。您还可以阅读“一个不吼不叫的妈妈胜过10个好老师”,了解更多亲子教育知识。

家庭教育 良好习惯缔造孩子健康人格

  当前,教育孩子已经成为一个非常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很多人发现,教育孩子似乎变得比以前更困难了。原因何在?我认为至少有四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信息化时代动摇了成年人的权威地位。在信息化时代,成年人并不占优势,他们心怀恐惧,疑虑重重,而青少年则无所畏惧,满怀欣喜地接受新事物。

  第二,独生子女时代给教育带来挑战。

  第三,性发育提前,性教育滞后。当今的青少年在性方面的很多问题,让父母们感到担忧。同时,学校和家庭相关教育却非常落后,让问题变得更加尖锐。

  第四,应试教育带来了巨大压力。现在以升学考试为中心的教育倾向依然严重,甚至出现了幼儿教育小学化的现象,把早期教育变成了早期摧残。

  家庭教育是最重要的教育,是对人影响最长久、最深刻的教育。在现今教育背景下,家庭教育该怎样做,我给父母们四句忠告。

  第一句话: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人格

  现在的教育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教育的荒废。表面上看,学习抓得很紧,学生的负担很重,而实际上,真正的教育却被忽略了。比方说心灵的教育、生活的教育、健康人格的培养等,被严重忽略了。

  很多父母都会对孩子说这么一句话,“孩子,只要你把学习搞好了,别的什么都不用你管”。这句话,就是典型的教育荒废。

  我有一次在北京开会,一所著名大学的老师说,当年考进他们学校的学生,有35个人曾有过自杀的念头,还有700多人说自己有心理问题。想想看,能考上最好的大学,怎么还会有35个人想自杀呢?一定不是因为学习,而是心理和人格方面出现问题。

  如果孩子没有朋友,是比考试不及格还要严重的问题。孩子成长离不开同伴的交往,长大的过程是个社会化的过程。社会化的过程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群体性,即同龄人的交往过程;二是在体验中长大。

  因此,孩子的健康成长不能只靠学习成绩,还需要有很多生活的内容。哪些内容呢?我总结出五个方面,也是中小学生人格发展的五个指标:第一是自信,不自卑;第二是有爱心,不冷漠;第三是有责任感;第四是有自我克制力;第五是有抗挫能力。

  第二句话: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

  多年的教育研究,让我感悟很深,“关系好,教育才能好。关系不好,教育一定失败”。

  现在很多家庭教育表面上看是个教育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关系问题,特别是中学生的家庭。我们采访过13个早恋发生性关系的中学生,分析发现,他们有许多共同特点,比如,半数以上是学校公认的好学生,他们发生性行为,包括怀孕流产的事实,父母和老师往往是最后一个知道的。

  分享一个让我感动的故事,一位农村妇女得知读高二的女儿怀孕之后,差一点晕过去,但她使劲控制自己,镇静下来。随后,她鼓励女儿说,“不要怕,只要我们有勇气,什么难题都能解决。起来跟妈妈走,去医院。”到了医院,她用自己的名字挂号,征得女儿同意后让女儿做了人工流产,并打电话给学校说女儿得了急性阑尾炎,请假20天。她自己也请假在家里精心地照顾女儿,一句责备的话也没有。妈妈无微不至的照料、宽容和呵护,把女儿感动得热泪盈眶。女儿康复后,严格要求自己,勤奋学习,考上了北京一所著名的大学。这个故事也说明,关系好坏,决定教育的成败,改变教育从改变关系开始。

  好的关系是相互理解、信任、尊重、帮助。底线是,当孩子遇到麻烦和危险的时候,敢于对你说。怎么样做到好的关系?父母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每个孩子都有优点,你一定会发现孩子有合理的积极的方面。你越肯定,他会做得更好。这在父母跟孩子交流时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句话:习惯决定孩子命运

  培养良好习惯,是形成孩子健康人格最重要的途径。很多孩子之所以有很多毛病,是因为养成了很多坏习惯,管不住自己。

  美国的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的一种动作重复21天,就会初步成为一个习惯。如果这个动作持续了90天,就会成为一个稳定的习惯。所以,习惯一定是某种行为长时间坚持训练的结果。父母教育孩子的最高水平,莫过于习惯的培养。

  我们经过研究,总结出习惯培养的五个步骤。

  第一,提高认识。要培养孩子养成好习惯,改掉坏习惯,就得让他对培养好习惯产生强烈的向往。

  第二,明确规范。好习惯的要求一定是非常明确的,不是模糊的,更离不开细节的指导。

  第三,坚持训练。习惯养成的过程,一定是一个由被动到主动再到自动的过程。

  第四,及时评估。孩子都有健忘症,年龄越小忘性越大,养成好的习惯必须把奖励和惩罚结合起来。

  第五,形成环境。家风、校风、社会风气对养成好的习惯都非常重要。

  第四句话:儿童健康成长需要因性施教

  我认为,让男孩子早于6岁上学,是不好的选择。为什么?一个5岁男孩的大脑语言区发育水平相当于3岁半女孩水平,读写能力、手指运动神经都比女孩发育得晚。在小学阶段,很多的问题儿童、所谓的差生都是男孩。而且,当前小学教育还是比较偏重于语言的传授,缺少动手实践,这也不利于男孩发展。加之一些家庭对孩子的溺爱娇惯,使孩子没有运动的机会,于是出现了学业、体质、心理等方面的危机。

  如何化解男孩危机、因性施教?我们首先要改变对男孩子的态度,把暂时落后看作是个特点,不是缺点,多一点鼓励、宽容、帮助。父亲对孩子的教育要给予更多关注,母亲要更加选择放养孩子,不要什么事情都替他操心操办。

  男孩、女孩的学习方式、认知方式有差异。女孩最擅长的学习方式是语言的沟通、聊天和阅读。男孩最擅长的学习方式是运动、实验操作、使用计算机和参与体验。所以说,女孩需要更多一些阅读、情感的交流,男孩需要更多的一些运动和动手操作。您还可以阅读“一个不吼不叫的妈妈胜过10个好老师”,了解更多亲子教育知识。

本文Hash:86a83a8ba9d922f348e56b8f4a042d233d967f05

声明:此文由 Sukin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