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头颅血肿疾病的临床治疗方案

导读:新生儿头颅血肿疾病是因为分娩过程中胎儿头部组织受创,导致胎儿头部出现肿物。

概念:头颅骨膜下出血形成的头皮肿物。

1.头颅血肿的病因是什么?

分娩过程中胎儿头部组织受创,导致胎儿头部出现肿物。

肿物可根据大小和(或)出血量分为几种不同类型,包括产瘤(caputsuccedaneum)、头颅血肿(cephalohematoma)和帽状腱膜下血肿(subgalealhematoma)。大多数血肿的形成常见于自然分娩,剖腹助产手术中则相对少见。

产瘤(caputsuccedaneum):头部先露出部位的头皮下出现局限性水肿和青肿,通常在新生儿出院前就可自然消失。

头颅血肿(cephalohematoma):颅骨骨膜下出现的血管破裂和血液积留现象。因骨膜紧贴颅骨边缘,故血肿不会越过骨缝线。头颅血肿经常会伴随产瘤(caputsuccedaneum)发生,血肿隐于水肿之中,待水肿消退后方显出血肿。血肿早期在触摸时有柔软感,通常会出现在胎儿头颅头顶的一侧或两侧。数月后即可被完全吸收。血肿消失后,血肿基底周围会形成硬环。

帽状腱膜下血肿(subgalealhematoma):头颅骨帽状腱膜和骨膜之间血管破裂引起的慢性出血,头皮肿胀可扩展至前额。由于出血量大,因此一旦发生帽状腱膜下血肿,应立即及时控制出血,甚至需要输血。

2.是否存在潜在危险?

头颅血肿(cephalohematoma)与帽状腱膜下血肿(cephalohematoma)是否会产生潜在危险取决于其出血量的多少。某些头颅血肿还会引发颅骨线形骨折和颅内出血。

3.是否会伤及大脑?

大多数新生儿头颅血肿并不会伤及大脑,原因是出血量较少,且发生在颅骨外层。但如发生颅内出血,伤及大脑的风险就会大大增加,不过这种情况极其少见。

新生儿败血症的治疗方案

(五)诊断标准

1。确定诊断:具有临床表现并符合下列任一条1)血培养或无菌体腔内培养出致病菌;(2)如果血培养标本培养出条件致病菌,则必须与另次(份)血、或无菌体腔内、或导管头培养出同种细菌。

2。临床诊断:具有临床表现且具备以下任一条1)非特异性检查≥2条。(2)血标本病原菌抗原或DNA检测阳性。

二、治疗

(一)抗菌药物应用

1、一般原则1)临床诊断败血症,在使用抗生素前收集各种标本,不需等待细菌学检查结果,即应及时使用抗生素。(2)根据病原菌可能来源初步判断病原菌种,病原菌未明确前可选择既针对革兰阳性(G+)菌又针对革兰阴性(G-)菌的抗生素,可先用两种抗生素,但应掌握不同地区、不同时期有不同优势致病菌及耐药谱,经验性地选用抗生素。(3)一旦有药敏结果,应作相应调整,尽量选用一种针对性强的抗生素;如临床疗效好,虽药敏结果不敏感,亦可暂不换药。(4)一般采用静脉注射,疗程10~14d。合并GBS及G-菌所致化脓性脑膜炎(简称化脑)者,疗程14~21d。

2、主要针对G+菌的抗生素1)青霉素与青霉素类:如为链球菌属(包括GBS、肺炎链球菌、D组链球菌如粪链球菌等)感染,首选青霉素G。对葡萄球菌属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和CNS,青霉素普遍耐药,宜用耐酶青霉素如苯唑西林、氯唑西林(邻氯青霉素)等。(2)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头孢唑啉为第一代头孢中较好的品种,主要针对G+菌,对G-菌有部分作用,但不易进入脑脊液;头孢拉定对G+和G-球菌作用好,对G-杆菌作用较弱。第二代中常用头孢呋辛,对G+菌比第一代稍弱,但对G-及β内酰胺酶稳定性强,故对G-菌更有效。(3)万古霉素:作为二线抗G+菌抗生素,主要针对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RS)。

3、主要针对G-菌的抗生素1)第三代头孢菌素:优点是对肠道杆菌最低抑菌浓度低,极易进入脑脊液,常用于G-菌引起的败血症和化脑,但不宜经验性地单用该类抗生素,因为对金葡菌、李斯特杆菌作用较弱,对肠球菌完全耐药。常用:头孢噻肟、头孢哌酮(不易进入脑脊液)、头孢他啶(常用于绿脓杆菌败血症并发的化脑)、头孢曲松(可作为化脑的首选抗生素,但新生儿黄疸时慎用)。(2)哌拉西林:对G-菌及GBS均敏感,易进入脑脊液。(3)氨苄西林:虽为广谱青霉素,但因对大肠埃希菌耐药率太高,建议对该菌选用其他抗生素。(4)氨基糖苷类:主要针对G-菌,对葡萄球菌灭菌作用亦较好,但进入脑脊液较差。阿米卡星因对新生儿易造成耳毒性、肾毒性,如有药敏试验的依据且有条件监测其血药浓度的单位可以慎用,不作为首选,并注意临床监护。奈替米星的耳肾毒性较小。(5)氨曲南:为单环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G-菌的作用强,β内酰胺酶稳定,不良反应少。

小儿隐睾症疾病和临床治疗方案

导读:目前医学界有关男婴睾丸未降至阴囊的具体原因仍存在多种理论。有些理论认为,母亲在怀孕第3个月时体内腹腔压降低,导致胎儿睾丸从腹腔被推压至阴囊。

概念:男婴单侧或双侧睾丸未降至阴囊。

1.隐睾症的病因是什么?

目前医学界有关男婴睾丸未降至阴囊的具体原因仍存在多种理论。有些理论认为,母亲在怀孕第3个月时体内腹腔压降低,导致胎儿睾丸从腹腔被推压至阴囊。还有一些理论认为,在睾丸形成发育期间,胎儿体内的男性激素含量骤降,如睾丸激素,导致胎儿隐睾。总之,新生儿隐睾症的具体病因至今尚无定论。

2.是否会造成危险?是否会造成日后不育?或引发其他相关问题?

如患儿只是出现单侧睾丸未降至阴囊,其日后生育率与正常人无异。但如果出现双侧睾丸未降至阴囊,根据最新数据表明,其生育率仅为正常人的65%-70%。另外,曾有过隐睾症史的成年男性患睾丸癌的概率也会大大增加。3.是否需要做手术?如果需要,何时做比较合适?

如患儿9个月大时睾丸仍未降至阴囊,可着手为患儿做睾丸矫正手术,即将睾丸矫正至阴囊处,保证其日后发育正常。如属于未触及隐睾(在阴囊或腹股沟部未能触及睾丸),则通常要待患儿长到6个月大时才能为其实施手术。

4.是否需要咨询外科医生?

一般来说,如胎儿睾丸未能降至阴囊,可到外科医生处就诊。患儿出生2-6个月内是接受病情检查和评估的最佳时期。

5.是否有药物能够治疗?

没有。

6.是否会伴随其他危险产生?

是的。大多数隐睾症都会合并疝气,如在胎儿腹股沟处触摸到柔软性肿胀,则很有可能说明已并发疝气,此时需立即为患儿实施手术,因为这种疝气很有可能对睾丸产生潜在伤害,甚至导致睾丸彻底失去作用。某些隐睾还会导致胎儿睾丸扭转,引起睾丸肿胀和疼痛,不过这些情况比较少见。

7.何时需要复诊?

建议胎儿出院后2-3个月内到医院接受复诊。

本文Hash:f53f9c5ffd7f6d900bafcfea5a1f132d00179ced

声明:此文由 lea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