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的教养变得容易起来

  和3岁的孩子在一起生活是比较容易的。3岁大的孩子已经有了让双向交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交谈的语言技能。她变得更为成熟、镇定,已经用了一整年的时间来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你可以带着3岁大的孩子一起去购物,同时还能真正地体会到购物的乐趣。

  教导转化为孩子内在的禀性。“我已经一遍又一遍地反复告诫我们18个月大的孩子别去拉猫咪的尾巴。”这样的抱怨你听起来是不是很熟悉?妈妈们发现她们要反反复复地叮嘱自己学步阶段的孩子,而“他好像根本没有听见”。你对孩子的许多指导其实都没有被他听进去,原因并不在于孩子要违抗你,而是由于大多数不到2岁的孩子还不具备记住和回忆你过去对他进行的那些教导的认知能力。你要做的只能是一遍又一遍地叮嘱他――这是他在这个年龄段学习知识的方式。在2~3岁之间,孩子们开始把你对他们的要求转化为自己内在的本性。他们会更多地留意你对他们的指导,并且把这些指导作为自己行为准则的一部分存储在脑海里。当你对一个1岁半的孩子说“别跑到大街上去”时,他会表现得好像以前根本没听到过这句话一样。而当你对一个3岁的孩子同样说这句话时,他很可能会做出这样的反应:“噢,好的,我记住了。”孩子已经具备了能力把你对他的教导转化为他自己本性的一部分,这使得教养变得容易起来了。

  共同分享喜怒哀乐。马修的婴儿日志记载了这么一件事:

  玛莎要求3岁大的马修收拾好自己的积木,这是孩子们在每天的收拾、整理时间必须要做的事情之一。马修压根不愿意去做,他磨蹭着,然后调皮地让姐姐替他去完成全部的任务。当时,玛莎被马修的做法激怒了,因而大喊大叫地说她对他的不听话感到很生气,但是她很快就意识到马修需要时间去重新考虑自己的态度。她克制着自己,几分钟后,马修心甘情愿地自己动手干了起来。他一边收拾着他的积木,一边对妈妈说:“你还爱我吗?”玛莎向他保证说:“哪怕是在你哭闹、尖叫和不听话的时候,我也爱你。”马修固执地又问道:“你喜欢我吗?”玛莎回答说:“是的,我喜欢你,但是我不喜欢你不听话和不帮忙。我喜欢你作出正确的选择。”马修完成了他的任务,走上前来紧紧地拥抱着玛莎,对妈妈说:“妈妈,我很抱歉。”玛莎也紧紧地拥抱着他,对他说:“我也很抱歉对你大吼大叫。”几分钟后,他又说道:“你对我满意吗?”

  对于3~4岁的孩子,你能够期望他们的感情交流达到这样的深度,他们其实很想要让你感到高兴。如果你给孩子们许多机会来让你感到高兴、讨你的喜欢,那么你就会发现与他们一起生活其实是相当容易的。

  3岁的孩子已经变得对她自己(或者他自己)感到比较满意了。3岁大的孩子开始会夸赞自己。一天晚上,我们3岁大的马修向大家宣布说:“我打开了圣诞树上的那些灯,全都是我自己干的。”我们对他发出了惊叹:“哇!”,以此来表示我们接受了他的成功喜悦。他说道:“我对自己真是好满意。”

  接受家里的各项规则。3岁常常被描写成是一个“妈妈梦寐以求的”阶段,这主要是因为3岁大的孩子十分听话。2岁大的孩子常常会说“不行”,而到3岁时孩子变得常常会说“好的”。2岁大的小孩总是认为别人要做的事情都没有自己的重要,而3岁的孩子会考虑别人的需求,在你叫她的时候,她会走过来;一旦你提出了要求,(通常)她会把自己手里的玩具放回去。3岁大的孩子一般都想要讨人喜欢,尽管所有这些变化不会在 一夜之间就发生。

  3岁大的孩子懂得家里的各种规则以及违反这些规则所带来的后果,而且他开始接受父母的价值观。你要解释给孩子听你对他有什么期望,可以随着孩子智力上的不断成熟来逐渐地加深这种解释。2岁大的孩子是根据行为和结果之间的联系来做事情的(比如,“我打了人,因此我被罚坐在旁边的椅子上”),而3岁大的孩子已经能够懂得为什么他不可以把他的三轮脚踏车骑到大街上去。3岁的孩子开始会在做事情之前预先考虑一番;但是,对这一点你可千万不要过分地依赖,他们暂时还不具备分辨行为是非的能力;他们只是在脑子里闪现出了你曾经教过他们的东西――要是把三轮脚踏车骑上了大街的话,那么就会把它锁到车房里去。在这个年龄段,对孩子进行教养实际上指的是训练孩子以某种方式来做出行为,而不是要教会他作出道德上的判断(是非观念的形成大约在6岁或7岁左右)。对于2岁大的孩子收效甚微的教养方法,在3岁孩子的身上会起到很好的效果。父母们很想知道他们3岁大的孩子到底懂得多少。对于任何年龄的孩子,一种实用的粗略评估方法是先估计孩子懂得多少,然后再加上一倍。失去控制的3岁小孩能够懂得所谓“暂停”就是要他在“安静的角落里”待上一段时间,从而恢复对自己的控制。

  选择,选择,再选择。3岁的孩子在选择中茁壮成长。对选择过程的参与让他们觉得自己很重要,并且让他们更愿意与你进行合作。你应该让3岁的孩子参与你的选择过程(比如,“妈咪应该穿哪件衣服?是蓝色的还是红色的?”)。具有固执个性的孩子们(“犟小子”)需要有各种各样的选择(你首先应该确保你为孩子提供的所有选择方案都是你所喜欢的)。在具有两种选择的情况下,大多数的孩子都会有最好的行为表现,而更多的选择会让他们无所适从。

  生动的想像力。这个时期的孩子会把许多时间花费在对游戏的想像当中。他们会在头脑里幻想出许多景象,从而给自己带来愉悦。这种生活在一个虚幻的世界中的能力有助于孩子们了解真实的世界。他们无休无止地在虚幻的世界中扮演着各种角色,或者扮演起妈妈和爸爸、医生和病人、卡车司机、老师或公主的角色。你应该和孩子们一起分享她想像中的游戏(比如可以问他:“谁会来出席你的茶会?”)。孩子对游戏的想像是一个极好的窗口,通过这扇窗口你能够看清她的头脑里到底在想些什么。

  你应该努力地利用孩子的想像来让他与你合作。一位妈妈采用这样的办法来教他3岁的孩子刷牙:“在布兰登的牙刷上有一个小别扭奥斯卡(美国着名儿童电视系列片《芝麻街》中的木偶形象,爱拣垃圾。――译者注)的画像,因此我对布兰登讲话就学起了奥斯卡的腔调。我说‘你的牙齿里有垃圾吗?让我进来看一看。’他马上就张大了嘴巴,好让奥斯卡进去看看他的牙齿,吃掉他牙齿里的垃圾。然后我们谈论起保持牙齿的清洁,以及如何才能不让垃圾残留在我们的牙齿里。由于我帮助了布兰登与我合作,因而给他刷牙已经不再是什么难事。”

  学龄前儿童的头脑中有着丰富的幻想。对于3岁的孩子来说,大鸟和巴尼(这两者都是《芝麻街》中的角色。――译者注)都是真实的形象,他们不会把精力浪费在区分真实和虚幻上;他们根本不会去理会真实和虚幻之间的区别,而是安然地体验想像所带来的快乐。尽管父母们会认为教养孩子的责任要求自己把那些不真实的东西从孩子容易受到欺骗的头脑中排除出去,你还是应该对这种不由自主的想法加以拒绝,应该尽力去营 一种平衡。让孩子去体验幻想的快乐好了,随着他的思维过程变得越来越成熟,他终将认识到那些想像中的人物不过是虚构出来的。你不必为了维护这些虚构的形象而处心积虑地为孩子营造环境,不必像有些父母那样想方设法地让孩子相信圣诞老人和复活节兔子是真实的。应该按照这些游戏的本来面目去欣赏它们――它们只不过是虚构的。圣诞老人充其量不过是一个令人快乐的、慈爱亲切的人物形象,他不会给人以惩罚。每个人都享受着幻想的快乐,即使是对于成年人来说,幻想的快乐体验也具有心理上的治疗作用。你应该将孩子的行为看作是一个晴雨表,以此来判断他的幻想体验是有益的还是有害的。富有想像力的头脑创造出了各种各样的幻想,同时也会产生出恐惧。我们自己就明确地让我们的孩子知道,在圣诞节给他们礼物的是爸爸妈妈。我们从来都不赞成告诉孩子们“圣诞老人”在监视着他们、看他们是不是乖。对于那些卡通片,你应当特别地谨慎小心。

一起来看看关于孩子隔代教养的看法

当三代之间有不一致的教养模式,受害最深的当然还是无知的孩子,因为年纪小无法分辨对错,对自己的行为也缺乏自省的习惯,以致从小在一边宠溺、一边严格的教养缝隙中钻漏洞,有时还成了专挑软柿子吃的小霸王。

隔代教养的看法,尽管见仁见智,但是根据台湾的相关资料整理分析,结果发现:

职业妇女将未满三岁小孩交由祖父母照顾者占百分之六十三点三,其次是交由保姆照顾者占百分之十八点二,由自己或是先生照顾者只有百分之十四点六。其中,能自己带孩子的职业妇女,多半是自己开店或在家帮忙,可就近照顾。

不论收入如何,职业妇女托付三岁以下幼儿的首选都是祖父母,其中,又以月收入二万元以上未满四万元者,由祖父母照顾的比率为最高,超过七成。

月收入低于二万元的妇女,则约有五成八交由祖父母照顾。收入超过四万元以上者,因为较有能力请保姆照顾幼儿,请保姆照顾的比率超过三成五,由祖父母照顾比率约为五成。相较之下,不在职场的妇女,超过九成五自己照顾未满三岁的小孩,由祖父母及保姆照顾的比率仅有百分之三点八四及百分之零点六。(《自由时报》二○○七年八月一日)

由此可见隔代教养的普遍性。

虽然台湾已通过两性平等法修正草案,将增列育婴留职停薪津贴为保险给付项目,并扩大至所有受雇劳工,成为留职停薪适用对象。但为了现实经济的考虑,以及复职是否仍保有原来的职位,使得这个育婴留职停薪制度,形同望梅止渴。最新调查显示,只有一半的企业设有育婴留职停薪假,且只有不到一成的企业,有人申请育婴留职停薪假。

隔代教养好坏处都有

隔代教养有许多的好处,例如:祖父母历练丰富,并且吸取了前次错误的管教经验,因此在教养上会比较得心应手。同时,由于祖父母对孙子的期望不像父母对孩子那么高,因此比较有弹性,能得到小孩子的共鸣,孩子也更敢把心事向祖父母吐露。又因为祖父母一般只带孙子玩,压力比较大的功课学习仍由父母亲承担,因此小孩跟祖父母的相处会比较轻松自在。

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现代人比较晚婚,等到祖父母真要带小孩的时候,往往年事已高(一般平均在七十岁),体力已不如前,更何况有些祖父母已经有了关节痛、糖尿病、心肌血管等等毛病,确实有些力不从心。由于祖父母在日常的管教问题上,常比较放任,甚至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常造成很多教养上的问题。又由于祖父母、父母两代在养育孩子的观念上有不少的歧见,因此问题层出不穷。

至今,我还记得一位年轻妈妈挫折的脸庞。

有一回,我应邀至一家幼儿园演讲,正要离去前,一位妈妈趋身靠近,她说:“昨天我把五岁的儿子从婆家接回来,刚进门,儿子竟然用凶恶的口气对我说:‘还不赶快把我的鞋子脱掉。’这时,儿子把脚伸到我眼前,一副蛮横的模样,让我看了真痛心,当时本想一巴掌打下去,可是又想到我们夫妻为创业而忙碌,根本没空陪他玩,任由公婆管教,也难怪他的行为举止让我无法掌握。”

孩子若态度不对,本来就该管教,这不是用愧疚的心、补偿的物质来解决的。我建议这位妈妈告诉儿子:“自己的鞋子自己脱,你做得到。”也就是废话少说,让儿子自行负责,针对不当的言词一定要有正确的引导。

另一位妈妈也因为在职场上忙进忙出,尤其在订单交货的大月阶段,几乎每天要加班,造成她答应去接孩子的时间一再延误。去到婆家,只见老公窝在电视机前猛看电视。她说: 都晚上八点钟了,儿子口中含着一口饭,婆婆到处追,儿子还对婆婆说:‘讨厌奶奶,讨厌吃饭。’我痛心极了,真想马上递辞呈,好好留在家。”

正式地坐下来沟通

六岁前的孩子非常需要注意他们的言行举止,如果固定在一个家庭环境,得到一致的管教方式,可以使孩子容易遵守良好的生活习惯。但是孩子如果发现在爷爷奶奶处,可以得到比较宽松的尺度,这时孩子开始会有不同的反应,例如:只要多吵闹几声,爷爷奶奶允许看电视的时间可以加长;如果和表弟、表妹吵架争玩具,爷爷会立刻出门去买新的。

有时看到祖父母被小孙子、小孙女顶嘴,在场的年轻父母也不知道是要顺从长辈,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呢,还是需要正式地坐下来沟通,建议长辈配合年轻父母的管教方式?

有位妈妈告诉我:“公婆帮忙带孩子,让我放心去上班,我已经很感激,哪还忍心说东说西。”

另一位妈妈是把孩子交给自己的妈妈带,她说:“我比较敢直接和妈妈讲,平常我也订一些育儿杂志寄到娘家,让妈妈吸收教养新知。”

当三代之间有不一致的教养模式,受害最深的当然还是无知的孩子,因为年纪小无法分辨对错,对自己的行为也缺乏自省的习惯,以致从小在一边宠溺一边严格的教养缝隙中钻漏洞,有时还成了专挑软柿子吃的小霸王。

孩子要有一致的价值观

为了让年幼的孩子从小成长有一致的价值观,年轻父母最好先取得共识,然后再影响长辈配合管教。例如,孩子若对长辈出口不逊,这是不能当成孩子不懂,不该计较;或孩子讲话可爱,大家说说笑笑就算了。

有位年轻妈妈邀先生一起来听我的演讲,原因是她想和公公沟通――不要在儿子闹脾气时还刻意维护,让他们年轻夫妻很难教小孩。

这时我问坐在一旁的年轻爸爸:“这件事你认为重要吗?”

年轻爸爸似乎没有切身的压力,他耸耸肩地说:“我爸爸就是那样的人,我小时候他对我很凶,现在却宠我儿子。”

年轻妈妈听到这里,她立刻补上一句:“我就是怕公公太宠儿子,以后会越来越不听话,我先生却说不会啦!还好啦!可是我已经看出将来会有问题,希望教我们如何去协调。”

听得出来这是一位积极成长的妈妈,为了鼓励先生有共识,她用心良苦地邀他一起成长,幸好她先生也乐于改进,于是我当场“角色扮演”为公公,让他们夫妻模拟如何向公公建言。

“爸,很谢谢你有空帮忙照顾孩子,如果他讲话不礼貌,还请立刻纠正他、告诉他――爷爷没办法接受你这样说;或者针对你刚才的不礼貌,要向爷爷道歉。”

像这样,长辈还是需要在隔代教养上尊重儿子媳妇的意见,适时给予孙儿女正确的机会教育。

这对夫妻由一方向公公明讲后,另一位还要补充说些感谢肯定的话,让长辈看到儿子媳妇的一致共识和诚恳态度,相信老人家也就比较容易接受。

所以要不要向长辈讲开来?我的答案一向是:“Yes!”

【吴娟瑜老师的温馨叮咛】

当孩子蛮横不讲理时

当孩子对爷爷奶奶大声顶嘴或怒目相视时,有个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建议年轻父母运用:

――如果是两三岁的孩子,要立刻正式地说:“不可这样,要跟爷爷奶奶说对不起。”再轻拉他的手走向爷爷奶奶,大人先示范如何正确地敬礼和说出来,也让孩子学习跟着做。

――如果是四―六岁的孩子,像这些已经有幼儿园经验的孩子,则需要让他坐在椅子上,问他:“针对刚才的不礼貌,你现在应该去跟爷爷奶奶说什么?”当孩子静坐椅子上三分钟,学习反 省的习惯,让他冷静下来,然后懂得去道歉,这样,对今后的不当言词和行为会比较有自我规范的能力。

爷爷奶奶这时也要正式地响应:“好!爷爷奶奶接受你的道歉,相信你下次会做得更好。”年轻父母也要及时向父母长辈说:“谢谢爸妈肯原谅小龙(代名),相信小龙下次不敢了。”像这样大人也有响应,整个事件才有明确和完整的教养过程。

总之,孩子的蛮横不讲理不可轻忽,如果孩子从小专挑软柿子吃,等于养成是非不明、欺善怕恶的习惯。只有周边的大人尽快协调出一致的教养理念,孩子才有路可循,学会活泼快乐,同时礼貌懂事的人生态度。

最容易毁掉男孩子未来的6种家庭教育

都说“男孩子要穷养,女孩子要富养”,究竟怎样教育男孩子呢?小编提醒大家,日常生活中有6种家庭教育方式,最容易毁掉男孩子的未来,家长要倍加注意了。

除了那句“男孩要穷养”外,你还知道多少男孩子教育的要点?在现代的社会角色中,男孩子要比女孩子承受更多的社会期望和压力,但是那些常见的教育男孩方法其实无形之中很容易毁掉孩子的未来。

1、要男孩坚强,不能掉眼泪

我们经常看见在宝宝摔跤后,妈妈总是第一时间冲过去把宝宝拉起来,然后抱抱宝宝说不哭不哭。如果是男孩子的话,父母大多会说“男孩子流血不流泪”“男儿有泪不轻弹”“男孩子哭会被小女生笑的,羞羞啊”。男孩子从小就被父母无形之中灌输了一个思想:就是男孩子要坚强,不能轻易掉泪。孩子伤心了就哭,开心了就笑是孩子最单纯的天性。家长人为的阻止孩子情绪发泄,让孩子的消极情绪压抑在心,并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

因此,当宝宝心情不好,就请让宝宝大哭一场吧!爸爸妈妈可以适当地摸摸宝宝的头,或者抱抱安慰他,父母应并尽可能让孩子自己说出他的感受,而父母要做的则是认真倾听宝宝的情绪表达,并及时给予反馈信息。

2、不让男孩跟小动物玩耍

很多爸爸妈妈都会反对家里养宠物,甚至宝宝在外面玩的时候,都尽量让避免宝宝和小动物玩耍,父母觉得宝宝容易被动物咬伤,而且觉得它们很多细菌,不卫生。但其实,小动物是宝宝最真诚的玩伴,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很好地培养宝宝的爱心,让你的孩子懂得了爱与责任。

喜欢小动物的人都比较善良,因为他们都懂得尊重生命,照顾弱小。因此,如果家庭条件允许的话,让宝宝让一只小狗或者小猫,宝宝在照顾小宠物的时候,自然而然地会变得更有责任心,更懂得爱和照顾。即使家中不能饲养宠物,父母也可以多带孩子到公园逛逛,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让孩子和小动物多接触,鼓励孩子摸摸小动物或者喂东西吃,培养宝宝的爱心。

3、只让他和其他男孩玩

有些家长担心男女同玩对孩子性格有负面影响,因此他们鼓励自己的男宝宝只与其他男孩子玩,尽量少和女孩子接触。其实,在人际交往中不应该存在这种性别观。孩子来说,他们还没有性别意识,但是家长人为地限制宝宝的玩耍对象,其实无形中让宝宝形成一种传统的性别观,长大以后有可能会不懂得如何和女生相处,严重者甚至会歧视女性,这不利于孩子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

男女交往也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需要,因此,家长应该多鼓励孩子和不同的小朋友一起玩,扩大交友圈子,让宝宝自主选择他们喜欢的玩伴,男女孩同玩、交友,其实还可以互补优缺点,减少男孩子粗暴冲动的行为,让孩子更懂得照顾他人。

4、男孩只学逻辑训练,忽视文学、艺术

男孩子在逻辑思维上会比女孩子更有优势。因此家长在做宝宝早期智力开发时都比较倾向于让男孩子学习围棋、象棋或者数学逻辑等的训练,更多地注重孩子智力的培养。但其实要想培养天才宝宝,爸妈更不能忽视文学、艺术的熏陶与学习。

让宝宝学会阅读,爱上书本是让孩子探索更宽广的世界的最有效途径。早期阅读对宝宝的学习认知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学习阅读不光是一种技能,宝宝还能够在阅读中学会思考,这对宝宝的智力发展有积极的作用,同时还能培养孩子的“书卷气”。男孩子学习一种乐器或者书法绘画,加强艺术修养能够让孩子在学习之余有一种有益 心的娱乐选择。父母要善于发现宝宝的潜力与爱好,鼓励孩子积极主动地去接触他自己感兴趣的事,学习一门特长。12

本文Hash:c45c4d0855f9cf9e12bb84ed46bdc9d0839c0efd

声明:此文由 lea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