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尊重孩子交友的权利

记者:为什么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同伴对他们的影响会胜过父母对他们的影响?

孙云晓:我们大家都发现,一般孩子在10岁以前会非常听父母的话,父母说这件衣服漂亮,他们就会觉得这件衣服漂亮。

但是,从小学高年级开始,特别是上了中学以后,一般父母就会发现,这个时候,同伴对孩子的影响就慢慢胜过父母的影响:妈妈说这件衣服好看,同伴说这衣服俗,俗不可耐,孩子马上就会附和同伴的意见,不再喜欢这件衣服。

这种现象就叫群体社会化。群体社会化一定是在同伴的交往中实现的,对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都有相当大的影响。

为什么孩子越大越受群体社会化的影响呢?

那是因为孩子在小的时候没有独立交往的能力,他们只能跟随父母,依赖父母,听从父母的指挥。孩子长大一点后,渐渐开始脱离父母的视线,跟同伴在一起的时间多了起来。

因为每个孩子都是从单个的家庭走出来的,他们彼此见面,不由自主地都会有一种孤独感、恐惧感,都希望尽快得到同伴的接纳、认同,并在同伴中确立自己的地位、作用。一个孩子若老是和同伴作对,会被同伴排斥、抛弃。孩子若被同伴抛弃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挫败感、失意感,心里会充满焦虑。

所以,孩子长到一定的年龄总是希望自己在同伴中拥有比较好的印象。一旦有了同伴的认同、接纳、欣赏,孩子心里就会有一种安全感、成就感、满足感,干什么都心情愉快、舒畅。否则,孩子就会郁郁寡欢,干什么都觉得没劲、提不起精神。

记者:同伴交往对孩子的吸引力在哪里?对他们的成长有何价值和意义?

孙云晓:同伴交往,因为他们的年龄相近,知识、阅历、心智发展水平相近,所以他们在一起,会有很多相同的兴趣点和兴奋点,一下子就能找到共同的话题。你看孩子们见面,不需要介绍,不需要名片,只要拥有一点相同的气息,马上就能走到一起,找到心灵的共鸣。这是父母无法给予他们的享受,所以,孩子天生“爱扎堆”。

一家一户的孩子,若没有同伴间的交往、磨合,很容易成为“窝里横”,养成撒泼、耍赖、蛮横不讲理的脾气。但是,若是同伴在一起,情况就会大为改观:因为大家的年龄相同、家庭地位相同,谁都没有指挥、驾驭别人的权利,所以彼此都得谦让点、忍耐点、替别人多想点。

同伴交往不仅能锻炼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自我反省能力,能使孩子改掉各自身上的“小霸王”脾气,为他们情绪、情感、个性的良性发展提供可能,还能为孩子成年后的人际交往奠定基础。所以,父母应尊重他们交友的权利,为他们交友提供方便。

为什么说父母应尊重孩子的儿童权利

日前,上海社科院发布《上海儿童发展需求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在健康需求上,孩子们最期盼“拥有足够的睡眠时间”;在教育需求上,最期盼“学习负担减轻一些”;在权益需求方面,最不能忍受“假期不能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对于闲暇时间,最渴望“由我自由安排活动”。社科院专家指出,父母应学会尊重“儿童权利”,包括隐私权、表达权、参与权、娱乐权,让孩子拥有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并让他们参与搬家、择校等家庭事务的决策,倾听他们的声音。

据项目主持人、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研究员董小苹介绍,此次调查采用问卷式,抽样对象为本市小学四五年级学生、初中预备班至三年级学生、高中一至三年级学生。调查显示,在健康需求中,“有足够的睡眠时间”、“学校的饮食搭配更加营养科学”、“获得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例如遇到学习困难、人际关系、青春期问题时)”排在前三位。董小苹说,睡眠得不到满足,其根本原因与学习压力过重有关。调查中,初三、高一、高三的学生对睡眠的需求最高,选择比例均超过了四成,表明学习负担与睡眠时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我们要通过减轻学生负担,保证小学生每天睡眠10小时,初中生9小时,高中生8小时。”

在教育领域,儿童需求最强烈的三项分别是“学习负担能减轻一些”、“从提高学习兴趣出发让学生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参加更多的社会公益活动”。

在儿童权益方面,学生最不能忍受的三件事分别是:“假期我不能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爸妈未经我同意就拆了我的信件或看了我的手机短消息”、“有些老师用语言贬低我”。当被问及父母对儿童权益的侵犯经历时,儿童选择最多的是“父母当着别人的面训斥我”和“父母工作忙,没时间管我”。

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的雷开春博士表示,此次调查显示,儿童非常渴望能自主安排自己的事情,然而现实情况是,很多孩子没有自由,父母习惯性地用自己的意志来安排孩子的一切。雷开春进而提醒,“上海是国际大都市,上海的父母应与国际接轨,在家庭教育中更加尊重儿童权利”。

本文Hash:5f7555e3880f2d47f9995658981b81cb18eebf4b

声明:此文由 lea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