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心病”家长应该要早知道

如今,孩子的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关注,但哪些行为属于个性的范畴、哪些行为属于心理问题,不少家长对这其中的界限并不清楚。这就需要听听专家的意见,以便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这个“尺度”。

由于生存环境、生活方式的改变,竞争的压力、父母的紧张心理和教养方式的不尽科学,容易导致孩子产生一些心理问题、心理障碍。面对孩子的“与众不同”,不少父母往往感到困惑,他们不清楚孩子的某些行为是不是在正常的范围之内?为此,本报记者采访了北京儿童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甄中科,他建议如果孩子有以下表现,有可能是心理因素造成的,最好求助于心理医生。

睡眠障碍

孩子每天晚上上床后很难入睡,不停地辗转反侧、翻动折腾,缠着父母反复讲故事。入睡后长时间处于浅睡状态,经常不明原因地突然惊醒,表现出非常恐惧的样子,表情痛苦,常伴有大呼小叫或哭闹、呼吸急促、出汗等症状,以5~7岁的儿童最为常见。

甄医生介绍,也有的孩子常做噩梦,惊醒后能讲述梦中的内容,并被紧张焦虑的情绪困扰影响继续入睡;或睡觉时不让关灯,即便是睡着了再熄灯也能引起他的反应,并执意灯火通明到天亮。

选择性缄默症及失语症

少数已经有了语言表达能力的孩子,突然在某些特定场合保持沉默不语,如在家里讲话,而在幼儿园里或遇到比较熟悉的人不说话。这有可能是孩子生活在复杂的语言氛围中造成的,如父母有意让四五岁的孩子学习多种语言―――爸爸教英语、妈妈教日语、爷爷奶奶教普通话,孩子一时很难适应,精神紧张,以致失语。

口吃

口吃俗称结巴。孩子越着急、紧张,口吃的现象越严重,是儿童期常见的语言障碍。有相当一部分口吃儿童在5岁前发病,有些孩子能随着年龄的增长减轻症状,有的则会延续到成年。甄医生说,口吃与性子急是一对“孪生兄弟”,因此,让孩子慢慢讲话是非常必要的。幼儿期是纠正孩子口吃的最佳时期。

吃手

吃手,包括吸吮手指和咬指甲。前者是婴儿期一种常见的现象,通常2~3岁以后孩子的注意力就逐渐从自己的手转移到别的事物上去了。甄医生提醒家长,如果四五岁的孩子还习惯于把自己的手指头放进嘴里,则是一种行为偏差。咬指甲也是与心理因素有关的不良行为。

恋物

在一定的时期内,孩子喜欢一件或某几件玩具、物品是正常的,但如果幼儿对它们的喜爱达到了依赖的程度,如不抱着心爱的毛绒玩具不能入睡、拒绝玩其他新鲜的玩具或终日沉浸在自己与某件物品的接触、“交流”中,独往独来,孩子就有了很明显的恋物情结。

焦虑

甄医生介绍,孩子持续一段时间情绪烦躁、好哭泣或吵闹,难以安抚和照料;和同龄的孩子比明显胆小,在很多场合容易害怕、甚至惊恐;与家人、尤其是母亲分离时,表现出极度的不安;在幼儿园里总是心悬不定,不愿当众讲话,不得以当众讲话时呼吸急促、心跳加快、脸红、结巴、表达不完整;六七岁的学龄孩子拒绝上学,即使勉强到校也很少与同学老师交往;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小动作多,学习成绩偏差,也有旷课、逃学现象发生。这些孩子通常对环境变化的反应过于敏感、多虑、缺乏自信。

怪异行为

甄医生说,怪异行为主要指某个孩子与多数同龄正常孩子明显不同的特殊表现,如―――

拔毛癖:即随时无缘无故地拔自己的头发、眉毛、汗毛,以此为嗜好。多见于4~5岁以上的儿童。

异食癖:有的孩子在一段时间内喜欢吃不该 的东西,如吃土、抠墙皮吃、捡小石头子儿吃。

反复洗手:孩子不停地用香皂反复洗手,直到洗得手指缝都发白了还不停止,随后稍稍干点事又来大洗特洗。

攻击行为

甄医生透露,如今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比以前有所增加,他们因欲望得不到满足、不能接受别的小朋友在某些方面比自己好的事实等,采取过激方式伤害他人、毁坏别人的物品,有明显的攻击性倾向。儿童攻击行为常表现为打人、骂人、推人、踢人、抢夺别人的东西(或玩具)等,一般在3~6岁出现第一个高峰,总体来说,攻击方式可分暴力攻击和语言攻击两大类,男孩以暴力攻击居多,女孩以语言攻击居多。

性角色畸形

孩子大约到3岁以后,就能认同自己的性别角色了。但如果儿童对自身性别的认识与自己真实的性别相反,即男孩具有女孩的行为特征,在穿衣打扮、表情、举止上刻意模仿女孩,持续否认自己具有男性特征,就成为女性化男孩;反之,成为男性化女孩。

神经性尿频

孩子置身于陌生的环境中或在特殊的场合、情境中总想排尿,一刻也不能等,四五岁的孩子不自觉地因此尿湿了裤子,但尿量很少。这些症状通常在上幼儿园前、刚刚开始上学、看到凶猛的动物、遭到训斥打骂或出现紧急情况时加重,入睡后和正常的孩子没什么区别。多发于学龄前和学龄期的儿童。

遗尿症

如果四五岁的孩子不能自己控制排尿,夜间经常尿床,白天有时也尿湿裤子,持续的时间比较长。多见于5~10岁的儿童,男孩多于女孩。

学校恐怖症

有些刚刚上学的孩子对学校表现出极大的排斥情绪,拒绝上学,或在上学前和上学时,出现心慌、头痛、呕吐等现象;而在离开学校或不想上学的事时,症状解除,这是一种较为严重的儿童心理疾病。

多动症

五六岁的孩子自我控制能力很差,注意力不集中,无目的性的活动过多,动作花样频繁,有始无终,甚至铤而走险;常招惹周围的小朋友、给老师和父母带来麻烦,对批评置若罔闻、屡教不改;或任性、内心脆弱、容易冲动、常破坏东西;做事显得笨手笨脚,精细度和协调性差,而且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这些孩子很少能安安静静地坐着上几分钟。

孤独症

甄医生介绍,患有孤独症的孩子通常有这些表现:说话晚、反应迟钝、不合群;有的伴有智力发育落后、存在认知感知缺陷;有怪癖、兴趣范围狭窄、行为方式刻板僵硬、长时间游戏方式不变、缺乏对物体的想像及灵活运用的能力;注意力涣散。患有孤独症的孩子一般在二三岁就有明显的症状,治疗关键期在2岁至7岁,经过早期治疗和家庭康复训练,大部分患儿的状况会有好转,但彻底治愈,目前还有相当的难度。

也有一些患孤独症的孩子智力发展不平衡,对某一方面很敏感,有突出的表现,比如在音乐、绘画、机械上;而在其他方面就很差,尤其是与人交往的能力与年龄很不相衬。需要说明的是,越是这些“局部”聪明的孩子,他们的精神问题越是容易被父母忽略,从而会延误对其精神上的早期干预。否则,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出现一些其他的不良症状。

内向孩子的潜在优势有哪些这些家长应该要知道

内向孩子的潜在优势有哪些?孩子性格内向,原本是一项很大的缺点,长大后会对孩子带来许多的不便,但是,如果小时候家长如果能够很重视的去培养和利用孩子的内向性格,扬长避短,让孩子往好的方面发展,那么,性格内向同时可以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好处,下面我们来看看本文内容。1优势一:内向的人拥有丰富的内心生活。父母应帮助孩子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珍视孩子的内在性品质。2优势二:内向的人懂得停下来品味生活。内向的人专注于生活带来的简单愉悦,即使不出家门就能充实快乐,小妞也是如此,即使是一直画着她的石头,她也觉得很快乐。父母要做的,就是不时的放慢脚步,与孩子一起分享这些快乐。内向的孩子提醒我们,真正的生活就蕴含在这些片刻当中。小妞画画真的不怎样,以前没注意把她的画收好,今年注意了,准备了个夹子放她的画,她是不是会翻开来看看,确实看到这些,怎能不说是生活的乐趣呢。3优势三:内向的人热爱学习。这点确实,小妞爱学习,经常要问为什么,教她东西也是很认真,学校里上课也很认真。对于内向的孩子,父母要支持孩子对学习的热爱,因为他们需要大量的信息输入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书中给到的建议给孩子办图书卡,这个我做到了,可惜没有经常带她去图书馆看。4优势四:内向的孩子善于创造性思维。父母要鼓励孩子的原创性思维,应当就不同的问题征求孩子的意见,帮助孩子培养起能够获得新颖想法的创造性方法。5优势五:内向的人擅长艺术创作。鼓励内向孩子的创造性,给予孩子使用艺术用具的便利,还有乐器,带孩子去参观博物馆、看戏剧等等,带她到不同的地方看看别人是怎么来表达他们的创造力。我为了避免清理的麻烦,一些画具都收起来了,就怕回家看见家里不成样子,看来这样错了,也许我该准备个专门的地方把她的东西摆放好,让她想创作的时候随手就可以拿到。6优势六:内向的人情商很高。遇到事情,我观察过小妞,确实能感受到她内心的波动,可以说是思想斗争,外表看着很沉着冷静。父母要对内向孩子的情绪方面的长处表示赞赏。7优势七:内向的人天生精通谈话的艺术。内向的孩子爱倾听,他们值得信赖,坦率而可靠,他们提问但不插嘴。父母要辅导内向孩子提高谈话能力,表扬她倾听、提问题、记住别人讲话内容和参与互动式谈话的能力。8优势八:内向的人乐于自处。内向的孩子乐于独处,无需外部活动便有事可做,有充实感。他们有高度的聚精会神的能力,甚至心无旁骛到不觉世事的程度。确实,小妞一天很忙,即使没有小朋友,她也有很多活动。父母应该不断指导孩子如何平衡和平衡她的社交时间。9优势九:内向的人拥有可惜的谦虚态度。内向的孩子内敛自持,心理也不喜欢受到太多的刺激和关注,如果太受人瞩目,或硬推到高压环境中,反而会感到不自在。就上个星期,去喝喜酒的时候,主持人邀请小朋友上舞台做游戏,小妞说什么也不愿意去,我陪着也不愿意,奶奶最后说了句摊台,让我很是生气。其实小妞正是因为这样的性格不喜欢被瞩目而不愿意上台,而我想着让她锻炼也是推着想让她上,其实全都做错了。父母要对内向的孩子抗拒成为焦点表示欣赏,并认可他们的成绩。10优势十:内向的人养成的健康习惯。小妞现在就是每天早睡早起,比起其他孩子来,可能自制力更好一点。某样零食如果说了咳嗽不能吃,即使是她爱吃的也会忍着不吃,确实是值得表扬的。11优势十一:内向的人是好公民。比 过马路,她一定会看红绿灯,然后跟着倒数。12优势十二:内向的人是良友。还记得小妞刚上学的时候,认识了可人,于是整个学期,几乎每天回家都要提可人的名字,内向的人找到一个特别要好的玩伴,就会努力维持这份友情,说的确实不假。可惜这学期与可人分开了,难得她前两天要求要买QQ糖,说要给好朋友吃,当然只有2个小朋友而已。今天已经给她准备好了3包糖,让她带给同学分享,希望能帮助她交到更多的朋友,有一个很好的人际关系网络。13对内向性格认识的几个误区误区一、内向的孩子羞怯。小妞表现:一般带她出去,见到陌生人或者不太熟悉的,不愿意叫人,躲在大人身后,在幼儿园里从来不主动和其他小朋友交谈。这些我以前理解为内向+羞怯,她自己也说难为情什么的,事实:内向与羞怯常被人们混淆,这个误解是只从社交的层面看待内向,内向影响了内向孩子的总体气质和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特质决定内向孩子所偏爱的社交方式。尽管内向孩子的社交表现可能看上去比较羞怯,但它并不等同于羞怯。内向的孩子不愿意社交,她可能预料到自己会不喜欢这种场合,但未必觉得自己会不受欢迎。对于内向偏羞怯的孩子,作为父母要做的,是帮她应对和弱化羞怯感,给她讲解羞怯和内向的不同,让她知道你会设法帮助她学习如何在社交场合感觉更自在。你要尽可能在与人初次见面时表现出轻松和友好,孩子观察了父母的表现,她就会在同龄人的交往中表现的更加自信。误区二:内向的孩子不友好。当初老师来家里家访时,小妞表现的是很好,说了很多话,还给老师讲故事,可是真的上学了,不会主动找老师说话,乖乖的上课。事实是:内向的孩子可能会非常友好,只是在某些场合,他们无法表现出这一点。父母帮助内向孩子的方法是:先发挥桥梁作用,帮助别人理解孩子表达友好的方式,然后再想法设法制造机会让孩子展现出她的友好。误区三:内向的孩子对他人不感兴趣。小妞上学不会主动找其他的小朋友,但是每次回家都会提某某小朋友怎么怎么的,虽然可能他们还没说过话。事实是:内向的孩子对他人很感兴趣,只是不能一下子应对一大群人,他们喜欢一对一的交流,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对方。内向的孩子是优秀的听众。误区四:内向的孩子很自我。可能是因为不是太合群,所以会认为内向的人很自我不关心别人。事实是内向的孩子对于别人的想法和感受也很有兴趣,只是外向的孩子善于打交道扎人堆,而显得内向的孩子特例独行了。

其实不用做小测试我就知道我家是内向的孩子,但是还是做了下,看看到底如何。结果:你的孩子气质内向,学会如何帮助她保存精力是非常重要的,她有积蓄能量和在外部世界中明智实用能量的需要,这些她要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需要你的帮助,告诉孩子,你理解和接受她的气质,这很重要。

家长要知道孩子好胜的心理原因!

好胜的性格是一把双刃剑,它能让孩子积极进取,力争把事情做好,也能让孩子缺乏宽容心,不能包容别人,形成自我封闭、孤僻、不合群的人格。

好胜的性格是一把双刃剑,它能让孩子积极进取,力争把事情做好,也能让孩子缺乏宽容心,不能包容别人,形成自我封闭、孤僻、不合群的人格。

妈妈讲述:孩子太好胜

女儿周周4岁了,她很聪明好学,也很懂事,在幼儿园里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但是她的个性太敏感好强了,什么都想表现得最好。校车来了她要第一个上;如果老师表扬了别人,没表扬她,她就会记得特别牢,非要下次争个表扬;还有做游戏、参加活动等等,她都要抢在前面……虽然有好胜心很好,可以让孩子学会竞争,但是往往她得不到第一时,就会不高兴,甚至会哭闹。

还有一点,她的好胜心还表现在喜欢管别人的方面。如果小朋友们一起玩,别人怎么玩她都要管,人家不听她的她就不高兴。真的不知道该怎么教育她才好。

孩子讲述:好胜有原因

好胜的性格是一把双刃剑,它能让孩子积极进取,力争把事情做好,也能让孩子缺乏宽容心,不能包容别人,形成自我封闭、孤僻、不合群的人格。孩子争强好胜,一般有两个因素。一个是对自己的能力过分自信,喜欢表现自己;一个是虚荣心作祟,喜欢追求表面上的东西。如果是前者,孩子喜欢展示才华没有错,家长不仅要加以引导,而且要为孩子寻找表现的舞台,让孩子更加自信。如果是后者,家长要教育孩子,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不能以华而不实的东西作为追求的目标。

1、“我”对自己的价值感认识不够。

孩子无法认可自己,源自于父母对他的认同不够,他认为只有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才能证明自己是好的是优秀的,也就是想从在别人身上作出对比来体现自己的好与优秀,从而来获得父母或别人更多的认同。这取决于父母给予孩子的是否互相平等、互相尊重的爱、是否适合孩子真正心智成熟悉的爱,无论孩子如何,包括孩子通过不断的“犯错”,父母一致的认可“孩子本身很好,不好的是行为”,孩子就会把自己不好的行为与他的本人区分开来,当把两者混为一谈时,孩子就会认为是自己不够好,不够可爱,要不为什么自己做错了事会遭到父母的挑剔、指责或者批评呢?从侧面来说也是父母不懂得如何的爱才是适合孩子成长的爱而导致的。

2、“我”自信心不足。

不能自主选择自己的兴趣,总在成人的意愿下成长,无法按照自己内在的成长机制来成长时,孩子无法形成自己对自己的信心,也就无法形成一个有自我的孩子。

3、“我”的挫折容忍度低。

孩子一直在呵护中长大,没有机会过多去体验与感受挫折带给自己的心理调适,或者说孩子关注到得“第一”是可以得到别人的认同、表扬甚至奖励,也可能由于平常家里人过多在这方面的熏陶或重点化了的原因。过多的奖励、过多的保护也会使孩子过度认为自己完美无缺,日后将无法面对任何的瑕疵,过度保护使孩子没有面对挫折的机会,一旦不如意,则有调适的困难。

4、“我”受父母的影响。

父母是孩子的主要模仿对象,虽然你现在不争强好胜了,但小时候的一些行为习惯是可以形成你今天的潜在意识,父母之间在日常生活中不经意会常常透露在言行举止上时而自己毫不觉察,孩子自然吸收了。

5、父母把“我”和别人比较。

父母总爱拿别人家的孩子来与自己的孩子做比较, “我们要向好的孩子学习”“我们要做一个好孩子”等的暗示与比较,反复的提醒,这些会导致孩子把过多的注意力关注到这里来,认为:好的孩子是受到父母欢迎的,这样的孩子才会得到父母的关注。

6、父母对“我”过高的期望。

父母过高地期望常夹带着对孩子的压力,孩子为了取悦家人,而去面对自己能力所不及的要求,也担心自己做不到会让父母失望,而不愿意面对这样的失败,所以孩子会表现出比较好胜。

本文Hash:3dd7fc668922eece9bc13e6ad2bf812e7817603d

声明:此文由 Sukin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