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社会道德规范教孩子知荣辱

不良行为需要“解毒剂”

荣辱观的培养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孩子不良行为的“解毒剂”。英国著名教育家洛克曾经说过,只有出自衷心的羞耻心和不愿见恶于人的畏惧心,才是真正的约束。也就是说,孩子具有羞耻心,就能够对自己的不符合道德规范的言行产生否定的情绪体验,比如感到内疚、自责、悔恨等等,从而激发自尊、自重、自爱等高尚的道德动机去约束、制止自己的不良品行。

荣辱心是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情感。从孩子懂事开始,就表现出对周围人的评价的高度敏感。此时父母的道德水准显得格外重要。父母们按照正确的道德规范对孩子进行肯定与否定、赞赏与惩罚,会使孩子将其逐渐内化为某种道德情感,对自身的言行或者产生自尊心、正义感、自豪感,或者产生自责、内疚、悔恨等情绪。如果父母引导失误,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上打下扭曲的烙印,便会使孩子产生错误的道德评价,混淆善与恶、美与丑、荣与辱,进而产生失范越轨行为。

教孩子知荣辱,要提高孩子识别真假、美丑、善恶的道德判断力,也就是从小开始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好的,会受到周围人的表扬,什么是坏的,是会受到谴责的。比如,当两个孩子争苹果,在父母的指点下,孩子把大个儿的给了别人,自己留下小的,妈妈夸奖道“你真懂事,知道让着别人了!”孩子会从妈妈对自己行为的评价中产生荣誉感,获得一种心理上的满足,并会在以后重复类似的行为。如果孩子拿了别人的东西,父亲以谴责的口吻和严肃的表情对孩子说“不经别人允许拿人家的东西就是偷,这样做是可耻的!”孩子便会从父亲的不满态度中体会出自己行为是不体面的,而产生内疚感,避免再做这样的事。父母对孩子这种最初的、一点一滴的教导,将成为孩子成长中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评价的基础。而且这种教育越早,对孩子的作用越大。

教孩子知荣辱,不是简单、孤立地说教,需要父母以自己的言行感染孩子。一方面,父母要检点自己的行为,重视自己的名誉,自重自爱。对自己的过失,尤其是与孩子有关的过失行为,比如由于误解错打了孩子,或者对孩子说了谎话,要敢于在孩子面前袒露自己的内疚和悔恨之心,让孩子从中受到启迪。另一方面,要经常用孩子所能理解的代表真善美的正面榜样和反映不良品行的事例,与孩子的行为进行对比,激发孩子对高尚品行的崇敬之情和荣誉感,以及对不良品行的厌恶之情和耻辱心。

孩子按照社会要求的道德标准,建立了正确的荣辱观,父母要给予积极的保护,尊重孩子。任何对孩子的讽刺、挖苦、斥责、体罚、羞辱,都会使孩子心灵受到创伤,而产生病态心理。

曾经有这样一起令父母后悔不迭的事件:一天,孩子的母亲发现孩子从抽屉中拿了钱,于是就不分青红皂白,当着邻居的面大骂孩子偷钱。这个孩子本来是个品学兼优的学生,这次拿钱是为了帮助一个经济困难的同学买笔记本,因为急用,还没有来得及告诉父母。由于他实在受不了母亲的羞辱,就离家出走了。当他被找回来以后,那个失去理智、不懂教育方法的母亲对他又是一顿臭骂。最后,孩子忍无可忍便跳河自杀了。这是多么惨痛的教训啊!所以作为父母在培养孩子荣辱观的同时,还要懂得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事实告诉我们,孩子不知荣辱就难以教育,就要学坏。如果孩子懂得荣辱,而父母伤了孩子的自尊心,就会使孩子产生与父母的对立情绪,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就可能会失败。

当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便具有感受荣 和耻辱的能力,但对于何为荣辱一无所知。而发展这种能力,并使其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则主要是做父母和做教师的事了。所有善良的父母们和教师们,要像教孩子吃饭穿衣那样按照社会道德规范教孩子知荣辱,这是与帮助孩子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同等重要的最基本的做人的准则。

给父母和教师的建议

◎从“小”做起。少年儿童就像一张白纸,可塑性强,模仿力强,理解力差。所以荣辱观教育要从孩子的小时候做起,让孩子从小知道什么是好的,会受到周围人的表扬,什么是坏的,是会受到谴责的;从小事做起,在习惯培养上要特别注重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以小见大;从小家做起,在家庭中父母以身作则本身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注重习惯培养。改变在孩子教育中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方式,把劲使在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上,讲究科学、持之以恒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注重亲子互育和孩子自我教育。父母不要眼睛总是盯着孩子身上的毛病,要经常跟孩子交流,从孩子的进步中总结有益的经验,从孩子存在的问题中,不断反省自己的失误,让孩子从中受到启迪,与孩子共同提高、共同成长。由父母“要我做”变为孩子自己“我要做”,就达到了教育的目的,这也是家庭教育的最高境界。

◎要有诚心、恒心、耐心。父母和教师要充分认识荣辱观教育的重要,真情实意地抓好对孩子的教育;荣辱观教育实际上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是潜移默化的,不可能立竿见影。在教育过程中,会遇到困难,会出现反复,这就要求父母耐下心来认真做,不要急于求成;荣辱观教育的效果,不是用考试分数能够体现的。所以需要父母和教师锲而不舍,长期坚持,才能见到成效。

家长要按照社会道德规范教孩子知荣辱

不良行为需要“解毒剂”

荣辱观的培养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孩子不良行为的“解毒剂”。英国著名教育家洛克曾经说过,只有出自衷心的羞耻心和不愿见恶于人的畏惧心,才是真正的约束。也就是说,孩子具有羞耻心,就能够对自己的不符合道德规范的言行产生否定的情绪体验,比如感到内疚、自责、悔恨等等,从而激发自尊、自重、自爱等高尚的道德动机去约束、制止自己的不良品行。

荣辱心是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情感。从孩子懂事开始,就表现出对周围人的评价的高度敏感。此时父母的道德水准显得格外重要。父母们按照正确的道德规范对孩子进行肯定与否定、赞赏与惩罚,会使孩子将其逐渐内化为某种道德情感,对自身的言行或者产生自尊心、正义感、自豪感,或者产生自责、内疚、悔恨等情绪。如果父母引导失误,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上打下扭曲的烙印,便会使孩子产生错误的道德评价,混淆善与恶、美与丑、荣与辱,进而产生失范越轨行为。

教孩子知荣辱,要提高孩子识别真假、美丑、善恶的道德判断力,也就是从小开始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好的,会受到周围人的表扬,什么是坏的,是会受到谴责的。比如,当两个孩子争苹果,在父母的指点下,孩子把大个儿的给了别人,自己留下小的,妈妈夸奖道“你真懂事,知道让着别人了!”孩子会从妈妈对自己行为的评价中产生荣誉感,获得一种心理上的满足,并会在以后重复类似的行为。如果孩子拿了别人的东西,父亲以谴责的口吻和严肃的表情对孩子说“不经别人允许拿人家的东西就是偷,这样做是可耻的!”孩子便会从父亲的不满态度中体会出自己行为是不体面的,而产生内疚感,避免再做这样的事。父母对孩子这种最初的、一点一滴的教导,将成为孩子成长中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评价的基础。而且这种教育越早,对孩子的作用越大。

教孩子知荣辱,不是简单、孤立地说教,需要父母以自己的言行感染孩子。一方面,父母要检点自己的行为,重视自己的名誉,自重自爱。对自己的过失,尤其是与孩子有关的过失行为,比如由于误解错打了孩子,或者对孩子说了谎话,要敢于在孩子面前袒露自己的内疚和悔恨之心,让孩子从中受到启迪。另一方面,要经常用孩子所能理解的代表真善美的正面榜样和反映不良品行的事例,与孩子的行为进行对比,激发孩子对高尚品行的崇敬之情和荣誉感,以及对不良品行的厌恶之情和耻辱心。

孩子按照社会要求的道德标准,建立了正确的荣辱观,父母要给予积极的保护,尊重孩子。任何对孩子的讽刺、挖苦、斥责、体罚、羞辱,都会使孩子心灵受到创伤,而产生病态心理。

曾经有这样一起令父母后悔不迭的事件:一天,孩子的母亲发现孩子从抽屉中拿了钱,于是就不分青红皂白,当着邻居的面大骂孩子偷钱。这个孩子本来是个品学兼优的学生,这次拿钱是为了帮助一个经济困难的同学买笔记本,因为急用,还没有来得及告诉父母。由于他实在受不了母亲的羞辱,就离家出走了。当他被找回来以后,那个失去理智、不懂教育方法的母亲对他又是一顿臭骂。最后,孩子忍无可忍便跳河自杀了。这是多么惨痛的教训啊!所以作为父母在培养孩子荣辱观的同时,还要懂得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事实告诉我们,孩子不知荣辱就难以教育,就要学坏。如果孩子懂得荣辱,而父母伤了孩子的自尊心,就会使孩子产生与父母的对立情绪,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就可能会失败。

当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便具有感受 誉和耻辱的能力,但对于何为荣辱一无所知。而发展这种能力,并使其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则主要是做父母和做教师的事了。所有善良的父母们和教师们,要像教孩子吃饭穿衣那样按照社会道德规范教孩子知荣辱,这是与帮助孩子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同等重要的最基本的做人的准则。

给父母和教师的建议

从“小”做起。少年儿童就像一张白纸,可塑性强,模仿力强,理解力差。所以荣辱观教育要从孩子的小时候做起,让孩子从小知道什么是好的,会受到周围人的表扬,什么是坏的,是会受到谴责的;从小事做起,在习惯培养上要特别注重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以小见大;从小家做起,在家庭中父母以身作则本身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注重习惯培养。改变在孩子教育中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方式,把劲使在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上,讲究科学、持之以恒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注重亲子互育和孩子自我教育。父母不要眼睛总是盯着孩子身上的毛病,要经常跟孩子交流,从孩子的进步中总结有益的经验,从孩子存在的问题中,不断反省自己的失误,让孩子从中受到启迪,与孩子共同提高、共同成长。由父母“要我做”变为孩子自己“我要做”,就达到了教育的目的,这也是家庭教育的最高境界。

要有诚心、恒心、耐心。父母和教师要充分认识荣辱观教育的重要,真情实意地抓好对孩子的教育;荣辱观教育实际上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是潜移默化的,不可能立竿见影。在教育过程中,会遇到困难,会出现反复,这就要求父母耐下心来认真做,不要急于求成;荣辱观教育的效果,不是用考试分数能够体现的。所以需要父母和教师锲而不舍,长期坚持,才能见到成效。

怎样教孩子学会道歉让孩子知错能改

导读:怎样教孩子学会道歉让孩子知错能改,首先父母要做好榜样,自己要是犯了错或者错怪宝宝了也要向孩子道歉。孩子犯了错误要及时纠正不要因为孩子年纪小就去纵容孩子,久而久之就养成目中无人的坏习惯。

幼儿由于年龄的特性所致,往往缺乏是非观念,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经常不能正确认识到自己所犯的错误,再加上责任意识不足,通常在做错事后不懂得如何道歉。在家庭教育中,让孩子学会道歉是一门不可少的功课。当孩子有错误的行为产生时,父母需要在第一时间教导孩子正确的行为以及勇于认错,让孩子在小的时候就养成好的行为习惯,并让此习惯变成自然。

孩子需要道歉吗?

过去的孩子以“父母”为中心,因此顺从性较高,只要父母叫孩子做的事,孩子大部分会遵从。但是,时代不同了,现在的孩子以“自我”为中心,比较有自主性,顺从性减低、责任感减弱、好奇感扩大、感恩心衰退,而这些因素也造成孩子常犯一些错误行为,例如:打人、咬人、抢玩具、撕书、乱扔玩具、随便乱涂墙壁、乱画桌子、每样饼干都咬一口就扔掉……等,但是孩子却不知道这些是不好的行为;相反地,他会告诉你一箩筐的原因……

孩子犯了错,伤害了别人,有的家长认为:“孩子这么小,哪里会道什么歉,实在要道歉,也是家长代替。”由家长替孩子“认错”,有害无利。其一,家长认为这是疼爱孩子,但实际上,这种疼爱并不是真正的疼爱,而是在袒护孩子的过错,孩子没有从错误中获得应有的教训,也难以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任。其二,由于“犯了错误反正又父母担着”,孩子可能会反复犯错误。孩子伤害了别人,就应该自己去道歉,去承担后果,付出代价,这不仅仅是为了得到别人的原谅,也是从小建立责任感,这对增强孩子的自律精神、谨慎言行,以便将来顺利融入社会生活,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孩子不会道歉,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不懂得是非观念,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家长应耐心告诉孩子为什么错了,错在哪里,需要如何做才正确。当孩子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道歉就显得顺理成章。但孩子有可能因为害怕承担后果而不敢承认错误,家长应鼓励孩子知错就改,给予孩子安全感,避免对认错产生畏惧感。

孩子不愿意道歉的原因:

五六岁之前,很少有孩子能够考虑其他人的感受。同情心是诚恳道歉的基础,但它是一项需要很多年才能慢慢发展完全的社会技能。成长到七八岁的时候,大多数孩子才能够把自己放在别人的角度想问题,理解自己的伤害性行为带给他人的影响。

说“对不起”意味着承认自己做了坏事,在3岁左右的孩子的意识中,做坏事就意味着自己是一个坏小孩。

儿童的“骄傲”和“自尊”。儿童的小小骄傲与自尊比同情心发育地相对要早,这也让他不愿意说“对不起”,既使他真地觉得抱歉。在他看来这是保留自己面子的一种方式。

父母的暴怒也可能使情况变得糟糕,彼此僵持。你的愤怒可能在他心里激起同样的愤怒反应。你越是大吼大叫发脾气,他就越不愿意说“对不起”。甚至,他还会采取很暴力的手段反抗你——气急败坏地踢人。或者完全被你的暴怒吓坏,简直不能够道歉。

教孩子学会道歉

作为父母的我们,应该向孩子传达这样一种观念:能够面对错误,能够向别人道歉是一种勇气。在儿童还没有勇气面对问题时,等待他,用爱的能量去呼唤他 陪伴他一同去面对。那么,我们就帮助儿童明白了什么是勇气,并一起蓄积了勇气的能量。

本文Hash:f8391075513af788946c8998da5d03e77bf68b53

声明:此文由 Sukin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