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决孕妇的心理问题

怀孕生产能期是女人特有的时期。这个时期女性经历十月怀胎和分娩的特殊过程,其心理和情绪状态变化对胎儿的发育有很大的影响,情绪困扰的孕妇,往往在妊娠期和分娩期引起合并症,严重焦虑的孕妇经常伴有恶性妊娠呕吐,可能导致流产、早产、产程延长和难产等。

有些家庭对妊娠期的妇女的过度重视,同样会使孕妇出现心理改变。许多家庭对孕妇每一个细微的变化与要求都给予足够的关心与满足,因而使某些孕妇产生自骄自怜的心理,稍有不满就发泄怒气。

怀孕期的生理变化会引起女人心理的变化。怀孕早期出现的早孕反应以及随着胎儿的长大给孕妇带来的行动不便,有些孕妇会感到难受和后悔,认为自己不该怀孕,易烦躁、发脾气,甚至迁怒于家人。

家庭给予妇女生男生女产生的压力。虽然我们国家在破除封建观念上做了很多工作,但仍有一些家庭抱着生男好的观念,并给孕妇灌输相应的思想,使孕妇从怀孕开始,就担心自己生下女孩而遭到家人的嫌弃。

孕妇会有怀疑与恐惧的心理。由于对胎儿的期望值高,有些孕妇担心不顺利分娩或不能生一个健康的婴儿,甚至担心在分娩时发生意外而死亡。这些心理活动在分娩临近时表现得尤为强烈。

如何解决产后心理问题?

    一般情况下,人们把劳动分为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两大类别。其中,脑力劳动主要是以大脑神经活动为主,而体力劳动则是以肌肉活动为主。

    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是相辅相成的,二者有密切的联系。肌肉活动是在大脑神经活动指挥下进行,而脑力劳动也有肌肉活动的参与。体力劳动是偏重于生理活动,而脑力劳动是偏重于心理活动。

    体力劳动在一定条件下可产生疲劳,主要表现为肌肉酸痛、体乏无力等,称为生理疲劳。

    而脑力劳动过多则会产生心理疲劳。

    心理疲劳对心理健康有一定的影响。长期的心理疲劳,使人心境抑郁,百无聊赖,心烦意乱,精疲力竭,进而引起心因性疾病。例如神经衰弱,表现为头痛、头晕、记忆力不好、失眠、怕光、怕声音等。因此,防止心理疲劳是一个重要的心理保健问题,不可掉以轻心。

    什么是情绪障碍

    分娩后,产妇的情绪变化很难琢磨,有时会出现情绪障碍。那么,什么是情绪障碍呢?情绪障碍可以分为情绪持续障碍、情绪发生障碍、情绪协调障碍等。

    一、 情绪持续障碍

    是指患者在情绪反应强度和持续时间方面存在障碍。情绪持续障碍有以下一些形式:

    1、情绪高涨:患者情绪活动增强,愉快、幸福等情绪经常占优势,表情喜悦开朗,语言行动增多,喜欢与人交谈,对人爱说什么就说什么,别人讨厌也不在乎。

    2、情绪低落:患者心境忧郁低沉,悲观失望,不愿与人交往,语言行动减少。不管是喜事或患者平常喜欢的事,只能使患者悲哀。

    3、情绪淡漠:患者对周围环境的变化缺乏情绪反应,对人对事冷淡,满不关心。面部表情经常处于无情绪状态。对意外事情不惊,受到捉弄不怒。

    4、焦虑:患者表现紧张不安,惶惶不可终日,常常有着大祸临头的不幸心境。患者常常伴有心悸出汗、手足发冷等植物神经反应。

    二、 情绪发生障碍

    患者的情绪发生过程失调,波动非常大,一般持续时间比较短。情绪发生障碍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情绪不稳:情绪易波动,喜怒无常,患者自己难以控制。

    2、情绪易激惹:对很小的刺激引起强烈的情绪反应,通常表现为激动、愤怒,因此出现毁物伤人的行为。

    3、情绪脆弱:患者极易伤感,对很小的事情也易感动或哭泣。虽然患者有时自己感到对那样的小事情不必大动感情,但自己却控制不住自己。

上一篇

1/2

下一页

留守儿童与母分离哭嚎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该如何解决

春节过后,全国各地迎来了反工潮。不管是回家过年的“高富帅或白富美”,还是进城打工的“农民工”,都开始陆续返城,回到他们原来的工作刚位,继续努力工作、继续赚钱养家。

久别重逢,看到长时间未见的家人定是倍感幸福。然而,当离别来临之时,也总是让人依依不舍。然而,为了生活,就算再有不舍也只能无奈的含泪离开。

近日,在成都邛崃临济镇瑞林村,40岁的植大姐今天也要回成都上班了,7岁多的儿子峰峰吵着要一起,爷爷奶奶在一旁拉都拉不住,峰峰一直喊着“你们不能这样对我”。

据植大姐说,春节回来这几天峰峰一直拉着她一起玩耍,连睡觉都要抱着,也不出去找小朋友耍。植大姐是离异家庭,家里还有一个姑娘在读高中,她必须要出去挣钱供两个孩子读书

回家团聚的日子是甜蜜快乐的,然而快乐的时光总是太快,假期过后便是痛苦的离别,峰峰撕心裂肺的哭嚎令我们心酸,在植大姐的泪水中我们也看到了其中的煎熬与无奈。我们也在问,就不能不走吗?

农村留守儿童三大心理问题

父母常年在外打工,而他们被迫留在家乡,留在爷爷奶奶的身边,对于这些孩子而言,父母已蜕变为一年两年才露个脸、见个面的符号和概念。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留守儿童”。专家指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存在三大严重心理问题。

这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因为缺少父母的关注和呵护,情感会变得丰富而脆弱——依赖性和独立性、冲动性和理智性、自觉性和任性并存,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以及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

自我封闭性格孤僻

这些孩子在年幼时便与父母长期分开,家庭环境的不稳定使他们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从而带来较强的孤独感。他们由于缺乏感情依靠,性格内向,遇到一些麻烦事会显得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长期的寡言、沉默、焦虑和紧张,极易使这些孩子形成孤僻、自卑、封闭的心理。这样的儿童在人际沟通和自信心方面自然比其他的孩子要弱。

情绪失控容易冲动

留守儿童一般年龄在16周岁以下,正处于身心发育时期,情绪欠稳定,再加上意志薄弱,容易造成情绪失控和冲动。他们还容易对周围人产生戒备和敌对心理。这种敌对心理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攻击行为。有些儿童总感到别人在欺负他,一点小事就斤斤计较,对教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也易于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严重者往往还有暴力倾向。

认知偏差内心迷茫

少数留守儿童认为家里穷,爸妈没能耐,才会出去打工挣钱,由此产生怨恨情绪和偏激想法。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他们,导致情感隔膜。

他们难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未来感到茫然。多数儿童进取心不强,纪律涣散,再加上家里无人辅导,学习成绩普遍较差,逐渐逃学、辍学,以致过早地流向了社会

留守儿童急需3大心理素质的培养

1、自信心的培养

“留守儿童”由于不能得到父母及时的管教,而隔代监护人爷爷奶奶等又常常溺爱或放纵他们的行为,致使他们学习的自觉性较差,成绩落后,久而久之就失去了自信心。要学会正确评价自己。“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不要死盯着自己的短处,要善于发掘和发展自己的优势,“避己之短,扬己之长”,对自己做出公正全面的评价。

教师要指导“留守儿童”去做一些力所能及、把握性大的事 ,如帮爷爷奶奶做一些家务,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学会克服自己学习上的一些不良习惯等,即使很小的事,也能获得成功的体验,起到增强自信心的作用。

2、抗挫折能力培养

原因体验到挫折感。他们的情绪常常处于失望、焦虑、沮丧等紧张状态。

遇到挫折时应进行冷静的分析,从主客观、目标、环境条件等方面找到受挫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要善于根据自己的优势确立奋斗目标,在前进过程中发现不切合实际时,要及时调整,化压力为动力。

其实,适度的刺激和压力能有效的调整机体的积极因素,正所谓“自古雄才多磨难”。要有一个辩证的挫折观,保持自信和乐观的态度,学会悦纳自己。

3、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

现代社会人际交往和合作能力愈来愈显得必不可少。但这方面的能力并不是天生的,而是经过一定的实践逐渐形成的。“留守儿童”由于长时间缺少父母的关爱呵护,自闭心理较为严重,常常不愿与人交往,心理压力较大。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要鼓励他们多参加班级和学校的各种活动,为他们展示和表现自己提供一定的平台。应该鼓励他们克服自闭心理,试探着主动与人交往,慢慢获得成功的体验。

本文Hash:30071fb6f8bd3d05f4b785f8d174ff520083ac9d

声明:此文由 lea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