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太调皮可能是患小儿多动症

一般常用过动来形容坐不住、静不下来的孩子,当孩子的过动影响人际互动与正常生活时,根据特定症状评估后,就会判定为多动症。

多动≠顽皮

近几年来,过动症的患病人数有增加的趋势,除了因家长和老师警觉度较高,容易察觉孩子的过动倾向外,现在众多声光刺激的环境也是影响因素之一。

症状男女有别

患有过动症的小男生和小女生,其表现症状有些许不同。通常男生在进入幼儿园后,会明显表现在坐不住,或是有冲动的行为,常走过别人身旁就揍别人一下,而且是不明原因、控制不住的;女生则是爱讲话,一开始会认为孩子语言能力好,但时间久了,会发现她往往是在不恰当的时机讲话,像是爱插话、不听别人说话、只自顾自的讲。

这些行为动作都可能被视为人格特质而遭受忽略,最重要的评估点就是能否恰如其分,在适合的时间讲适合的话、做适合的事,若是在规范下都无法限制,就可怀疑为过动症。而过动症的孩子,通常语言及智商发展都没有问题,但有明显注意力无法集中的情况,有些是可专注但不能持久,有些则是完全无法集中。

多方合力,矫正多动症

过去的教育方式通常是高压管教,有些过动症可能因此被掩盖住,但许正典医师表示,高压教育通常会导致过动症两极化,的确有些可能会成功压制,但有些却会因为过分压抑而转为忧郁,父母不可一昧的威权教养,应找出可让孩子专注的事物,并去除过多的环境刺激。

改变环境:在确定孩子有过动症时,一定要在环境中去除掉过多刺激,三岁前最好不要接触电脑、电视、电动,这些电子产品拥有声光刺激强烈的特点,当孩子习惯快速的声光变化后会无法被较静态的事物吸引。

教养、行为疗法:建议父母找出孩子有兴趣的事物,让他专注于这些事物上,平常也可以走迷宫或大家来找碴等小游戏,让孩子练习专注,但应为循序渐进的训练,而非一开始就以高标准来规范孩子。

放下传统框架:不能将对待一般孩子的标准套用在过动症的孩子身上,就像不会要肢体障碍的人打篮球一样,当父母的应该要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以免加重孩子的负担。像过动症如此注意力不容易集中的孩子,也往往会有学习障碍,家长更要学习放下传统的框架,不要追求成绩、不要追求名校,不能用社会认定的一般标准来看待这样的孩子。

孩子常调皮易患小儿抽动症

小儿抽动症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多见于4岁至12岁儿童。 最常见也是最早发生的部位是面部和眼部肌肉,如眨眼、咧嘴、吐舌、吸鼻子、耸肩、摇头等,以上表现时却常常被认为是患儿淘气有意做出。

根据接诊的案例来看,这些症状有的持续一两个月就消失了,但有的可能数月或一两年后复发,抽动可能在同一部位,也可能换部位,表现为甩手、挺胸、跺脚等。但当孩子注意力集中时抽动会减少,睡眠时抽动消失。有的父母由此推断认为是孩子调皮,而采取打骂方式教育,使得抽动症状不但不消失,反而更频繁发作。

小儿抽动症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越来越严重。随着病症加重,孩子将多动、学习困难、注意力不集中、焦虑,甚至伤害自己。因此,发现孩子有类似表现,一定要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治疗。

孩子太淘气可能是多动症惹的祸

  孩子在学校听课时不认真,小动作多,学习成绩不理想,当家长去接孩子时,经常会被老师训话,这群所谓的差生或老师家长眼中的问题儿童,实际上大多是患上了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俗称多动症,有些更为严重的患上了抽动症。

  在日前召开的儿童抽动症临床科研成果学术大会上,从事多年儿童抽动、多动研究的专家们呼吁,学校和老师不要歧视这些头脑正常却表现不佳的孩子,呼吁家长们更不要动不动对孩子施以打骂、责罚等惩罚行为,这对有病的孩子是不公平的,甚至会将病情不是很严重的孩子推向难以自拔的深渊。

  多动症抽动症往往并发两者极易混淆

  由于近年来在儿童中的高发,多动症这一病症逐渐被社会认知。然而另一种与多动症相似、症状更为突出的抽动症,就恐怕知之者甚少了。专家介绍,这两种疾病往往会合并在一起,影响患儿的言行认知。而多动症一般要比抽动症早两到三年出现,抽动症会包含有多动症的症状,在治疗上抽动症也更为难治。

  国家级名老中医、北京儿童医院原中医科主任教授指出,多动症是指发生于儿童时期,与同龄儿童相比,明显出现注意集中困难、注意持续时间短暂,活动过度,易冲动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综合征。但也有一些孩子还合并出现抽动症症状,如不自主的、突发的、快速重复的肌肉抽动,在抽动的同时还伴有暴发性的、不自主的发声和秽语,部分患儿还可产生模仿语言、动作、表情等行为。陈教授说,抽动症是一种在儿童期(3岁~15岁)起病的神经精神障碍,男女童的患病比例为3:1。多动症和抽动症往往会合并在一起出现并表现出来,有些是从小儿多动症逐渐发展为抽动症的。如果是两者并发,一般以治疗抽动症为主。

  多动抽动症影响孩子学习易致品行障碍和社会退缩

  多动症通常会导致孩子的记忆不稳定、不牢固,对学过的东西记得不全面,再认时漏洞百出、前后颠倒,有时记住的知识也会突然忘记。抽动症的危害更是显而易见的。由于抽动症症状的表现常常被同学嘲笑、奚落,使患儿产生自卑、性格孤僻,久而久之孩子变得孤独,不愿与人接触,甚至对嘲笑者产生报复、敌视心理,这样很容易使孩子走上犯罪道路。

  别把多动抽动症当淘气!中医治疗最常用

  专家指出,抽动症和多动症的孩子常常因为被误认为是淘气而忽视了治疗因此家长们千万不能误将抽动症、多动症当做孩子淘气而忽视不管,甚至打骂孩子。一旦发现异常,应立即到专业正规的医院进行诊断和治疗。

  据专家介绍,长期以来,抽动症都以西药治疗为主,常用药物为兴奋剂类、抗精神失常类药物,由于副作用多而明显,且无法从根本上控制抽动症状,受到越来越多的医学界专家的质疑。鉴于西药的副作用较为突出,目前我国有76.8%的抽动症患者把中医作为治疗的第一选择。近年来,由于抽动症已经由过去的疑难杂症发展成为常见病和多发病,我国中医界也逐渐形成统一认识,普遍认为抽动症属中医“内风证”范畴,认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又因肝肾同源,因此治疗上多以从肝论治和从肾论治为主。目前中医界运用健脑止抽多元疗法,凭借诊断、分型而对症下药,已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效果。

  治疗和管理须长期坚持,家长老师配合很关键

  对于多动抽动症的病因,专家通过临床总结认为,遗传、体质、病毒感染、环境、神经等诸多因素皆可导致多动抽动症的发生。在治疗过程中也会出现反复发作的情况。专家提到,许多家长在治疗一段时间后,发现孩子没有症状了,就不再坚持吃药和管理,结果一个感冒又引起复发。因此,要治愈首先要重视,然后才会有良好的预后。

  在平时生活中,家长要理解孩子,切忌责骂殴打孩子。要知道他们对自身的控制能力很差,大声斥责会加重其精神负担,只能使病情加重或反复。另外,夫妻吵架、激烈动画片及电影、紧张惊险的小说等均对孩子不利,家长要尽量避免此类因素对患儿的影响。个别患儿还有自残及伤害他人行为,家长要把利器、木棒等放在适当位置,不让孩子容易拿到。还要让孩子做到预防感冒、早睡早起、锻炼身体,积极配合治疗,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当然,家长也不要认为孩子有病就过分溺爱、顺从,患上多动抽动症的孩子大多很任性、固执,如不注意纠正,易有不良倾向。

  老师大部分时间直接面对学生,加之老师的职业特长更善于观察学生的面部表情、肢体动作等,上课时如果看到有同学挤眉弄眼、咧嘴耸鼻,或有不该有的肢体动作时,先不要批评,应认真观察,如发现孩子的表情或动作是无规律性的频繁交替进行,或有异常喉音时,要考虑到孩子可能是病态,提醒家长及时带孩子到医院就诊。

  久久健康网母婴频道的小编温馨提示:当患儿被确诊为该病时,老师应提醒同学们不要因患儿的怪异动作而哄笑、讥讽、嘲弄,帮助患儿解决由于疾病带来的生活和学习上的不便。

  (编辑:荀满满)

本文Hash:7438f06593a1cf6a10a1ea32384ef68b6359cc21

声明:此文由 lea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