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疗法更适合儿科治疗

在小儿疾病中,呼吸道疾病和腹泻占了所有小儿疾病的70%。治疗这些疾病,除非病情很重或很急,否则对于小孩来说,还是考虑中医疗法。近几年,中医治疗儿科疾病的疗效越来越受认可。

中药可治小儿疱疹性咽峡炎

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症状主要是小孩的全身及呼吸道局部免疫功能不足,中医也称先天禀赋不足,易导致病毒侵入而患病。

小儿疱疹性咽峡炎是一种急性传染性发热性疾病,其特点为疱疹性溃疡性粘膜损害,临床症状为骤起高热伴有咽喉痛、头痛、拒食、流涎等。对于小儿疱疹性咽峡炎,如果想缩短治愈时间,最好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再用中药调理,这样效果会比较明显。也就是说,如果小孩发高烧,可以先通过打针使孩子退烧,然后再改用中医的口服治疗途径调理身体,这样用5-7天时间就可以治愈。据悉,如果仅靠西医手段治疗该病,只能不断打针吃药,但溃疡面愈合效果不好,而中医治疗则速度较慢,因此,中西医结合之后往往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治疗常见的儿科疾病,如肺炎、感冒等,一般不赞成完全通过打针输液的方式治疗。因为静脉输液对身体有一定的风险,如穿刺破坏血管、输液时带来的微粒污染更无可避免。西医治‘急’,但副作用大,有些药物不适应抵抗力极其脆弱的幼儿,用了会影响幼儿的肠胃和其它功能,有碍幼儿生长。而中医重‘调’,但起效相对较慢。所以对于生长发育中的孩子,如果病情不急,我们一般坚持能吃药就不打针,尤其是尽量不用抗生素治疗。

中医养生手法可改变患儿体质

在儿科,最多、最普遍、对幼儿生命威胁最大的其实是小儿肺炎、小儿感冒等疾病。对于中医儿科来说,面对娇小的生命,医护人员尽量使用副作用最小的方式救治,这时候中医优势尤为突出。在中医治疗上,即使孩子不生病,也同样可以利用中医的保健养生手法增强孩子体质。

但目前很多家长爱子心切,一旦孩子感冒发烧不舒服,就希望有一种吃了立刻见效的药,因此,家长都希望通过打针、吃药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这种只求速度的治疗方法,副用很大,不利于孩子的身体。而且发烧的高低与病情的轻重并不成正比,所以我们不建议一上来就打针吃药,其实配合中医的特色疗法,已经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

生病中的孩子食欲不太好,而这时候孩子需要补充各种营养,为了增强食欲,可以通过中医途径治疗。

捏脊疗法是通过对督脉和膀胱经的推拿,达到调整阴阳、通理经络、调和气血、恢复脏腑、改善小肠吸收功能的目的,最终达到消积导滞、健脾和胃的效果。捏脊和针刺四缝还被广泛用于治疗小儿疳积,效果很好。

其实捏脊可以在家里进行。回家后每天帮小孩捏8-10分钟,可以达到促进孩子食欲、增强体质的效果。中医的优势还在于往往不需要专门上医院治疗,在家就可自治,不拘泥于场所和药物,就像捏脊一样,技巧不难学,也不需要特定的药物器材,在家就可以帮孩子做,既方便又有效。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厌食症的治疗方法

摘要: 为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厌食症的治疗方法。采用中医辩证论治、病因、病机,西医病因研究、基础研究等方法,将小儿厌食症分为食滞内阻、脾失健运、胃阳不足、脾胃气虚、肝气郁结、虫积伤脾6型。治疗上中医采用针灸治疗、穴位贴敷及注射、推拿疗法、中草药专方专治,西医采用合理喂养与心理引导、西药对症治疗等方法。小儿厌食症应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中西医并举,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以预防、心理指导与治疗相结合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 厌食症/中医药疗法;医学,中国传统;病因;病机;儿童
厌食是较长期的食欲减退或消失、食量减少为主要症状而言。长期厌食会导致患者的体质量减少或影响正常生长发育,是儿童常见的症状。各种急性感染时常伴有短期厌食;长期厌食者多伴有面色萎黄,体质量不增或下降,肢体消瘦,常有器质或精神方面的障碍。
   一、中医对厌食症的认识
   1 病因探索
   1.1 饮食不节,喂养不当 《景岳全书》谓:“小儿之疾,非外感风寒,则内伤饮食”[1]。《育婴家传育婴秘诀》载:“小儿之病,伤食最多”[2]。由于小儿乳食不知自节,饥饱无度,或家长缺乏科学喂养常识,片面强调补充高营养、高热量的滋补类食品,使饮食结构不合理,损伤了脾胃的正常运化功能,或因家长过于溺爱孩子,调理不当,过食肥甘、生冷或难消化的零食、水果,均可伤及脾胃。胃主受纳,为水谷之海,脾主运化,为生化之源。若脾胃受伤,受纳运化失司,升降失调,乳食停滞,乃生此病。即《素问・痹论》所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幼幼集成・伤食证治》也说:“小儿之病,伤食最多,故乳食停滞,中焦不化而成疾者”。说明乳食壅积,损伤脾胃,导致脾胃不和,终致厌食。总之,饮食因素是导致小儿厌食症的主要病因。
   1.2 多病久病,损伤脾胃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五脏六腑皆属不足,但以肺、脾、肾三脏更为突出。肺主一身之气,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万密斋在《育婴家传育婴秘诀・五脏证治总论》中,将此总结为“脾常不足,肾常虚”。肺与脾为子母关系,脾之运化,赖肺之宣发敷布,精微方能濡养全身;肺之主气,赖脾之运化精微不断充养,脾胃健旺,则肺卫自固,小儿“脾常不足”,则肺气亦弱。若患泄泻、肺炎或其他传染病后,体虚,正气亏之,伤及脾胃,或病后失于调理,脾运胃纳失健,可致长期厌食。
   1.3 先天不足,后天失养 先天不足的婴儿,古称“胎怯”或“胎弱”,多见消瘦、胃肠薄弱,出生后,往往不欲吮乳。后天如失于调养,每易造成脾胃虚弱,不思乳食,难以喂养。诚如《小儿药证直诀・胎怯》所言“生下面色无精光,肌肉薄,大便白水,身无血气,时时哽气多哕,目无精彩”。
   1.4 情绪变化,精神因素 小儿“肝常有余”,娇生惯养之小儿,所欲不遂,动辄哭闹要挟,久则性情乖张,易养成易怒易暴的恶习。且独生子女性多娇态,稍违其意则哭闹不止,或自生闷气,致肝失疏泄,肝气犯胃,胃失和降而厌食;或因生活环境改变,情志不畅,思虑伤脾,脾虚不适而致厌食。万密斋认为:“盖儿初生,性多执拗……,易使怒伤肝气生病”,均说明“怒伤肝”。因此,在小儿厌食症的治疗上,饮食指导和情绪疏导也是十分必要的。
   2 病机探索
   脾胃不和是小儿厌食症的病 机关键。脾为脏,胃为腑;脾属阴,胃属阳;脾主升,胃主降;脾主运化,胃主受纳,两者属阴阳表里关系。正如《灵枢・脉度》所说:“……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和即协调配合之义,脾与胃共同完成食物消化吸收的功能。《素问・经脉别论篇》云:“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肌,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脾胃同居中焦,为机体升降出入的枢纽,称之为“后天之本”。由于小儿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生长发育十分迅速,对营养物质的需求远大于成人,脾胃功能的相对不足和小儿机体对物质的高需求形成了矛盾,此矛盾是本症发生的潜在原因。加之小儿神识未开,食欲不能自调,饮食不知饥饱,若家长盲目投以肥、甘、厚之品,超出了小儿正常需求量及生理承受能力,使脾胃受损、纳运失权则致厌食[3]。
   由于摄食减少,生化乏源,胃失水谷之滋,脾无散精之用,脾虚无以生化气血,血虚不能荣养肌肤,则形体日见瘦削,面色少华,神疲肢倦;运化失权、食滞中土则腹胀。今之小儿,多骄横任性,若所欲不遂,即忿怨搅闹,如此怒躁久郁,肝失条达,气机不畅,横逆犯脾,或多病久病,先天不足,失于调理,脾胃益虚则加重厌食。《小儿药证直诀・虚羸》云:“脾胃不和,不能乳食”。《杂病广要》也云:“脾不和则食不化,胃不和则不思食,脾胃不和则不思而且不化”。说明饮食不节,喂养不当或长期偏食,损伤脾胃正常运化功能,导致脾胃不和,受纳运化失健是本病发生的主要病因病机。
   3 临床分型
   辨证论治根据厌食症的病机及临床表现分为6型[2,4]。
   3.1 食滞内阻型 症见饮食懒进,脘腹饱胀,夜卧不安,精神尚可,二便如常或酸臭。舌质红,苔白或腻,脉弦滑,指纹紫滞。治宜消食导滞,健脾助运。方用曲麦枳术丸加味,药用:枳实、苍术、神曲、麦芽、鸡内金、茯苓、扁豆、陈皮。
   有偏食、暴食、饥饱无度的病史,临床表现为饮食明显减少或不思饮食,食不成餐,大便不调,便烂或食后恶心呕吐,舌质红苔白厚,脉弦或缓或指纹深红。治宜健脾醒胃,消食祛积,用消乳丸加减,由神曲、麦芽、陈皮、砂仁、鸡内金、山楂、甘草组成,大便秘结加枳实、槟榔。
   3.2 脾失健运型 症见不思纳食或食而无味,拒进饮食,精神状态及大便基本正常。舌质红,苔薄,脉尚有力。治宜健脾助运,开胃增食。方用自拟健脾开胃汤,药用:太子参、白术、茯苓、陈皮、神曲、焦山楂、生麦芽、生谷芽、砂仁。
   3.3 胃阴不足型 症见不喜进食,口干喜饮,五心烦热,喜伏卧,大便干结。舌质红,苔少或苔花剥,脉细。治宜养胃生津,育阴润燥。方用沙参麦冬汤或养胃增液汤加减,药用:石斛、沙参、麦冬、玉竹、乌梅、白芍、山药、生麦芽、生谷芽、甘草。
 

[1] [2] [3] [4] 下一页

儿童孤独症中医治疗诊断方法/中医治疗方药方剂

疾病名称(英文)childoutism拚音ERTONGGUDUZHENG别名婴儿孤独症,Kanner综合征,西医疾病分类代码精神病中医疾病分类代码西医病名定义儿童孤独症,是广泛性发育障碍中的代表性疾病。本症在中国较少报道。中医释名西医病因本症的病因未明。曾报道胎儿期及婴儿期的许多疾病,包括孕母患风疹以及婴幼儿的苯丙酮尿症、结节硬化症、分娩时缺氧、脑炎、婴儿痉挛、脆性X染色体综合征等均可影响脑发育而引起孤独症症状。过去认为父母的性格、文化程度及幼儿的抚养方式可诱发孤独症,后来的对照研究未能证实此点。中医病因季节地区人群本症男儿多见,男比女为3―4:1。强度与传播发病率据英美报道,其患病率约为儿童人口中的4―5/10000,如包括不典型者在内,约为10―15/10000(据《美国精神疾病诊断统计手册》,1987年)。发病机理中医病机病理病理生理中医诊断标准中医诊断西医诊断标准西医诊断依据主要根据症状,并排除脑器质性病变。过去认为本症发病于婴幼儿期(出生30个月以内).现在对本症的发病年龄的认识已无严格限定,因为许多家长常在孩儿较大之后(例如到学龄期)方发现有病,且不能明确指出何时发病。还有少数患儿在二三岁内表现正常。以后才出现上述症状者,亦可诊断为孤独症。智能障碍为本症常见的伴随症状,故需与精神发育迟缓鉴别.后者常不表现出回避接触或孤独症状,可资鉴别。发病病史症状体征(1)首先是不能与别人建立相互的感情联系(包括与母亲的关系在内):例如在幼儿期即表现回避与别人的目光接触,对大人的抚拍无动于衷等;又如在儿童期不能主动参加与其他小儿童一起游戏,表现孤独,这就是孤独症(或译作内向症)命名的由来。
(2)语言交流及非语言交流(例如表情、手势)等方面的障碍:其言语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障碍,严重者几乎不会说话,轻度者表现为不能适当地运用语言(典型的例子是患儿常自称为“他”),不能表达抽象的概念。孤独及语言障碍均妨碍患儿的社交能力发育。患儿一般也缺乏想象力,不能做小儿常做的模仿大人行为的游戏。
(3)有某些刻板的偏爱行为:例如患儿的东西总要依某种固定的式样放置,不能随便搬动,否则要大发脾气。又如患儿喜爱盯着看旋转着的东西(例如电扇),甚至能很熟练地使许多东西转起来。有时也可以表现刻板言语,不管在什么场合,翻来覆去的讲那几句话。
除了以上三方面的主要症状之外.尚可有一些伴随症状。一般而言,发病年龄越早,病情越重,伴随症状越多。这些症状包括智能障碍(大部分患儿的智商都属于中度异常,个别患儿的某些能力可以不低甚至高于正常),动作及姿势异常(包括动作笨拙),感觉异常(例如对痛觉、温度觉反应迟钝,对声光感觉过敏).饮食睡眠异常,情绪反应异常(情绪不稳,对该怕的事不怕,对不该怕的很怕)及自伤行为(例如撞头,自己咬自己等)。本症一般都延续终生,部分患儿的病情在青春期可以恶化或减轻。发病年龄越早,智能越差者,其预后越差。体检电诊断影像诊断实验室诊断血液尿粪便脑脊液其他诊断免疫学组织学检验西医鉴别诊断中医类证鉴别疗效评定标准预后大部分患儿预后不良。智商>70.在学龄前期已具有一定的言语交流功能者预后较好。并发症西医治疗由于病因未明,故尚无有效的预防措施。据研究,本组患儿有围生期合并症者较正常儿童多,所以如能预防这种合并症,可能有预防作用。另外,相当一部分患儿(4%―32%)以后可有癫 大发作,如能控制这种发作,可预防病情加重。治疗方面,目前认为教育训练和行为疗法较为有效,可以促进一些正常功能(例如言语交流功能)的发育,减轻一些异常行为。但这种治疗要持之以恒,要有父母的充分配合方能取得效果。对患儿的父母进行支持和指导也是治疗的必要组成部分。据报道。氟哌啶醇配合上述治疗,在减轻异常行为及促进学习方面有较好的作用,长期使用也不致引起不可逆的锥体外系症状。其他精神药物尚无疗效肯定的报道。
中医治疗中药针灸推拿按摩中西医结合治疗护理康复预防历史考证...

本文Hash:5ae531e6134bf9f352aab8cf397ed446500a91e0

声明:此文由 谢绝崇拜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