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结石的中医治疗法

小儿结石的中医治疗法

三鹿牌奶粉事件发生以来,卫生部门等正全力开展三聚氰胺相关婴幼儿结石救治工作。对其治疗,卫生部提出宜首选内科保守治疗。笔者在门诊中用中药汤剂治疗结石患儿,常有很好疗效,他们经B超查出有7.5毫米以下结石,有些还有血尿,经服中药治疗,有些结石排出,有些结石变小。因此,对于服用奶粉所致结石患儿(一般为几毫米结石)可选择中药治疗。

小儿结石病属于中医石淋症,多因小儿脾胃不足,运化力差,内伤乳食,积滞内蕴,化为湿热所致,有尿痛、尿频或少尿等症状。湿热日久,损伤膀胱血络则为血淋。本次婴幼儿结石主要为食用受三聚氰胺污染奶粉导致湿热毒邪壅滞所致。

该病治疗法则为清热利湿,通淋排石。采用八正散为主方,随症加减。处方用药如下:萹蓄、瞿麦、栀仁、滑石、前仁、金钱草、海金砂、石苇、内金、生甘草。①若发热恶寒加柴胡、黄芩;②恶心呕吐加竹茹、藿香;③小便带血加白茅根、大小蓟等;④腹胀便溏加大腹皮、焦山楂;⑤若小便频短、小腹作胀加柴胡、香附、川栋。

治疗小儿结石的中医小药方

摘要:治疗小儿结石的中医小药方,昨天上午,5个月大的河南籍女宝宝在市红十字会医院复查肾结石。B超显示,原本双侧肾脏里都有一颗直径0.4厘米大的结石,现在已经没有了。B超室主任杨高怡说,在来医院复查的20位结石宝宝中,已有16位痊愈..

昨天上午,5个月大的河南籍女宝宝在市红十字会医院复查肾结石。B超显示,原本双侧肾脏里都有一颗直径0.4厘米大的结石,现在已经没有了。B超室主任杨高怡说,在来医院复查的20位结石宝宝中,已有16位痊愈了。这些患儿均在家保守治疗,服用医院免费配送的中药清热利尿合剂。

这个中药方子是红会医院儿科专家邵征洋,在古方“八正散”的基础上研制的。邵医师说,方子具有清热利湿的功效,对于小结石的排石效果好,没有结石但火气大的孩子也能喝。

方子为:金钱草、白茅根、凤尾草、车前草、生地、海金砂。每种草药具体多少克,需根据孩子的年龄判断,抓药时药剂师可以确定。这些草药在普通中药房都能买到,成本几块钱就够了。

邵医师说,结石在中医里称为石淋,中草药排石的毒副作用小,适合于儿童。最近几天,来医院筛查结石的婴幼儿每天有40位左右,复查中痊愈的比例在上升。

家长如发现孩子有不明原因哭闹、血尿、少尿或无尿、尿中排出结石、尿痛、排尿困难等,可带孩子去就近的定点医院筛查。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厌食症的治疗方法

摘要: 为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厌食症的治疗方法。采用中医辩证论治、病因、病机,西医病因研究、基础研究等方法,将小儿厌食症分为食滞内阻、脾失健运、胃阳不足、脾胃气虚、肝气郁结、虫积伤脾6型。治疗上中医采用针灸治疗、穴位贴敷及注射、推拿疗法、中草药专方专治,西医采用合理喂养与心理引导、西药对症治疗等方法。小儿厌食症应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中西医并举,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以预防、心理指导与治疗相结合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 厌食症/中医药疗法;医学,中国传统;病因;病机;儿童
厌食是较长期的食欲减退或消失、食量减少为主要症状而言。长期厌食会导致患者的体质量减少或影响正常生长发育,是儿童常见的症状。各种急性感染时常伴有短期厌食;长期厌食者多伴有面色萎黄,体质量不增或下降,肢体消瘦,常有器质或精神方面的障碍。
   一、中医对厌食症的认识
   1 病因探索
   1.1 饮食不节,喂养不当 《景岳全书》谓:“小儿之疾,非外感风寒,则内伤饮食”[1]。《育婴家传育婴秘诀》载:“小儿之病,伤食最多”[2]。由于小儿乳食不知自节,饥饱无度,或家长缺乏科学喂养常识,片面强调补充高营养、高热量的滋补类食品,使饮食结构不合理,损伤了脾胃的正常运化功能,或因家长过于溺爱孩子,调理不当,过食肥甘、生冷或难消化的零食、水果,均可伤及脾胃。胃主受纳,为水谷之海,脾主运化,为生化之源。若脾胃受伤,受纳运化失司,升降失调,乳食停滞,乃生此病。即《素问・痹论》所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幼幼集成・伤食证治》也说:“小儿之病,伤食最多,故乳食停滞,中焦不化而成疾者”。说明乳食壅积,损伤脾胃,导致脾胃不和,终致厌食。总之,饮食因素是导致小儿厌食症的主要病因。
   1.2 多病久病,损伤脾胃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五脏六腑皆属不足,但以肺、脾、肾三脏更为突出。肺主一身之气,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万密斋在《育婴家传育婴秘诀・五脏证治总论》中,将此总结为“脾常不足,肾常虚”。肺与脾为子母关系,脾之运化,赖肺之宣发敷布,精微方能濡养全身;肺之主气,赖脾之运化精微不断充养,脾胃健旺,则肺卫自固,小儿“脾常不足”,则肺气亦弱。若患泄泻、肺炎或其他传染病后,体虚,正气亏之,伤及脾胃,或病后失于调理,脾运胃纳失健,可致长期厌食。
   1.3 先天不足,后天失养 先天不足的婴儿,古称“胎怯”或“胎弱”,多见消瘦、胃肠薄弱,出生后,往往不欲吮乳。后天如失于调养,每易造成脾胃虚弱,不思乳食,难以喂养。诚如《小儿药证直诀・胎怯》所言“生下面色无精光,肌肉薄,大便白水,身无血气,时时哽气多哕,目无精彩”。
   1.4 情绪变化,精神因素 小儿“肝常有余”,娇生惯养之小儿,所欲不遂,动辄哭闹要挟,久则性情乖张,易养成易怒易暴的恶习。且独生子女性多娇态,稍违其意则哭闹不止,或自生闷气,致肝失疏泄,肝气犯胃,胃失和降而厌食;或因生活环境改变,情志不畅,思虑伤脾,脾虚不适而致厌食。万密斋认为:“盖儿初生,性多执拗……,易使怒伤肝气生病”,均说明“怒伤肝”。因此,在小儿厌食症的治疗上,饮食指导和情绪疏导也是十分必要的。
   2 病机探索
   脾胃不和是小儿厌食症的病 机关键。脾为脏,胃为腑;脾属阴,胃属阳;脾主升,胃主降;脾主运化,胃主受纳,两者属阴阳表里关系。正如《灵枢・脉度》所说:“……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和即协调配合之义,脾与胃共同完成食物消化吸收的功能。《素问・经脉别论篇》云:“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肌,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脾胃同居中焦,为机体升降出入的枢纽,称之为“后天之本”。由于小儿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生长发育十分迅速,对营养物质的需求远大于成人,脾胃功能的相对不足和小儿机体对物质的高需求形成了矛盾,此矛盾是本症发生的潜在原因。加之小儿神识未开,食欲不能自调,饮食不知饥饱,若家长盲目投以肥、甘、厚之品,超出了小儿正常需求量及生理承受能力,使脾胃受损、纳运失权则致厌食[3]。
   由于摄食减少,生化乏源,胃失水谷之滋,脾无散精之用,脾虚无以生化气血,血虚不能荣养肌肤,则形体日见瘦削,面色少华,神疲肢倦;运化失权、食滞中土则腹胀。今之小儿,多骄横任性,若所欲不遂,即忿怨搅闹,如此怒躁久郁,肝失条达,气机不畅,横逆犯脾,或多病久病,先天不足,失于调理,脾胃益虚则加重厌食。《小儿药证直诀・虚羸》云:“脾胃不和,不能乳食”。《杂病广要》也云:“脾不和则食不化,胃不和则不思食,脾胃不和则不思而且不化”。说明饮食不节,喂养不当或长期偏食,损伤脾胃正常运化功能,导致脾胃不和,受纳运化失健是本病发生的主要病因病机。
   3 临床分型
   辨证论治根据厌食症的病机及临床表现分为6型[2,4]。
   3.1 食滞内阻型 症见饮食懒进,脘腹饱胀,夜卧不安,精神尚可,二便如常或酸臭。舌质红,苔白或腻,脉弦滑,指纹紫滞。治宜消食导滞,健脾助运。方用曲麦枳术丸加味,药用:枳实、苍术、神曲、麦芽、鸡内金、茯苓、扁豆、陈皮。
   有偏食、暴食、饥饱无度的病史,临床表现为饮食明显减少或不思饮食,食不成餐,大便不调,便烂或食后恶心呕吐,舌质红苔白厚,脉弦或缓或指纹深红。治宜健脾醒胃,消食祛积,用消乳丸加减,由神曲、麦芽、陈皮、砂仁、鸡内金、山楂、甘草组成,大便秘结加枳实、槟榔。
   3.2 脾失健运型 症见不思纳食或食而无味,拒进饮食,精神状态及大便基本正常。舌质红,苔薄,脉尚有力。治宜健脾助运,开胃增食。方用自拟健脾开胃汤,药用:太子参、白术、茯苓、陈皮、神曲、焦山楂、生麦芽、生谷芽、砂仁。
   3.3 胃阴不足型 症见不喜进食,口干喜饮,五心烦热,喜伏卧,大便干结。舌质红,苔少或苔花剥,脉细。治宜养胃生津,育阴润燥。方用沙参麦冬汤或养胃增液汤加减,药用:石斛、沙参、麦冬、玉竹、乌梅、白芍、山药、生麦芽、生谷芽、甘草。
 

[1] [2] [3] [4] 下一页

本文Hash:c7a5d7729618c5134f69f705522cb0caeb50cb61

声明:此文由 谢绝崇拜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