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帮助孩子度过细微事物敏感期

在细微事物敏感期里,那些细小的事物在孩子的眼里是无比新奇的,总能给他带来数不尽的乐趣。这种对细小事物的观察其实也是孩子观察能力的开端。因此在这个时期,父母要理解孩子,不要刻意阻止孩子对细小事物的关注,并且要有足够耐心去欣赏孩子的可爱举动,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给他一定的自由,让他的观察力得到提升。

1、给孩子创造适当的观察机会。

父母可以为孩子创造观察的机会,比如带他一起寻找路边的小蚂蚁洞,并陪着他一起观察。在这个过程中,父母也可以给孩子做一些讲解,让他既能体会到观察的乐趣,还能从中学到知识。

当然,父母创造的这个机会也有要求,就是要保证孩子的安全以及健康。不要让他在车辆经过的路边等地方观察,也要适当控制他的观察的时间,否则就会对他的身体形成伤害。

2、别强行打扰孩子的“观察工作”。

孩子的观察在他自己看来,其实也是一种“工作”,一种值得他聚精会神去做的“工作”。但有许多父母却会在孩子观察某些东西的时候,直接就来打扰他,甚至是阻止他。父母在阻止过程中的训斥、威吓,也许会对他的心理产生消极的影响。

所以,父母不要强行打扰孩子的这种“观察工作”,完全可以给他一些时间,最后让他自己主动离开。不要去破坏他的认识过程,因为这也是在培养孩子专注的品质。

3、不要强制性地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

有的父母有这样的认识:既然观察细小的事物可以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那就直接将许多小东西摆在他面前,一个一个让他认好了。这样的方法就是在强制性地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这种方法,并不一定会引起他的兴趣。因为孩子都是先对某一个小事物产生了兴趣,之后才会积极地去认知这一事物。

4、多带孩子进入大自然,让他自己去观察。

对于刚刚开始认识世界的孩子来说,大自然是他最好的老师。所以,父母可以多带孩子进入大自然,去亲身体会并观察事物。

在让孩子接触自然的时候,父母不要提前就给他设定一个目标,也不用一定要让他去认识什么,这样就会阻碍他体验大自然的乐趣。父母要明白,在这一敏感期的孩子,只愿意去观察他感兴趣的事物,所以父母的“针对性教学”也要以孩子的兴趣为主。

5、别随意丢弃孩子收集的小玩意儿。

当孩子对一些小东西格外感兴趣的时候,他就会去收集。有时候父母会很不理解孩子的这种收集行为,因为他收集的东西既没有收藏价值也没有学习意义。

其实,孩子的这种收集行为只是他心智发展的需要。因为他感觉到自己的弱小,但却又无法改变这一事实,于是他就会关注一些和自己同样弱小的事物,甚至会把爱转移到这些事物上来。遇到这种时候,父母不要随便就丢掉孩子的这些小收集品,可以给他找一个小盒子让他专门存放,以此来保护他的这种行为和心理。

6、可以为孩子“创造”一些小玩意儿。

像小线头、小纸屑等一类东西对孩子来说是不具有什么危险性的,而孩子又对它们这怎么感兴趣,所以父母可以为他创造一些类似的小玩意儿,让他自由地去玩耍。如果条件允许,父母还可以和孩子一起玩耍。这样一来,孩子既体会到了快乐,也更加深了亲子间的感情。

如何帮助孩子度过敏感期

0-6岁是婴幼儿智力开发的最好阶段,一旦错过,往往花几倍的努力都无法弥补起来。就像教育家蒙台梭利所说:如果从6个月开始开发孩子的智力,那么开发计划就已晚了6个月。所以在这里提醒广大家长,一定要抓住好敏感期对宝宝进行积极教育,这对孩子的未来发展影响重大。

孩子成长的桥梁

敏感期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至关重要,孩子的情商、智商以及兴趣发展等往往会在这个时候打下基础。敏感期对于孩子成长来说,更像是一座桥梁。如果家长们能够在孩子敏感期内顺应孩子的发展需求,给予积极正确的引导,往往孩子就会更健康地成长。但是育儿要提醒家长,不要对敏感期的孩子用力“过度”,期望孩子学到很多的东西,不然结果反倒会揠苗助长。

自由而不狭隘

很多家长在孩子敏感期的时候,打着“敏感期”的旗号,让孩子这样也学,那样也了解,而真正忽视了孩子感兴趣的东西,其结果却把孩子的发展变得更狭窄和单一了。例如大人们要求孩子学钢琴,可是很多时候家长都没有弄明白为什么要孩子学钢琴,只是觉得学钢琴这件事很美好,身边其他家庭的孩子也在学,所以就让自己的孩子也去学。却殊不知孩子在绘画或者数字方面更有天赋和兴趣。因此,育儿建议家长们一定要找准孩子的个性,不要让成人狭隘的思想阻碍了孩子天性的发展。

三维的平衡发展

我们这里所说的三维理论指的是孩子的体能、智能和心理能力。孩子这三方面的能力只有做到系统、平衡地发展,孩子才能更健康地成长。当然,家长们对待孩子成长过程的敏感期,也需要从三维的角度系统地去理解,多问几个为什么,而不是简单的是或不是、好或不好。比如孩子学英语,就不能简单地去记背几个单词,而是要让孩子了解英语的文化背景,其中蕴含的精彩和力量,甚至还可以采用游戏和真实体验的方式去帮助孩子理解。相信这才是科学的育儿方法,才能真正激发孩子学习英语的兴趣。

因此,当孩子对某项事物充满了好奇和探索精神并乐此不疲的时候,家长们首先应该想到的是:是不是孩子的敏感期到了。对于敏感期的孩子,应该鼓励他们自由探索,给予帮助和引导,给孩子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例如处于秩序敏感期的孩子,就要他们学会收拾自己的玩具和日用品;处于感觉敏感期的孩子可以让孩子多接触音乐等等。

健康生活,快乐育儿,致力于打造全国最优亲子育儿品牌。

帮助孩子度过“恋父恋母”期

人在幼年时期,尤其是在3~6岁时期,小男孩盼望自己成为妈妈心目中最重要的人物,小一点的男孩整日与妈妈形影不离,纠缠左右,妈妈坐着,要妈妈抱,妈妈躺着,还会爬到妈妈身上撒娇,晚上睡觉也要妈妈搂着。小女孩对爸爸也有着同样的情感。儿子更依恋母亲,女儿更依恋父亲,是3~6岁阶段儿童性心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个特有的情感现象。对于多数孩子,这种现象一般持续一年左右,就会顺利自然过渡。

通常是通过女孩学妈妈,男孩学爸爸来奠定性别角色意识。如果这一发展阶段出现停滞,往往会影响他们日后的心理发育,甚至出现行为异常。因此,每一位家长都要密切注意孩子的这个倾向,并妥善处理好。为了防止“恋父情结”的深化,要适当限制女儿对爸爸的过分依恋行为。在对女儿的护理活动中,父亲也要注意减少对女儿日后发展为性敏感区部位的刺激,适当减少与女儿肌肤的接触,逐步以成人异性之间(非恋爱关系)表达爱的方式来代替。例如,少让女儿骑跨坐在腿上、脖子上,少搂女儿,少跟女儿一头睡觉,不与女儿一起沐浴,不要和女儿嘴对嘴亲吻。同样,母亲与儿子之间的关系也一样,要及时阻断男孩的“恋母情结”,适时地淡化这种心理状态,使他们的身心得以健康地成长。

比较合适的做法是,在与子女的亲近过程中,应该加倍鼓励和引导男孩去崇敬父亲,女孩去理解母亲。家长应更加主动地多与同性别的孩子一起玩,如父亲可与儿子共同玩“骑马打仗”、踢球,母亲与女儿一块儿打扮布娃娃、“跳房子”、“跳皮筋”。把交流和示范融入在共同有益的孩子喜欢的游戏之中,让孩子顺利通过这个“恋父”、“恋母”期。

本文Hash:5278c54091ccdd257ce8c4893c58d99876de9d08

声明:此文由 链世界-开阳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