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如帮助孩子顺利度过心理断乳期?

导读: 概述 父母如帮助孩子顺利度过心理断乳期? 注意事项

概述

有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出现自卑心理,总认为自己没有别人好,会心事重重、情绪波动大、容易嫉妒别人、会为一点小事和同学朋友争吵,做为父母我们应该怎么帮助孩子调整好呢?

父母如帮助孩子顺利度过心理断乳期?

人的一生有两个重要断乳期,一个是生理断乳期(也就是我们在孩子一岁左右断绝母乳喂养的时候),还有一个就是心理断乳期,两者可不是一回事,生理性的除了强迫孩子不吃母乳其他的没什么负面影响,但是心理的就不一样了,若是采取强制措施,孩子会产生过激的心理,进而做出极端事情,出现上述情况。既然孩子在心理期会产生这么多意想不到的心理问题,就需要父母的帮助了,处理不当容易造成孩子性格缺陷和心理疾病。

我认为父母应该做到:一、要有积极的心态,把孩子当成自己的朋友,适度学习心理学;二、要正确引导孩子成长,让他自己要有自己的为人处事主见;三、要信任理解孩子,给孩子足够的心理成长空间。四、父母作为孩子的终身老师,对孩子的教育和熏陶起着很大作用。

注意事项

心理断奶期,是孩子身心快速成长发育的阶段,非常脆弱、敏感,如果父母处理不当,孩子特别容易出现一些不健康的心理。

帮孩子顺利度过“心理断乳期”

少年儿童在涉世之初,各方面的认知都还是朦胧的。在这个时期,他们有了自己的想法,想做一些自己做主的事,并开始有“违背”大人要求的叛逆行为,这是孩子处在青春期的正常行为,也正是孩子的“心理断乳期”。

在青春期,青少年的情感忽上忽下,就如同一个人在蹦床上跳上跳下。德国儿童心理学家罗德・谢尔形容说,父母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像蹦床的床面,因为为了能够寻找自我,青年人必须首先把那些比他们更有权力的、有关系的人震动一次。在他们还是小孩子的时候,这些人还曾经保护过他们。

处于青春期的少年是如此变化莫测,即使是来自“好人家”的孩子也会突然进入警察的视野,儿童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青春期放纵”,酗酒、吸毒和其他犯罪行为都包括在其中。另外一种相反的行为是“青春期苦行僧”。他们静悄悄地龟缩在自己的世界里,回避和他人的谈话,过着完全漫无目的、毫无计划的生活。

有一个被父母认为很乖的孩子,突然有一天离家出走到一个陌生的城市。在那里再也没有老师和父母烦心的唠叨,当然,也没有了父母片刻不离的嘘寒问暖。

在那个光怪陆离的都市,五百块钱像一杯水倒进沙漠里一样,很快就渗透没了。看着日渐干瘪的钱包,少年想到了放弃。但一想到回家可能会受到的嘲笑,他只好把泪水吞进了肚里。

城市很华丽,但少年很难找到她的入口,因为他的成长与这个城市的喧闹无关。

为了生存,这个在家连自己衣服都很少洗的少年,开始去一些小店打工。劳累一天,只为能拥有一顿热饭和一个可以遮蔽风雨的住所――这些他曾经唾手可得而又没有丝毫珍惜过的东西,在那个离家遥远的城市,伴随着少年叛逆的成长。

春去秋来,一年很快要过去了。少年在饭店刷过盘子,在大公司做过保安,在酒店做过门童,在夜市里做过摆摊儿的小贩……少年的双手终于在疲于奔命的生活中渐渐长满老茧。少年的心也随着日出日落,懂得了以前父母生活的不易和他们对自己拳拳的爱心。

终于,在新年即将到来的时候,少年拨通了那个熟记于心的号码。电话那端,是父亲激动的声音和母亲喜悦的啜泣……

父亲说:“如果找到了你要的东西就回来吧!家里的门永远为你开着。”

在挂断电话的一刹那,少年泪流满面。不久,少年登上了回家的火车。在行囊中,多了两件买给爸妈的内衣,包装得朴实而美丽。这是一个懂事了的儿子,用自己的双手为父母换来的新年礼物……

故事到了这里,就结束了。但少年的成长仍在继续,这只是他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阶段。虽然短暂,却是最为关键的一个阶段。

从叛逆到理解,心才真正长大了。其实,这个少年就是我们,是所有青春期朋友的一个缩影。他的喜怒哀乐,就散落在我们的生活当中。

许多少年,当到了一定年龄时开始自以为是,开始对家庭、对学校甚至对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叛逆心理。为什么要叛逆?因为他们渴望被成人的世界认同,他们渴望通过叛逆的行为来向世界昭示他们已经长大了,再也不是父母眼里的小孩子了。于是他们开始寻找一种叫做榜样的力量。谢霆锋、韩寒、春树……这个世界有那么多他们同龄的叛逆英雄,不禁让他们热血沸腾,时刻充满在不羁中爆发的冲动。

但叛逆也正败露了他们的幼稚和不成熟。就像一个标签在告诉世人,他们在长大中、在躁动中寻找一种叫做独立的东西。这时,作为父母,要耐心地等待他们成长,给予他们理解,小心地呵护他们。终 ,叛逆是要回归到理智,冲动过后便是成熟。

帮助孩子度过“恋父恋母”期

人在幼年时期,尤其是在3~6岁时期,小男孩盼望自己成为妈妈心目中最重要的人物,小一点的男孩整日与妈妈形影不离,纠缠左右,妈妈坐着,要妈妈抱,妈妈躺着,还会爬到妈妈身上撒娇,晚上睡觉也要妈妈搂着。小女孩对爸爸也有着同样的情感。儿子更依恋母亲,女儿更依恋父亲,是3~6岁阶段儿童性心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个特有的情感现象。对于多数孩子,这种现象一般持续一年左右,就会顺利自然过渡。

通常是通过女孩学妈妈,男孩学爸爸来奠定性别角色意识。如果这一发展阶段出现停滞,往往会影响他们日后的心理发育,甚至出现行为异常。因此,每一位家长都要密切注意孩子的这个倾向,并妥善处理好。为了防止“恋父情结”的深化,要适当限制女儿对爸爸的过分依恋行为。在对女儿的护理活动中,父亲也要注意减少对女儿日后发展为性敏感区部位的刺激,适当减少与女儿肌肤的接触,逐步以成人异性之间(非恋爱关系)表达爱的方式来代替。例如,少让女儿骑跨坐在腿上、脖子上,少搂女儿,少跟女儿一头睡觉,不与女儿一起沐浴,不要和女儿嘴对嘴亲吻。同样,母亲与儿子之间的关系也一样,要及时阻断男孩的“恋母情结”,适时地淡化这种心理状态,使他们的身心得以健康地成长。

比较合适的做法是,在与子女的亲近过程中,应该加倍鼓励和引导男孩去崇敬父亲,女孩去理解母亲。家长应更加主动地多与同性别的孩子一起玩,如父亲可与儿子共同玩“骑马打仗”、踢球,母亲与女儿一块儿打扮布娃娃、“跳房子”、“跳皮筋”。把交流和示范融入在共同有益的孩子喜欢的游戏之中,让孩子顺利通过这个“恋父”、“恋母”期。

本文Hash:a88f92be8c65076c39fccbd35b29cc8e3bf5452a

声明:此文由 梦相随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