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别着急孩子发育稍迟缓亦属正常

网络和育儿书籍中的“宝宝发育标准”让新妈妈们每日忙着“对号入座”,一旦孩子达不到,就怀疑宝宝不正常,甚至怀疑是脑瘫,于是终日惴惴不安。记者为此专门采访了小儿脑病科专家,专家告诉这些新妈妈--

专家:3个月大的孩子,迟缓半个月以上才需要检查;3~6个月大的孩子,迟缓1个月以上才需要检查;6个月~1岁大的孩子,迟缓两个月以上才需要检查。

新妈妈们总是疑心太重

小侄儿丁丁出生两个月了,前几天在QQ上,丁丁爸很郁闷地跟我说:“你嫂子快得抑郁症了。”吓我一跳,赶紧打电话过去问是咋回事。

原来事情是这样的:自从生下丁丁,初为人母的丁丁妈就将全部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每天从早到晚围着孩子转,惹得丁丁爸哀怨地说:“以前回家晚了一直打电话催,现在根本不管我。”

有了小宝宝,丁丁妈自然开心得不得了,可与此同时,也给她带来了很多困扰,小家伙只要一咳嗽、一打喷嚏,她就紧张得不行,赶紧抱着孩子往医院跑。休产假在家,她抓紧一切时间上网查资料,跟一群新妈妈在育儿群里讨论如何带孩子;在外面,也抓紧每分每秒用手机上网,丁丁姥姥都受不了了,一直说她:“我看孩子没啥问题,你倒先出问题了。”

半个多月前,丁丁咳嗽不止,去医院一检查是肺炎,得住院。医生让查微量元素,查完以后说孩子缺铁、缺锌,她赶紧手机上网查该怎么补;第二天,医生又说孩子肌张力低,这可把她吓坏了--肌张力出问题,那可是脑瘫的表现啊。一想到孩子要跟“脑瘫儿”沾边,丁丁妈就出了一身冷汗,想去医院看病,又怕孩子真被诊断为脑瘫,于是丁丁妈每天不停地上网查资料,网上说“孩子两个月大的时候,俯卧位时能瞬间抬头”,她就赶紧把丁丁放到俯卧位看他抬不抬头;网上说“孩子手指半张,能看手中的物体及玩手”,她就赶紧往丁丁手里塞个东西,看他会玩不。总之,网上写什么,她都照做,要是丁丁有一丁点儿做得不好,她就很紧张。每天如此,就变得神经兮兮,难怪丁丁爸说她得了抑郁症。

对于没有过类似经历的我来说,觉得丁丁妈的做法很“可笑”,于是跟朋友小杜笑着说起这件事,哪料已经是3岁孩子妈妈的她撇了撇嘴说:“别笑话人家,等你当妈了也这样,我就是那么过来的。”接着她给我讲了她的亲身经历:跟丁丁妈没啥区别,她也是一有了孩子就整天守着电脑,还买了成堆的育儿书籍,天天捧着看,书上说“孩子6个月大,就能把手帕从脸上拿开”,她就赶紧把手帕放孩子脸上,孩子没啥反应,这可把她吓坏了。在医疗单位工作的小杜有些医学常识,可是偏偏是这些知识给她平添了更多的烦恼。按理说,孩子5个月就能伸手抓东西了,6个月就能坐了,可是宝宝7个月还坐不好,每个方面的表现都比“标准”要晚一些,每到这个时候,就会有“脑瘫”两个字蹦进小杜的脑海里。于是那段时间,小杜选择了“眼不见为净”,只要是看到报纸上、电视里有关脑瘫的介绍和讲座,她都两眼一闭、两耳一捂,坚决不看不听。虽然孩子现在已经3岁了,小杜依然整天提心吊胆的。

这么一听,我才发现,原来像丁丁妈和小杜这样照搬育儿书籍判断孩子生长发育情况的新妈妈不在少数,光她们身边的朋友和网友就比比皆是。

怀疑孩子发育异常,找小儿脑病科专家才行

为了不让丁丁妈真的发展成抑郁症,我赶紧带她和丁丁去找河南省中医院小儿脑病康复科的主任李恩耀。

刚一说明来因,李恩耀就笑了:“现在这样的家长确实不少。”李恩 耀抱起丁丁,拽拽胳膊、抻抻腿,放床上呈俯卧位、仰卧位,拽起单侧的胳膊和腿,又拿出小锤子敲了敲丁丁的腿……一边进行着,李主任一边告诉我和丁丁妈:“看,这样没问题”、“这样也是好的”、“能这样做就是正常的”。最后,一系列检查结束了,李主任给出了答案:“孩子很好,发育一切正常,而且目前比同龄孩子发育还要超前一些,放心吧,根本不是脑瘫。如果还不放心,等过一个月再带孩子来医院做个系统的检查。”

我拍拍丁丁妈的肩膀说:“看,专家都说俺侄儿没问题了,这下你该放心了吧。”

丁丁妈终于笑了:“这回我心里可踏实了,儿子没事就好。”

为何之前的医生说丁丁肌张力有问题,可是李恩耀看过却说没问题呢?李恩耀坦言:“我国小儿脑瘫诊疗康复起步比较晚,长期专业从事小儿脑瘫研究的医生还很少,现在很多基层医院和诊所医生的诊疗经验及设备不足。家长们一听说孩子脑瘫,自然花多少钱都肯治,也有很多脑瘫儿因此延误治疗。可以说,小儿脑瘫的诊疗还很不规范。”

所以,李恩耀建议家长朋友们,不要因为某个非小儿脑病专业的医生随便下的结论而惶恐不安,也不要已经发现孩子发育不正常却因为他们的一句“没事”而掉以轻心,还是要到正规医院找到小儿脑病科专业医生确诊才行。

三分养、七分等,孩子发育允许有一定范围落后

跟李恩耀聊起现在80后的妈妈们照搬书本判断孩子生长发育情况的这种现象,他笑着说:“不只是80后的妈妈们这样,70后、60后的妈妈们也一样,初为人母时都很紧张,只不过现在家家一个孩儿,而且现在是信息时代,不管是媒体还是网络都很发达,大家接受新知识的途径和渠道多了,自然就愈发地关注起来,往往也就‘对号入座’了。其实很多焦虑是没有必要的,俗话说‘三分养,七分等’,确实是有一定道理的。”

我上网随便一搜这类资料,就搜出一大堆。可是,新妈妈们照着条条框框对号入座的做法是否值得提倡呢?李恩耀说,很多标准是可以参考的,但是其实这些是给医生们看的,并不适合妈妈们“对号入座”。并不是说只要不符合标准就是孩子有问题,“这就像一个地里的庄稼,不可能要求它们都一般高,肯定参差不齐,孩子们的发育也是如此,是允许有一定落后范围的。我们在临床中得出的经验是,3个月大的孩子,落后半个月以上需要进一步检查;3~6个月的孩子,落后1个月以上需要进一步检查;6个月~1岁的孩子,落后两个月以上需要进一步检查。”李恩耀举例,“比如说,10个月的孩子有平衡感了,已经可以站立,但如果1岁时才会站立也是正常的,若超过1岁3个月了还不会站立,那就可能有问题,应该引起重视。所以说,掌握准确‘落后’多少算异常,是最重要的。”

李恩耀提醒家长朋友们,别自己在家擅自对号入座了,还是找正规医院专科医生给你吃个定心丸吧。另外,判断孩子发育是否异常,除了观察这些应该出现的姿势是否出现,还应该注意观察该消失的姿势是否消失了。“比如新生儿会有‘舞剑姿势’,但是这个姿势在孩子3个月大的时候一定要消失,不然就是异常。‘该消失的姿势不消失,该出现的姿势没出现’,家长们就要警惕了。”

孩子发育稍迟缓亦属正常

记者为此专门采访了小儿脑病科专家,专家称:3个月大的孩子,迟缓半个月以上才需要检查;3~6个月大的孩子,迟缓1个月以上才需要检查;6个月~1岁大的孩子,迟缓两个月以上才需要检查。

新妈妈们总是疑心太重

小侄儿丁丁出生两个月了,前几天在QQ上,丁丁爸很郁闷地跟我说:“你嫂子快得抑郁症了。”吓我一跳,赶紧打电话过去问是咋回事。

原来事情是这样的:自从生下丁丁,初为人母的丁丁妈就将全部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每天从早到晚围着孩子转,惹得丁丁爸哀怨地说:“以前回家晚了一直打电话催,现在根本不管我。”

有了小宝宝,丁丁妈自然开心得不得了,可与此同时,也给她带来了很多困扰,小家伙只要一咳嗽、一打喷嚏,她就紧张得不行,赶紧抱着孩子往医院跑。休产假在家,她抓紧一切时间上网查资料,跟一群新妈妈在育儿群里讨论如何带孩子;在外面,也抓紧每分每秒用手机上网,丁丁姥姥都受不了了,一直说她:“我看孩子没啥问题,你倒先出问题了。”

半个多月前,丁丁咳嗽不止,去医院一检查是肺炎,得住院。医生让查微量元素,查完以后说孩子缺铁、缺锌,她赶紧手机上网查该怎么补;第二天,医生又说孩子肌张力低,这可把她吓坏了——肌张力出问题,那可是脑瘫的表现啊。一想到孩子要跟“脑瘫儿”沾边,丁丁妈就出了一身冷汗,想去医院看病,又怕孩子真被诊断为脑瘫,于是丁丁妈每天不停地上网查资料,网上说“孩子两个月大的时候,俯卧位时能瞬间抬头”,她就赶紧把丁丁放到俯卧位看他抬不抬头;网上说“孩子手指半张,能看手中的物体及玩手”,她就赶紧往丁丁手里塞个东西,看他会玩不。总之,网上写什么,她都照做,要是丁丁有一丁点儿做得不好,她就很紧张。每天如此,就变得神经兮兮,难怪丁丁爸说她得了抑郁症。

对于没有过类似经历的我来说,觉得丁丁妈的做法很“可笑”,于是跟朋友小杜笑着说起这件事,哪料已经是3岁孩子妈妈的她撇了撇嘴说:“别笑话人家,等你当妈了也这样,我就是那么过来的。”接着她给我讲了她的亲身经历:跟丁丁妈没啥区别,她也是一有了孩子就整天守着电脑,还买了成堆的育儿书籍,天天捧着看,书上说“孩子6个月大,就能把手帕从脸上拿开”,她就赶紧把手帕放孩子脸上,孩子没啥反应,这可把她吓坏了。在医疗单位工作的小杜有些医学常识,可是偏偏是这些知识给她平添了更多的烦恼。按理说,孩子5个月就能伸手抓东西了,6个月就能坐了,可是宝宝7个月还坐不好,每个方面的表现都比“标准”要晚一些,每到这个时候,就会有“脑瘫”两个字蹦进小杜的脑海里。于是那段时间,小杜选择了“眼不见为净”,只要是看到报纸上、电视里有关脑瘫的介绍和讲座,她都两眼一闭、两耳一捂,坚决不看不听。虽然孩子现在已经3岁了,小杜依然整天提心吊胆的。

这么一听,我才发现,原来像丁丁妈和小杜这样照搬育儿书籍判断孩子生长发育情况的新妈妈不在少数,光她们身边的朋友和网友就比比皆是。

怀疑孩子发育异常,找小儿脑病科专家才行

为了不让丁丁妈真的发展成抑郁症,我赶紧带她和丁丁去找河南省中医院小儿脑病康复科的主任李恩耀。

刚一说明来因,李恩耀就笑了:“现在这样的家长确实不少。”李恩耀抱起丁丁,拽拽胳膊、抻抻腿,放床上呈俯卧位、仰卧位,拽起单侧的胳膊和腿,又拿出小锤子敲了敲丁丁的腿……一边进行着,李主任一边告诉我和丁丁妈:“ ,这样没问题”、“这样也是好的”、“能这样做就是正常的”。最后,一系列检查结束了,李主任给出了答案:“孩子很好,发育一切正常,而且目前比同龄孩子发育还要超前一些,放心吧,根本不是脑瘫。如果还不放心,等过一个月再带孩子来医院做个系统的检查。”

我拍拍丁丁妈的肩膀说:“看,专家都说俺侄儿没问题了,这下你该放心了吧。”

丁丁妈终于笑了:“这回我心里可踏实了,儿子没事就好。”

为何之前的医生说丁丁肌张力有问题,可是李恩耀看过却说没问题呢?李恩耀坦言:“我国小儿脑瘫诊疗康复起步比较晚,长期专业从事小儿脑瘫研究的医生还很少,现在很多基层医院和诊所医生的诊疗经验及设备不足。家长们一听说孩子脑瘫,自然花多少钱都肯治,也有很多脑瘫儿因此延误治疗。可以说,小儿脑瘫的诊疗还很不规范。”

所以,李恩耀建议家长朋友们,不要因为某个非小儿脑病专业的医生随便下的结论而惶恐不安,也不要已经发现孩子发育不正常却因为他们的一句“没事”而掉以轻心,还是要到正规医院找到小儿脑病科专业医生确诊才行。

三分养、七分等,孩子发育允许有一定范围落后

跟李恩耀聊起现在80后的妈妈们照搬书本判断孩子生长发育情况的这种现象,他笑着说:“不只是80后的妈妈们这样,70后、60后的妈妈们也一样,初为人母时都很紧张,只不过现在家家一个孩儿,而且现在是信息时代,不管是媒体还是网络都很发达,大家接受新知识的途径和渠道多了,自然就愈发地关注起来,往往也就‘对号入座’了。其实很多焦虑是没有必要的,俗话说‘三分养,七分等’,确实是有一定道理的。”

我上网随便一搜这类资料,就搜出一大堆。可是,新妈妈们照着条条框框对号入座的做法是否值得提倡呢?李恩耀说,很多标准是可以参考的,但是其实这些是给医生们看的,并不适合妈妈们“对号入座”。并不是说只要不符合标准就是孩子有问题,“这就像一个地里的庄稼,不可能要求它们都一般高,肯定参差不齐,孩子们的发育也是如此,是允许有一定落后范围的。我们在临床中得出的经验是,3个月大的孩子,落后半个月以上需要进一步检查;3~6个月的孩子,落后1个月以上需要进一步检查;6个月~1岁的孩子,落后两个月以上需要进一步检查。”李恩耀举例,“比如说,10个月的孩子有平衡感了,已经可以站立,但如果1岁时才会站立也是正常的,若超过1岁3个月了还不会站立,那就可能有问题,应该引起重视。所以说,掌握准确‘落后’多少算异常,是最重要的。”

李恩耀提醒家长朋友们,别自己在家擅自对号入座了,还是找正规医院专科医生给你吃个定心丸吧。另外,判断孩子发育是否异常,除了观察这些应该出现的姿势是否出现,还应该注意观察该消失的姿势是否消失了。“比如新生儿会有‘舞剑姿势’,但是这个姿势在孩子3个月大的时候一定要消失,不然就是异常。‘该消失的姿势不消失,该出现的姿势没出现’,家长们就要警惕了。”

常州朱红医生:宝贝早长、晚长都正常?别等孩子长不高了才着急……

 朱红,儿科主任医师,江苏省医学会儿科内分泌学组委员,常州市儿科内分泌学组组长,1999年在常州地区率先开设儿童身材矮小,性早熟专科门诊,从事儿科内分泌专业近20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有些家长认为

孩子早长、晚长都正常

这些现象和观念对吗?

孩子"早长"、"晚长"有学问

正常情况下,青春发育期是孩子生长的高峰期,女孩约为10-14岁,男孩约为11.5-16岁。

“早长”

营养过剩、提前发育、性早熟可能会导致孩子“早长”,表现为孩子较同性别、同龄人生长速度(主要表现为身高等)过快。

人的身高是由骨龄决定的,而非年龄。骨骼发育过快,会造成骨龄比实际年龄大,导致骨骺提早闭合,减少后期长高的空间,出现“早长早停”的现象。

“晚长”

有些孩子青春期和性成熟时间出现得较晚,但最终身高正常,此种“晚长”现象不需要干预。但随着孩子营养水平的改善,“晚长”孩子的比例越来越少。

如果孩子的骨龄与年龄相匹配,提示不属于“晚长”, 家长就应该重视了。因为有些“晚长”是由于疾病引起的,如性腺功能减退、生长激素缺乏、甲状腺功能降低、先天性卵巢发育不全等,应提前排查。

一般男孩骨龄达到15岁,女孩骨龄达到14岁时,身高就不会明显增长了。因此当孩子的身高低于同龄、同性别孩子,或生长速度低于正常速度时,建议尽早行骨龄检查,并根据医生建议进行治疗或随访。

很多家长即使发现孩子个头比同龄人矮了一截,但还是不重视,总觉得这只是没到时候,会“一窜”起来的,于是抱着“等等看”的心理。殊不知,一旦骨骺线闭合就会错过长高的最佳时机。

专家指出

良好的习惯是帮助

孩子正常发育的重要因素

建议注意以下5点:

1. 充足的睡眠

儿童在熟睡时可分泌大量的生长激素,尤其是在晚10点之后,可出现生长激素的分泌高峰。建议家长督促孩子尽量每晚9点前入睡,并且保证9小时的充足睡眠。

2. 适量的运动

体育运动可加强机体新陈代谢,促进生长激素分泌,加快骨组织生长。建议孩子开展适量的运动,尤其是纵向运动,如跳绳、跳高、篮球和排球等。

3. 平衡的饮食

儿童生长发育快,新陈代谢旺盛,需要给予足够的营养。饮食上建议适当选择:

●含有丰富膳食纤维食物,如莴笋、芹菜、红苋菜等。

●含有丰富蛋白质和钙的食物,如鸡蛋、牛奶、鱼类等。

●含有铁的食物,如菠菜、花菜、红肉。

●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胡萝卜、橘子等。

4. 良好的情绪

耶鲁儿童健康组织调查发现:父母对孩子辱骂、训斥、歧视、威吓等,都会阻碍到孩子的身高发展,有可能成为“精神性矮子”,这可能与低落、紧张、恐惧等负面情绪抑制生长激素的分泌有关。

因此,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乐观的情绪,能促进生长激素的分泌。

5. 抓住黄金季节

孩子的生长发育有显著的季节性。一般而言,生长激素在春季和夏季分泌较为旺盛,特别以5月份最为明显。

本文Hash:4fc3986aec5e8c84413ec38d0d43dc7a8e562efc

声明:此文由 谢绝崇拜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