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保健――心理卫生

儿童焦虑症是在儿童时期发生的一组以恐惧与不安为主的情绪体验,常伴有自主神经

系统功能的异常,这种恐惧与不安无具体的指向性,但总觉得要有不详的事发生,有

如大祸临头一般惶惶不安。其常见于学龄儿童,以女孩为多见,发病率在7%,它是一

种较为常见的情绪障碍。

表现:焦虑儿童表现为不安、烦躁、不愉快、胆小、害怕,对环境变化敏感。当焦

虑症发作时,患儿表现为过度烦躁,焦虑不安,伴睡眠不好,做恶梦,讲梦话,食欲

不振,心跳,气促,出汗,尿频,头痛等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的症状。患儿夜间往往不

敢单独睡,怕黑暗,常需要妈妈陪伴,常伴夜间遗尿。这类儿童常常因学习成绩差,

对陌生环境反应敏感,而担心害怕,甚至恐惶不安,哭闹不停,对老师的批评,同学

的看法非常敏感,常常担心被别人嘲笑,对尚未发生的情况,产生过分的关注,并伴

有无根据的烦恼。对日常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也显得过分焦虑。

病因:儿童焦虑症与先天素质和后天环境因素有密切关系,造成儿童焦虑症的重要原因有:

1、遗传因素:大约有15%的焦虑症患儿父母和同胞也有焦虑,在具有焦虑症状单卵双生儿中,

同病率为50%。这类孩子本来就有敏感,自信心不足,自尊心又很强的性格特点,容易紧张,

多虑。他们的家长也常有敏感、多虑的表现,而且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不当。

2、家庭环境:与父母突然分离、不幸事故、亲人病重或死亡以及父母离异等造成儿童体验

不到稳定的家庭生活,无安全感,儿童易发生焦虑。有的家长对孩子过于苟求,只知"望子

成龙",而不考虑这些要求是否超过了孩子智力发育不平,孩子摄于家长的权威,整天处于

紧张状态,久而久之,便导致了过度焦虑反应。另外有的家长又对孩子过于溺爱,在家中对

其百依百顺,这同样使孩子不能正确地估计自己。当孩子走出家庭,在社会上或学校中碰到

一些不顺心的事时,就容易发生过度焦虑。

3、学校教育:有些教师的教育方法不当,过度地追求"高分数"、"高升学率",搞"题海战术"

等,教育内容过多,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使孩子负担太重,接受不了,也易形成过度

  家长和教师应怎样对待焦虑的患儿

  首先,家长和老师要正确对待孩子,注意循循善诱。对于孩子的学习要求,应注意到

孩子的年龄、智能水平,不能马虎,也不能苛求,不溺爱,也不放纵,使正在长知识长身

体的儿童,从小得到健康的发育。

  其次,要注意孩子的学习负担不要太重,要讲究教育方法,加强课堂教学,提高课堂

学习效率。课外作业不宜过多,要保证孩子有足够的睡眠时间和充分的娱乐时间。

  此外,要帮助孩子树立克服困难、搞好学习的信心,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开朗的性格,

这对于防止焦虑症的出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于已经出现焦虑症状的患儿,严重的病例,要进行心理治疗,如支持性心理治疗、

行为治疗等。有的患儿还要配合药物治疗,如服用抗焦虑药物、安定等。但这类药物要在

医生指导下使用,不可随便服用。

  对于轻症患儿,主要是教育方法及心理支持的问题。先要弄清楚孩子发生焦虑反应的

原因,取得他的信任与合作。凡属客观原因的,能够解决的问题应尽量给予解决,家长要

认识儿童焦虑症的实质,对适应环境不良的儿童应防止太多的环境的变化, 有焦虑倾向的父

母要认识自己本身的个性缺陷,不断克服,防止对患儿产生太多的不良影响。属于主观原因

的,要帮助患儿正确认识这些原因与发病的关系,逐渐引导患儿从主观上努力克服焦虑,当

症状逐渐消失后,要引导孩子多参加一些集体活动,消除过去那种紧张的心理,锻炼克服困

难的意志,培养其开朗的性格,防止症状复发。 

幼儿园心理卫生保健工作操作要点

幼儿园心理卫生保健工作是一项直接影响到幼儿身心健康的工作,为了使得这项工作更加科学更加规范地进行,特提出以下一些工作操作要点供大家工作时参考:

1.在新生入园前,教师就要和每个幼儿建立最初的情感。许多新生初入园时,总是长时间地哭闹,这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幼儿园里没有其可依恋的对象。如果在新生入园前,教师就和每个幼儿建立了最初的情感,那么幼儿初进入相对陌生的幼儿园环境时,心里也就不会那么紧张和不知所措。而教师在新生入园前,适当地带上一两件幼儿喜欢的玩具去家访,并在家访时和幼儿投入地玩上一段,这将会大大地增强家访的情感效应,取得意想不到效果。

2.教师要记住每个幼儿的姓名。在新生入园前,教师就应努力通过相片记住每个幼儿的相貌和名字;当幼儿来园时,对小班幼儿可用他在家用的小名称呼他,同时今后幼儿每天来园时,教师都要大声而亲切地称呼他,这样可以大大地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3.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处于心理困境的幼儿。教师要善于观察与揣摩幼儿的心态处境,然后选择时机有针对性地用“良言”抚摸他、温暖他、激励他:

当幼儿受挫折时,教师不妨说几句话解围;

当幼儿沮丧时,教师要适时说几句热情的话予以鼓励;

当幼儿疑惑时,教师要及时用柔和的语言给他提个醒;

当幼儿自卑时,教师不忘记用他的“闪光点”燃起他的自信心;

当幼儿痛苦时,教师尽量设身处地说些安慰的话;

当某一幼儿几经努力仍不被小伙伴们认可的时候,教师要善于将其优点公布于众……

4.要允许幼儿犯错误。由于经验、能力的限制,幼儿总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这是幼儿心理发展所必需经过的,同时也是很正常的。如果我们以成人的标准去苛求幼儿,那么幼儿将被置于一种无形的压力之中,这当然不利于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他们创造力的发展。

5.教师要无条件地接纳每个幼儿。不管幼儿的出身如何、性别如何、性格如何、长相如何、聪明与否、听话与否、缺点多少,教师都要无条件地接纳每个幼儿,包括接纳他们的缺点和不足。这种接纳的态度,会使得我们能心平气和地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幼儿,这也是我们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前提。

6.教师要尊重每个幼儿的人格,与幼儿平等相待。与交谈时,应尽量蹲下或弯下腰,注意倾听幼儿说话,并与幼儿保持经常性的目光交流──这是一种平等的交往态度,也是对幼儿的一种尊重。不要用命令、警告、威胁、讽刺、指责、贬低、心不在焉等武断的或者高压式的口气或姿态与幼儿谈话,应该多用商量的口气和幼儿谈话。教师不要当着别人的面,揭幼儿的短处,要处处注意为幼儿保住面子。

7.教师每天都要与每个幼儿有肯定性的接触。这方面的接触包括身体、表情、目光和语言。坚持每天和每个幼儿说说话或者进行目光交流,或者经常对幼儿微笑,或者对幼儿进行适当的身体接触(如抚摸、拥抱、拉拉手等),尽可能地满足幼儿的情感需要。让我们在与幼儿的交往中,鼓励、微笑的行为成为一种习惯。

8.教师要对每个幼儿都充满信心。教师要经常用肯定的语气、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每个幼儿身上的每一点微小的值得赞赏的地方,幼儿将会从我们的眼神中得到支持和鼓舞,使本来很细小的优点变得越来越突出。这样,在发扬光大其各自优点的同时促进他们健康全面地发展。

9.教师不要对幼儿发火。有些老师喜欢在幼儿“不听话”时,或者在自己心情不好时对 幼儿发火,这种发火对幼儿心理健康发展是不利的。因为在发火的状态下,我们会失去理智,而做出许多有碍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事情来;同时,我们的“发火相”将会深深地留在幼儿的脑海里,使幼儿觉得“某某老师真可怕”,这对幼儿心理的安全,对幼儿心理的健康成长,都是十分不利的,并且这种消极影响也将会是十分持久的。所以我们不要在幼儿面前发火,发火是我们教育无能的表现,同时又会对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不利。另外,我们也不能因少数幼儿不听话而责怪全班幼儿,因为这对所有幼儿来说都是一种伤害。不过,我们老师也不是什么圣人,总会有生气的时候,但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我们“有气”时,要注意发泄的策略,比如,在我实在忍耐不住时,可先暂时停下“教育活动”,待到心平气和时再重新开始进行活动等等,尽量避免“气”伤幼儿。

儿童心理卫生及内容

[有关心理卫生问题概述]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改变,健康的含义是不仅要有健壮的体魄,而且要有健全的心理状态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因此,我们不仅应研究如何保护和促进儿童的身体健康,而且必须研究其心理卫生问题,开展心理卫生服务,以促进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心理卫生(mentalhealth)又称精神卫生或精神保健,它是一门研究和促进心理健康,预防心理方面各种偏异及疾病的科学。它与心理健康是二个相邻的独立概念。心理卫生是指为保证心理健康而采取的卫生措施,包括预防精神病及各种身心疾病。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和进行心理治疗等。在心理发展过程中,有些儿童由于受环境中不良因素的影响,心理发展会受到阻碍,发生了心理卫生问题。心理卫生问题是指儿童的心理发育偏离了该年龄阶段的正常心理发育特征,与同年龄的正常儿相比,在性格、情绪、行为、注意力等方面有一项或几项异常,但还不是精神性疾病。儿童时期最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有情绪障碍,行为问题,以及由于功能发育迟缓而造成的各种心理障碍。上述心理卫生问题可以阻碍儿童正常心理发育(包括语言、情绪、行为、性格和社会适应能力等)影响学习与生活,同时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若不及时干预,往往可导致成年时期各种心理问题及精神病。导致儿童心理卫生问题发生的因素有疾病、不良的社会环境以及不良的家庭环境和教育态度等。如果机体受到体内、外种种致病因素的影响,以及培养教育失误或恶劣环境的作用,使大脑功能发生紊乱,心理活动就不能顺利地进行自我调节,使认识、情感、思维、行为和意志活动出现不同程度的障碍,从而导致错误的认识和判断以及不能正确地对待客观事物。这种具有不同程度障碍的心理,就是异常心理。比较轻的如焦虑、抑郁、注意力涣散等;重者如精神病人的各种症状。偏离常态程度轻微者称之为心理障碍;偏离程度稍重者则称之为心理疾病。据报告,在发达国家的3-15岁儿童中,有持久性心理障碍的约5—15%。我国儿童中的各种行为、情绪问题的发生率也很高,约占在校儿童的10%左右。这些儿童虽然照常在校学习,但常常是成绩不好或品行不佳,或成绩、品行均差的“双差生”。在这些儿童中以后发展为人格障碍,青少年犯罪的比例较其它儿童高,学业、工作成绩也较其它儿童为低。[心理卫生服务的内容]对儿童心理卫生问题的预防,与预防躯体疾病无本质的差别,主要包括以下项目:(一)一般卫生措施,要建立优生咨询门诊,改进围产期保健(重点是劝阻孕妇吸烟、酗酒和大量用药等)。对婴幼儿、孕妇实施计划免疫,防治慢性身体缺陷,及减少精神发育迟滞等。(二)改善家庭学校的环境,普及心理卫生知识,为教师、家长提供心理咨询,早期发现儿童的心理卫生问题,以便及时矫治,获得良好效果。(三)开展心理行为指导,由多学科(儿科、精神科、卫生学、心理学及社会学等)的专业人员配合进行,重点进行行为障碍的矫治。(四)改变不良的育儿态度,要认识到溺爱或粗暴都有增加心理卫生问题的危险性。要加强法制教育,禁止虐待儿童和歧视缺陷儿童的行为,禁止性别歧视。预防措施的主要方法是推行“集体心理保健”,其包括以下内容。1.加强社会性的宣传教育,要对老师、家长、学生等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培养儿童健康的心理状态,及正常的行为情绪等。2.逐步建立跨学科的防治网,对管辖区内儿童进行心理普查,早期发现有问题的儿童,并进行家访及追踪调查,以寻找造成问题的有关心理因 ,并协助解决;3.培训基层防治工作人员(一般至少3—6个月)。建立基层心理卫生服务队伍;目前国际上一般将心理卫生的预防工作分为三级。一级预防:设法从根本上消除问题的原因,以预防疾病的发生。二级预防:早期发现问,题,早期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干预以防止病情恶化。三级预防:减少疾病的后作用(属于治疗、康复等措施)。儿童心理卫生问题不良行为的预防问题,决不仅仅是卫生和医疗部门的问题,它需要多方面的关心、支持和配合。因此必须在行政指导、社团、多方面的专家以及儿保、医疗工作者的共同参与下,才能把工作搞好。

本文Hash:f733e92ae8b0ef9e972a9b139da0117094208f19

声明:此文由 Scarlett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