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疹的病因、治疗及预防

  风疹的病因、治疗及预防

  风疹(german measles,rubella)是儿童期常见的病毒性传染病,特点是 微,低热、皮肤红色斑丘疹及枕后、耳后、颈后淋巴结肿大伴触痛。孕妇患风疹后可能导致胎儿畸形。

  病因  

  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流行病学

  传染源是病人。通过飞沫传播,从出疹前5 天到出疹后2天均有传染性。除鼻咽分泌物外,血、粪、尿中亦有病毒存在。多在冬春季发病,多见于l~5岁儿童,男女发病率均等。成人也可发病。病后可获持久免疫力。 母亲的抗体可保护6个月前婴儿而不发病。广泛使用疫苗后发病率降低。 母亲孕期原发感染可通过胎盘导致胎儿宫内感染,其发生率和致畸率与感染时胎龄密切相关,以孕早期为最高。先天性风疹患儿在生后数月内仍有病毒排出,故具有传染病。

  临床表现

  (一)后天性风疹

  1、潜伏期 约14~21天。

  2、 前驱期  约1~2天,低热、轻咳和流涕,常因症状轻微或时间短暂而被忽略。

  3、 出疹期

  1) 淋巴结肿大伴有触痛  典型临床表现为耳后、枕部及颈后淋巴结肿大伴有触痛,持续l周左右。轻度脾肿大。

  2) 皮疹  在发热及淋巴结肿后24小时出现,呈多形性,大部分是散在斑丘疹,也可呈大片皮肤发红或针尖状猩红热样皮疹,开始在面部,24小时内遍及颈、躯干、手臂,最后至足部,手掌足底无疹。

  3) 在前驱期末和出疹早期软腭处可见红色点状粘膜疹,与其他传染所致粘膜疹相似,无特异性。

  4) 年轻妇女在出疹时或以后几天内有多发性关节炎,常为对称性,最常累及的是近端指(趾)关节,顺序是掌指关节、腕、肘、膝、踝、足、肩及脊柱关节,特点是局部有红肿、疼痛、触痛及渗出,持续几天至2周,很少有后遗症。

  5) 此外尚有感觉异常及睾丸疼痛等报告。合并症有感染后脑炎和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预后均良好。

  (二)先天性风疹综合症

  多于出生时即有各种畸形或多种脏器损害:

  1、先天性畸形以先性心血管畸形、失明(白内障、视网膜病、青光眼)小头畸形、智力障碍、骨发育障碍为多见。

  2、于生后可有新生儿肝炎、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耳聋、脑炎及脑膜炎等病变,也可出现死胎、流产,出生后1岁内死亡率可达10%~20%。

  

  实验室检查

  (一) 血象 白细胞计数正常或稍减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可见非典型细胞。

  (二)病毒学检测  患者咽部分泌物及血清中可分离出病毒,孕妇原发感染风疹病毒后,可采取羊水,胎盘绒毛或胎儿活检组织进行病毒分离及鉴定。方法包括电镜观察、典型的细胞病变效应、干扰试验、免疫沉淀试验、荧光或酶标法检测风疹病毒抗原等。亦可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免疫斑点法直接检测RV(rubella virus)抗原或应用斑点杂交法检测RV RNA,后者是取代病毒分离的一种有前途的方法。

  (三)血清学检查  采取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检测特异性抗体,4倍以上升高者诊断为近期感染,可用血凝抑制试验(HI)、单扩溶血试验(SRH)、免疫酶荧光法(ELFA)及时间分辨荧光免疫试验(TR-FIA)。快速诊断RV感染常测血清中IGM抗体和测定特异性IGM亲和力法。

  诊断和鉴别诊断

  根据流行史,耳后、颈后和枕后淋巴结肿大,有触痛,出疹迅速、消疹快、全身症状轻的特点,临床诊断不难。对亚临床型感染病人,必要 可做病原学或血清学检查确诊。

  先天性风疹综合征诊断标准是:1、典型先天性缺陷如白内障、青光眼、心脏病、听力丧失、色素性视网膜炎;2、实验室检查如病毒分离、检出风疹IgM抗体或持续增高的血凝抑制滴度。如未见畸形而仅有实验室证据,称之为先天性风疹感染。

  风疹与幼儿急疹的鉴别在于后者常发高热,热退疹出;药物疹患者则无淋巴结肿大;肠道病毒感染伴皮疹者,常有呼吸道或消化道症状表现,亦无淋巴结肿大;与轻型猩红热及不典型麻疹有时会混淆,血清学有助于鉴别。

  治疗

  本病无特效药物,仅给对症及支持治疗。先天性风疹患儿可长期带病毒,影响其生长发育,应早期检测视、听力损害,给予特殊教育与治疗,以提高其生活质量。

  预防

  隔离期5天。孕妇在妊娠3个月内应避免与风疹病人接触,若有接触史可于接触后5日内注射丙种球蛋白,可减轻或抑制症状。对于已确诊风疹的早期孕妇,应考虑终止妊娠。对儿童及易感育龄妇女,可接种风疹减毒活疫苗。

  (一)被动免疫  易感者肌注免疫血清球蛋白可获被动保护或减轻疾病症状,唯其效果不确切,通常不用此法预防。但如易感孕妇接触风疹后不愿或不能作治疗性流产,则应立即肌注免疫血清球蛋白20-30ml。

  (二)主动免疫  减毒风疹疫苗接种后,98%接种者均产生抗体,可获终身免疫。一般用于儿童15月至青春发育期之间,怀孕妇女证实抗体阴性而且保证免疫后3个月内不怀孕者亦可使用。既使妊娠妇女不慎应用,亦很少发生先天性风疹综合征。


小儿风湿热的治疗及预防

  小儿风湿热的治疗及预防

  儿童风湿热易累及心脏,整个儿童期的风湿热70%以上可有心脏炎,年龄越小,心脏炎发生率越高。

  风湿热的治疗主要包括:

  一、休息。在急性期应卧床休息,直至临床症状消失、血沉正常方可逐渐起床活动,无心脏受累者可限制活动1个月。心脏受累或有心力衰竭者,则应限制活动5-6个月。

  二、控制感染。主要治疗链球菌的感染,特别是咽部感染,每日可用青霉素80-169万单位肌肉注射,一般用4-6周。红霉素也有疗效。

  三、抗风湿药物的应用。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首选药物是水杨酸类药物和肾上腺皮质激素。

  风湿热的预防措施有:

  一、应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链球菌感染,常用青霉素可预防链球菌感染,必要时可延长治疗时间。

  二、复发多发生在首次发作后3年内,故初发3年内至12岁前预防最为重要。可在每年冬季和猩红热流行期用长效青霉素120万单位肌肉注射,每月1次。

  三、扁桃体切除能否预防风湿热复发仍有争论,一般认为扁桃体的大小似乎不影响风湿热的复发率。如果扁桃体经常发炎,可能使风湿热复发机会增加,可行扁桃体切除手术。此外有慢性鼻炎、鼻窦炎、龋齿等病灶者,亦应给予处置。

想了解更多与本文相关的妈妈真实日记、帖子、提问吗?
快到亲子部落看看吧,并可赢取更多免费大礼哦!

必须要知道的:蚕豆病的预防及治疗措施

临床表现

患者通常于进食蚕豆后24~48小时内发病,早期有恶寒、微热、头昏、倦怠无力、食欲缺乏、腹痛,继之出现黄疸、贫血、血红蛋白尿,尿呈酱油色,此后体温升高,倦怠乏力加重,可持续3日左右。与溶血性贫血出现的同时,出现呕吐、腹泻和腹痛加剧,肝脏肿大,肝功能异常,约50%患者脾大。严重病例可见昏迷、惊厥和急性肾衰竭,若急救不及时常于1~2日内死亡。

本病的贫血程度和症状大多很严重。一般病例症状持续2~6天。如果不及时纠正贫血、缺氧和电解质平衡失调,可以致死;但如果及时得到救治,能摆脱危险而康复。在低发地区,本病易被忽视而漏诊。

诊断

该病通过性联不全显性遗传,病人大多为男性,男女之比约为7∶1,在生吃蚕豆后数小时至数日(1~3天)内突然发热、头晕、烦躁、恶心,尿呈酱油样或葡萄酒色,一般发作2~6天后能自行恢复,但重者若不及时抢救,会因循环衰竭危及生命。可通过病史和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还原率大于75%),特别是荧光点试验诊断。有进食青蚕豆或吸入蚕豆花粉史。

急救处理

1、人工催吐。

2、予1:5000高锰酸钾溶液洗胃。

3、25%硫酸镁口服导泻。

4、予大剂量糖皮质激素。

5、必要时换血或输入鲜血。

6、碱化尿液,适当予静脉补液和使用利尿剂,积极防治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

7、对症处理。

治疗

1、去除诱因,让患儿及哺乳期母亲禁食蚕豆及蚕豆类制品,避免使用有氧化性的药物,以免再次溶血加重病情。

2、输血或输浓集红细胞,及时改善组织缺氧,以挽救生命、减少并发症。对中、重度贫血,尤其血红蛋白<70g/L者,应立即输血(新鲜、同型、未服过蚕豆及蚕豆类制品、G-6一PD正常的血);血红蛋白为70~90g/L,但存在血红蛋白尿者也须立刻输血;如果血红蛋白≥70g/L且血红蛋白尿减轻,或血红蛋白>90g/L伴血红蛋白尿,可暂不输血,密切观察,直到血红蛋白尿消失。按每次5mL/kg,连输1~3次,直至血红蛋白升至70L以上,并不再下降。

3、严重病例早期、短程使用糖皮质激素阻断溶血,0.25~0.5mg/(kg/d)。

4、碱化尿液,防止血红蛋白集结、阻塞肾小管而损害肾功能,同时避免使用损伤肾脏的药物。

5、补液、纠正酸中毒、限制钾摄入。

6、应用维生素C、维生素E、辅酶Q1O等抗氧化剂以稳定红细胞膜。

7、吸氧、预防感染及并发症、对症支持治疗。

8、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还原型谷胱甘肽静滴,能补充体内的还原型谷胱甘肽含量,以维持红细胞代谢及膜的完整性,防止溶血进一步发生。

本文Hash:eb49cbf353d2b2993f4fecec934bf9e91cbcdd13

声明:此文由 lea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