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可怜的父母 是摧毁孩子心灵的毒药

  这位爸爸是某集团公司老板(不是土豪,有高学历,素质好),正值壮年,事业做的风生水起,在孩子两岁半的时候与妻子离婚,然后又迅速再婚。一方面是生意太忙,另一方面又有了自己的新家庭,从此以后就很少与前妻往来,母子俩的生活费都是通过银行转的,从不见面交付,这样孩子也几乎见不到爸爸的面儿。两年后,也就是孩子4岁半的时候,这位爸爸再婚后一直没有自己的孩子,于是便想起自己的这个儿子,便打算在休假期间单独带儿子到国外去旅游,让孩子见见世面,加深与孩子的感情。

  父子俩上路了,烦恼也跟着上路了。两周的相处,爸爸发现孩子一路上乖巧、懂事的吓人,完全没有小孩子的那种调皮、任性、活泼,一路上与爸爸形影不离,爸爸喜欢什么他就做什么,爸爸不喜欢的事情,他就很懂事地远离。一开始爸爸很开心,感觉自己的这个儿子怎么这么懂事,后来就开心不起来了。

  因为这位爸爸发现自己的这个儿子没有快乐的能力,任何有趣的现象、任何玩具、任何食物。。。都引不起儿子的兴趣,仿佛孩子的兴趣就是让爸爸高兴。看到孩子的这种心态,爸爸的心就开始沉重起来,而且越来越害怕,替孩子的未来深深地担忧,于是就有了开始的一幕,这位爸爸心情沉重地来找我了。

  孩子为什么会成为今天的这个样子,还得从父母离婚开始说起。父母离婚后,这个孩子才2岁半,在孩子自我意识觉醒和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都是妈妈单独陪伴,妈妈整天一副自哀自怜的可怜相,深深刺痛了幼小的孩子,孩子感觉妈妈不高兴是因为自己不乖,因此心存内疚。如果自己每天高高兴兴地要这要那会伤害妈妈,渐渐地孩子便把自己的快乐压抑下去,取而代之的是讨好妈妈,哄妈妈开心,母子俩就形成了这样一种动态平衡。

  从孩子妈妈那儿听到的一个例子很能说明问题。

  在孩子三岁的时候,一天母子二人去超市买东西,儿子看见一个深绿色的大坦克玩具,很想要,就嚷着要妈妈买,赖在玩具摊不走,妈妈说:“家里有那么多的玩具,不能再买了,再说我也没有那么多钱给你买。。。”妈妈话没有说完,就想起自己离婚的处境,就突然当着孩子的面哭了,妈妈这一哭,吓住了孩子,孩子赶紧爬起来擦干眼泪,安慰妈妈说:“妈妈,我不要那个坦克了,我乖,你不哭了”孩子很内疚,在他幼小的心理认为是自己的行为导致了妈妈伤心,所以孩子愿意压抑自己的欲望来满足妈妈,让妈妈开心。

  事实上,这位妈妈哭泣是因为这位妈妈自离婚后,就再也没有去工作,母子俩的生活全靠孩子爸爸每月给的生活费来维持,一遇到孩子要买这买那的时候,这位妈妈就会联想起自己没有离婚时的生活状态,想买啥就买啥,可是现在不能过这样的生活了,于是就哭了。可是妈妈这种可怜相,被孩子看见,以为是自己想要获得快乐的欲望太多,让妈妈伤心,心存内疚,于是孩子反而变成了大人来照顾妈妈的情绪。装可怜的妈妈,利用孩子的内疚感来控制孩子的行为,久而久之让孩子失去了享受快乐的能力。

  无独有偶,一位幼儿园老师对我说她班上的一个5岁男孩,对女性特别痛恨,问这个孩子为什么这样,孩子说:“爸爸太可怜了,妈妈不要我们了,女人没有一个好东西!”

  幼小的孩子为什么会说这样的话呢?进一步了解发现,这位爸爸与孩子妈妈一起毕业于名校,但是生性懒散,性格脆弱,不求上进,缺乏自律,逐渐被生活所淘汰,而孩子的妈妈在外企做到了高管,并且被派到了国外工作,自然他们也就离了婚。本来孩子的奶奶与他们父子一起住,但是受不了儿子的这些自暴自弃的恶习,奶奶也被气会乡下老家了。爸爸喝醉酒后经常在孩子面前哭泣,身边的女人(妈妈、奶奶)都离开了爸爸,幼小的孩子便开始同期爸爸,讨好爸爸,想方设法让爸爸开心,因而孩子的人生观就开始扭曲,最后会导致孩子放弃捕捉幸福的能力。

  所以不快乐的父母们,请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更不能在孩子面前装可怜,不要低估了幼小的孩子,他们能极其敏锐的感受到这种气场,因而开始自责、内疚,认为都是自己不够好惹妈妈或爸爸不开心,孩子自然会放弃自己的喜欢来讨好父母。随着孩子的长大,就逐渐失去了自我、失去了个性、失去了享受幸福的能力,在这些孩子的生活中,认为快乐就是让别人高兴,为别人而活。甚至在选择工作、结婚生子方面都要以父母高兴为基准。

  家长朋友们,想让您的孩子有这样的人生吗?如果不想,那么现在就别在孩子面前装可怜了,把乐观、积极、自律、勤奋的一面展现给孩子,您的孩子自然会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快乐人生。

我们孩子的心父母你是真的懂吗?

人际关系中的第一大关系是亲子关系。

因为爱,诞生了孩子,父母把爱给予孩子,这份爱就是一份礼物,好与不好,是领受礼物的一方说了算。父母的爱,只有对了孩子的思维,才能敲开心门,爱才能有效地送进孩子的心里。

深圳亲子专家程陈晓瑛主持的亲子沙龙上,许多父母发现,自己爱的礼物,一直都没有用正确的方式送到孩子身上。

“王八蛋”背后的真相

“王八蛋!”

6岁的小凯冲进厨房对着妈妈吼出这三个字后,迅速逃出厨房。妈妈很惊讶,这么乖巧的儿子,怎么会突然对着自己说出这么恶劣的字眼。

专家现场提问:这时候你会对孩子做出什么反应?

妈妈们:“揪着他问是在哪里学来的粗口……”“严厉教育他,让他知道说粗口的是不对的……”“你什么时候学坏了,居然骂起妈妈来了……”

且看看小凯变成“小王八蛋”的真相。

小凯妈妈不动声色地继续做饭,吃完饭后问他为什么对着妈妈说“王八蛋”。小凯说,因为平常放学回家,妈妈总是在厨房做饭,只有他一个写作业,看电视,没人搭理他。学校里,班上一个吵闹的同学说出了“王八蛋”这三个字,全班同学都笑了,老师还因此带他去了办公室,他想试试说出这三个字,妈妈是不是也会笑,然后出来和自己说话。

小凯妈妈开始反思,她一直认为回家后给孩子做饭吃,就是她给予他爱的具体表现。可是“王八蛋”的事情后,小凯妈妈才发现,比起在厨房里张罗一桌丰盛的晚饭,孩子更渴望的是妈妈的陪伴。

孩子最害怕的就是被抛弃,有安全感才有归属感,出于自我保护,心智未成熟的孩子,就会从身边找寻能吸引成人注意的现象,并学习,希望长辈关注他(她),并和他(她)在一起。

把孩子当客人对待

小宝的妈妈提着一篮菜,非常重。这时候,妈妈喘着气说:“宝贝,帮妈妈提一下。”孩子尽管也帮提了,可是他觉得这是妈妈的事情。

何不尝试一下换种交流方式?

“宝贝,这篮菜很重,我们一起把它拿回家吧。”这时候,孩子就觉得这也是他的事情,有种使命感。

有承担,才有成长,有付出,才会杰出。

很多时候,父母让孩子做某件事情,明明是为了孩子成长好,可是孩子却不能理解,让母亲觉得孩子不懂事不乖。

不难发现,小学学龄的孩子,男女之间喜欢划三八线,女孩喜欢和女孩一起玩,男孩亦是喜欢与同性游戏。因为和“同频率”的人在一起,他们感觉到舒服,有安全感,

所以,制造与孩子相同的“心灵频率”,必须转换观念看待孩子。

把孩子当客人来对待,卸下威严长辈的身份,放平身份。有事情的时候,与其说“你应该做什么”不如说“来,我们一起来看看,接下来我们要做些什么好呢?”让孩子变为问题的主导之一,发掘其主观能动性。

尊重保住了电视和花瓶

为什么来听亲子教育课?母亲们目标一致:为的是让孩子乖、听话。

我们都知道,“乖”和“听话”这两个词语,不会出现在成人之间的对话里。然而孩子不乖、不听话的时候,长辈们都认为是孩子有问题。

其实不然,实际上,这是因为家长有问题。

雷雷喜欢踢球,在客厅的地毯上正踢得欢。一旁的母亲提着120颗心:纯平液晶电视、古董花瓶、玻璃茶几……这些由于雷雷踢球产生的担忧,就是妈妈拥有的问题,所以,她觉得孩子在房间地毯上踢球,是大大地有问题。

现场提问:这时候,你会怎么跟孩子说?

妈妈们:“这里不是踢球的地方,不准在这 踢……”“不要再踢了,待会要砸烂东西了……”“谁让你在客厅踢球,给我出去外面踢……”

妈妈们发现,孩子往往是停下来瞅瞅你,不一会又踢起来,气急了,妈妈就开始责骂训斥。

那该怎么办呢?且看雷雷妈妈。

“宝贝,你很喜欢踢球是吗?”“恩……”雷雷欢快地点点头,因为他得到了认可。妈妈接着说:“可是妈妈好担心啊,我怕电视被砸坏了,花瓶被碰碎了。这样我会很伤心。”

雷雷发现,自己在家里踢球,没有被指责,而妈妈却因此变得无助,向他求救,产生了保护妈妈的力量,良知唤醒,他想了想说:“那我到外面去踢吧!”

指责,传递的给孩子的是负罪感,这种来自成人的压力,容易导致孩子孤僻。所以,尊重比指责更符合孩子爱的语言思维。当孩子得到足够的尊重,唤起的良知是具有建设性的。

教育孩子,要教进心里,才是有效的教育。

孩子的坏习惯可能是父母培养出来的哦

  现象一 大人饮食习惯“传染”给孩子

  妈妈:“宝贝,来,喝点骨头汤。”

  孩子:“不喝!我要吃爸爸的花生米!”

  妈妈:“乖,花生米不好吃,苦苦的。来,我们喝甜甜的汤好不好?”

  孩子:“爸爸从来不喝骨头汤,我也不要喝骨头汤!”

  分析:马力平表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家庭环境中,孩子经常会模仿父母的各种行为习惯,包括饮食习惯。孩子其实起先对食物是没有概念的,可能父母对一些食物的好恶在平时生活中潜移默化地传给了孩子,在无形中培养了孩子的各种挑食、偏食的坏习惯。

  “比如一个家庭里,妈妈不爱吃猪肝、爸爸不吃青菜,奶奶从来不买鱼,那这家的小孩就可能把三个大人的这些饮食习惯都学会了,也变得不爱吃猪肝、青菜和鱼。这样一来,孩子的营养均衡被破坏了,需要的营养供给得不到保证,生长发育就会受到负面影响。”马力平举例说。

  对策:面对孩子挑食、偏食,家长要从自身做起,为孩子树立均衡饮食的榜样,同时还要让幼儿吃多样化的食物,来增加孩子对食物的新鲜感。陆光成指出,家长在吃饭时,不应在孩子面前谈论其对食物的喜好,应灌输给孩子什么食物都必须吃的概念,不能让孩子认为食物是可以被选择的。

  “如果孩子不爱吃某样食物,家长首先要仔细耐心地询问原因,问清楚孩子为什么不愿吃,然后再做调整。如果单纯是不喜欢那道菜的颜色、味道、烹饪的方式,家长可以跟孩子解释这道菜的营养价值在哪里,吃了有什么好处,不吃又有什么坏处。如果孩子觉得菜不合胃口,家长就要注意改进烹调方式,引起孩子对某种食物的兴趣。“孩子虽然小,但家长只要把自己做某件事的原因告诉孩子,孩子是乐于明白和接受的。另外,家长沟通时要特别注意自己的态度,如果家长抱以乐于倾听的友好态度,孩子也会更乐意配合。”

  马力平说,家长还可以利用孩子爱模仿的特点,大人以身作则先吃,孩子也会潜移默化地接受原先不接受的食物。

  现象二 进食环境不好

  妈妈:“吃饱了?才吃这么一点?再吃一点……吃呀,吃呀,你才吃一点怎么行?……你吃不吃?到底吃不吃?不吃你哪都别想去!”

  分析:陆光成谈到,孩子在吃饭时应该营造一个良好的进食环境。如果孩子进食时的环境差,比如边吃边玩、家长逗弄等,都有可能影响孩子进食的注意力。有些家长甚至把餐桌当成了训斥台——在吃饭时一一列举孩子一天犯下的错误,这样不仅降低了孩子进食的兴趣,还会影响消化和吸收。

  对策:陆光成建议,家长应该给孩子创造一个清洁、整齐、安静、舒适的用餐环境,并有固定的场所、桌椅及专用餐具,尽量不要允许孩子边吃饭边看电视,或边吃饭边玩等。这些习惯都会分散用餐的注意力,同时使大脑皮层的食物中枢不能形成优势的兴奋灶,影响孩子对食物的吸收。

  另外,家长要注意避免在吃饭时训斥或责备孩子,例如一直催促孩子吃快点或是用说教的方式责备孩子,而要让孩子在一个自然的状态下接受进食的快乐。

上一篇

1/2

下一页

本文Hash:2b070cce3e2788d6b594342f2d14e2b01ca8c60a

声明:此文由 lea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