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惧是孩子成长的一种体验

孩子的世界中,总有着许多让他们感到害怕的东西。孩子对一些事物产生恐惧,是其成长发展中普遍存在的一种体验,它的内容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有所变化。

如:出生5-9个月的孩子会对陌生人感到害怕;2岁以内的孩子很容易被巨大的声响吓住,2岁的孩子最害怕亲密相处的人离开他;3、4岁的孩子会特别害怕响声、黑暗和未知的东西,怕动物、怕孤独;5岁的孩子仍然怕黑,害怕在黑暗处受伤;6、7岁是一个充满想像的恐惧年龄。对想像中的“鬼怪”、死亡、强盗也会产生恐惧,害怕妖魔鬼怪、害怕找不到家、怕一个人睡觉时做恶梦;大多数的孩子在这个年龄都会害怕雷电、狂风和大火等自然界的现象。随着孩子知识的增长、对世界了解得越来越多,孩子们害怕的自然界的事物就会减少;到了8、9岁,孩子们可能会开始害怕自己考试的成绩不好而受到父母和老师的批评,总的说来,儿童恐惧的对象随其年龄的增长、经验的丰富而改变。

孩子产生恐惧心理的原因

・与孩子知识欠缺、生活经验贫乏有关

夜幕降临,孩子们知识经验有限,既不知道黑暗中的世界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也不知道身边亲人的去世意味着什么,于是就按照自己的理解来解释黑暗和死亡,由此产生了害怕与恐惧。

・孩子自身的某些经历会导致他们恐惧

如果孩子幼时受到过强烈的刺激,以后碰到类似的事物,甚至碰到的刺激比较轻微,也会引起孩子强烈的反应。如一个孩子曾被一只黑狗咬过,他下次看到黑狗时就会非常害怕,而且他还可能会由怕黑狗到怕所有的狗,继而怕所有的四足动物,这是心理泛化造成的。

・受他人恐惧情绪的感染

孩子在看到或听到别人处于恐惧状态的情况时,即使自身处境并无任何引起恐惧的因素也会坐立不安。如看到其他人见到蛇后的恐惧反应,孩子以后见到蛇也会大叫大喊。孩子在听了鬼怪故事,看了带有恐怖色彩的影视片和图书时,由于无知及大人的消极暗示,其内心也会产生恐惧感。

・恐惧心理的形成与父母的教育不当有关

例如:孩子玩兴正浓,不肯睡觉。父母为了让孩子赶快入睡,吓唬孩子:“赶快睡吧!再不睡,妖怪就要来抓不睡觉的孩子了。”

・当熟悉的环境发生变化时

孩子对自己熟悉的情境会有一定的应对方法,但当他去了一个陌生的环境,本已掌握的对付方法就会“失效”,使儿童感到焦虑和不安,从而产生恐惧心理。

正确对待孩子的恐惧心理

恐惧、害怕是人类为了躲避伤害而表现出的自我防御反应,它不是一种可怕的不良行为习惯,相反有其积极的一面。因此,当孩子表现出胆小畏惧时,父母不用过于担心。许多时候,随着年龄增长,恐惧会逐渐消失,并不影响孩子的生活、行为与社会活动。但如果孩子的恐惧心理过度强烈,以致影响到他正常的发展,就需要进行必要的干预了。

建立和谐安全的家庭心理气氛

建立和谐、安全的家庭心理气氛对克服孩子恐惧心理非常重要。孩子恐惧心理来自他们对外界的一种不安全感,让孩子感觉到安全,多给他们一些关爱,让他们明白有爸爸妈妈在什么都不用害怕,就会减轻孩子害怕的情绪。

对孩子的恐惧恰当地做出反应

对孩子的恐惧既不能满不在乎,也不能大惊小怪。当孩子感到害怕的时候,切勿责备、嘲笑或愚弄孩子。如果用指责、批评、生气来对待孩子的胆小,只能让孩子的焦虑情绪恶化。如孩子开始惧怕黑夜,骂孩子是胆小鬼,吓唬他不许哭,绝不是好办法。当孩子听到雷 感到害怕时也不能说:“雷声有啥害怕?别像个小孩子一样长不大。”越是这样,孩子就越惊恐不安。当然也不能孩子一害怕,父母也跟着害怕,这时父母的心态要自然平和,可以和孩子说,爸爸、妈妈小时候也像你一样害怕这些,长大了才不怕的。

多与孩子沟通,讲明事情真相

经常给孩子讲些常识是帮助他克服恐惧感的最有效的方法。孩子惧怕某事物,常常是因为无知。一旦明白真相,其恐惧心理便会自然消除。如孩子恐惧雷电,教师、父母可向孩子说明雷电产生的简单道理,让孩子明白雷声只是一种自然现象,从而消除他对雷电的恐惧。除了用语言给孩子讲道理外,我们还可以引导孩子去实际观察。如对一个害怕黑暗的孩子,你可以让孩子听听风吹树叶发出的响声,告诉他白天、晚上树叶发出的响声是一样的,孩子亲自看到、听到,也就不会有奇怪的想法了。

用行为法改变孩子的恐惧心理

要经常、及时地赞赏孩子好的表现。当孩子去接近曾经害怕的小兔子时,大人要及时鼓励孩子的勇敢。孩子敢独自睡觉了,要及时给予表扬。在孩子害怕时也可用转移注意法,即当儿童看到、听到惧怕的事物时,用玩具或语言来分散他的注意力,使其注意力从惧怕对象上转移,忘掉恐惧。孩子已经对某一事物比较害怕时,也可以使用系统脱敏法――当孩子惧怕无须恐惧的事物时,成人可诱导他接近所怕事物,久而久之,他便会见怪不怪。

用榜样示范法改变孩子的恐惧心理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言行会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一方面,绝不能用魔鬼、妖怪、毒蛇、老虎等恐吓类的话语刺激孩子;另一方面,要以坚毅勇敢的行为影响孩子,还可以多树立一些身边的榜样,如当身边有孩子表现出勇敢、坚强的行为时,应及时给予表扬。当然也可以借助影片、故事、图书,对孩子进行各种示范,从而克服孩子的恐惧心理,培养其勇敢、乐观的个性。

当环境发生改变时,要让孩子了解并做好准备

在受到重大压力和面临巨大变化时,如父母离婚,孩子的恐惧心理往往会达到顶点,此时,一定要给孩子以恰当的帮助。父母应该提前让孩子了解变化,并让孩子认识到,环境的变化不能改变他们对孩子的爱,他依然是安全的,不用害怕。

家长要教给孩子的3种体验是什么?

记者:现在的孩子都习惯了在家看电视、上网玩游戏和聊天。孩子们没有闲情到户外,更没有闲情走进没有人工痕迹的大自然。孩子们没有接触大自然的体验,其结果会怎样呢?

闵乐夫:孩子过度地与电视、电脑交流,会疏于跟人、跟大自然的交流。他们整天待在家里,不知季节的变换,不知万物的生长,会幼稚得不知西红柿是长在树上还是长在藤上,不知莲藕是长在旱田里还是长在水里。

城里的孩子到了户外,也是只知人工开发的第二自然,不知原生态的第一自然。这种缺失对他们的认知、情感的发育是很不利的。世界除了城市,还有广阔的农村;除了人工堆造的假山,还有人造不出的真山;除了人工湖,还有天然湖;除了人工草坪,还有“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天然草原。孩子不到第一自然去看看,就感受不到祖国山河的壮美,就体会不到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辩证关系。只有从纯净、无污染的第一自然回到充满噪音、尘土、废气等污染的城市,孩子们才会知道极度开发、过度开垦、疯狂消费不仅不会造福人类,而且还会毁了人类,孩子们的节能意识、环保意识才会由此得到自然而然的强化。

记者:孩子们习惯了衣食无忧、出门有车、进门有空调的富足生活。他们不知何谓贫困,何谓拮据,何谓上不起学、吃不起肉、住不起房子。孩子们对弱势群体一点儿不了解,会对他们造成怎样的影响呢?

闵乐夫:孩子没有“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体验,怎么知道“粒粒皆辛苦”、珍惜碗中的粮食?孩子没有“一滴汗水摔成八瓣儿”的劳动体验,怎么知道生活的艰辛、挣钱的不易?有些孩子觉得自己生来就应该享受幸福、享受父母的劳动成果;他们没有艰苦生活的体验,自然不知道别人为什么读不起书、吃不起肉、住不起房子。

现在的孩子非常需要对西部、对农村的了解。国家号召城市儿童与西部贫困地区儿童手拉手,这不只是对西部贫困儿童有帮助,就是对城市儿童也是大有帮助的:与贫困儿童结对子后,他们会知道有人想读书却读不起书,有人想吃肉却不得不天天吃土豆,有人想有个新书包,想了一两年还没得到……他们的情感会因为手拉手的活动有所触动,继而对自己的幸福生活产生一种感恩的心理。

在城里,孩子们同样需要对城市弱势群体的了解。没有了解,孩子们很容易对别人怀有歧视和偏见:动不动就抱怨外来人口不文明、不懂交通规则、不讲清洁卫生,城市的脏、乱、差都是他们造成的;动不动就指责城市贫民“可怜人必有可恨之处”。孩子们没有深入流动人口的生活,不知道他们打工的辛酸,当然会埋怨别人脏、乱、差;孩子们没有走进低矮的棚户区,没有求告无门的体验,自然会说别人无能。只有把他们的特殊地位、特殊家庭背景都剥夺后,让他们和流动人口、城市贫民同在一条起跑线上求生存,他们才不会抱怨别人无能,指责别人脏、乱、差――因为,他们的生存能力并不比别人强。

让孩子们增进对弱势群体的了解,一可解除他们的优越感;二可提高他们的自我认识能力、自我生存能力;三可赋予他们博爱的胸怀。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非常有益的。

记者:现在的孩子被父母、祖父母娇惯坏了,他们只有被人爱的体验,没有给予别人爱的体验,这对他们会有怎样的影响?

闵乐夫:孩子没有给予爱的体验,责任不在孩子,而在家长自己。家长从小不让孩子付出自己的爱,孩子觉得自己获得别人的爱是理所当然的,当然不会有爱的举动。孩子心中没有爱,会 变成一个非常冷酷的人、非常残忍的人、非常可怕的人。家长不妨从小挖掘孩子爱的泉眼,让孩子从爱惜一花一木、爱惜身边的小动物开始,培养爱心。

在家里,可让孩子在花盆里放一粒花的种子,让他们给花浇水、施肥、除虫。孩子亲眼目睹了花种破土、发芽、生根、开花、结果的全过程,体验了爱的付出,享受了生命的灿烂和辉煌,自然就会对生命倍加珍爱。孩子在家饲养一些小动物,给小动物喂食喂水、清理粪便、打扫卫生,同样可以增进他们爱的体验。

孩子对动物、植物有了爱,这种爱经过演绎、升华、转移,自然会变成对父母、亲人的爱,对老师、同学的爱,对祖国母亲的爱。孩子懂得爱,就可谓成熟了。

采访感言

体验是方方面面的,体验是随时随地的,虽然我们需要对孩子的某些不健康的体验做些指导、帮助、教育、限制,甚至需要对那些害人的、不可挽回的体验严加禁止,但是,我们更需要对孩子的健康有益、蓬勃向上的体验多加鼓励。

当然,任何体验都不可能是一次完成、一次成功、一次见分晓的,家长和孩子都得有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体验不仅有广度,也得有深度;不只停留于表面,还得深入就里;不只满足于浅尝辄止,还得长期、深入、持续不断地进行下去。学习无止境,体验亦无止境。

孩子成长的法宝:体验

和大人一样,孩子也需要丰富的经历。体验是他们成长的法宝。在各种亲身体验中,他们会受到丰富的刺激,对他们的大脑发育非常有利。同时,根据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孩子都有“吸收性的心理”,所以别看他好像在玩些简单的东西。实际上,他从中学到了很多很多。但这个过程一定要是他亲自动手,亲身体验。

所以对恰恰,我总是放手让她去玩。家里的盆子、扫把、撮箕、凳子,只要没有危险,我都让她尽情玩个够。白天只要不下雨,不太冷,我都要阿姨带去出去玩。我交待阿姨,随她玩什么,不用管太多,只要没危险,不太脏。反正回家第一件事——洗手。我相信,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孩子的好奇心得到了保护,创造力才有可能发展。

我看到有些老人带孩子,一出门就放在小车上。结果孩子比恰恰大好几个月的还不会走路,也不好动,就安安静静地坐着。大人是省心了,可剥夺了孩子多少经历的宝贵机会啊!我看着都着急。

在家的时候,我也给恰恰创造有丰富刺激的环境。每天必听音乐,必讲故事,睡前念古诗,唱歌。当然,也要给她时间自己玩玩具。

做父母的在育儿过程中也要善于学习。经常通过书籍、网络、和人交流学习育儿知识。像我自己,一下子看太多记不住,干脆就按照恰恰的月龄到网上把当月的育儿要点逐个学遍。比如:13个月的孩子的发育状况应该是什么样子,辅食该吃些什么,这时期的孩子的智力开发该注意些什么……网上都有详细的介绍,我会一一对照实施之。

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是:教育的思想要渗透到家庭的每个成员身上。我经常和恰恰的爷爷奶奶,包括阿姨交流,向他们讲述我的教育心得。这样家人的思想容易统一,对恰恰的成长更为有利。这有些像给家人“培训上岗”,随意自然却非常必要。

本文Hash:aefac85f761a55c6f610871a5b6cb19817b4ebae

声明:此文由 lea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