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该不该抱着孩子坐车?

很多妈咪会怀抱着宝贝,或让宝贝坐在大人腿上乘车,而且一些妈咪认为这是对宝贝最有效的保护一一“宝贝就在我怀里,还有什么比这更安全的?”

隐患:

实际上一旦发生紧急刹车,这种方法根本起不到保护作用。

当汽车以五六十公里的时速紧急刹车时,妈咪抱住一个体重为12公斤重的孩子需要约150公斤的力量,这显然是妈咪无法控制的。

如果不对其实施相应的保护措施,宝贝会从妈咪怀中飞出,造成惨剧。如果是坐在前座,一旦发生意外,宝贝会被夹在妈咪与汽车仪表板之间,或被抛出车外。

做法:

一人一个座位。宝贝需要有属于自己的座位,如儿童汽车座椅,就是带宝贝自驾出行的必备物品。它能在行驶中保护宝贝的安全,而且座位的大小也适合宝贝使用。

家长不应该让孩子含着棒棒糖到处乱跑

棒棒糖五颜六色、口味繁多,是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食品。不光是孩子喜欢吃,一些童心未泯的成年人也会吃。然而棒棒糖也同样有潜在的危险,全因为糖下面那个硬质的小棒。

4岁的彤彤最喜欢吃棒棒糖了,酸酸甜甜的味道让她每次都吃得很开心。有一天,彤彤跟着爸爸妈妈去逛超市,她嘴里含着一根棒棒糖,跑在了前面,妈妈看到后立刻叫住了她:“吃棒棒糖的时候不要跑,如果摔跤的话,会把嘴戳破的。”彤彤听了妈妈的话,放慢了脚步。

正当爸爸妈妈专心地挑选物品的时候,彤彤跑去看玩具。忽然,妈妈听见了她大哭的声音,连忙寻着声音跑了过去。当妈妈扶起彤彤的时候,就见她满嘴是血,旁边地上躺着棒棒糖和她的一颗门牙……

后来,爸爸妈妈连忙带着彤彤去看医生,幸好她的牙还是乳牙,掉了还能再长,只是现在还没到换牙的时间,因此可能新牙要长得慢一些。从那以后,彤彤彻底记住了,吃棒棒糖的时候她再也不跑了。

其实不仅是棒棒糖,冰糕、糖葫芦、羊肉串等食品上,都会有一根又长又尖的钎子,如果一边吃一边跑的话,一旦跌倒,硬质的小棒或者钎子就会扎伤孩子的嘴或者喉咙,甚至还有可能造成更为严重的伤害。

另外,有的孩子还有误吞棒棒糖下面那个硬质小棒的经历,这种情况也很令父母担心。如果孩子是在跑的过程中,这种误吞会更容易发生。因此,父母一定要告诫孩子,吃东西的时候一定不能跑跳,特别是嘴里含着带棒的食品的时候,一定要吃完了再去玩耍。

安全策略

1.在孩子吃棒棒糖的时候,父母要让他安静地吃,等到吃完后,丢掉小棒再去玩耍。

2.由于棒棒糖、糖葫芦等食品都有不可食用的小棒部分,有些孩子在吃东西的时候可能不太专心,父母要及时提醒他不要误食小棒。

3.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吃棒棒糖,让他看到正确的吃法和正确的丢弃小棒的方法。孩子会通过模仿学会棒棒糖的正确食用方法。

4.棒棒糖的小棒由于制作的原因,有可能也会掉下来,而这时候糖的体积还很大,孩子如果在这时候奔跑,糖块也可能会滑入喉咙造成窒息。因此,无论怎样,孩子吃棒棒糖的时候,都不要让他乱跑。

该不该打孩子家长“揍”孩子的技巧

总有不少父母抱怨:对孩子,打,不行;但不打,教不好。孩子打也不行,不打也不行,到底该不该打呢?听听专家怎么讲的吧。

中国传统家教“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的观念根深蒂固。今天,当赏识教育,快乐教育等新教育理念冲击传统教育的时候,总有不少父母抱怨:对孩子,打,不行;但不打,教不好。英国与美国的很多地区都规定父母打孩子是违法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也明确规定不得对未成年人进行体罚。可是在韩国,法律又是允许父母打孩子的。孩子打也不行,不打也不行,到底该不该打呢?

我认为:适当体罚孩子,让他明白做错事情应当承担责任,并学会承受压力,是有好处的。

该不该打孩子家长“揍”孩子的技巧

现在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都是在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爸爸妈妈簇拥下的“小皇帝”,“小太阳”。往往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知稼穑不分五谷。是在各种新奇食品,成箱玩具的陪伴下长大的。大人们“捧在手里怕摔着,含在嘴里怕化了”,疼都来不及,怎么舍得动一根指头?孩子犯了错误即使妈妈有时气不过想打孩子,也在爷爷奶奶疼爱下望而却步。

于是有些孩子就变成了“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稍有不顺心就不高兴就和大人闹,家长批评一句便不得了,养成飞扬跋扈唯我独尊的坏习惯。

古语说:“养不教,父之过。”现在家庭,教育子女的任务却不仅仅在父亲,母亲也扮演着不可轻视的角色。在提倡赏识教育,快乐教育的今天,新一代的父母们为了让孩子成人成才,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有立足之地、有所建树,可以说是使出了浑身解数。在孩子犯了错误,批评教育效果甚微,或者明知错误却屡教不改时,也许会忍不住扬起你的巴掌,让孩子改正错误,让孩子明白做错事应当承当责任。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朱家雄认为:只有“十全十美”的父母才会绝对不打孩子,而世界上极少有如此完美的父母。问题的关键不是能不能打,要不要打,而是应该怎样打。打孩子,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适度原则

体罚孩子,一定要“适度”,俗话说,常骂不惊,常打不怕。经常打孩子,孩子就会习惯于挨打,逐渐养成一种即使挨打也满不在乎地态度,结果使孩子成为一个具有顽固反抗精神和暴力倾向的人。我原来的一个同事,他儿子成天逃学,整天沉溺于网吧,还会和一些不良少年打架斗殴。同事气得没有办法,隔三差五就会痛打一顿。可是不仅不起作用,还使孩子变本加厉,据同事气愤地说,孩子不仅在挨打时一动不动,摆出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样子还会恶狠狠地看着他。后来我离开了那个单位,那孩子现在怎么样了也不得而知,但我想他也许不会成为心理很健康的人吧。

家长如果真要教训孩子,一定不要使用任何工具,用手打几下孩子的屁股就行了。

家长期望完全通过打来教育孩子的做法,肯定是错误的。一味打,只会造成孩子种种不良的心态和心理偏差,决不能获得教育孩子的效果。

第二:及时原则

尽可能在孩子发生不良行为时马上加以惩罚,因为在孩子心目中,事情的因果关系是密切的,年龄越小越是如此。如果事情过去几天再惩罚,或几件事加起来一起惩罚,孩子会不明就理,甚至不清楚自己为何受罚。所以惩罚应及时,即发现孩子犯了错误之后,及时进行惩罚,指出其错误所在和应该承担的后果。

第三:隐蔽原则

“人前教 ”的传统教育方法已经不合时宜,所以一定要注意打孩子的场所,对孩子进行惩罚应避免在公共场所和外人面前,孩子都是有自尊心的,当众不留情面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如果孩子当众顶撞,父母也会很没有面子。胡适的母亲就是教育孩子的典范,从不在人前打孩子。

另外,打完以后要爱抚,讲道理,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打他是为他好;孩子受到惩罚改正错误以后,爸爸妈妈要适时地对孩子进行言语和行动上的肯定,不要让孩子感到自己不受重视了、被冷落了。爸爸妈妈要让孩子明白,他之所以受到惩罚,并不是他因为他是个坏孩子,并不是爸爸妈妈不喜欢他,而是他这件事情做的不对。

本文Hash:6de94fd20547c65beb46bbd117d43879873a2e63

声明:此文由 谢绝崇拜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