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该不该给孩子用偏方?

让人难以取舍的偏方

“医生,我听说癞蛤蟆能治癌症,这是真的吗?”“大夫,我在网上看到桑叶能降血脂减肥,这有道理不?”……北京东直门医院血液肿瘤科主任医师李忠教授经常能听到病人这样的提问。他告诉记者,粗略统计,50%的患者在找他看病前,都尝试过一些“偏方”、“祖传秘方”等稀奇古怪的方法,病情不见起色,多数还越吃越糟。

其实,虽有研究说癞蛤蟆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肿瘤,但它毕竟是有毒的,杭州就曾有个54岁的癌症男子,因听信该偏方连吃三天癞蛤蟆,导致中毒身亡。而桑叶泡茶不仅减不了肥,过量食用还有刺激消化道等副作用。

近几年,以“偏方”为主题的书籍也赶上了全民养生保健热,美容、慢性病等内容均有涉及。一本名为很老很老的老偏方》的书在今年5月才出版,但目前已高居当当网保健、心理健康类书籍畅销榜榜首。该书作者是位针灸科的主治医师,却对皮肤科、五官科等疾病开出了方便又“高效”的“偏方”,书中很多内容都是套用了现代医学,与书名并不相符。专家翻看着记者带去的这本书说:“打着‘偏方’的幌子吸引眼球。这种书就不应该让它出来!”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大家对偏方的立场大概可分成三类:第一是积极拥护者,身体不适先找偏方;第二是严重抵制者,将“偏方”直接与“不科学”、“忽悠”划等号;第三则是谨慎对待者,他们在“信”与“不信”之间游离,一般不会轻易使用。

到底什么是偏方?

李忠教授认为,中医意义上真正的偏方,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形成,对特定人群有效的方子。偏方在我国已有几千年历史,是中医的组成部分之一,但它并不是中医治病的主流。

实际上,主流医学界对偏方并非一味排斥,甚至有个别偏方经过漫长的时空洗礼,由“偏”转“正”,被药企开发成药品走上了主流。比如,西瓜霜含片就是源自清朝名医顾世澄的一剂偏方;阿司匹林的诞生则与柳树皮能退热的发现有关。李忠认为,偏方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类:

日常生活中总结的。如萝卜平气、艾叶驱蚊等等,这些是解决日常问题的小方法。一般来说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要视个人体质、具体情况而定。

古书或民间流传的。此类偏方年代久远,且存在地域差异等问题,有些已被淘汰,但有些仍在发挥作用。中日友好医院中医肿瘤科主任医师黄金昶教授就爱用古书上的“蜜煎导法”治疗便秘。而用麸子、乌头等治疗风湿病在南方会有效,到了北方则会“水土不服”。

商业炒作,纯属杜撰的。这几乎是目前广大百姓接触最广的,主要来自网络、书籍等宣传炒作。譬如有本肿瘤方面的偏方书籍,里面均是个案记录,却未见一个病理诊断报告、具体治疗过程,科学性无从谈起。

李忠、黄金昶均指出,有些真正意义上的偏方在临床还是能解决一些问题的,但他们只会在判断无害的前提下谨慎使用,并根据经验去尝试和总结,而不是随意给患者使用。

要科学治疗尽量不要迷信偏方

“中国人对偏方有点太迷信了!”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心血管病研究所主任医师吴海云教授说。其实,偏方在国外也曾流行,不过近几百年来,他们通过对偏方的研究,发现大多数是无效的,而我国这项工作尚未受到重视。令专家担忧的是,“中医偏方”已成商家牟利的幌子,他们以“一招见效无需上医院”、&ldq uo;治愈”绝症等口号,将病人拉离正规治疗的轨道。那么,面对各种渠道而来的“偏方”,你该如何对待呢?听听专家的建议吧。

偏方尽量别信。李忠、吴海云等专家表示,多数偏方是没有效果的,即便有效也不会有宣称的那么“神奇”。如果没有中医理论或科学依据证实,就应保持慎重。

确诊后要到正规医院治疗。现代医学对很多疾病已经有了很好的治疗方法,以高血压来说,已有不少降压效果不错且副作用小的药物,有些患者轻信偏方,反而耽误治疗,导致病情恶化。

满足两原则可尝试。吴海云认为,对于治疗无望的重症患者来说,若为求心理安慰,满足两个原则可去尝试偏方:一是不用花大钱购买;二是没有毒副作用。有很多偏方号称“以毒攻毒”,食用含剧毒物质,很容易出生命危险。

使用前要咨询医生。医生在多数情况下能告诉你,“偏方”中的药物或其他方法有无毒副作用。

家长到底该不该给我们的孩子用手机?

家长对手机真是又爱又恨。爱的是,配了手机给孩子,可以随时掌握孩子行踪,督促孩子规范活动区域,方便了寻找贪玩的孩子;恨的是孩子上课的时候会偷玩手机,影响学习,或者滋长了爱虚荣、爱攀比的心态。到底要不要给孩子配手机,该不该给孩子配手机?

现象

用手机的孩子越来越多

最近,市民黄先生很是郁闷,因为他对学校老师的某些做法感到不满。黄先生的儿子黄小童(化名)是南宁市某中学高一的学生。班上除小童外,其他同学都人手一部手机。有一天,老师通过手机短信通知班上学生参加班会,小童因为没有手机而缺席了,过后,老师狠狠地批评了小童:“你是原始人吗?什么年代了还不配手机?”小童原话带给了父亲,黄先生为此很恼火。

黄先生一直都没有打算给儿子配手机,原因很简单:“儿子过生日的那天,邀请了同学来家里做客,饭后那些同学都在狂摁手机。看到这一幕我决定不给孩子买手机了,因为手机肯定会影响孩子的学习。”但是没想到儿子会为此受到老师的批评。

质疑

多大年纪的孩子适合带手机?

这一现象引发了人们的思考。高科技发展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的隐忧,其中让人担心的是,手机自身带有电磁波等各种辐射,而这些儿童身体发育还未全面这样会不会导致不良后果?该不该给孩子配手机?多大的孩子才适合配手机?本报记者专门请教了相关教育专家和医学专家。

调查

南宁部分中小学禁止学生带手机入校

记者致电南宁市教育局了解到,南宁市教育局并没有明文禁止在校的中小学生带手机进入校园,是否允许学生带手机进入学校由学校自己规定。记者了解到南宁市只有部分中小学明文规定禁止学生带手机入校,比如天桃实验小学、民主路小学、广西大学附中等。有些学校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但会建议同学们尽量不要带手机进入校园,比如南宁市三十六中。

虽然不少中小学校都禁止学生带手机入校园,但是孩子们在家的时候还是会用家长的手机打电话、发短信甚至是玩游戏。

观点

不走特殊路线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蔡靖之认为,当班里所有的孩子都有手机的时候,家长也应该给孩子配手机,不应该给孩子走特殊路线。但是给小学生配手机,就有可能造成孩子离不开手机。5岁的孩子已经有思维逻辑能力了,他们对一种东西有可能会产生很大的兴趣甚至会沉迷。

蔡靖之说,现在的孩子确实很聪明能干,不是不给孩子用手机,而是提倡少用手机。有的家长认为孩子用手机是一种聪明智慧的表现,甚至是鼓励孩子多用,增强孩子的人际交际能力。比如说,家长带小孩子去商场,然后给孩子一部手机,让孩子自己逛,期间家长和孩子用手机交流,最后让孩子自己找到出口,找到家长,如此培养孩子的独立的能力。蔡靖之说,这种办法也是可行,但是因此而给孩子配手机不靠谱。

蔡靖之认为,如果家长对孩子足够了解和信任,孩子的自控能力好,知道什么时候该用什么时候不能用,那么这时可以给孩子配手机。

弊大于利

广西区人民医院心理康复中心赵玮琳主任认为,手机好处多,但是影响也多。当前手机的功能都比较齐全,如果孩子提出了买手机要求,家长没有拒绝而是满足孩子,这会使得孩子的欲望更加提升。同时,功能齐全的手机也会使得学生的兴趣转移,注意力不集中,会影响孩子的学习。

广西中医学院附属瑞康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胡洪玻指出,相对而言儿童受到的手机辐射会 于成年人。这是某些环境毒物如环境电磁辐射等在较低剂量水平虽然对成人可能无任何不良影响,但是却可能对儿童产生有害的健康影响。因为儿童的大脑颅骨小、脑壳薄,容易被辐射穿透。有科学家指出,小孩子使用手机有可能会形成注意力减退和睡眠紊乱及导致性格孤僻,因此不建议小孩子使用手机。

建议

根据孩子自控能力决定

赵玮琳说,小学生们的学习特点是简单重复,需要孩子们安安静静不断重复地去学习,学习过程比较枯燥。而手机带来的是多彩的图片,种类繁多的游戏,各种新潮的短信语言。经过丰富的体验以后再回到简单乏味的环境中,孩子总会不适应,这就造成了注意力不集中。因此,需要家长们的控制和引导。

赵玮琳建议,对于孩子玩手机的行为,家长的不以为然,会对孩子的学习产生很多不良的影响。家长可根据孩子的自控能力来决定是否给孩子带手机,小学生年纪较小最好还是不要带。

13岁前最好不用

6~7岁是孩子脑发育的快速发展时期,脑发育结构和功能基本成熟完善在8岁左右,8~10岁是生长稳定期,10~13岁时大脑发展仍需要后续的补充和完善。广西区人民医院儿科主任谢庆玲介绍,在孩子大脑发育尚未完全成熟稳定的时候,如果使用手机、玩手机游戏、接收手机短信,都会影响大脑发育。

谢庆玲说,小学生由于身体发育尚未成熟,视力偏弱,面对跳跃闪烁、字体较小的手机屏幕,对眼睛的伤害很大,而且,使用手机的时候,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都会习惯性低头,手机放在距离眼部30厘米以内,姿态固定,容易肌肉紧张。长期如此会对孩子的脊椎、手指均有影响。其次,孩子的听力需要保护,配了手机后,孩子就会不可避免地接或打电话,就有可能损害听力。这时最好能够带上耳塞,当然尽量不用手机是最好的。谢庆玲建议,学龄儿童也就是7~13岁儿童应该尽量少用手机。

本文Hash:587ebed8c1976372d2b47c68a4ce26e3071207f3

声明:此文由 Mike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