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子有恋物癖?原因竟然只是这样

婴儿时期用过的裹毯,3岁了还一直要用!没有小熊玩具在身边就一直哭闹,哪也去不了!坏了的玩具也坚决不让扔,坚持要从垃圾堆里捡回来等等类似的情况,有很多妈妈们都会比较担心:孩子为什么会那么过度偏爱一个物品?今天跟大家一起探讨一下这个话题。

“执着症”再正常不过,没啥大不了!

如果用一句话来总结那就是:有“执着症”的孩子基本上是正常的。在查理·布朗和史努比有名的漫画电影《花生漫画》里有一个不管去哪都拉着裹毯的孩子,还记得吗?那就是露茜的弟弟莱纳斯。那个孩子特别喜欢咂手指头和过度依赖自己的裹毯,但要说明的是,他不是不正常的孩子。他每天屁颠屁颠的跟在哥哥和姐姐后面,生活地很开心。

孩子执着于一个物品的现象一般出现在1岁之前,18个月到3周岁之间的时候症状最为明显,以后逐渐好一点。上小学之前,大部分孩子“执着症”都会消失,不需要太担心。2周岁前后的孩子,开始对自己的行动能力表现出信心。想脱离妈妈的怀抱,向往独立的心情特别迫切。

但现实的情况是,离开妈妈怀抱之后的各种恐惧感和自己行动能力的不足,又会让孩子对某种东西有依赖的倾向。为了减少这样的复杂情绪,孩子们会选择用一种最熟悉、能随心所欲的物品来给自己进行心理上的安慰,后期逐渐发展为对这种代替物产生现强烈的“执着”情感。

如果孩子有比较依赖某种物品的现象,他想做什么就让他自由地做就好了。孩子年龄还小的时候,父母一定要把这种“执着”看成是最平常的行为。尽可能的不去把它当成一种病状,放宽心,顺其自然发展就可以了。有了小伙伴,开始集体生活以后,孩子就会自然而然地跟着别人学习怎样行动。交心的朋友慢慢多了之后,之前的“执着症”就会自然减少直至消失。

孩子需要的就是心灵的安定感。

孩子为什么会对一样东西过于执着呢?最普遍多理由莫过于妈妈不在的时候,给自己找一个安慰。孩子和那个物品在一起,感觉就像妈妈在身边一样,感觉很踏实、不会害怕。像在妈妈的怀抱里一样的温暖。所以有很多孩子对小时候一直用的裹毯、娃娃、洗澡毛巾、包被,、擦手毛巾、小被子等柔软的东西,容易产生特别的“执着”。

也有一些孩子对硬邦邦的物件比如:玩具,勺子,饭碗,奶瓶,儿童叉等产生“执着”。拿着自己的东西,来确认自己的领域或者自我特性。还有,如果有人用它或者拿走,就会有种自己的一部分消失不见的恐慌感,孩子还会因此发火。有的孩子会对父母的结婚录像、漫画书、纸片、第一双运动鞋、坏掉的玩具产生强烈的“执着”。

父母也许理解不了,但是孩子对那些物品有着某种特别的记忆。虽然孩子现在还不能完整的表达某一件事或者某一种感情,但那绝对是让人心情愉悦、心窗敞亮的曾经。有些妈妈们会觉得这是一种不正常的行为,心里过度担心。但这是50%以上的孩子都会出现的普遍行为,不必要过多紧张。

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因“感觉统合”不顺畅。

对于某种刺激表现得特别敏感的孩子而言,像这样越小的孩子对于一种物品过度依赖的情况,通常是因为“感觉统合”不够顺畅。

“感觉统合”是指大脑从身体和环境接收感情,进行组织调解,在环境里有效地使用身体的神经生理学的过程。但是有些孩子比其他的孩子对这方面发达比较晚感觉统合出现问题,孩子就迫切地需要一个物体来刺激自己的感觉。如果没有这么一个感觉刺激的话,就会特别地空虚和恐慌。

比如:去哪里都特别关注马桶和喜欢画马桶的孩子,专注转动的车轮的孩子,常常被在街上的门店招牌吸引的孩子,过度依赖手机的孩子等,都是通过视觉刺激来获取满足感。只喜欢会发声的玩具,特别喜欢听开门关门声音的孩子往往是通过听觉刺激来获取满足感。

一直随身带着破破烂烂的毛毯的孩子和死都不能扔磨破的布娃娃的孩子都是通过触觉刺激,睡觉的时候也手指不松开,两只手一定要抓着某种东西才会感觉舒服到孩子就是固有受容性感觉(本体感受)刺激来获取满足感。

固有受容性感觉(本体感受)是认识到对自己的身体位置,姿势,平衡和移动(运动的程度,运动的方向)的信息,传达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执着”不是有意识行为,孩子也无可奈何!

有一个事实就是,孩子不是为了让父母担心故意而过度执着某一种物品的。因为自己的心理不安,孩子也无可奈何。虽然孩子也听到爸爸妈妈的训斥:“不要那样”,但孩子无法完全完成父母的指令。孩子执着某一种物品的问题会慢慢改掉,但一举改善是绝不可能的。作为父母,一定要理解孩子的难处,因为他们暂时还没有办法用正确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的痛苦。

改善孩子的”执着“,家长该怎么办?

1.尽量减少孩子的恐慌感。给孩子唱摇篮曲或者念童话故事,常常空出时间陪孩子一起玩,平时多多关注孩子的眼神,多和孩子亲吻,拥抱孩子,让孩子确确实实感受到父母的爱,不要让孩子处于恐慌的状态是最好的。

2.承认孩子的喜好。在孩子面前一定要喜欢孩子的宝贝。外出的时候,父母比孩子更先准备好孩子的“宝贝”。如果不小心“宝贝”丢了,一定要努力给找回来。如果被子,娃娃之类的宝贝需要清洗,一定要先充分咨询孩子的意见,如果还不行的话,可以准备给孩子一个一样的代替。

3.扩大游戏的范围。如果孩子对一个玩具有很大的“迷恋”,那家长就可以利用这个玩具,进行各种各样的游戏。喜欢玩具车的孩子,父母可以帮他用积塑做车铺路,或者用纸箱子给车建一个隧道。还可以把玩具车进行分解,组装,或者干脆换个场地,让玩具车在水里或者沙地里奔腾等,这些游戏都是有效分散孩子注意力的好方法。

4.制造孩子远离“宝贝”的机会。让他和小伙伴一起见面,玩耍是个很好的方法。在游乐场一边跑,一边抱着过娃娃,孩子也会觉得很不方便。也可以带孩子多去郊区散心。在大自然中,孩子会感受到更多的感觉刺激,孩子的成长也会得到全面地发育和提升。

千万绝对不要这样做!

不要大声对孩子训斥,强迫他把物品放下是不对的。那样的话孩子心理上的剥夺感会更加强烈,焦虑会加深,对物品对执着会更严重。而且会对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有不好的影响。虽然家长强行夺走了现在这个物品,但孩子的行为会出现更多的问题。

有个好处可以缓解妈妈们的焦虑。在学术上,孩子过度执着于某一个物品的行为可以看出孩子将来处理事情的集中能力。好好处理孩子当下的“执着”行为,对孩子以后的发展和成长有促进作用。

如果过一段时间也“执着症”不消失,该怎么办?

7岁的孩子上小学,是因为到了这个年龄孩子就能开始学校正规的生活,已经有了遵守规矩的能力。这时候即使孩子的“执着”行为没有完全消失,在学校里也不会轻易出现。因为孩子已经知道做这些的行为会感觉害羞。但也不可一概而论,并不是所有孩子一到7岁,就会有强烈的控制力。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孩子一直在不知不觉渐渐准备 断执着行为,越大的孩子“执着”症状就会越来越少见。

TIPS:孩子特别地对某种物品,一种画或者一种特定的颜色执着,一定要先好好进行观察。因为这可能是一种天才的表现,也有可能是智障的一种表现。如果孩子的“执着”行为呈现逐渐加深,不能集中注意力听课或者已经开始对别的孩子造成伤害,一定不要拖延,需要尽快去医院接受治疗。

在对一个物品执着的孩子中,也有不会变通、特别倔强的孩子。这样的孩子,父母教养起来会比较辛苦,有压力。所以建议有类似情况的父母,如果自己觉得您和您的孩子相处起来比较困难,不妨先去咨询一下专家们的意见,不是所有的教育都只能靠耐力,更专业、更科学的方法对教养孩子更有帮助。

妈妈网战略合作伙伴Momtalk代表韩国的怀孕育儿资讯平台,为您提供全面的育儿资讯、孕期资讯、韩流趋势及韩式料理等!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和官方微博。

关注【盛成妈妈网】微信可获取更多精彩母婴资讯及福利:打开微信→添加好友→查找【盛成妈妈网】or【mama_cn】即可。

孩子有“恋物癖”的原因及防治方法

简单地说,宝宝恋物就是一种成长过渡期的依恋行为,是宝宝从“完全依恋”转为“完全独立”的过渡期间所产生的行为。宝宝产生依恋行为的时间,绝大多数发生在6个月至3岁之间,恋物行为在2岁时表现最为强烈。为什么宝宝会迷恋这些物品呢?因为它们是宝宝心理安全感的依靠,尤其在白天变成黑夜、宝宝想睡又怕失去知觉时,不安全感就会大大增加,此时某些物品对宝宝来说就非常重要。

那么,都是什么样的物品最容易让宝宝迷恋呢?大部分是柔软的物体,是可以让孩子拥抱、享有绝对操控权的物品,比如他们经常玩的绒布玩具、经常用的杯子、经常盖的小毛毯等。

5种最容易让宝宝依恋的物品

乳房、安抚奶嘴

新生宝宝对外界环境缺少安全感,一旦安全诉求无法得到满足,那么宝宝就会对妈妈的乳房或者安抚奶嘴产生依恋,乳房可以给宝宝温暖舒适的身体感受,同样跟安抚奶嘴一样,也可以让宝宝产生陪伴感和安全感。

指头、玩具或拳头

当宝宝要寻求自己能够完全掌控的物体,以此来寻求心理上的安全感时,指头、玩具或拳头便成为最好的选择。伴随着小宝宝对基本需求的生理满足,这些物品也将让小宝宝更加愉悦,尽快把糟糕的负面情绪排解掉。

毛毯

在宝宝最容易迷恋的物品中,毛毯也许是仅次于奶嘴的第二大户,而且必须是那种长期使用的、稍微有些破旧的毛毯。是什么给了毛毯如此大的魅力?这不仅因为它上面有宝宝熟悉的味道,还因为毛毯能带来温暖的触觉联想,而且摩搓毛毯的声音又能联想到妈妈的轻柔细语。

柔软物品

除了那些能带来熟悉味道的物品之外,宝宝对某些物品的触感也非常在意,因为这种感觉能传达出令人心安的讯息,比如毛巾、被子、枕头、玩偶、手套等。看到有那么多宝宝喜欢拿软毛玩偶在脸上摩擦玩耍,您就知道柔软物品是多么受欢迎啦。

照顾者的身体

除了具体的单个物品之外,主要照顾者的身上部位也常成为宝宝一再光顾的地方,如耳朵、手、头发等,甚至有些妈妈必须保持固定的头发长度,这样宝宝才能安心玩着头发入睡。

如何看待宝宝恋物

宝宝依恋物体的情形因人而异,有些宝宝恋物的时间很短,而有些宝宝则能一直持续到上小学。另外,虽然有些宝宝已经基本不再恋物,但是某些突发事件却可能激化宝宝的焦虑状态,让他再度退缩到不安全的状态,进而重新恋物。比如生活环境的巨大改变、父母离异、遭受暴力侵犯、与亲人生离死别等。尤其是那些生病住院的幼儿,更是需要熟悉的物体作伴。

据儿科医生回忆说,曾经有一位做骨髓移植手术的宝宝,一住院就显得焦躁不安,根本无法配合治疗。直到家长把宝宝的日常用品枕头、棉被、玩具等送来之后,他的状况才有明显缓解。这时就能看出恋物的积极作用,因为住院对宝宝来说不仅有着生理上的疼痛,还要与熟悉的亲人分离,如果能有自己熟悉的物品作伴,那就相当于一种心理安慰,有助于提升宝宝的自我适应能力。

一般来说,只要宝宝对物品的迷恋程度没有影响到生活作息,那么家长就无需过度担心。除非是宝宝的依恋行为变成了极端状态,几乎要把依恋物品24小时带在身边,那就要引起高度重视了。比如奶嘴,如果只在宝宝哭闹不休时拿来使用一下就可以,一旦宝宝经常口含奶嘴不放就麻烦啦,这不仅容易造成门牙突出变形,而且也很容易产生蛀牙。更何况嘴巴里整天塞着奶嘴,宝宝就不愿意开口,学习说话的进展也会很缓慢。

依恋 因人而异

随着宝宝成长环境的不同,对于物体的依恋程度也出现明显差异,其关键在于宝宝所处的环境以及主要照顾者的忍受、认知能力。

乳房的依恋--约至2岁

2岁前的孩子对于妈妈的乳房更多的是依恋,体验到了身体的温暖舒适和妈妈对他的爱,从而获得了对环境基本的信任,建立了对这个世界的安全感。乳房成了妈妈的象征,这是婴儿依恋妈妈乳房的重要原因。

奶嘴、奶瓶的依恋--可至3~4岁

长时间咬奶嘴、奶瓶,将影响宝宝上下腭的咬合度、牙齿发展以及语言学习。当进入语言能力发展期之后,最好尽快戒除。

玩偶的依恋--可至6~8岁

如果宝宝坚持随身携带玩偶,否则就拒绝出门或上学,甚至为此在学校与同学争吵、阻碍人际关系发展时,请家长及时介入,帮助宝宝改掉这个习惯。

如何戒除恋物习惯

对许多父母来说,要抽掉宝宝的奶嘴、旧毛毯巾、枕头,那可是一项艰巨的工程。善良的出发点总是换来宝宝的哭闹不休,然后又跌进妥协的深渊。究竟怎么改掉宝宝的恋物习惯呢?首先,大人不要对这种习惯感到奇怪,宝宝眷恋他朝夕相处的物品属于正常现象,千万不要让宝宝觉得自己的举止是不对的。在宝宝逐渐走向独立的时候,这些物品是提供安全感的拐杖。

戒除守则1:避免强制性戒除

这是育儿专家特别告诫的一个要点,大家可以参考以下3个渐进式戒除方法。

小布块随身带

将旧棉被切一块布料,让小宝宝带在身上,尤其适合已上幼儿园的宝宝。

多买一件

不论是毛巾、小棉被还是小枕头,当发现宝宝有特别依恋的现象时,不妨把一模一样的东西多买一件,方便替换清洗,维持基本的卫生清洁。

多找替代品

用其他宝宝感兴趣的东西来转移注意力,多找一些替代品。如果喜欢的东西太多,宝宝的恋物习惯就难以维持,也就更难对某一件物品保持强烈的依恋。

TIPS:处理不当易造成创伤

在经过适当的处理之后,宝宝正常的依恋行为并不会影响到人格的正常发展。可是一旦处理不当,幼童时期遭遇到了挫败,则会给宝宝的成长留下不可磨灭的阴影,如被迫与依恋物分离等。在帮助宝宝克服恋物习惯时,有些家长喜欢采用比较强硬的手段,比如涂抹辣椒让宝宝戒除奶嘴等,结果反而得不偿失,遭到宝宝更强烈的反抗。因此,在帮宝宝戒除依恋行为时,请务必注意方式方法,以免节外生枝。

戒除守则2:为依恋物举行告别仪式

在帮宝宝戒除恋物习惯时,父母的态度一定要一致。不妨与宝宝一起举行戒除仪式,如戒奶嘴告别仪式,请宝宝用口述或画图方式,跟奶嘴真正说byebye,一起把奶嘴收起来,甚至是丢掉或埋起来,消灭一切会让宝宝思念奶嘴的可能性。

同时,父母不妨适时给予宝宝奖励,或协助宝宝开发其他兴趣,陪伴他,鼓励他勇于探索,寻找其他更美好、更有趣的事物。或者分配一些小任务给宝宝,加强他的责任感和荣誉心,这对戒除恋物习惯也很有帮助。

孩子爱动手打人怎么回事?竟然是因为家长这样做造成的!

孩子为什么爱动手打人,是在学校里学坏了还是孩子就喜欢欺负他人,其实孩子不会无缘无故打人的,原因竟然是因为家长这样做造成的。

凯凯一岁三个月大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小男孩,见到叔叔阿姨也非常有礼貌。但是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喜欢动手,自己想做什么就要去做,谁阻止他就会打谁,小朋友都害怕他远离他不和他玩。在家还非常喜欢‘欺负’奶奶,奶奶把他抱在怀里,他小腿一蹬,面对面地看着奶奶,两个小手还是在奶奶的脸上“噼里啪啦”的打。可是奶奶笑的像一朵花说“孩子是喜欢我,没事,就让他打吧”。

凯凯还不知道怎么发泄情绪,爱也打、恨也打,表达情绪的方式错误。很多宝宝,他第一次看见你,想和你近亲但是不知道怎么表达,就会高兴地过去打你一下看你的反应,对他们来说打人是无意识的。这时候家长的反应就尤为重要,不能从容他享受这种错误的做法。如果宝宝一岁半之前喜欢打人,家长转移他的注意力等情绪缓和了,告诉他这样做是不对的,让他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让他有对错的观念。

很多宝宝喜欢打人是因为心里缺乏安全感,如果是这种情况家长千万不可“以暴制暴”,如果家长因此打他,他会感觉自己如果不打人会受到更大的伤害,他会坚信自己是对的。这种情况下家长应该转移他的注意力,但是想要从根本上解决就要给宝宝足够的安全感。比如当宝宝想要打人的时候家长抱紧他,教宝宝用语言表达。日常多和宝宝交谈,让他自己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情,缓解他不安、焦躁的情绪。

本文Hash:411a6dae3226359ec379cda50d0c82e3b61baab3

声明:此文由 Sukin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