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坏脾气是怎么养成的?

放在手心怕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因为只拥有一个孩子,现代父母对孩子的爱已经到了难以言说的地步。就拿齐先生来说,两岁多的儿子虎头虎脑,简直就是他的心头肉。

可是,儿子脾气特别大,稍稍有点不顺心,就又打又闹,对父母和外婆手脚并用,有时暴躁起来还会摔东西。明知道这样的行为不能惯,齐先生却觉得孩子还小,一时调皮,不忍心惩罚批评,只是做势要打吓唬吓唬。但久而久之,他却发现儿子的这个坏毛病愈来越严重,就连吓唬也不管用了。难道真要狠狠打骂儿子吗?

宝宝“暴力”源于家庭教育失当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儿科主任、主任医师邹小兵告诉记者,像齐先生儿子这样小小年纪就脾气暴躁的孩子并不少见,年龄主要集中在2―10岁间。

“若小孩子只是偶尔发发脾气,不至于让父母和身边人都觉得无法控制,这类的‘发脾气’应该说是比较正常的,也可以理解成调皮、不懂事的表现,多数是由家庭教育方法不当引起。”

邹小兵主任说,现代社会独生子女多,父母家人对孩子都溺爱,孩子从小就缺乏在没有父母看管下与同伴自由交往的机会。上幼儿园、小学之后,学习的时间又往往超过了玩耍嬉戏、交朋友的时间。原本应该在相互交往中形成的“我打别人,别人也会打我”的自然规则,在大人的一味保护和容忍下,就被“不如我的意,我就要打你”的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取代了。这样一来,自己的需要被摆在第一位,一旦不被满足,孩子就会以拳打脚踢、摔东西等激烈的方式威胁父母和家人。

患有多动症也会导致暴躁

有一些孩子发起脾气来歇斯底里,用难听的话骂人,扯着嗓子吼叫,“暴力”程度甚至与成人相似,父母有时还以为是孩子“调皮”过了头,或者跟别人学坏了,却没想到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坏脾气依然故我,甚至变本加厉。除了娇生惯养的原因,邹小兵主任说,还可能存在某种病理因素。

“患有多动症的孩子有些会合并冲动,一旦发火就容易失去理智。另外,患有阿斯伯格综合症(是自闭症系列中程度较轻的一种)的儿童缺乏人际交往的基本技能,不知道自己的行为可能对别人引起的影响,所以有时父母会觉得‘孩子是明知故犯或是有意作对的’,从而引起亲子矛盾。患儿不容易理解别人的情绪,在备受挫折、批评和歧视的环境下生长,他们的暴躁情绪也会日益加重。

对策:切忌打骂,学会冷处理

“孩子发脾气,父母首先要找原因,看看是以前把孩子宠坏了,还是存在上述能力的缺陷,搞清楚了才能对症下药。”邹小兵主任说,对于恃宠而娇的孩子,父母应该彻底改变教育方式,不能一味忍让。要求不合理的坚决不能答应,即使孩子发脾气也不能理睬,还可以适当给予一些惩罚,如靠着墙角站几分钟,或是当天不给看动画片。“这种冷处理的方式要坚持几个星期,因为刚开始小孩的脾气可能会加重,但是通常到第三个星期,他们就会慢慢安静下来,知道父母是真正生气了。”还要多鼓励孩子和其他同伴玩耍,在社会交往中形成和接受规则。

至于那些可能存在能力缺陷的孩子,在看到他们发脾气、多动、不听指挥的问题时,也应该给予包容和理解。“对待这部分孩子有三个原则,一要有爱,二要花时间,三要用一致的正确方法。注意不要喋喋不休地教训孩子,不停的唠叨会使孩子感到厌倦;切忌‘以暴制暴’打骂会让问题变得更加严重,从而更难教育。”

通常来说,当一个孩子暴躁的脾气父母无法控制时,应尽快带孩子 医院就诊,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矫正和训练。

孩子的坏习惯是怎样养成的?

坏习惯往往是一种顽疾,一旦形成,改起来就难了。并非每一个孩子都幸运能够轻而易举地改掉。所以做家长的与其坐待孩子形成坏习惯后再费尽心思地帮他去改,不如提前了解坏习惯的家庭成因,早做预防。这在家庭教育中显得尤为实际而重要。

儿童不良习惯的家庭成因,除了不可掌控的先天因素(遗传),主要有三:

(一)模仿

习惯源自模仿。调查发现,一般孩子容易出现的坏习惯,绝大部分是受到父母和家人的影响,如大人睡眠时间晚、吃饭时间不固定或边吃边看电视、用完东西随手放置、在家鼓励孩子学习孔融让梨,而在公共汽车上却与老人、儿童抢位子,或者在“禁止入内”的牌子下让孩子爬到雕塑上摆pose等等。

婴幼儿时期孩子的模仿力极强,大人的一言一行容易为孩子所吸引、模仿,进而造成一些不良习惯的养成。

一位父亲在谈到女儿的不良习惯时,检讨说:“女儿总是习惯随手乱丢东西;做作业时,一会儿找削笔刀,一会儿喝饮料,一会又看动画片……。再三催促下写完的作业,字迹潦草错误很多,实在令我们头痛,也不得不令我们反省。我想,坏习惯养成是有原因的,弄清原因,才能采取针对性措施予以纠正。女儿的情况不能说与我们无关,杂乱的屋子、无规律的生活方式,影响了她的的注意力,是导致她形成上述坏习惯的主要原因。”

(二)重复

习惯是行为不断重复制造出来,并根据自然法则养成的。一个动作,一种行为重复N次就会成为习惯。

大哲学家柏拉图有一次就一件小事毫不留情地训斥了一个小男孩,因为这个孩子总在玩一个很愚蠢的游戏。

小男孩不服气:“您就为这一点小事而谴责我?!”

“你经常这样做就不是小事了”柏拉图回答说,“你会养成一个终生受害的坏习惯。”

重复的力量是巨大的,一旦形成习惯,就会不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如果是好习惯,则会终生受益;反之,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害孩子一辈子。所以,为人父母者应密切关注孩子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尽可能地避免重复造成的不良习惯,抓好“第一次”,哪怕是挖鼻孔这样的小毛病,在初起的时候也要及时发现并设法制止。

(三)纵容

还记得临刑前咬掉妈妈乳头的那个盗窃犯的故事吗?他之所以成为江洋大盗并最终被判处极刑,与小时侯母亲对他的纵容是有直接关系的。试想,当他第一次偷人家东西的时候,母亲及时予以制止而不是采取赞许和鼓励的态度,他也许会有另一种人生。

很多孩子的不良习惯,都是在父母的纵容下形成的。当孩子第一次做了错事,父母一定要明确地表明自己的态度,并予以制止,否则一旦形成恶习,改起来就难了。

有时侯,父母对孩子偶发的不良行为,采取不闻不问的沉默态度,这也是不对的。须知沉默也是一种纵容,是一种心理的暗示。它会使孩子觉得这样做没什么不可以,于是放手去做,终成恶习,贻害终生。

后天环境和后天教育是可以人为控制的。父母了解了不良习惯的家庭成因,从改正自身不良习惯做起,给孩子做好的榜样,并努力在家庭教育中加以预防,就能极大限度地降低或避免儿童不良习惯的形成。

远离坏习惯,养成终生受用的好习惯,家庭教育就会事半功倍,孩子也就比较容易走向成功。这不正是我们做家长的都希望看到的事实吗?

孩子的依赖性是怎么养成的?!

小七还在我肚子里的时候,我经常在中心观察孩子和家长互动。1岁9个月的浩浩是个运动能力非常强的小男孩,他在中心里跑来跑去,不时又停下来看看其他孩子在做什么,觉得有意思的还会模仿。是个发育非常好的孩子。

有天他和妈妈在玩墙上的拼插玩具。因为这个玩具需要同时对好两个孔才能插进去,对精细肌肉的要求比较高,浩浩试了好几次都没办法同时插上,于是妈妈很温柔地拉着他的手,帮助他把玩具插好了,之后妈妈和奶奶同时拍着手说“浩浩真棒!”

这不是我第一次看到这样的场景:孩子尝试了几次做不了,家长帮忙做完之后还表扬孩子“你真棒!”

家长为什么要这样做?首先,这件事情孩子做不了;其次,这件事情是家长替代的,而不是孩子自己做的,孩子充其量就做了回牵线木偶,但最后孩子却受到了表扬?!

孩子到底哪里棒了?也许我们会觉得这是一句鼓励,孩子听到之后会更好的玩。嗯,也许。

接下来的事情就有意思了,妈妈让浩浩接着插,浩浩拿起一块拼插积木试了一下插不进去,马上就拉着妈妈的手就要寻求帮助!妈妈拉着他的手一边帮他一边说“你看,很简单的,妈妈帮你。”插完这块,妈妈递给他一块积木想让他自己来。浩浩看了眼妈妈,又要拉妈妈的手。“妈妈不帮你了,你自己来吧。”妈妈想收回手,浩浩由于还不会说话,于是着急的喊着“啊~啊~”,妈妈无奈,只好又帮他插了几块,最后浩浩觉得没意思就玩别的了。

浩浩是个发育很好,好奇心很强的孩子,本来对这个活动挺感兴趣的,为什么最后成了这样的结果?

我只观察到了这样的现象,但我不知道为什么,以及该如何处理。

后来小七出生了,她是个探索欲望特别强烈的孩子,什么东西不360°全方位无死角探索完是不会罢休的,可是我在她身上也碰到了这样的情况:

1岁左右的时候,她对家里一个抽空气的气筒感兴趣,各种放嘴里吃完之后,我拿起气筒在她胳膊上抽气,让她感受皮肤被吸起来的感觉。她乐呵呵地被吸了几次之后,突然想要自己拿着气筒模仿我抽气。但因为太小,她还不知道如何一只手拿着抓手一只手握住气筒,于是很自然我就帮拉着她的手帮她。几次之后,我想让她自己试试,没想到她居然直接喊“妈妈~~”除非我帮忙拉她的手,否则她就不动手。

我马上联想到浩浩当时的情形。他们俩都不是懒孩子(其实每个孩子都不懒,只不过探索的方式不一样,有些喜欢动手探索,有些则喜欢通过观察来探索),为什么一到这个时候就不愿自己做了呢?

这两个活动对于这两个孩子来说都有点难,但不管什么东西,孩子都有自己一套独特的玩法,不能模仿妈妈那样去做,我可以有自己降低难度的玩法啊,小自行车我骑不了,但我可以把它的踏板转得咯咯响啊,可为什么这会儿他们连尝试一下都不愿意?

看来难度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既然这样,会不会是……“宝宝,妈妈知道这个对你来说很难,因为你还很小,所以你做成什么样都没关系,你试试,只要你做就行。”我开始尝试给小七减压。没想到,小七似懂非懂地听完之后,看了我几秒,没再喊“妈妈~~”了,而是尝试着去拿抓手,拿了几次不出来,就举着气筒到处敲,发出好玩的声音。后来就变成了这样的探索。

原来孩子是因为自己做得没有妈妈好,泄气了!而且妈妈已经做过示范了,孩子就会觉得这个东西只有这么玩才是正确的玩法,而自己的能力又达不到,所以 好一次又一次地请妈妈代劳。如果妈妈能替他玩,他就接着当“提线木偶”,如果妈妈不愿意帮忙,他就只能失望地结束这个游戏。

我们热心的“帮忙”,一方面限制了孩子探索的创造力,另一方面又挫伤了孩子探索的勇气,看来这“示范”不能随便做!

那到底要怎么做?

首先,示范对于怎么玩一个东西到底重不重要?当然不重要,因为我们拿一个脸盆只能想到用来玩装水洗脸的游戏,但孩子却能把它戴在头上当帽子、翻过来当椅子、甚至盖在耳朵上当手机!孩子的玩法有万般种,为什么非要用我们不发散的思维来限制他的行为呢?

比如上面的浩浩,如果妈妈没有一开始就做如何拼插的示范,也许浩浩就会像其他的小小孩那样发现只要插进一个孔里,这个积木就可以挂在墙上,轻轻一推,积木还可以晃来晃去,等他精细肌肉发育得好点了,他自己就会探索出同时插两个孔的“新玩法”。

而像小七,她自己探索完了,我想出了一个“新玩法”,她对我的新玩法很感兴趣,但她做不来,这时她就要妈妈替她来做,我就得给她减压的话语。

不管怎么说,给孩子做示范一定要慎重,而且最重要的一点是:不要抓着孩子的手做示范。之前当指导师时我就叮嘱家长不要抓着孩子的手摇沙锤,因为被拉着手的孩子哪怕摇得再响,那也是家长在做,孩子什么都没学会;而那些家长拿个沙锤摇着,孩子拿着自己的沙锤先看半天,也许在歌曲结束地最后摇了两下,那也是孩子自己做出来的,这是他真正掌握了这个动作的表现。

玩玩具时慎做示范,首先给孩子留足发挥创造力的探索空间;

玩玩具时慎做示范,如果孩子真的需要帮助,请多用嘴,少用手;

玩玩具时慎做示范,如果孩子被你的“新玩法”吸引,那就让孩子看着你做,而不是拉着他的手做;

玩玩具时慎做示范,如果孩子已经有挫败感,请给他减压“宝宝,你还小,你做成什么样子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自己做了!”

本文Hash:03c0369776e2d558b57bb66c9b906492f2111ddf

声明:此文由 谢绝崇拜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