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让孩子独立?

一个人的性格决定着他生活的好坏,童年时期的孩子,性格还不稳定,时刻都在变化着,父母应该趁这个时候抓紧培养孩子好的性格,提高孩子的素质,让孩子将来能更好地独立生活。

想让孩子顺利长大,母亲需要运用智慧或计谋。母亲越是坚决地贯彻教育,孩子越不容易长大;相反,有宽松的家庭氛围,加上合适的引导,孩子反倒如小鸟展翅,会勇敢地飞翔。

怎样才能让孩子独立?

经历过一些波折,我33岁才有自己的宝贝。做母亲的感觉真是幸福,所以我对儿子也照顾得非常细致,从小时候几个小时喝一次奶,到每天衣物的添减,我都安排得非常仔细,生怕出一点纰漏。家里人都笑我对孩子关心过度,但我一直对这种说法嗤之以鼻。

从小到大,儿子都和我关系特别好,看着他依偎在我怀里,笑眯眯地说:“妈妈,我爱你。”我觉得无论多少辛苦都是值得的。

可随着他年龄的增长,我也开始有了困惑。儿子好像依赖性过强了,哪怕是一点点小事,他也会找别人来帮忙。比如早晨穿衣服,不是这穿不上,就是那找不着,总在自己房里大声喊:“妈妈,来帮帮我。”

他现在已经上小学一年级了,就连书包也不会收拾。每天晚上都是我帮他收书包、削铅笔什么的。

前不久,我发现他就连学习上好像也懒得自己动脑筋。如果某一道题需要稍微转个弯,他就会看着我,让我帮他想,好像学习是我的事似的。如果我生气不管他,他除了在那掉眼泪,根本不会自己动脑子想。

我是想把孩子照顾得周到一点儿,可没想到,他怎么连脑子都一并懒起来了。

老公建议我从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入手。我也想这么做,可一遇到具体事儿的时候,比如看着他削铅笔时颤乎乎的样子,我总怕他伤着,不自觉地就会拿过来帮他做了。

事后我也后悔,怎么又管他了。可每看到儿子求助的眼神时,我却总也硬不起心来。

请问我怎么才能真正放开手呢?有朋友安慰我,让我一步步来,可真正从哪里开始,又怎么才能一点一滴地实施呢?我心里实在没谱。

如果从旁观的角度来看,母亲与孩子之间的这种依恋很像是一种游戏。很小的时候,母亲扮演一个照顾者,孩子扮演一个被照顾者,两人间产生了一种依恋,这些依恋不仅是亲情的依恋,可能还有角色的依恋。直至孩子一年级,这样的游戏还在继续,母亲热衷于做照顾者的角色,孩子从被照顾中感觉到母亲的爱与关注,无意识地幼稚化,或不那么想独立做事情,谁能说不是试图把自己被照顾的角色维持下去呢?

任何关系一旦形成就可能产生一种称为惯性的东西,人们无意识地寻求一种熟悉的方式,就如开车会习惯走已经走惯了的路一样,孩子所有的对母亲的诉求都可以看成在行为上去重现关系的老路。解决的方法是母亲把游戏的角色颠倒过来,开始从一些小的层面让孩子来扮演照顾者。有一天他对照顾别人厌烦了,自己也就不那么想当被照顾者了。

比如,让孩子从学校回家的时候换一瓶酱油回家。妈妈请求地说:“宝贝,妈妈今天特别忙,你要帮帮我!”孩子把空酱油瓶拿到学校,再带回家,可能会产生许多麻烦,但完成了,母亲要对他格外好。如果他不愿意,妈妈可以说:“妈妈求你帮忙你不愿意,可你为什么总是要妈妈帮助你呢?”这个问题可以促使孩子思考,给他一些扰动。这样的事情重复多了,孩子做作业的时候,呼喊母亲帮助的底气就不那么足了。

另一个变通的做法就是尝试着让孩子犯错误,比如母亲收拾书包的时候,故 把他的铅笔盒落下,但把它放在显眼的地方,孩子稍加留意就可以看到,并来纠正照顾者的错误。可以纠正母亲的错,孩子会对自己产生信心。如果孩子疏忽了,到学校必然会有不少的麻烦,对母亲的依赖就会动摇。这样的错误母亲可以重复犯,比如检查作业的时候故意把明显错的地方忽略掉,让老师给孩子一个很低的分。慢慢地孩子对照顾者的信任减少,自己独立学习和管理的能力就会逐渐增强。

对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处理这样的依恋纠结不能只是教育,因为母亲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游戏角色并没有改变,孩子还是一个依赖者,母亲还是一个照顾者。要用一种智慧,或计谋。想让孩子顺利长大,母亲需要转化角色,并把主导孩子的空间让出来,让孩子对自己建立信心。越是坚决地贯彻教育的母亲,孩子越不容易长大;相反,宽松的家庭和合适的引导,孩子反倒如小鸟展翅,会勇敢地飞翔。

小编总结:不要再插手帮孩子做事了,而且要尊重孩子的选择。而有的孩子则显然需要父母和教师更多的帮助,家长和老师就应该重视对他们自主意识的培养,使他们也能像前面提到的孩子一样逐步成长为具有独立自主人格的人。

孩子怎样才能学会独立思考

很多父母都听老师告诫说要让孩子独立思考,学会动脑子。下面就是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的6点建议:

(1)父母可经常围着一物多用、一事多因来为孩子编些情节,让孩子回答。如问孩子:“水有什么用?”“砖头除了盖房还有什么用?”“纸有哪些用处?”不论遇到什么情况,都要有意识地训练孩子学会分析原因。

(2)父母可在实际生活中,提出一些问题让孩子解决。比如,在墙的高处挂一顶帽子,然后给孩子几根短竹竿和绳子,让他们想办法取下帽子,可以启发他们想到用拼竹竿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又如,给孩子买了件新文具后,可因势利导地让孩子找缺点,并启发和引导孩子提出些改进的意见。

(3)经常与孩子展开争辩。因为争辩可引发孩子进行认真细致的思考,且能培养其思维的敏捷性。家长可与孩子争辩看电视、打游戏机时间长了好不好,观看某一电视后,与孩子讨论对某一人物或问题的看法。这样,不仅锻炼了孩子的思维能力,还提高了他们对许多问题的认识水平。

(4)父母应注意训练孩子从不同的角度想问题,以培养其创造性。比如,让孩子对任何一个解决方案,都要考虑有利和有弊的一面;对同一个问题,不仅会正向思考,也会逆向思考,还会横向思考。父母可以问孩子这样的问题:“把每月所有的钱都给你买好吃的和好玩的,好吗?”孩子听后刚开始可能会赞同,此时可要求孩子再从正、反几个方面重新考虑,孩子经过认真思考后,往往会改变开始的想法。

(5)父母要训练孩子掌握解决问题的程序。比如,孩子和别的小朋友闹矛盾了,父母可借机启发他思考:“别的小朋友为什么不和你好了?”等孩子找出正确的原因后,父母可进一步启发他,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案,并要求他逐一分析各种方案的优劣,经过比较后做出最佳抉择。

(6)让孩子学会提出问题。提问题的水平与思维的水平是紧密相关的。问题提得好,不仅决定着思维水平处于一个较高的层次,使人想得深、想得远,而且还极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所以,父母要鼓励孩子提问,促使他们敢于“标新立异”而不落俗套,特别是家长应鼓励孩子对一些司空见惯的事物进行质疑,即使孩子有时回答得很幼稚或错了,父母也不可给以简单的否定。

本文Hash:0d8a00e73e2b5a9b703265a4d0720ebd6cf33513

声明:此文由 区块大康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