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应该怎样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虽然家长们都知道孩子今后的独立生活,不可没有自理能力。但虽,由于现代的父母特别的母亲们,因家里只有一个孩子而不知该怎么对孩子好,恨不得把孩子所有的事情都帮孩子做了,似乎只有这样才能表达对孩子的爱。因而忘记了自己的教育责任——训练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让孩子从小就学会自已的事情自己来做,不依赖他人。

1家长一定要有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意识。

家长缺乏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意识,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心疼孩子,不愿意让孩子“受苦”,怕孩子不小心磕着或碰着。另一方面是家长的怕麻烦,有些家长对我说:有教孩子做事情的那些时间,自己也就替他做好了。孩子的自理能力与责任心是紧密相连的,如果孩子的家长在孩子需要有自理能力时,没有给予适当的教育和训练,那么他就会丧失做人的一种能力,无法站在已有的经验高度上体会对他人的责任心,包括对父母。这个男孩一定认为父母既然能为自己做好一切事情,那么他们自然可以处理好这种焦虑,自己完全不用理会父母的这种焦虑。事实上,这种完全忽略孩子自理能力的教养方式,既害了孩子,也害了父母自己。

2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要从让孩子学做家务开始。

家长在训练孩子的自理能力的时候,除了训练孩子自己管理自己的日常生活以外,还要特别强调训练孩子学做家务。如让孩子自己做早点,洗袜子,拿牛奶,买东西等。家长在吩咐孩子做家务时要有耐心,孩子主动帮助做家务应得到鼓励。家长还要让孩子们懂得让他们做家务就算完事,而是要培养他们独立、勤劳、刚强、负责任的心理品质,以及锻炼他们的自理能力。

3家长对孩子做的事应以鼓励、肯定为主。

由于孩子年龄小,认识水平不高,考虑问题不周全,力气小,在做事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失误。大人不应因此指责孩子,更不能惩罚孩子,而应首先鼓励孩子做得对的地方。对于孩子有失误的地方,要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找到问题所在,以提高操作的技能和水平。这样的教育方法,不仅可以锻炼孩子和自理能力,而且极大地增强了孩子的自信心,对促进孩子身心发展将产生积极作用。

()编辑

家长究竟应该怎样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

许多家长至今没有意识到独立性教育的重要性,在教育自己的孩子的时候犯了很多不该犯的错误,到了孩子长大时又埋怨孩子永远长不大,总让做父母的操心。殊不知,错误正是自己造成的。专家指出:如果父母爱孩子,就要从小培养他的独立性,让他自己去走路。

独立性教育缺失

造就“畸形儿”

小王是省城一所高校里的大二学生,学习成绩在班里一直很优秀,然而在生活上却经常遇到麻烦。班里搞卫生突击检查,班主任点了他的名字,原因是被褥太脏,衣物凌乱。在人际关系方面,他也是四处碰壁,经常与同学发生口角。幸好他的父母每星期都会从家里开车来看他,帮他带来换洗的衣物,同时嘱咐他寝室的同学帮忙照顾小王。老师们对他的评价是:学习能力突出,但是将来真正踏入社会恐怕会遇到很多麻烦,因为他独立生活能力太差。

像小王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如有些大学生需要雇保姆,有的甚至家长亲自上阵,在学校附近租房子照顾这些“天之骄子”。

“独立性教育的缺失,是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山东师范大学张小永副教授说道。她认为,中小学时期对孩子的独立性教育对他们将来走向社会,成功立足极为重要,但许多家长却没有意识到独立性教育的重要性,在教育自己孩子的时候犯了很多不该犯的错误,到了孩子长大时又埋怨孩子永远长不大,总让做父母的操心。

家庭教育的三个误区

“这首先要从家长身上找原因。”张老师认为现在家庭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几个误区。

片面强调物质条件,忽视孩子心理性格的成长。许多家长错误地认为家长的责任就是给孩子提供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各种物质条件。殊不知心理的成长发展与生理上的成长同样重要。还有部分家长把自己看成是孩子精神世界的塑造者,致使孩子的精神世界缺乏真实内容,没有自己的想法。

把包办、纵容当作爱。有的家长代替孩子度过了成长的重要步骤,以“怕浪费时间”、“怕累着”为由,来代替孩子做每一件事情,从表面上看是为孩子好,实际上许多在大人眼里看似简单的事,对于孩子来说却是重要的成长经历,家长替代他们完成的同时,也使孩子失去了通过这些实践来成长的机会。

只要学习好就能“一俊遮百丑”。还有些家长觉得孩子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因此只要学习好,其他的就无所谓了,甚至对孩子不合理的要求也尽量迁就和满足,对一些错误做法也纵容和包庇。殊不知,幼时缺乏对不良行为的教育和约束,就会造成孩子任性、自私,缺少同情心和责任心,将来也就不能和谐地与他人相处。

独立能力该怎样培养

张老师认为,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家长首先要以身作则,要为孩子创造各种独立做事的条件,不当“拐杖”当“向导”,帮助孩子强化自我意识,激发孩子的主观能动性。

要放手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就让他自己做,不要代替他。孩子只要愿意做,我们就鼓励他,使他获得自信。

家长还应当注意培养孩子初步思考的能力。凡是孩子自己能够想的就应该让他自己去想,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另外,家长要培养孩子自己做决定的能力。凡是可以让孩子参加谈论作决定的事情一定要让孩子参加,比如双休日到哪儿玩,让孩子作为平等的一员参与意见,如果可行就采纳。

最后,在培养孩子独立性的同时,还需要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品质。因为孩子在独立做事情的时候,很容易遇到困难,受到挫折而放弃努力,这 家长就要坚持,不能觉得孩子可怜而妥协。鼓励他,帮助他,要知道,孩子总是要长大的,未来的路要靠他们自己去走。如果我们爱孩子,就要从小培养他的独立性,让他自己去走路。

家长应该培养孩子的自我反省能力

陶渊明说:“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父母在教会孩子各种能力的同时,一定不要忘了教会孩子自我反省。每天给孩子留一定的时间,让孩子自我反省一下每天的得失,并帮孩子分析如何避免失误,从而使孩子能够对自己的行为有很好地把握,这对孩子培养自我意识,依靠自己成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卓越源于反省,如果一个人经常地自我反省,那他一定能够成为一个不断地走向完美与高尚的人。具有这种品格的人就如同一个永不知疲倦的登山者,一边攀登一边回头检查自己的行囊,他们不会犯同样的错误,也不会安于现状、停滞不前。

父母应该明白,孩子将来是要长大的,而能否成为一个具有独立精神的人,关键在于孩子是否具有自我反省能力。在人生的旅程中,由于每个人都很容易受自身学识、阅历、性格等种种因素的局限和影响,因而在经历、处理和理解生活中的某种事物时,就不可避免地会陷入某些片面、乃至错误之中,这势必会带来不良的结果。为此,“自省”就应该成为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父母应该教育孩子学会经常自省,不断地检查自己行为中的不足,及时地反思自己失误的原因,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够不断地完善自我,不断成长。

有一个叫吴刚的学生由于家里经济条件不太好,被迫选择在家乡的一所大学走读。感到委屈的他,有一天在和父亲发生激烈的争吵后,冲动之下在交给老师的卡片上写下了一句“我是傻瓜的儿子”。卡片交给老师之后,吴刚便感到有些后悔,开始变得惴惴不安起来。第二天上课的时候,老师并没有专门向他说什么,只是在发还给他的卡片上写了简短的一句话:“是不是‘傻瓜的儿子’与一个人未来的人生有多少关系呢?”老师的话引起了吴刚深深地反思:“我常常把不顺心的事情归咎于父母,总是想:如果不是因为他们没有钱,如果不是他们错误的干涉,如果不是他们没有本事,我就不至于落到这个地步。而对于自己却缺少自知之明,理直气壮地认为自己总是对的,就好像是一个不公正的裁判员,总是把成功归功于自己,把失败推诿给父母。”老师简单的一句话引发了吴刚的反省,让他从“自我中心”中跳出来,检讨自己,并学会去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变化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一个学期之后,吴刚的学习成绩提高了,朋友也增加了,而最令人欣喜的是,和父亲的争吵完全消失了。

这虽是一个简单的故事,但却说明了自省的力量。有道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人不可能完美无瑕,但人应该努力地去塑造和追求完美。成功者之所以能够成功,往往表现在能正确地对待不足和失败,能够不断地反省自己,在反省中总结教训,不断进步。

孩子的心智尚未成熟,又由于经历上的限制,这就导致孩子不会对自己的行为和言语进行反省。就生活来说,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穷尽对所有事物的正确认识,因而常常会由于错误的思维和错误的行为方式而导致事与愿违的不良结果。成人尚且如此,孩子就更不用提了。反省是很必要的,父母一定要重视对孩子自我反省能力的培养。也只有如此不断地进行下去,才能更快地获得提高。

日本有两位一流的剑客,一位是宫本,一位是柳生,宫本是柳生的师傅。当年柳生拜宫本学艺时,曾就如何成为一流剑客请教过师傅。

柳生说:“以徒儿的资质,练多久才能成为一流剑客呢?”

宫本说:“至少10年。”

柳生觉得10年太长了,就说:“如果我加倍努力,多久可以成为一流剑客呢?”宫 只是笑了笑。

柳生不甘心,又说:“如果我再付出多一倍的努力,多久可以成为一流的剑客呢?”

宫本叹了口气道:“如果这样的话,你只有死路一条,哪里还能成为一流的剑客?”

柳生糊涂了。这时宫本说:“要想成为一流的剑客,就必须留一只眼睛给自己。一个剑客如果只注视剑道,不知道反观自我,那他就永远成为不了一流剑客。”

柳生听完后茅塞顿开,剑术大进。

剑道如此,做人做事亦然,孩子只有在不断反省之中才能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才能够取得真正的进步。经常自省,不仅可以发现自己的缺点,还可以知道自己的优点,帮助自己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工作与人生。可见,自省是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最佳方法。

本文Hash:7ff28dc059f558a2096fa7ddf102fea4fdf33f05

声明:此文由 Scarlett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