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来看看天才少年培养记

这个世界上,总有那么一小部分人,被人们称之为“天才”。

高中三年,在多数人的人生中只是转瞬片刻。

但上海市实验学校小苍(化名)的这三年,写就了一部20万字的小说并公开出版。

上外附中金琪的这三年,熟练掌握了英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4门语言;至今仍保持着通过英语高级口译年龄最小者的纪录。

华东师大二附中白雪霏的这三年,获得了国际级的科研大奖,在浩瀚的宇宙星空中,拥有了一颗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小行星。

是天赋英才,还是靠后天培养?围绕着占同龄人前5%的“天才”孩子群体,无论是猎奇,还是探究,他们身上的无数个问号,吸引着我们的眼光。

突破传统教育思维,当有些优秀的学生被提前带领进入某一领域后,可以超前地取得杰出成就。

案例:科学少女,拥有自己名字命名的小行星

你们家女儿这么聪明,吃什么好东西补的啊?

――白雪霏的父母经常被问这样的问题。小姑娘的聪明超出了一般“尖子生”的概念:因为在59届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ISEF)获二等奖,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林肯实验室向天文台申请获准,以“白雪霏”命名了一颗小行星。

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是全球规模最大的高中生科学竞赛,旨在表彰全球最有前途的学生创新者和科学家。白雪霏的获奖课题为《南蛇藤抗衰老作用及机理研究》。南蛇藤是一种多生长于山沟灌木丛中的卫矛科植物,通常用来治疗跌打损伤,但白雪霏通过分离纯化等方法获得其具有抗衰老活性的有效成分,并从个体水平、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揭示抗衰老的作用机制。论文长达30页,全英文撰写,几乎是专业人员的研究水准。

白雪霏在学校的绰号是“果蝇之母”。她对生物很痴迷,想验证南蛇藤抗衰老的机能。一开始,用果蝇做实验,养了上千只果蝇,每天去喂、观察果蝇生老病死的过程。但果蝇寿命长、实验周期无限拖延。半年后,“果蝇之母”宣告实验失败,转用“速成”的酵母。但酵母实验要每两个小时观察一次。寒假,所有同学都回家了,白雪霏不能走。大雪天,晚上和衣睡在没有空调的实验室里,实验间隙跳着脚取暖。实验用的南蛇藤是1米见长的原材料,需要用刀砍成小段,再烘干、粉碎,然后才能用于实验。加工完一麻袋材料,白雪霏的手上已满是水泡……天才=99%的努力+1%的运气,白雪霏的成长经历,验证了这个公式。

白雪霏的校友宋晨曦、刘莹、钟倍尔,则历时8个月做出了一本93页的“博士论文”――对上海5323块英文标志牌的调查,发现了587处错误。同时对上海、北京、深圳的2300位市民发放调查问卷。“课题组”还走访调查了12家相关单位、5家具有代表性的广告制作商,总结出了一套较为完备的城市公共场所英文标志规范化实施方案,建立了专属网站、制作系统软件,提交政府部门并协助其推广实施。最终,这个成果获得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并成为上海市语委政策咨询的参考素材。

这样的成就,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几乎是不可能的。

这需要新思维――在“天才教育”体系最为普及的美国,立法规定天才儿童有权利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服务。因此,美国公立学校十分重视天才儿童的甄别与特殊教育,基本上所有公立学校都设立了“天才与资优教育计划”。天才班从小学一年级直至高中。其中,为了让有能力的高中生获得进一步发展,美国大学理事会还在上世纪50年代起就推出面向高中生的大学先修课程。比如,位居“2012全美最佳中学”榜首的 顿中学,用宇宙物理学、电子信息工程、遗传工程、癌细胞控制等课程取代了一般的语数外,91%的学生拥有各自的科研项目,还可以自由选择大学的所有课程。

实际上,像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中学名校的竞争,也已经开始超越拼“升学率”的阶段,而是尝试通过更开放的课程,让优秀的学生培养通常更高年龄段才拥有的才能。比如华师大二附中开设了科技创新班,聘请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为部分优秀学生的课题研究作指导,也尝试组织个别学生利用假期进入研究所实验室。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赛上,该校学生连续多年登上领奖台,获奖数位居全国第一。如此骄人的成绩,得益于该校近年来对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白雪霏和她的同学们的经历证明,当那些天资优秀并愿意刻苦努力的学生被提前带领进入某一领域后,可以超前地取得杰出成就。

培养偏才争议最大,是督令其全面发展,还是扬长避短,在与众不同的道路上一条道走到黑?

案例:文学少年,休学一年写20万字小说

上海市实验学校的小苍,是另外一种天才――“偏才”、“怪才”。

小学四五年级时,小苍的妈妈就经常接到班主任“投诉”:班上七八位“小说迷”课上看闲书,结果罚没的书,全出自小苍之手。妈妈当时认为,孩子看点闲书开拓视野没什么不好,放任了小苍;初中时,妈妈偶然发现,小苍开始写“故事”――“一个笔记本上,一段段文字,还是不同字迹。问他,他说喜欢看小说的一帮同学合作编写的”;高一时,小苍对文学的痴迷,更变本加厉。他的三部小说同时在网络上连载,最多时读者数十万,但学习成绩节节后退。

妈妈急了。儿子的文学天分和痴迷,与正常的学业发生冲突,母子为此时常争吵,最终期中考试多门功课不及格引爆亲子冲突――妈妈强行把小苍“拉下马”,切断了小苍的网络。小苍则摔门:“你不让我写,很可能过了这村就没这店了,我恨你们。”

被勒令停止写作后,小苍每天按部就班上学,但妈妈察觉到异常:“他不跟我吵了,但情绪很消极,每日机械学习、考试,感觉人生没有意义。”

妈妈怕了,总不能让孩子心理出问题啊!妈妈最终作出了妥协――为小苍请假休学,让他专职写作,释放天分和热情。小苍一年内写出了20万字的小说,目前已公开出版,顺手写的几篇“小文章”,发表于《少年文艺》等,还捧回一个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的二等奖。一年休学结束,小苍重返学校,努力学习准备高考。

其实,游走在体制内外之间同样需要冒险和勇气。要是孩子冲击“天才之路”失败呢?正常学业又被耽误,谁为孩子的前途负责?更何况,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任何选择都没有回头路。

因此,并非所有有天分的孩子,都能如小苍这般幸运,能够得到家长的支持。宝山区少科站的金飞老师,十分惋惜地讲了一个故事。一个初一男孩曾随他赴美国参加全球头脑奥林匹克大赛,而且取得第四名的好成绩。“孩子悟性很高,心灵手巧,机械方面的很多东西一点就通。”但由于回国后期末考试后退了几名,妈妈立即叫停了他所有的课外活动。

“有天分的孩子不少,但被家长拉下马的很多。因此,最终成才的只是少数人。”

这也给学校培养提出了难题。

素有上海“教育实验田”之称的上海市实验学校,有很多“偏才”、“怪才”的故事。

去年,该校15岁的学生小史参加高考,考进中科大少年班。可小史就是一个传统意义上偏科偏得厉害的孩子――当年中考参加本校的直升考 ,小史数理化近满分,但语文成绩只考了个位数,小史说:“直升考选拔理科尖子生,数理化成绩占大头;语文英语比例低。考试3个小时,我90%的精力用在数理化上,差不多拿满分;语文成绩点缀一下基本就可以通过。所以,没留太多时间去答语文。”

“小史的数理化学习很有天分,初三时甚至超过很多高二学生;但语文水平仅相当于小学生。”同一个学生身上如此巨大的“偏差”,让校长徐红哭笑不得:“如果参加全市统一中考总分决胜负,他可亏大了。”三年之后的高考,小史依然逃不过总分考验,怎么办?上海市实验学校从小学到高中纵向贯通的学制提供了便利:初三下半学期,小史拥有了属于他自己的“特需课表”――语文课到小学部去补习;数理化到高中部去预先学习。“扬长补短”的培养模式,让他最终顺利通过了高考。

对“偏才”来说,也许可以扬长避短,在与众不同的道路上一路走下去。闸北八中是一所普通的公办学校,学生成绩一般。但上任学生会主席蒋依雯,却是一位“击剑女国手”。从初中起她边读书边学击剑,多次参加全市、全国的专业比赛,高一时获得市锦标赛前三名;前年入选国少队,赴阿塞拜疆参加世界少年击剑锦标赛。更神奇的是,因为比赛激励而努力,这位中考时降分录取的孩子,到高一时跻身全年级前50名。

获得闸北八中首届“自主成功奖”的黄聪颖,成绩平平,但写作才能出色。高中期间,她出版了三部取材于校园生活的网络小说,最终考取心仪的大学。

以成绩判断,他们可能是差生;但按某方面能力看,他们却是天赋异秉的特长孩子。如何培养这些孩子也是争议最大的。是宽容接纳,只重其优点而对其缺点视而不见;还是威逼利诱,令其全面发展、提高总分?值得家长和学校思考。

升学是道无法回避的槛。既不能让天才孩子潜力“放空”,也不能被应试教育过度“压榨”。

案例:语言小天才,13岁考出英语高级口译

天才,到底能不能培养?

上海教育功臣、闸北八中校长刘京海说得很客观也很辩证:“天才从来就不是学校能够培养的。但孩子本身是种子,学校是土壤。土壤的肥沃与贫瘠,直接影响着种子的成长。”

上外附中高三的金琪,12岁考出英语中级口译,13岁考出英语高级口译,至今仍保持着年龄最小通过者的纪录。目前会英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4门语言。即使在以外语学习见长的上外附中,金琪这样的语言小天才也不多见。况且,她既非海归家庭子女,父母英语又平平。她说,能“修炼”成“天才”,妈妈“盯得紧”功不可没。

“从幼儿园开始,妈妈就每天在家放英文儿歌、童谣、故事。开始当然听不懂,但就像背景音乐一样,时间长了就自然形成语感了。”金琪吃饭时听、做完作业后听……日积月累,没有负担,但水到渠成修成正果。

与很多家长一样,要培养孩子某方面的专长,但孩子的能力很快超越自己,辅导不了怎么办?金琪妈妈没有逼自己自我修炼成老师,而是当好“军师”。

从小到大,金琪最崇拜妈妈的搜罗材料能力:“她总是能搞到很多原汁原味的英语音像素材。”金琪最宝贝的,是十年前妈妈帮她“淘”到的一套《倾听名人的声音》英文原声录音带,收录了美国历任总统、商界巨头、大科学家等各领域的名人演讲录音。德语、法语、西班牙语学习也是如此。妈妈不仅为金琪搜罗有声读物、时新杂志,还多方打听,帮金琪找到一位德国人当家庭教师。

这只是“天才”孩子培养的第一步。对这些特殊的孩子 说,还必须能把他们从应试的框框中解放出来、更好地发展其天分。

金琪记忆力和语感超常,刚进上外附中时就表现出很好的语言天赋:“200个单词的一篇文章,她5分钟就能流利背诵。课内认真听讲,课外每天只学半小时,英语成绩就名列前茅。”老师认为,金琪太“闲”是种浪费,就建议她修德语。德语按部就班上课,金琪“吃不饱”,学校允许她跳级、插班,再加法语……在不同年级老师手上,金琪被像“接力棒”一样传递,仅用了一年左右,就读完了从初一到高二的几门外语课程。

上外附中校长崔德明说,对金琪这样的孩子,学校并不强求按照高考要求、语数外理化“求全”,而是适度宽松,鼓励“扬长避短”。对天才孩子,既不能让其潜力“放空”,也不能被应试教育过度“压榨”。“这些语言小天才,未来定位是国家急需的多语种人才。学校因此更多提供多语种同声翻译、模拟联合国活动等各种实践机会,锻炼他们成长。”

对天才学生的培养,华东师大二附中校长何晓文用了一个比喻:“学生好比大豆,考试是把大豆压成豆饼,而创新教育则是让大豆发芽。”

问题还在于,即便豆芽茁壮,它要根落何处,才能根深叶茂并再结硕果?

华东师大二附中的段沛妍在今年的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中荣获一等奖,这也是上海近10年来在国际最高级别的创新赛事中获得的最高奖项。她心爱的生物课题研究,要做实验、查资料、写报告……与硕士研究生的科研流程没有两样。但是,她只是一名高三学生,要直面高考和升学问题。因为痴迷兴趣,她没时间备战复旦交大的自主招生;没时间反复操练应付高考。最终,国内大学她只拿到了华东师范大学的预录取资格。但坚守理想和兴趣,令她最终获得了国际大奖,同时获得的,还有美国名校的奖学金和入学资格。

文中提到过的“小天才”中,白雪霏因出色的生物特长和研究能力,被美国名校生物系录取;金琪被法国巴黎政治学院录取。而以专职作家为梦想的小苍,却还在为写作才能未纳入国内大学中文系自主招生标准、不得不强化数理化以备高考而痛苦。

超脱升学体制而成功的天才,毕竟是少数。升学,对多数天才孩子来说,是道无法回避的槛。刘京海的观点很尖锐:“天才培养和发展,如果不与高考挂钩,那高中校长只能是自作多情,天才培养和多元成才,将面临无人接棒的困境。”

虽然随着高校自主招生的推进,越来越多的特长能力进入中国高校选拔体系。可是,对于“天生我才”丰富多彩的类别来说,这扇门,开到多大才能包容?

天才孩子的成长之路很长;天才孩子的培养探索之路更长。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不良少年变爱心医师

每个人其实都很想活出别人心目中最好的自己,如果对方觉得你很善良,你就会希望自己变得很善良;同样的,我们如果觉得别人很坏,那对方会想反正你已经把我看扁,那我就变成你期待的模样。

如同萧伯纳小说《窈窕淑女》的原著其实和电影情节不同,小说中最后那个窈窕淑女伊莉莎其实并没有和教她成为淑女的亨利‧希金斯教授在一起,她说她在亨利面前会想要讲脏话,因为纵使她已经变成淑女,但在亨利心中她永远是那个在菜市场卖菜的粗俗女孩。

黑立国在摔角教练的鼓励下开始转变,不但拿到奖学金,也申请到UCI(加州大学尔湾分校)。那时我们已经回台湾推动卡内基,他则在学校跟几个同学租了一个房子,常吃泡面刻苦的念书,老实说,我并不知道他大学想要念什么,刚开始他接触一些环保的科目,到了三年级有一天我们才发现,他竟然要念医学院。说来实在有点讽刺,这个从小最不爱念书、差点变成不良少年的孩子,竟然变成医生。

我记得创办成大医学院的黄昆岩院长写过几篇文章,他说现在的教育制度,让大部分的医学院学生都只是很会念书、很会考试,或是很想从医,因为可以多赚点钱。这些孩子不见得对关心病人、医疗伦理有热诚,对整个医学质量的提升其实没有帮助。所以他很希望成立一个委员会,透过口试,让那些真的以助人为乐,非常希望为病人付出,真心想当医生的孩子,能够有机会实现他们的愿望,这是非常好的理念。在美国就是这样,黑立国能进医学院也是蛮幸运的事,我想大概在口试的时候,教授可以感受到他是真的想要当一个为病人服务的医生。在美国医学院的口试,不只是问你为什么要当医生,还要给你临床的试题,例如说:如果有一个少女怀孕了,要你帮他堕胎怎么办?或是要你举一个在学校参加社团或帮助弱势团体的例子,这些都是只会死读书答不出来的问题。

黑立国当实习医生的时候其实很辛苦,几乎经常熬夜三十六小时待命,但薪水很低。实习结束后选择当家庭医师,因为他觉得家庭医生可以照顾比较多的病人,他看病的地方是一个小区的医院,到了第二年黑立国就当了这个小区医院的院长。

其实小区医院也有业绩压力,原来的院长就是因为这样常跟员工起冲突、造成医院员工离职率很高,后来决定由黑立国当院长。坦白说,黑立国的医术可能不是最好的,而且才刚在医院工作没几年,也跟西雅图当地的医学院没有渊源,却被选为院长,这应该跟他的沟通能力、对病人付出的爱心和热诚有很大关系。

他在当住院医师的时候,病人写给他的考核表,都对他相当赞赏,评分也很高。我到医院看他,看到医院的候诊室写着一句服务宗旨:“病人是我们的客人!”我想这种真的关心病人、为病人服务的精神,让病人觉得医生很重视他,满足他希望被照顾的感觉;这或许就是黑立国能当上院长,而且一当至今八年的主要原因。

黑立国曾经告诉我,和高血压的病人沟通最不容易,因为没有人喜欢天天吃药,所以经常会不信任医生,而医生要怎么让病人相信自己,照着医生的指示吃药,而不是只吃一半的份量或是压根没吃呢?这时沟通就变成非常重要的工作,对黑立国而言,“医术”到最后变成了一种“艺术”。

我后来发现,其实立国的爱心和价值观从小就始终如一,小时候喜欢小动物、喜欢探索大自然、结婚后会想要领养柬埔寨的小孩,这些都是因为他有一颗愿意付出的爱心,这样的价值观和爱心,才是我最引以为荣的地方。

让我们来看看《有原则养育》序!

推荐序

有这样一位母亲,是我的幸运

在我成长的过程中,妈妈总是知道我该做什么。我想,要是妈妈有时不要那么尽职地扮演“妈妈的角色”,我就能真正地好好玩一玩了。可是,她却从没有停止过。虽说是这样,但妈妈教导我的态度常常是温柔随和的。她很少对我大喊大叫或者态度强硬,妈妈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

妈妈很重视我精神层面的成长,这几乎是她最优先考虑的方面。她努力使我喜欢去教堂,也在日常生活中向我解说《圣经》上的做人原则和一些道德基础。

妈妈在我的生活中扮演很多角色,她最重要的角色是我的保护者,保护我不受他人伤害,也保护我不受自己伤害。不管角色怎么变化,妈妈总能很好地调整自己,迅速地进入新角色。她也总能用一种积极的态度时刻支持着我。对于我在不同年龄段表现出的不同需要,妈妈总能很好地满足。妈妈理解我,她知道我已不再是个孩子,而她现在要扮演的角色,是一个年轻人的妈妈。妈妈善于倾听。她知道我是一个夜猫子,于是她会陪我熬夜,谈论任何我想谈的话题,直到我对自己的困惑有了答案。不管我在打篮球也好、上英语课也好,妈妈常常会适时地参与进来。她总能找到参与我生活的那个切入点。但她并不插手干扰我,她只是恰到好处地参与进来。从妈妈身上,我学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合理界限和隐私,因为妈妈一直很尊重我的私人空间。

孩子就像不成形的黏土一样,非常容易受外界影响。母亲没有第二次机会,必须一次性地把手中的黏土捏成正确的形状。我很感激妈妈,我想我算是一件成功的作品。

――儿子泰勒•席肯

妈妈总说我们让她脸上有光。我和泰勒很高兴妈妈能这么说,但其实妈妈才真是我们的光荣。不知道有多少人向我们说过“你们的妈妈真棒!”,要是每听一次这种话,我们就能收到一块钱的话,我和泰勒准攒够钱买一个小岛了。当然,泰勒一定会把钱投进高收益共同基金里,而我真心会考虑买个小岛!

当你读完这本书时,你就会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都喜爱我的妈妈了。比如说有下面的这些原因:

妈妈简直是一个育儿天才。简单说来,她是我见过的最聪明的人之一。(我并不是因为我像她才这么说的哦!)对于任何情况、任何问题、任何事情,她绝对知道要怎么应付。

妈妈始终表里如一。不管是在全国会议上讲话的她,还是和我单独吃饭时的她,都是最真实的。她并不因观众的不同而改变自己,因为她根本不需要那样做。

妈妈是个很有趣的人。虽然这本书的题材算是严肃,但我敢说有些地方一定会让你笑出声来。在我和哥哥的成长过程中,我们给妈妈制造了不少喜剧化的时刻。小部分时候她被我们逗得哈哈大笑,大部分时候她陪我们一起哈哈大笑。哪怕在困难的时刻,妈妈也总是充满了幽默感。

妈妈从不不懂装懂,但即使是她不懂的问题,她也往往知道哪里能找到答案。当我们有问题问她,她首先会向《圣经》和上帝寻找答案。妈妈在生活中处处实践着她的信仰,上帝既是她的伙伴也是她的导师,在这一点上,妈妈亲身给我们做了最好的榜样。

我爱妈妈的理由远不止这些,我爱她的方式也是说都说不完。我无法用语言表达对妈妈的爱,她引导我、养育我、鼓励我,是我的良师、我的益友、我的保护者。她给我最多的智慧和启发。我和妈妈的亲子关系,是我人生中最重要、最有意义的关系。希望在阅读本书之后,你也可以和你的孩子建立这样的关系――充满友谊和爱的亲子关系 。

――女儿蒂法尼•席肯

我们欢迎你阅读本书,你会看到我们生活的点滴,也会从我们的妈妈身上学到一些育儿的智慧。我们真心希望,这本书能给你带来一些小小的改变。希望你掩卷之时,能更了解你自己、更了解你的孩子,也更了解上帝。我们深深欣赏妈妈的智慧,希望你也一样。

泰勒•席肯和蒂法尼•席肯谨启

自序

作为母亲,你才是孩子成长的关键

这些年来,我读过很多亲子方面的书籍:有关于为母之道的、关于育儿方法的,还有关于孩子特质的。总的来说,每本书都能让我学到新的东西,其中不少都让我受益良多。

读到这里,你们一定会问:“既然如此,又何必写一本新的亲子书呢?”

虽然我读过的大多数亲子书都是为母亲们而写的,但他们却忘记了,亲子关系其实是一件关于母亲的事情。作为母亲,你本身才是孩子成长发展的关键。如果仅仅从孩子的角度来审视母亲的角色,很多重要的东西就会被忽略,这对孩子并不好。

所以,我希望这本书是关于你的!当然,这本书同时也是关于你的孩子的。和其他书不同的是,本书介绍的育儿之道,首先需要你好好花点儿时间审视你自己、审视你扮演的母亲角色、审视你对自己的认识。因为,要为孩子提供更强的支持和引导,你首先必须成为一个更强的母亲、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我希望读完这本书后你能清楚地看到,当上帝创造你的孩子的时候,他充分考虑了你的角色。我希望你能理解,你对孩子生命的进程有着强大的影响力。在孩子面前,你必须言传身教,以正直的态度生活。因为只有这样,孩子才会尊重你、信任你,你才会对孩子产生影响力。缺少这些,便无法做到不留遗憾地去爱。

最后,我想强调上帝在你育儿过程中的重大作用。在你育儿的过程中,上帝会一直陪伴着你。记住,上帝爱你的孩子,也同样深深地爱着你。

在本书中,你会学到很多关于孩子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你会学到很多关于你自己的东西。只有当你充分了解上帝在你生命中的位置,你才能把上帝的智慧传给你的下一代。

这是一个母亲写给天下所有母亲的话。

凯瑟琳•席肯

序章

谁是你最想要影响的人?

我名片的正中心是一个柠檬绿的破折号,干净利落又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破折号不仅是我公司的名字――“破折号组织”,还是我人生的写照。我觉得破折号完全代表了我,我的本质就是这么简简单单。

我用“破折号”来命名公司,是因为人们看到这个绿色破折号,总会问起这个名字的来历。

破折号一说来自我的朋友菲尔。他那时候是我孩子的校长,却在开学前不幸被诊断出患有癌症。于是,菲尔请了一年病假,同癌症作斗争,但他仍以校长身份出席了当年学校的毕业典礼并致辞。

毕业典礼上,菲尔念了一首诗――琳达•埃利斯的《破折号》(1996年)。也许你听说过这首诗。诗大意是说:当我们归于尘土,墓碑上会铭刻我们的生日和忌日,而常被忽略的,是那个连接我们生日和忌日的符号――破折号。

小小的破折号,多么简单的一个符号。菲尔说,我们死后,人们不会记得我们的生日和忌日,但他们会记得我们活着的时候做过什么。

这个小小的破折号,却蕴含着这么深刻的哲理。在我自己的人生中,关于“破折号”的问题常常摆在我面前:

我人生的意义在哪里?我死后人们会记得我什么?在回答这两个问题之前,我必须先回答另一个困扰我的问题:

谁是我最想要影响的人?或者说,我的努力最能改 哪些人的命运呢?

是的,最大的问题不是如何用我的人生去影响他人,而是究竟该选谁作为影响的对象。只有回答了这个问题,我才可能知道怎样在我的“破折号”里留下一些人们会记住的东西。

我最先考虑的当然是我身边的人。作为女人,自然而然,我想到了我的孩子们,他们需要我的照顾和教育。

当然我知道,我对丈夫尼尔也负有很大的责任。但夫妻关系毕竟和亲子关系不同。两个成年人走到一起时,或多或少都已经了解对方的个性,这种了解会成为夫妻关系的基础。而亲子关系则完全不同。对大多数人来说,那个小家伙那样幼小无依地闯入我们的生活,事事都依赖我们照顾。孩子出生之前,我们对孩子的情况几乎一无所知:

会是男孩,还是女孩?会富有运动天赋,还是充满艺术气息?会沉稳内向,还是活泼外向?我们对自己的孩子抱有无穷无尽的问题。有些问题的答案很快就清楚了(例如是男孩还是女孩),有些则需要不断观察才能知道答案。随着孩子们慢慢长大,他们不断变化的个性特质也逐渐展现在我们面前。这就是孩子在我们生命中所扮演的角色。当然,我们要谈的并不是关于孩子,而是关于我们自己、关于母亲的角色。母亲的职责到底是什么呢?

育儿之道,不仅关乎孩子,也关乎你

关于育儿,很多女人都有一个误区,那就是觉得孩子是整个育儿过程中的唯一重点。事实上,孩子远远不是育儿的全部,母亲对自我的认识,以及母亲在这个过程中的成长,都是育儿之旅的重要组成部分。育儿的过程让一个母亲认识到自己的真正价值,因为只有面对各种挑战时,你才能学会做最好的自己。在育儿的过程中,你的种种焦虑与恐惧需要一个释放的途径,所以你需要上帝。上帝是你育儿之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完全了解你,是你育儿过程中最好的伙伴。所以说,虽然孩子理所当然是育儿的重点,却并不是育儿的全部。

当你进入母亲的角色,自然而然,你会把绝大部分的注意力都放到孩子身上。但实际上,育儿的过程会把你心中一些深层的东西挖掘出来。你会惊讶于原来你的内心深处有那么多你从不知道的感情、态度、恐惧、渴望和喜悦,而育儿这个过程使它们清楚地浮现出来。如果你在做母亲的过程中用心去感受这些深刻的改变,你将会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做一个有明确的育儿目标的母亲常常要面对一个悖论:要做一个好母亲,她的育儿决定应该是基于孩子的需要,而不是基于母亲的需要,也不是基于她内心的恐惧,或是某些非理性的期望。然而,孩子当下的生活片段,却常常会触及母亲的过去,甚至唤起她的童年记忆。在这种时候,一个有原则的母亲能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她会认真体会此间的联系,而不是仅仅沉溺于当下的片段带给她的感受。这种做母亲的态度才更有深度,而不只是做表面工夫。这样的母亲会时时刻刻关注孩子的成长,因为她知道,孩子生命中的每个阶段,都是独特的,都是极为重要的,如果不加重视,就会错过孩子一些发展和成长的独特机会。而这个悖论的另一面则是,基于上述一切为孩子着想的精神,做母亲的往往会忽略自己的基本感情需要。所以,育儿之道的另一面是,作为一个女人、一个女儿、一位朋友,以及一个“人”,你必须在育儿的过程中不断追寻更丰富的自我,以达到你人生的新境界。从你怀孕开始,到你把孩子送进大学校门,这其中和这以后的日日夜夜、点点滴滴,都是你心灵成长的机会。一个有原则的母亲,不应该忽视自我, 是要从育儿的过程中学习人生的道理,在情感和灵魂的各方面让自己更好地成长。

孩子是母亲生活中的决定性因素,有了孩子之后,母亲需要重新整理自己的生活,努力做一个好妈妈。正确的育儿之道便是,一个母亲需要意识到,孩子不仅是我们的喜悦之源和我们新的生命意义,也是上帝赐予我们的自我认识和自我成长的机会。所以,我一直这么说:育儿之道,不仅关乎孩子,也关乎你自己。

我常常问妈妈们:“你最想要影响谁?”99.9%的妈妈都会回答:“我最想要影响我的孩子。”如果你也是这样回答的,那么你首先必须弄清楚你希望带给孩子什么样的影响,以及你要如何达成这种影响。你不能只是完全“顺其自然”。坐等好运降临,并不能让一切如你所愿。

我们需要相信,投资在孩子身上的时间是极有价值的。想要成功地影响孩子,一个明确的育儿计划是必不可少的。

几年前,我和我的朋友戴安娜一起去亚特兰大参加一个好友的婚礼。我的另一个朋友苏珊正好住在亚特兰大市郊。苏珊一直邀请我随时去她家住,甚至让我保管着她家的钥匙。由于那个周末苏珊不在家,于是我和戴安娜决定去苏珊家暂住。

我跟戴安娜说,我能毫不费力地找到苏珊家,因为我实在是去过那儿太多次了。虽然说上次去苏珊家已经是一年前的事了,但我仍然自信满满,自以为绝不会迷路。

你注意到了吗?我当时的心态是“自信满满”。在去苏珊家的路上,我开车经过了几个熟悉的街区,当时我依然充满自信。但是当我该从州际公路上找出口下去的时候,我却不再那么确定了。到底该从哪个出口下去呢?好像是102出口吧,还是106出口呢?105听上去也蛮熟悉的啊。

我们一个出口一个出口地试,四处寻找能指向苏珊家的地标。在这个过程中我开始意识到,过去一年中这个区域发生了很多变化。一栋栋新建筑拔地而起,购物中心改成了新的单排商业区,市容美化工程让整个社区大不一样了。我以为自己很熟悉这一区域,却没考虑到一年内它可以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好在戴安娜早就习惯了我制造的种种险情。和我穿越美国,同行了数千英里之后,她已经学会了顺其自然。哪怕是凌晨1点我们开去一家消防站问路的时候,戴安娜仍然保持着她的幽默感。

直到现在,我和戴安娜还常常提起那个夜晚,越说越觉得好笑。现在想来,那没什么大不了,当时最差的情况也不过是我们得找家旅馆住下而已。

我以为我认识路,结果到了那里我却迷路了。如果在育儿方面你没有一个明确的计划,你的处境就会像我的这个亚特兰大之夜一样。我们满怀信心地开始育儿的旅程,然而等到我们的孩子长大成人的时候,我们却发现自己似乎迷失了。到那时,我们只能伤心、内疚、后悔不已。

也许最终的结果和我们预期的相差不大,但我们心中对自己或孩子的期望,哪怕有一点没能实现,也不能算圆满地完成了育儿的任务。

最令人难过的是,你可曾想过,上帝从不希望我们生活在育儿失败的后悔、疑虑和自责中。虽然育儿可能是我们人生中最艰难的任务,但只要你顺应造物主的旨意,育儿的过程也会是我们人生中最有意义、最有力量和最接近上帝的经历。

本文Hash:3330ef57316dcc863697c089920702abd42b55c6

声明:此文由 谢绝崇拜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