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应该如何教你的孩子学会分享

写给圣诞老人的信

亲爱的圣诞老人:

您好!

我是辛璐。我7岁了。我在圣诞节的时候想得到一只小狗。您的鲁道夫北极驯鹿好吗?

在圣诞节前夜,您路过我家时,我将在家门口为你们留下牛奶和小脆饼。您一切可好?我希望您一切都好。我祝愿您有一个美妙的圣诞节。

我的两个阿姨,表哥、表姐可能将来我家过圣诞节,他们也都是好孩子。您是否也给他们礼物?表哥可能喜欢与星球大战电影有关的玩具。表姐可能喜欢芭比娃娃。

我正兴奋地等待您的到来!

爱您的辛璐

2003年12月8日于美国中西部

圣诞老人的回信

亲爱的辛璐:

我真是很惊喜地发现你的信在我的邮箱里。十分感谢。

圣诞老太和我喜欢阅读所有小朋友的信。我再次检查了我的好孩子名单,你的名字还在上面。对了,我把你好表哥、好表姐的名字也加在上面了。我们知道你一直在努力帮助别人,我们很高兴。你信上的书写体真是棒极了!

现在,我和圣诞老太在北极忙得很……小精灵们正在忙着制作玩具,包装礼物……鲁道夫北极驯鹿的鼻子还是像往常一样明亮。这样,我们依然能在黑夜里,顺利找到每户人家发送“好人礼物”……

向你的亲朋好友问好!祝大家圣诞快乐!

爱你的圣诞老人

2003年12月初于北极

圣诞节的感觉

在圣诞节前夕,小孩通宵达旦地等待圣诞老人穿过烟囱降临。一个圣诞礼物扑通地落在圣诞树下。

在圣诞节早晨,小孩起床,穿着睡衣,冲下楼梯。

他们猛地撕开礼物包,展现里面的圣诞礼物!

所有的小孩们享受圣诞节里打开圣诞礼物的兴奋感觉!

辛璐(9岁)

2005年于美国中西部

妈妈点评

“圣诞老人”通常让孩子写一个礼物希望单,量力而行。这样,好孩子不至于迫使“圣诞老人”“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女儿在7岁的时候十分想要一只小狗。那时,“圣诞老人”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其实,“圣诞老人”可以帮助女儿拥有一只做伴的小狗。“圣诞老人”对此有点遗憾。幸运的是,自从女儿两岁半去幼儿园开始就先后结交了很多像小狗一样可爱、友好的小朋友。

小孩相信有北极的“圣诞老人”――神圣的爱心老人存在,这就是鼓舞孩子向上的信念。虽然,他们此时还未来得及相信基督教、穆斯林教、佛教等等。小孩喜欢来自“圣诞老人”的礼物,从而来证实自己的好品行是否被认可、大人们是否关爱他们。

同时,小孩也应学会做“圣诞儿童”,学会去分享、关心其他同龄人和长辈。女儿学校经常开展捐助活动,比哪个班捐赠的罐头食品最多。虽然,他们知道列入好人名单中的小孩才可以得到礼物,但是他们清楚,地球上那些贫困、偏僻得连“圣诞老人”都没法光顾发送礼物的地方也生活着很多不幸、可爱的好孩子。女儿的小学有一个很小的礼品店。志愿者家长负责订购一些价廉物美的小礼品,一年中小店开放三四次。在几个场合(特别是圣诞节前夕),学生可以拿着他们功课上优异的积分券去购买他们喜欢的小礼品。家长们被通知带去装有20美元(总数很少超过50美元)的大信袋,学生事先写好亲朋好友的名单。在大半天的时间里,各班依次去小店购买,在学校里包好礼品,回家后,把礼品放在圣诞树下。借此,小孩运用了数学,懂得了因人而异选择东西。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一种优秀的社交认可文化:爱护别人与被人关爱。

来自“圣诞老人”的礼物避免小孩养成这么一种坏习惯:好人非得要礼物,就像 官非得要被人请客或贿赂。不给贵重的礼物,难道人们就不能成为品学兼优的好人、尽职尽心的好官?在美国,50美元的礼物可以免税。“礼尚往来”,人们相互间赞扬和欣赏好行为。但是,超过50美元以上的礼物有时就被人看做是有点像贿赂了。

家长应该如何培养孩子学会分享呢?

“分享”两个字,的确值得我们仔细推敲。“分”似乎好理解,意味着把一份东西分成几份;"享”似乎也不难,是指一种享受的状态,是人所感受到的一种开心、满足、喜悦的积极状态。因此,"分享"意味着分完之后大家都享受。如果一个分的过程给任何一方带来不快乐,都不能叫分享。

《养育孩子锦囊妙解》中有一句话说得非常好:“孩子不是天生就会跟别人分享东西的,要靠后天的学习”。

妈妈网专家提醒,在学会分享之前,孩子先学会的是“我"和“我的”。在知道“我”是谁,什么东西属于“我”的基础之上,孩子才能真正学会分享。只有孩子清楚了什么能给自己带来快乐,同时他也期待着让别人与他同乐时,分享行为才能主动出现。

相反,如果孩子觉得把东西给了别人,自己就没有了,自己的快乐也没有了时,硬让孩子把自己喜爱的东西给别人,不会给孩子带来分享的积极体验,这不仅不利于真正分享行为的出现,而且还会让孩子对“分享"一词产生反感。

在生活中,我们到底该怎么做呢?

相互尊重孩子需要知道,有些属于个人的东西,是不和别人分享的。他必须尊重别人的意愿,别人也要尊重他。“这是妈妈的衣服,我可不想让你把它当玩具。”“如果你不想和别人一起玩这个球,那你尽管抱着好了。”

适度丰富在孩子小的时候,他们还不会分角色的游戏,只会各玩各的,而且往往是别人玩什么,自己也要玩什么。有些简单的玩具,可以多备两套,这样,两三个孩子在一起的时候都有的玩,孩子容易体验到共同游戏的快乐。

体验孤独5岁以后,孩子有时还会对自己的东西看得很紧,在集体环境中,这样的孩子会比较孤独。新的自行车和球都是小小今天的最爱,他抱着球骑在车上,哪样也玩不成,哪样也不肯放手。其他的孩子新鲜一阵也就去玩别的了。这个下午,妈妈耐住了性子,小小体验到了孤独。回去的路上,妈妈建议:“下次我们和小朋友们一起玩拍球怎么样?”小小欣然同意。

分享喜悦分享也不都是物质的。有一个好主意愿意告诉别人,读到一本好书愿意讲给别人听……任何自己快乐,也使别人快乐的行为,都具有分享的意义。从这些事情开始,引导孩子理解分享,强化孩子对分享的积极感受,要容易一些。

家长应该如何教我们的孩子学会礼仪

歌德说:“一个人的礼貌,是一面照出他肖像的镜子。”一个有礼貌的孩子,才会成为一个社会适应性强的孩子,一个能够被环境接受的孩子,一个受欢迎的孩子。礼貌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但每一位父母,在养儿育女的生活体验中,都要将礼貌化作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亲子放大镜

阿圆是个不修边幅的孩子,整天一副吊儿郎当邋邋遢遢的样子,无论在什么场合,跟什么人在一起,都是以一种衣冠不整的形象示人。在社交礼仪的知识上,阿圆更是懂得很少,也很不在乎这些东西,平常,不管在什么场合,他常常是穿一身奇装异服,有时上身穿件西装,下身穿个大裤衩,有时是浑身补丁的乞丐装,总之,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他不敢穿出来的。

在师长面前,阿圆也总是显得特别没有礼貌。与老师擦身而过连个招呼也不打,见了长辈也不叫叔叔阿姨,总之,他就是认为礼仪这些东西在生活中都是可有可无的,而且如果讲究礼仪的话还很麻烦,他是个懒家伙,最怕的就是麻烦。于是,无论是在大家的面前还是在大家的印象中,阿圆都是那个看上去最懒散邋遢不懂礼貌的人。也因此,在班里没有人喜欢他,没有人愿意跟他来往,甚至没有人愿意跟他坐一张桌子。

一个不懂礼仪、没有礼貌的人是很难有人愿意与他交往的。我国是礼仪之邦,自古人们就很重视礼节,民间还流传着一段段的礼仪佳话。比如“程门立雪”,说的就是北宋才子杨时,在找老师求教时,看到老师在睡觉,为了不打扰老师休息,硬是在雪地里站了几个小时,直到老师睡醒,才进门。

“曾子避席”也是一段礼仪佳话。讲的是,有一次曾子在老师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知识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曾子这段礼仪故事也被后人广为传诵。

孔子说过:“不学礼,无以立。”礼仪礼貌有时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但背后反映的是一个人的素质与修养。

本领养成6招

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的。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映射到孩子身上,就是要重视、开展礼仪教育。

现在的孩子,越来越不重视礼仪和规矩,在与人交往中,常常因此而发生误会和摩擦。而在亲朋好友眼里,不守规矩和礼仪的孩子也不是一个讨人喜欢的孩子。所以,很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懂得最基本的礼仪常识,那么,父母该如何教孩子学会礼仪呢?下面有几点建议可供父母参考。

首先教孩子认识到礼仪的重要性

不懂礼仪的人,在社交场合很难受到别人的欢迎。在工作中,不讲究礼仪的人也很难处理好与同事的关系。

引导孩子注意仪表端庄

仪表是指人的容貌,是一个人精神面貌的外观体现。仪表首先要卫生,清洁卫生是仪容 的关键,是礼仪的基本要求。其次是注意服饰,它不但要与自己的具体条件相适应,还必须时刻注意客观环境、场合对人的着装要求,即穿着装打扮要优先考虑时间、地点和目的三大要素。

引导孩子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

言谈作为一门艺术,也是个人礼仪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跟别人说话要用表示尊敬和礼貌的词语。如日常使用的“请”、“谢谢”、“对不起”,第二人称中的“您”字等。初次见面为“久仰”,很久不见为“久违”,请人批评为“指教”,麻烦别人称“打扰”,求给方便为“借光”,托人办事为“拜托”等等。要努力养成使用敬语的习惯。态度要诚恳、亲切;声音大小要适宜,语调要平和沉稳。交谈时要正视对方、认真倾听,不能东张西望、看书看报、面带倦容、哈欠连天。否则,会给人心不在焉、傲慢无理等不礼貌的印象。还要注意站姿和坐姿。

教孩子一些基本的社交见面礼仪

总的原则,就是做好“预防”工作。比如孩子见人不知道问候,那么在见面之前,一定要先告诉孩子“待会儿会见到什么人”、“要如何称呼”,以及“该说什么”,让他有心理准备,甚至可先练习一下;如果孩子在公共场所吵闹不休,要处理这个问题,事先预防是关键。外出前先告诉孩子,外出的目的是什么,让他知道会发生什么事。出门前,也要先跟孩子说好规则,确定他已经听明白,并问他是否能遵守。

在公共场所不能大声喧哗

比如在电影院和图书馆里,万不可大呼小叫,笑语喧哗,演出结束后应有秩序地离开,不要推搡身前的人。乘公共汽车要主动给儿童、老人及病残者让座等等。

除了身教,父母也应善用童书绘本

因为童书绘本里有许多故事比喻,还有许多人物角色,足以启发他们的同理心、同情、怜悯与爱心,比讲道理更容易培养孩子温柔关怀的能力。这里,让我们聆听一下苏霍姆林斯基的《做人的故事》中的一则。

对别人说“您好”

夏天,父亲和小儿子走在小路上,周围一片寂静,只听到远处什么地方响着啄木鸟的敲击声和小溪的潺潺声。

突然儿子看到一位拄着拐杖的老奶奶向他们迎面走来。

“爸爸,老奶奶去哪里?”儿子问。

“既然看到了,我们就去迎迎她或者送送她,”父亲回答。“当碰到她的时候我们就对她说‘您好’。”

“我们为什么要对她说这个词?”儿子很奇怪。“我们根本就不认识她。”

“我们这就去迎接她吧,对她说‘您好’,那时候你就知道为什么了。”

他们与这位老奶奶相遇了。

“您好。”儿子说。

“您好。”父亲说。

“您好。”老奶奶说,她开心地笑了。

儿子吃惊地看到,周围的一切都变了。太阳照耀得更明媚了。一阵轻风掠过树冠,叶子沙沙地响。鸟儿在灌木丛中歌唱,而在这之前没听到它们的歌声。

小男孩的心里好快活啊。

“为什么会这样?”儿子问。

“因为我们对别人说了‘您好’,她还微笑了。”

本文Hash:dbd678edc649aad9e15ff3ea4a9bd71734d6986c

声明:此文由 nihao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