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被应试绑架成帮凶的原因!

中国的无数家长正以爱孩子的名义破坏子女的健康成长,而他们对此却浑然不觉或无能为力。实际上,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暂不能改变的情况下,家长们依然有选择的余地。

“你的家庭到底是给孩子提供避风港还是第二战场,是让孩子多睡一个小时还是让他多上一门课,家长们都是可以选择的。”著名教育学者杨东平说。

近日,在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举行的一次教育沙龙中,杨东平批评了家庭教育当中普遍存在的反教育现象,认为整个家庭教育被应试教育绑架,家长成为应试教育的帮凶。这种中国几千年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情况已经出现,家庭教育被挤压到几乎荡然无存的地步。

中国孩子在受教育过程中逐渐被学校和家庭毁掉

杨东平认为,家庭教育具有独特的重要功能,不可替代。他说,孩子个性的培养、个性的发展主要是家庭的功能,只有父母才能“一对一地、深入地、无微不至地观察、发现和培养孩子的个性发展”。学校提供的是面向所有学生的基本教育,一个教师面对四五十个孩子,不可能像家长那样细心地观察孩子每天的变化。“所以,西方的学校为家庭教育留出了足够的时间”。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的孩子甚至没有太多时间睡觉。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中小学生的平均睡眠时间为7小时37分,比国家规定的时间少了1小时23分。他们比美国、意大利、瑞士的同龄人每天要少睡四五十分钟,在高中阶段,这个差距扩大到了一个小时以上。

杨东平说,中国的许多家长在分数和考试面前,可以不顾孩子的身体健康,放弃了做人的基本教育。只有当孩子失去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后,家长才会痛苦万分地反省:在孩子的健康和分数之间,他们最需要的其实是前者。

“中国的孩子是非常聪明可爱的,可惜有很多孩子在接受教育的过程当中,逐渐被毁掉了。一半是被学校毁掉的,一半是被家长毁掉的。”杨东平说,主要的原因是家长操之过急、过于恐慌、拔苗助长等等。“家长们望子成龙心切,对子女提出各种各样不切实际的高标准,已经到了令人恐怖的程度”。

杨东平举例说,曾有媒体报道,南京有一个小学五年级的女生,考了44种证书。在北京,一些小升初学生的推荐材料厚达100多页,各种获奖证书、证明琳琅满目。“这是好的教育吗?这能够帮助孩子成才吗?”杨东平说,很多情况恰恰相反,“在好的教育中,人格养成、身体健康恐怕是第一位的”。

他认为,在教育的问题上我们应该向日本学习。他列举了一位在日本的华人家长的博客,其中日本幼儿园对孩子实行严格的人格养成的教育,让杨东平印象深刻。譬如,日本幼儿园通过每天的穿衣、换衣等,让孩子练习独立生活的能力,养成有条不紊做事的习惯。幼儿园里的孩子,冬天无论多么冷,都穿短裤上学。那位华人的女儿所在的幼儿园,“似乎完全不重视知识教育,孩子们没有课本,只有每月一册的绘本。学校的教学计划中,没有数学、绘画、音乐这些项目,更别说英语、奥数了。也不学轮滑,也不教游泳”。“问教什么?答案让你永远也想不到:‘教孩子们学会笑眯眯!’还教什么?‘教会说谢谢’”。

很多儿童没有输在起跑线上,而是累死在起跑线上

“家长所能够改变的就是自己。”杨东平说,“他们所要改变的主要就是一些不正确的教育价值观。”他希望家长们淡化分数竞争,破除名校崇拜,不要被“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些奇谈怪论所迷惑。

已有许多研究表明,学生在 小学的学习成绩与他今后的社会成就没有直接的关系。据杨东平了解,上海南洋模范中学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培养出了23位院士,学校完整保留了他们高三时的学习成绩。调查发现,从分数上看,在这23个人中,当时位居年级前十名的只有5人,居于前30%的有15人,居于中间40%的人有2人,居于后30%的有6人。

教育界还提炼出了“第十名现象”。杨东平解释说,在我们离开学校十年、二十年以后再回头看,当年班级里的学习尖子、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往往表现平平,不见踪影,而在各行各业崭露头角、有所成就的,反而更多的是那些成绩在班上中等偏上和不太受老师“待见”的学生,“第十名现象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如何解释这种现象?杨东平提供的分析是:学习尖子为了在学校保持优秀,透支了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没有时间和机会来发展自己的个性、兴趣等。“而走上社会以后,真正产生影响的并不是你中小学的考试成绩,而是你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杨东平说,对于小学生来说,考60分和考90分没有什么区别,保持他们的身体健康、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远比考试成绩更重要。

但是,在中国的家长,尤其是城市的家长中,正蔓延着一种群体性的恐慌,他们总是害怕自己的孩子落在别人的后面,输在起跑线上。

“我们今天的儿童正生活在一个灾难深重的时期。”杨东平说,孩子们的起跑线不断前移,从原来的高考提前至中考,再到“小升初”、“幼升小”,连幼儿园都要留家庭作业了。许多小孩从两三岁开始,就不停地上各种培训班。

“可以肯定地说,没有一个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因为人生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起跑线上的竞争只有对刘翔才是重要的。”杨东平说,“我们今天的儿童不能赢在起点,输在终点,也确实有很多儿童没有输在起跑线上,而是累死在起跑线上。”

很多名人并不要求自己的孩子出人头地,成为名人

一个值得注意的反差是,中国人喜欢讲少年早慧,自古英雄出少年,而美国正好相反,“都是笨孩子的故事”。杨东平说,不管是爱迪生、爱因斯坦还是林肯,这些成就事业的大人物没有一个是少年早慧的。他们的经历表明:历经磨难大器晚成,这是大多数人成长的规律。“我们不要追求少年早慧,在独生子女的环境下,很多家长对于早慧儿童和超常教育、天才教育倾注了太多的热情,也犯下了太多的错误”。

他认为,一些名人的教育观值得学习,“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数名人之后都是平平淡淡的,而且他们的家长也不要求他们出人头地,成为名人”。如著名作家老舍对子女的要求:一是粗通文墨;二是有一技之长;三是不欺负人也不被人欺负。“这些要求是每一个家长都可以做到的”。

杨东平认为,教育的一个非常基本的价值,是帮助一个人自我发现、自我实现。评价一个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是否成功,他提供了两个标准:一是在小学的时候,如果他能够与书为友,也就是说养成了阅读的习惯,教育就完成了一半,“喜欢读书的孩子不会学坏”。二是在他高中阶段形成了独特的兴趣爱好和发展方向。“如果实现了这一点,他的教育的另外一半也成功了,他就会主动学习”。

杨东平说,如果一个年轻人在选择大学时一片茫然,大学毕业后又一片茫然,不知道自己喜欢做什么,擅长做什么,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失败。

但现实令人忧虑。一家大企业的人力资源总监对新生代的大学生做了这样一番评价:有理想没方向,有个性没主见,有学历没学问,有知识没文化 成年人未成人。杨东平说,这虽然是片面之词,但有一定的道理,值得重视。

家庭教育被应试教育捆绑的原因

家庭教育被应试教育捆绑,这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也是家庭教育中最为失败的一种现象。近日,在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举行的一次教育沙龙中,著名教育学者杨东平批评了家庭教育当中普遍存在的反教育现象,认为家庭教育有正在被应试教育绑架的趋势,家长正逐渐自觉不自觉地成为了应试教育的帮凶。这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情况,真正的家庭教育被挤压到几乎荡然无存的地步。家庭教育被应试教育捆绑的原因家庭教育无比重要,这一点谁都明白。怎样的家庭教育才是最好的呢?我想,现在很多家长是知性的,是有独立价值判断能力的,虽然说家庭和学校是两种不一样的教育环境,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理应相互弥补、相得益彰。这样的教育理想很丰满,但在现实中落实起来,就很困难了。杨东平说,“你的家庭到底是给孩子提供避风港还是第二战场,是让孩子多睡一个小时还是让他多上一门课,家长们都是可以选择的。”事实却表明,我们现在做家长的,越来越在向“狼爸、虎妈”靠拢,面对酣睡中的孩子,我们会毫不犹疑地拖起来,送到家里书桌前,把家庭教育矮化成“家庭题海战场”。然后,再送到各种各样的培训班上。这些培训的指向,仍然是“分分分,学生的命根”。今天学校教育的短板,就在于教育目的过于功利,教育手段过于工具化,离人文关怀太远。而这种学校教育是通过应试教育的模式来呈现的,如果家庭教育不能发挥特定的纠偏作用,孩子就很难成为独立自醒的现代公民。大多数家长都知道,素质教育才是好东西,问题是,当孩子们的成绩决定教师工资奖金的多少,甚至成为老师升迁、评职称的砝码时,当一些家长因为虚荣而盲目攀比时,尤其时下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遭遇高学历门槛时,这种好东西在现实中就只能被应试教育残酷地架空了。在现实面前,学校教育不能“免俗”,家长也无法“脱俗”,只能揪住孩子的耳朵,伴随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乱舞”。于是,中国教育出现了一种怪异“景观”――全社会都在高喊素质教育的口号,私下里,大多却继续走着应试教育的老路。“中国的无数家长正以爱孩子的名义破坏子女的健康成长,而他们对此却浑然不觉或无能为力。”可以说,应试教育的功利性与工具化,应试教育的驯化功能,已经慢慢改造了无数家长的人格,让他们茫然、无所适从。曾有媒体报道,南京有一个小学五年级的女生,考了44种证书。在北京,一些小升初学生的推荐材料厚达100多页,各种获奖证书、证明琳琅满目。这不是教育,是摧残。家庭教育被应试教育捆绑,这是一个时代的强大阵痛,它让家长们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孩子在应试教育下,变成了学习的工具。家长们不但找不到突破口,反而轻易就成为帮凶。从学校到社会,从老师到家长,现在都被应试教育氛围包裹着,根本无法勇敢伸出头来呼吸一下自由的空气。这,才是现实教育的最大悲剧。要让家长不再成为应试教育的帮凶,说到底,还是要倒逼教育体制改革,尤其是高考制度改革。一家大企业的人力资源总监对新生代的大学生做了这样一番评价――有理想没方向,有个性没主见,有学历没学问,有知识没文化,成年人未成人。应当说,这虽然是片面之词,但有一定的道理,值得学校和家长们重视。小编总结:家庭教育被应试教育捆绑会有什么不好的影响?孩子失去童年的快乐,没有小孩子应该有的自由,除此之外,小孩与生俱来的一些天赋都被应试教育埋没,棱棱角角也被磨掉。这是应试教育上的弊端,也是 庭教育被应试教育捆绑后的恶果。所以,各位家长,切勿让家庭教育被应试教育捆绑。

家庭教育被应试教育捆绑的原因

家庭教育被应试教育捆绑,这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也是家庭教育中最为失败的一种现象。近日,在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举行的一次教育沙龙中,著名教育学者杨东平批评了家庭教育当中普遍存在的反教育现象,认为家庭教育有正在被应试教育绑架的趋势,家长正逐渐自觉不自觉地成为了应试教育的帮凶。这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情况,真正的家庭教育被挤压到几乎荡然无存的地步。家庭教育被应试教育捆绑的原因家庭教育无比重要,这一点谁都明白。怎样的家庭教育才是最好的呢?我想,现在很多家长是知性的,是有独立价值判断能力的,虽然说家庭和学校是两种不一样的教育环境,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理应相互弥补、相得益彰。这样的教育理想很丰满,但在现实中落实起来,就很困难了。杨东平说,“你的家庭到底是给孩子提供避风港还是第二战场,是让孩子多睡一个小时还是让他多上一门课,家长们都是可以选择的。”事实却表明,我们现在做家长的,越来越在向“狼爸、虎妈”靠拢,面对酣睡中的孩子,我们会毫不犹疑地拖起来,送到家里书桌前,把家庭教育矮化成“家庭题海战场”。然后,再送到各种各样的培训班上。这些培训的指向,仍然是“分分分,学生的命根”。今天学校教育的短板,就在于教育目的过于功利,教育手段过于工具化,离人文关怀太远。而这种学校教育是通过应试教育的模式来呈现的,如果家庭教育不能发挥特定的纠偏作用,孩子就很难成为独立自醒的现代公民。大多数家长都知道,素质教育才是好东西,问题是,当孩子们的成绩决定教师工资奖金的多少,甚至成为老师升迁、评职称的砝码时,当一些家长因为虚荣而盲目攀比时,尤其时下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遭遇高学历门槛时,这种好东西在现实中就只能被应试教育残酷地架空了。在现实面前,学校教育不能“免俗”,家长也无法“脱俗”,只能揪住孩子的耳朵,伴随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乱舞”。于是,中国教育出现了一种怪异“景观”――全社会都在高喊素质教育的口号,私下里,大多却继续走着应试教育的老路。“中国的无数家长正以爱孩子的名义破坏子女的健康成长,而他们对此却浑然不觉或无能为力。”可以说,应试教育的功利性与工具化,应试教育的驯化功能,已经慢慢改造了无数家长的人格,让他们茫然、无所适从。曾有媒体报道,南京有一个小学五年级的女生,考了44种证书。在北京,一些小升初学生的推荐材料厚达100多页,各种获奖证书、证明琳琅满目。这不是教育,是摧残。家庭教育被应试教育捆绑,这是一个时代的强大阵痛,它让家长们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孩子在应试教育下,变成了学习的工具。家长们不但找不到突破口,反而轻易就成为帮凶。从学校到社会,从老师到家长,现在都被应试教育氛围包裹着,根本无法勇敢伸出头来呼吸一下自由的空气。这,才是现实教育的最大悲剧。要让家长不再成为应试教育的帮凶,说到底,还是要倒逼教育体制改革,尤其是高考制度改革。一家大企业的人力资源总监对新生代的大学生做了这样一番评价――有理想没方向,有个性没主见,有学历没学问,有知识没文化,成年人未成人。应当说,这虽然是片面之词,但有一定的道理,值得学校和家长们重视。小编总结:家庭教育被应试教育捆绑会有什么不好的影响?孩子失去童年的快乐,没有小孩子应该有的自由,除此之外,小孩与生俱来的一些天赋都被应试教育埋没,棱棱角角也被磨掉。这是应试教育上的弊端,也是 庭教育被应试教育捆绑后的恶果。所以,各位家长,切勿让家庭教育被应试教育捆绑。

本文Hash:bfc1d2462220d8f0888b34d92851c06e6f751eb8

声明:此文由 飞舞九天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