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社交训练

1、建立正确的社交关系目的:为进入小学学会正确的社交关系。方法:在和老师、小朋友的和其它人的交往中,要求孩子做到:1)尊敬老师,爱护小朋友。要问早问好,生活中要用礼貌语言如谢谢您早、请坐、对不起等。离开时说再见。见老师要用称呼×老师,而不直接叫名字,见小朋友可用名字称呼。2)谦让互助。看见别的小朋友想玩的玩具要先克制自己,让别的小朋友先玩,学会谦让。见到小朋友忘带了文具,要主动借给他。让孩子心里常想着别人,就会有更多的朋友和更快乐的群体生活。3)学会分清是非对错。在交往中免不了发生争执或矛盾,矛盾要双方商量解决办法。例如大家都玩足球,因为只有一个,要协商解决的办法。关键的时候要听从老师的意见,多学习别人的优点,多谦让同学。4)要针对孩子的特点进行教育。对喜欢抛头露面的孩子在肯定优点同时要教他学习谦让。胆小怕事的孩子要鼓励他参加更多的活动,使孩子们在交住中都有收获。2、培养文明进餐习惯。目的:在集体生活中,建立文明生活习惯。方法:具体要求是1)坐得端正,让大人先动筷吃。拿到别人夹来的菜要谢谢。2)专心吃饭。吃饭时不说笑,不打闹,细嚼慢咽,保持桌面和衣服整洁。3)正确使用餐具。用自己的碗筷吃自己盘里的菜。“集体”的菜要用公用的勺去取。不能用手抓饭菜。4)懂得谦让。好吃的东西要大家吃不能独占,分水果时给什么要什么,不要自己去挑。5)吃完后再下桌。帮助擦桌子和收拾餐具。要擦嘴和漱口等。3、独立生活能力目的:培养独立生活方法:5岁半以后,家长一定要要求孩子自己穿衣、吃饭、洗脸、沅手、大小便、按时起床和睡觉,尽量让孩子独立料理自己的生活。千万不要包办代替,家长应给孩子提供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五、六岁时,就完全可以自己料理自己的生活了。

儿童社交训练是基石

  培养良好的社会交往习惯。人是在交往中获得社会性的。孩子社会性的欠缺主要是小家庭环境的影响,一方面父母要与孩子做一些具有合作性的游戏对促进孩子的社会性发展是有好处的。另一方面让孩子多与其他小孩子在一起玩(多到有孩子的朋友家玩,入托,多到公园玩等)也是很有帮助。

  重视婴儿的游戏,游戏可以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培养儿童的社会能力,培养儿童良好原感情和意志,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可以缓和减轻心理紧张。父母应该给小孩购买一些玩具,鼓励小孩自己动手做一些游戏,积极支持小孩参与小伙伴的游戏活动。父母也应该挤时间参与小孩的一些游戏活动,以增进对小孩的了解与教育。可将游戏分为感觉游戏(听音乐、铃声,看玩具、图画等),运动游戏(学拉车、滑滑梯、骑小车等),摸仿游戏(摸仿成人动作和活动的游戏)。小伙伴在一起玩耍时,可能发生抢玩具、争吵、打架等,发生这些事时,要弄清小孩之间产生矛盾的原因,教给小孩正确处理矛盾的方法,使婴儿的社会性得到发展。

  培养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对于幼儿形成良好的卫生生活习惯,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和形成良好的个性都有重要的意义。父母应当循序渐进,教会幼儿正确洗脸,洗手,刷牙,剪指甲等,特别是在自理能力方面,如自己吃饭,穿衣裤,大小便自理。也可教会幼儿收拾玩具、抹桌子、拔草、浇花等简单的劳动,这不但可以培养幼儿的劳动兴趣,还能训练幼儿的动手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培养幼儿的自尊心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自己能做的事应要自己做,不要父母做。

  2个月、喝、睡觉;用亲切语调多与宝宝交流;用慈爱目光注视他;在宝宝活动时要抱一抱他。

  3个月;学认爸妈。

  4个月;分辩笑、怒、淡漠等面部表情;照镜子、观看面容;打哇哇;找朋友,让宝宝和小朋友握手;配乐摇摆,学习旋转平衡。

  5个月;自喂饼干;认熟人;在音乐声中练习旋转。

  6个月,爸妈可帮助他;认生人;捉迷藏;点头摇头(表示意思)。

  7-8个月;学"再见"、"欢迎"表示;指鼻子;认识五官;懂得"不"。

  9-10个月;大小便坐盆;穿衣主动配合;会察言观色,懂得笑容等于"认可",怒容等于"责备";玩娃娃;学指挥。

  11-12个月;最初的交友;禁止做不该做的事。

  13-15个月;与别人一起玩;玩益智玩具。

  16-18个月;脱袜;养成按时吃饭、睡觉、晨起洗脸、睡前洗脚等生活习惯。

  19-21个月,自己主动交往。

  22-24个月;教穿脱衣;分清是与非,(如打人不好,脏东西不能动)。

  25-30个月;帮别人一起做事(把玩具、小椅子收好)、学会穿鞋、与同伴合作玩。

  31-36个月;用语言交往(见人问好,走时再见);自己洗手;懂得做事有顺序。

社交训练营

对小孩子来说,总能与小伙伴和睦相处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那么怎样才能够帮助自己的孩子拥有与人交往的能力?怎么样才能使他子现在和将来都能够与其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父母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更多的好朋友,能够与其他人和睦相处,长大后也能够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所以,他们现在已经开始帮助孩子与其他的小伙伴建立良好的关系了--为孩子寻找各

种机会与其他的同龄小朋友在一起玩耍;他们鼓励自己的孩子与别人分享玩具和轮流玩玩具。

但是,很多父母在有些时候并没有真正明白自己应该是个什么样的角色。作为父母,我们经常会认为和别人成为朋友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我们总在心里想,难道孩子们不是在和其他小朋友玩耍的过程中逐渐学会与人交往找到朋友吗?事实是,虽然孩子们能够受其他同伴的影响,经过了一些交往的经验教训从而学到了很多与人相处的技能,但是通过这种方式他们并不是总能学到东西的。相反,父母对他们的儿女倒是可以产生重大的帮助和影响。

在这一点上,父母通过努力,可以帮助自己的孩子成为其他小朋友喜欢和他一起玩的那种类型:

帮助孩子学会自己解决问题,使孩子逐渐变得更加具有洞察力,更加自信和提高与人交往的能力;

不要一发觉孩子很难和其他小朋友相处了就横加干预。

下面的一些建议或许会使父母们成为训练有素的交往教练,能够确实帮助孩子们把握好与其他小朋友的关系。

课程一:发觉交往障碍

4岁的乖乖喜欢和邻居家的几个孩子一起玩。有一天,她的妈妈发现乖乖正在给大家讲她家猫的故事,但是其他的孩子并没有在听,他们玩起了商店的游戏。而乖乖并没有发现小伙伴们根本就没听,她还在讲下去。看到这种情况,她的妈妈因为自己的女儿不能吸引同伴的注意力而感到有些不安。而且,这种现象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了。

还有一对父母也有较为相似的经历:他们3岁半的儿子喜欢做一些滑稽可笑的动作,有时候用手咧开大嘴模仿怪物,有时候拍着胸脯学大猩猩。他自己觉得很有趣,但是其他的同伴却没有笑。即便这样,他还是继续做他认为可笑的动作。

由此可见,以上所提到的两个孩子确实需要学会"读懂"同伴,知道同伴的这些反应说明了什么。孩子们在一起玩耍的时候,相互之间的影响使他们自己能够明白哪些行为是受欢迎的,哪些是不受欢迎的,也能够知道做什么有效果,什么没效果。但是,他们所接受到的信息是模糊的,并不明确,不直接。他们看到的只是没有人注意他,没有人笑或者其他小朋友在怪笑,他们不知道接下来该做什么。

生活中有很多孩子都不能发觉交往中的阻碍,这时候就需要父母的帮助了。我们可以找机会和孩子谈一谈,问问他和小伙伴在一起的时候玩得怎么样,然后告诉孩子你的想法,简单但是要具体。这样才能使孩子更加明白发生的事情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我们还是以上面提到的两个孩子做事例。对于乖乖,等孩子们做完游戏回家了,妈妈就可以问她:"她们喜欢咱们家猫的故事吗?"乖乖可能回答说:"我不知道。"然后,母亲就要继续问:"那么,她们是呆在周围听你的故事吗?"当她回想起不是这样的时候,妈妈就得告诉孩子:"如果你下一次发现小朋友们没有听你讲故事,你就别再讲了。让我们好好想想应该做什么好呢。"然后可以给孩子一些提示和建议。

至于那个爱做滑稽动作的小男孩,他的妈妈可以事后告诉他:"我看见你假装成怪物和大猩猩了。其他小朋友有什么反应吗?"他很可能愣 地看着你,好像不知道妈妈在说什么。这时候,妈妈需要换个能让他明白一点的问法:"那么,他们笑了吗?"这个问题能够使他想起来当时的真实情况是小朋友们不但没有笑,还都走开了。如果继续问他:"如果你下次学大猩猩走路的时候看到大家并不喜欢这个游戏,你想想该怎么办呢?"他很可能告诉妈妈他就停止这样做了。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鼓励孩子们去注意其他小朋友的反应,使孩子们能够了解其他人什么样的行为说明了他的言行没有引起注意,而且也不会产生任何效果。等下次再出现类似情况的时候,父母的先前的建议就会产生巨大的作用了。因为到了那个时候,孩子知道该怎么做了。

课程二:学会换位思考

6岁的聪聪喜欢和几个小朋友一起踢球。有一天,其中一个小朋友指责他说:"你踢得太臭了。不带你玩了。"聪聪噘着嘴走了。碰到邻居家亮亮的时候,他很是羞愧地告诉亮亮:"我踢球踢得不好,他们不和我玩了。"亮亮并没有去想聪聪的感受是什么,反而带有几分得意地说:"我踢的好,他们愿意和我玩。"站在一旁的亮亮爸爸赶紧告诉他的儿子这样说不好。

像亮亮的爸爸一样,大多数父母都不喜欢看到他们的孩子一言一行伤害到别人,或者从来不考虑别人的感受。但是亮亮爸爸批评他的这句话不仅不能使聪聪高兴起来,而且对亮亮也起不到任何教育的作用。

如果父母仔细观察,将会发现那些被小伙伴喜欢的孩子往往是考虑别人感受的孩子。这些孩子看上去天生憨厚。其实,孩子们重视他人感受的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父母的帮助下学来的。但是,父母对孩子这方面的教育不能操之过急。生活中,当父母看到孩子们老是学不会系鞋带和数数的时候,父母肯定不会生气,因为他们知道孩子们需要手把手地教,需要多次实践才能学会。同样,孩子们也需要时间在父母的教导下慢慢学会换位思考。

孩子们天生的特性是通过自己的想法和经历体验去看待世界,这是正常的也是健康的。因此,父母可以利用孩子的这种特性,让孩子想象一下,如果他处在这样一个处境,就是当自己因为做得不好而大受打击的时候,其他小朋友却在夸耀他的杰出成绩,那么自己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孩子的反应很可能是在认真思考。然后父母可以进一步告诉孩子受打击的人是非常需要别人的鼓励的,问问孩子下次遇到别的小朋友伤心的时候他应该怎么说。有了几次实践后,孩子就能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想问题了。

课程三:改正不好行为

如果你6岁的儿子今天回家以后看上去明显不安和心烦,你就要问问他发生了什么事情使他心神不宁的。结果孩子把整个故事告诉了你:室外活动的时候,他们班有几个小朋友恶作剧,把一个同学的眼镜抢过来还扔得远远的。虽然你的孩子没有参与,但是他会告诉你他看到了整个事情的发生,而且还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笑了。

听完这个故事,你首先要做的就是明确说明你的观点:抢小朋友眼镜的行为是不对的,其他人看笑话的行为也不好。然后告诉你的孩子:"我们不能有一些伤害别人的行为,我们也不能嘲笑别人,因为这同样使他们很不开心。"你当时所说的这些话对孩子来说真是太重要了。因为一旦父母对孩子的一些不好言行不表态,孩子就认为他这样做是对的了。因此,父母观点明确对于孩子至关重要。这样,父母才能使孩子明白如果下次遇到同样这种情况他们该如何去做。

课程四:学会解决问题

孩子们选择某些朋友一起玩是因为这比和其他人一起玩更有乐趣。但是随之而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总和这些 友一起玩,时间长了相互之间发生冲突的机会难免就会比较多。学会解决问题成了孩子们面临的一个最大课题,它是孩子们必须掌握的一个重要社交技能。

为了消除相互之间的争执,孩子们就必须要了解其他小朋友的意愿是什么。只想满足自己的愿望是行不通的了。在生活当中,通过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教诲和指导,孩子们往往能学会使这两者达到平衡。

假如有一天你4岁的孩子从幼儿园回家以后对你说:"我不和亮亮玩了,他让我当坏蛋,他自己当好人。"听到这些话,你所应该做的不是去帮助孩子分析亮亮今天为什么会这样做,也不能立刻赞成孩子以后不和亮亮玩了。相反,你应该仔细地听孩子把整个来龙去脉讲清楚,再问问孩子详细的情况:"你今天想玩什么游戏了?亮亮说什么了?然后你又做什么了?……"向孩子提出这些问题的目的不是为了弄明白亮亮是不是真的乱指挥人了,而是为了让孩子通过一些简单具体的方式能够学会解决纠纷。所以,还要问问孩子下次遇到同样的情况他自己想怎么样去做。最后,就如何与小朋友和平相处的问题,你要告诉孩子一些你的想法和建议。

课程五:自己选择朋友

像成年人一样,在相处的人群当中小孩子也有自己的选择和喜好。出于某个原因,你的孩子可能决定他不再和某个小伙伴交朋友了。如果他真的这样做了,你就要让孩子明白你认为他可以选择朋友。然后,想方设法让孩子告诉你为什么他不想再和这个小伙伴是朋友了,再问问他开始是怎么和这个小伙伴成为朋友的。你的孩子很可能告诉你说:"我问他能不能玩完这个游戏就玩我喜欢的那个游戏,可他总是让我听他的"或者说:"他老笑我,我就生气了。"听完这些,你的回答应该是允许他这样做,不要强迫他和谁做朋友,并且相信他已经努力过了,等待他们自己和好。

孩子们的特点是他们虽然这样坚定地说,但是并不会真地永久断绝来往和相处。也许过了一个月,或者一个星期,甚至一天以后,他把什么都忘了。还可能不出一个月,他们相处得更好了呢。总而言之,当孩子意识到他有权利去选择,也可以按他自己的愿望去做的时候,他就不会感到不安和担忧了,反而更加自信,能够更好地自我控制了。另外,孩子们也能够深深懂得要付出什么样的努力和代价才能和别人成为好朋友。

本文Hash:10e6934824b7fec7e571a5776f14380ec095a4c2

声明:此文由 区块大康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