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早教更重要的是孩子美丽的心灵

让孩子保持心灵的美好,比任何早教成果都重要。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上,我和2岁的女儿莉萨沿着街道步行回家。这时,两位年长的妇女在我们面前站住了。她们微笑着看着莉萨:“你知道你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小女孩吗?”莉萨叹了一口气,把手背到身后:“是的,我知道!”我对莉萨的自负感到不好意思,就向两位女士道歉,然后我们继续步行回家。回到家,我柔声对莉萨说:“那两位女士在说你的外表很美丽。你的确很美丽,那是上帝赋予你的。但是一个人的心灵也需要美丽。”莉萨不能理解我所说的话,只是看着我,于是我继续说下去,“你想知道什么是心灵美吗?”她严肃地点了点头。“亲爱的,孝顺父母,做你兄弟的好姐妹,和那些与你在一起玩耍的孩子成为好朋友。你必须关心其他人,亲爱的。你必须把你的玩具与你的玩伴共享。当有人遇到麻烦或是受到伤害的时候,你应该冲孔网般的关心他,对他付出爱心。当你做这些事情的时候,你的心灵就是美丽的。你明白吗?”“是的,妈妈,我明白了。”她回答。我拥抱她,告诉她,我爱她,而且我不希望她忘记我刚才说的话,因为这个问题我们今后不会再谈论了。大约两年后,我们搬到了乡下,在那里,我们把莉萨送进了幼儿园。在莉萨的班上,有个名叫吉娜的小女孩,她母亲已经去世,她父亲和一个精力充沛、热情和善的女人再婚了。她和吉娜之间显然能够建立起那种美好、亲密的母女之情。一天,莉萨问我吉娜是否能够过来玩一个下午,于是就和她的继母商量了一下,决定在第二天放学时把吉娜和莉萨一起接到我家来。第二天,当我们正要离开停车场的时候,吉娜说:“我们能去看看我妈妈吗?”我知道她的继母正在上班,于是高兴地说:“当然,你知道该怎么走吗?”吉娜说她知道,然后,就由她指点路径,向通往公墓的砾石路驶去。我的第一个反应是,如果吉娜的继母知道这件事会怎么想。但是,很显然,去她母亲的墓地对她来说非常重要。这是她必须要做的事情—如果我拒绝她,会给她一种错觉,以为她不应该到那儿去。我问她:“吉娜,你知道你母亲的墓地在哪儿吗?”“我知道。”她回答。我在她指定的地方停下车,在一块墓碑上找到了她母亲的名字。两个小女孩在墓碑的一侧坐下来,我则坐在另一侧,吉娜开始说自她母亲去世后家里发生的事情。她说了很长时间,而在她述说的过程中,莉萨则一直在哭泣,她用胳膊搂着轧花网吉娜,轻轻地拍着她,一遍又一遍地轻声说,“噢,吉娜,我很遗憾。我对你母亲的死感到很遗憾。”终于,吉娜看着我说:“你知道,我非常爱我的妈妈,我也爱我的新妈妈。”我知道,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她才要到这儿来。我微笑着安慰她:“你知道,吉娜,这正是爱之所以美好的地方。你不必把它从一个人身上拿走再去给另一个人。一个人能够付出的爱很多。它就像一根长长的橡皮筋,能够延伸包围你所关心的每一个人。”我继续说,“你同时爱你的两位母亲是一件非常美好并且正确的事情。我相信你妈妈会很高兴你有一位新妈妈来爱你,照顾你和你的姐妹们。”她微笑一下,对我的反应显然感到很满意。我们一起静静地坐了一会儿,然后回家了。两个小女孩吃过午饭后玩得很开心,一直玩到吉娜的继母来接她回家。我没有说太多的细节,只是简要地把下午发生的事情和我之所以那样处理的原因告诉了吉娜的继母。令我颇感欣慰的是,她显得非常理解和感激。她们离开后,我把莉萨抱起来,坐到椅子上,亲吻着她 脸颊:“莉萨,我为你感到骄傲。今天下午,你能够这么理解吉娜,这么关心她,为她的悲伤而悲伤,而且还中了轧花网,我知道这一点对她来说非常重要。”莉萨真诚地注视着我的眼睛说:“妈妈,我的心灵美吗?”我肯定地点了点头,把她紧紧地抱在怀里。那一刻,我觉得,自己抱着的是天使的整个世界。(实习编辑:朱清银)

早期教育孩子的思维比知识更重要!

早期教育,思维比知识更重要!

1994年,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中国、香港等九个国家和地区参加的“未来家庭娱乐产品概念设计大赛”,中国共有20所学校1300多名选手参赛、真可谓阵容强大,气势磅礴。然而,比赛结果却令人寒心,两个组的冠军、亚军、季军中国孩子连边也没沾上,最后只获得一个带有鼓励性质的纪念奖。在人家闪耀着想象大胆、构思独特的作品面前,中国孩子的作品显得那样苍白,缺乏独创性,这怎能不令中国的家长们感到震惊!

世人周知,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智慧的民族,中国孩子智商高,在各类知识性考试中往往是出类拔萃的,但中国孩子的思考力和创造力为什么不如人家呢?

“教育就是叫人去思维”

教育教人以知识,是因为再没有别的东西可教。但知识并不能代替思维,如同思维不能代替知识一样。在大多数实际生活中,知识从来就是不完全的(因为我们处理的事情往往涉及将来),所以我们需要思维。

创造力也是一种思维能力,它并不是漫无边际、天马行空式的创意,而是能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新事物、帮助人适应环境的能力。

但相对来说,并不是比较聪明的人,就一定有较高的创造力。事实上,历史上有很多有成就的人,本身智商不一定很高,书也不一定读得呱呱叫,但因为他们点子多、心思巧,遇到问题决不放弃,所以成就反而比一般人高出许多。

知识与思维有密切的联系,但决不是同一个东西。有些孩子非常善于思考,很有创造力,但在校的考试成绩可能很一般;有些孩子的考试成绩非常好,但不善于独立思考,没有创造力,所谓“高分低能”就是指这类学生。

因此,孩子读书、学习,有着双重的目的:一是掌握知识,一是发展思维技能。大多数父母和教师往往注意前者而忽略后者。但教授一门知识课的更为重要的意义恰恰是为了使孩子的思维技能得到发展。“教育就是叫人去思维”,这句话很有道理。所以,家长在培养孩子的思维力方面应注意一些方法:

一、要善于对孩子发问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发问对于培养孩子是很重要的。要想激发孩子的潜能及创造力,父母必须掌握向孩子发问的形式和技巧。要善用发问的技巧,也学会听孩子发问。因为这既有助于增进亲子关系,更可激发孩子的思考能力,同时可培养其表达能力。

发问时,不要只问对或错的封闭式问题,最好依据孩子的能力,问一些没有惟一答案的开放性问题,如:茶杯有些什么用途?多少加多少等于10?等等。

台湾学者陈龙安总结出发问技巧的“十字诀”。这“十字诀”是:假、例、比、替、除、可、想、组、六、类。

“假”:就是以“假如……”的方式和孩子玩问答游戏;

“例”:即是多举例;

“比”:比较东西和东西间的异同;

“替”:让孩子多想些有什么是可以替代的;

“除”:用这样的公式启发,除了……还有什么;

“可”:可能会怎么样。

“想”:让孩子想象各种情况;

“组”:把不同的东西组合在一起会如何。

“六”:就是“六何”检讨策略,即为何、何人、何时、何事、何处、如何。举例来说,孩子要去郊游,就可和孩子讨论请谁一起去?何时去?为何要去?到哪里去?带什么去?问题愈多元化,孩子所受到的思考刺激愈多;

“类”:是多和孩子类推各种可能。

二、为孩子创造“想问”的情境

孩子积极思考,主动提出问题、这对孩子思维的发展极其重要。或许有些父 母会问,如何才能让孩子想问、会问?要让孩子想问题并提出问题,一个重要的做法、是安排一个情境,以激发孩子想问的兴趣。所谓安排“情境”,有某些技巧可依循。

首先,让孩子感到好奇。如故事说一半、让孩子好奇地想问结果;玩猜谜游戏,给一些暗示,等等……;然后引导孩子如何问得清楚,而且能有礼貌地问。

其次,鼓励孩子积极思考,主动提出问题。在孩子的天性中,有一种求知的欲望、他们心中原本有着无数个“为什么”,想了解这个奇妙世界的本来面目。是成人习以为常的姿态和不以为然的态度,逐渐扼杀了孩子的这种求知冲动。

因此,父母如果能够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鼓励孩子积极思考,对孩子的提问努力表现出自己的兴趣,与孩子一起去思考,去寻求未知的答案,孩子提出问题的欲望就会不断增强。

三、训练孩子的发散思维

我们经常碰到以下两类问题:

一类问题,就像课本上的习题--提出的问题很明确,要求我们运用已经学过的某些知识,针对问题“聚会思维”;而这个问题的正确答案往往是惟一的,这就像我们回答“1十1”只能等于2,等于别的就意味着错误。

另一类问题,就是可能有多种答案的问题--有时问题在开始时并不十分明确。其实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大量问题都是属于这种类型。解决这类问题,除了要努力明确问题外,还要打破平时习惯想法的束缚,将自己的思想从不同途径、不同角度扩散开去考虑问题,这叫“发散思维”;而这个问题的答案,往往是很多个创造性的设想,并且不能绝对他说哪个设想最好,只能根据实际的情况,评定某个设想更为合适。

比如“回形针有什么用?”这样一个问题,有兴趣的话,您可以先考考自己的小孩。

发散性思维要求一题多解,供参考的答案有:

回形针除了可以用来“别住纸张”外,还可以有以下的用途:

可以让回形针利用衬衣口袋,别住“服务员”或“小队长”等标志;

可以用它代替发夹,夹住散乱的头发;也可代替领带夹子;

假如有很多回形针的话,可以把它们联结起来,成为链条;

可以把回形针的一头拉开,代替牙签,剔除牙缝中的食物残渣(当然最好不要这么做);

同样可用它剔除地板、桌子缓和指甲缝的脏东西等等;

必要时,可以把整个回形拉直,当作鞋带使用--把它穿过鞋带孔扭结起来;

把回形针缝在窗帘布上端,代替窗帘圈;可将它别在纸模型飞机的头部,做重锤用;将许多回形针串联起来,还能做项链,等等。

早教最重要的是让孩子喜爱

孩子出生后前七年的经历和体验,对其一生有着深远影响。然而,目前不少的中国父母在面对孩子早期教育问题时,依然存在许多误区。即便是在选择专业的早教机构时,也不知道该如何比较选择。近日,晨报记者对美吉姆(中国)副总经理王琰进行了专访,帮助家长解读儿童早期素质教育和科学早教的重要性,以及家长正确选择早教机构对孩子未来发展的影响。

走出误区

需要科学对待早教

时下,年轻家长们越来越关注儿童的早教问题。但是,目前中国的父母在早教问题上依然存在着很多误区。如:对孩子的教育更偏重于认知层面,希望孩子早早学到更多知识,掌握更多技能。美吉姆(中国)副总经理王琰认为,相对于孩子的认知层面,家长及早教机构都更应该注重的是提升儿童的整体素质,促进潜能开发,包括身体运动能力、情感能力、语言沟通能力及社交能力等的发展,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让孩子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应对未来社会的挑战。

现在,许多教育机构打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的口号,这几乎绑架了本已焦虑十足的家长,纷纷将自己的孩子送入了教育机构,认为这样就可以完成对孩子的教育。王琰认为,家庭教育的地位是学校教育不可替代的,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人的进步和影响是终身难忘的,而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尤为重要,可以影响孩子的一生。孩子的教育工作应该是由第三方教育机构和家长共同完成的,二者缺一不可。孩子的学习能力在12岁之后才能和成人基本一致,实现独立自主的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因此从完整意义上讲,孩子的早期教育应该从出生开始,一直到12岁。在此阶段,如果能够给予孩子丰富的体验和刺激,给予家长科学的育儿知识,不仅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健康快乐成长,也会让家长在育儿之路上更加得心应手。

为此,美吉姆利用自己的资源,向广大的父母提供了育儿交流的平台。不仅专门开设了“父母学堂”全国大型公益讲座,还特别安排将孩子在3岁半以前的所有课程都和父母一起上,这样父母就可以轻松学会一些能够帮助孩子成长的游戏,便于在家里更高效地教育孩子。

三大课程

助力孩子美好人生

作为早教机构,其最核心的竞争力在于是否拥有完善的课程体系,而这个课程体系是否适龄、是否符合孩子在不同阶段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决定其能否为客户创造真实的价值。美吉姆始终坚信,只有不断完善和发展课程体系,为客户创造真实价值,帮助提升儿童整体素质,才会赢得家长和小朋友的认可和信赖。

本文Hash:99d200ffa19717a6116abd9f512156361469b091

声明:此文由 lea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