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输教育会抑制孩子创造力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很多家长经常把自己的经验和好恶灌输给孩子,不希望孩子走弯路、摔跟头。有人认为,在当前竞争激烈的社会,这样的教育必不可少;也有人说,这会抑制孩子的创造力。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2720人进行的调查显示,59.4%的人认为家长过多灌输经验和好恶,会抑制孩子的创造力。另有20.1%的人对此持相反态度,其余20.5%的人觉得“不好说”。

受访者中,68.9%的人是家长;“80后”占36.9%,“70后”占37.6%,“60后”占16.6%。

76.2%的人认为,父母灌输经验,缘自不想让孩子走弯路

为什么有些父母将自己的经验与好恶大量灌输给孩子?调查中,76.2%的人首选“不想让孩子走弯路”,68.6%的人认为原因是“希望帮助孩子成长”,51.8%的人选择“社会竞争激烈,父母为提高孩子的能力饥不择食”,还有27.7%的人认为一些家长“不懂孩子成长规律”。

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林格,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上一代把自己的人生经验传输给下一代,是人类的本能惯性。也许很多家长传递的经验本身是正确的,但由于对教育的本质缺乏正确认识和把握,传输的方法不科学。比如,严厉管教,在普通家庭很常见,却很有可能损伤孩子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发展。

“家长的管教应根据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有所不同。”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教师史晓云认为,孩子在儿童期时,家长应在价值观、道德感等大是大非问题上严格教育,在其他方面则应给孩子创造宽松环境。

有时,孩子可能拆坏家里的小电器,其实这是孩子在学知识,学技巧。家长应给予充分包容和鼓励。孩子到了青春期,家长就需要与孩子寻找共同语言,“比较有效的方法是平等交流,提建议,供孩子参考。除了吸毒等严重问题之外,家长要允许孩子犯错误,比如选择大学专业,结交异性朋友等。”

史晓云认为,如果家长单纯教育孩子“要听话”,以分数判断孩子是否优秀,反而会毁掉孩子的创造力。给孩子正确的引导,参与孩子的创造,鼓励孩子不迷信权威,才能真正培养出独立意识和创造力。

本次调查中,46.8%的人认为,家庭教育对孩子创造力的发展最重要。接下来依次为:学校(24.1%)、社会(14.8%)、孩子内在特质(14.2%)等。

林格认为,相对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而言,家庭教育更重要的是“培根”――就像养树要养根,根养好了,再交给学校和社会。“培根教育”应当是培养良好习惯、强大内心和如何做人的教育。

培养创造力的问题,林格认为应当上升到国策层面。创造力培养应成为国家的一种教育意志,甚至是教育运行机制,而不应一味归责于家庭教育。

“培养创造力的出路在于美育。”林格说,引导孩子广泛地体验自然和社会,是他们“自我发现”的基本途径,也是丰富情感、完善品质,激发内在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不二法门。

仅有38.5%的人认为父母对自己的教育是成功的

“我觉得父母的教育方式非常失败,他们特别喜欢控制我。”家住北京市回龙观社区的刘宇

规则会抑制孩子创造力吗?

孩子离开家进入幼儿园,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适应后,孩子们的情绪逐渐稳定,慢慢步入了幼儿园学习和生活的正轨。家长朋友们的心态也逐渐放松下来,原先对孩子适应新环境的担忧和焦虑情绪逐渐平复。当父母看到自己的孩子规矩地坐在人群中时,他们心中欣喜之余又升起了一丝新的担忧。交流中,不少家长会对幼儿园的各种形形色色的规则和要求颇有微辞,认为孩子太小,这么多规矩和限制会对孩子的个性有所影响,不利于孩子创造性的培养。有这些担忧的主要是那些平时喜欢学习,对孩子的发展和前途比较关注的家长,也是那些对学校寄予厚望的家长。

家庭和幼儿园对孩子来说区别是,在家庭中倾向于一家人都会以孩子为中心,孩子的利益和兴趣高于一切,这在独生子女的家庭更是明显;而幼儿园虽也强调以满足每一个孩子的个性需要,但是这种满足是在不牺牲更多孩子集体生活和集体利益为基础的。所以,幼儿园比家庭中多了很多为了顺利进行集体生活而制定的规则,这些规则从吃喝拉撒到坐立行走,事无巨细均有规则。

是不是幼儿园的这些规则一定会以牺牲孩子的创造性为代价呢?其实不然,不少家长在这个问题的认识上可能存在着一些误区,或者说对遵守规则和创造性培养之间的关系认识上存在些许偏差。

当前家庭中普遍存在的育儿问题常常都是围绕着规则展开的,要么是规则感不足,孩子以自我为中心,无视其他人和集体的存在;要么就是畏畏缩缩,谨小慎微,毫无个性可言。孩子走出家门进入教育组织标志着孩子进入了新的人生阶段,社会也开始向孩子打开了一扇色彩斑斓的大门。孩子需要理解和掌握周遭环境的变化,并按照所理解的界限来采取行动。如果孩子能在日常生活中养成懂规则、守纪律的行为方式,这将会使孩子避免很多危险,从而使孩子更加安全;也能使孩子在集体生活中得到更多人的肯定和欢迎,使孩子在人群中更加自信,这份自信是孩子良好社会关系的起点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这么说,不是让父母和老师严格地管束孩子,让孩子做什么事情都要对成人察言观色。正好相反,父母和老师应该在规则的范围内给孩子足够的自由时间和空间。比方说,在马路上要求孩子靠边走,但是孩子是走道牙还是蹦跳着走,那就是他的自由和需要了,如果父母喋喋不休地希望孩子按照你认同的方式行走,孩子可能就会故意逆反,直至破坏规则。这一点幼儿园的老师就做的比较好,如要求孩子独立吃饭时,至于用左手还是右手、先吃菜还是饭等等都可以让孩子按照自己的需要去行动。

规则是个性和创造性的基石,孩子只有在明确的规则范围内才会表现得更加积极、主动和富有创造性。所谓,懂规则方能展个性。

过于管教会不会泯灭孩子创造力?

现代很多人都提倡解放孩子的个性,让孩子自由发展,这样才能让孩子更有创造力。这种观点是不是正确的呢?看看下面真实案例你就明晓了。前几天,和一个朋友就家教问题进行了一次长聊。这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母亲,自己在事业上颇有建树,这几年半退隐把心思都放在女儿身上。她的女儿不但在兴趣方面发展得很棒,在学业方面也特别优异。关键是这孩子有思想、有主见、不沉闷。和她的交流,让我体会到,家长的素质决定孩子的素质,家长的态度决定了孩子的态度。在对孩子的强制管教方面,她帮我解开了我很久以来的疑虑,坚定了我的一些认识和方法。现在很多新生代的家长都很重视孩子的个性和天性发展,希望给孩子一个宽松民主的环境,给孩子更多的自由和选择。这些理论看起来值得称道,但在具体实施时,却往往成为放任孩子的借口。她对女儿说,你在初中之前,大事都必须听妈妈的,因为你还没有足够的经历和经验来决定你怎么做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更有利,妈妈比你站得高,看得远,经验比你更丰富,你还没有判断分析能力的时候,需要我来替你做决断,你照着妈妈的计划去做就是了。她对女儿的管教是具体深入和相当严格的,比如女儿什么时间该干什么事是有时间表的,不能太随意。她很强调效率,干事的时候对效率要求很高,玩的时候则放手让孩子痛快地玩。她认为,服从管教与自我完善、充分想象、积极创造之间,不是矛盾的,而是相辅相成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正确的引导和管教,孩子表现出来更多的是没耐心,野性和没教养,失态失礼,这些都不叫个性,更与创造力无关。创造力是要用具体的作品来体现的,不是嘴巴会说就叫有创造力,不是你狡猾一点、机灵一点、善于为自己争取利益就叫有创造力,那些是小智而非大智慧。

本文Hash:3c492e7782f4ab4d1539bfa5b730818c48f6af35

声明:此文由 lea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