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切忌“司马迁情结”

[导读]在广州市妇联举行的“家庭教育专家座谈会”上,与会专家就现代家庭教育所面临的误区和问题进行了探讨,专家痛斥“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论调。

误区1:大部分都不是“泰山”

“现在,许多家长教育子女都有一种‘司马迁情结’,那就是‘人固有一死,或重如泰山,或轻如鸿毛’。”南华工商学院院长、广州市家庭教育研究促进会副会长易江指出,大多数家长都不惜一切努力欲将自己的孩子培养成“泰山”。“可是,我们大部分人都不属于这两种类型,80%的孩子是介于这两种类型之间,追求将每个孩子都培养成‘泰山’是不切实际的。”

误区2:“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现在,很多家长都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广州市明人教育负责人大山说,这听起来似乎是很有道理,可是,事实上是错误的。“教育真正应该让孩子明白的是,不怕输,才会赢。”

与会的另一位专家也表示,“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说词害死人。“这都是各种培训机构的广告语。”她说,这种说词不知害了多少孩子,让多少孩子失去了童年的快乐,让孩子陷入痛苦的深渊。

误区3:成功是教育孩子目标

“现在很多家长认为,孩子的成功才是家庭教育的最高目标。”广州市109中学校长张仲庆不无忧心地说,他们的目标是将孩子培养成一个成功的人,而不是一个幸福的人。

提醒1:家长别干涉小孩子的“社会模拟”体验

“现在的独生子女不像在以前的多子女家庭,在幼年时即有了由兄弟姐妹组成的模拟社会,可以得到一种社会模拟体验。”易江提醒家长,“绝对不能干涉小孩子进行这种‘社会模拟’。”

他说,0~6岁的孩子,需要有3个以上年龄相仿的朋友保持6个月以上的“社会模拟”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可能会经历合作、闹矛盾、吵架、嫉妒,甚至打架。

提醒2:孩子5岁前不要进行定性的知识引导

“家长要放飞孩子的梦想,绝对不要对其进行束缚。”易江强调,孩子5岁前不要进行定性的知识引导。他说,他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用回形针折成一个英语的“and”,让孩子们说那是什么。结果发现,提早认识这个英语单词的孩子,只有一种答案,就是“and”,而没有经过这种知识性的训练的孩子至少说出了18种非常具有想象力的东西。

提醒3:家长要学会陪伴孩子

“对中国的父母而言,家庭教育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大山认为,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很多父母不知道有智慧的爱。

他认为,家庭教育的真相就是“关系”两个字。他认为,影响孩子学习的关键是“五大关系”,就是孩子跟父母、老师、同学、学科、自我的关系,任何一个关系出问题,孩子的学习都会受到影响。家长就是要引导孩子处理好这“五大关系”。

可是,太多的中国家长以忙为借口忽略了对孩子的陪伴。

广州大学社科部党总支书记、广州市家庭教育研究促进会副会长刘树谦也认为,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学会陪伴孩子,要善于与孩子沟通。

谁说“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输在起跑线上”是所有家长最担心的事情。在早教专家面向家长们侃侃而谈的课堂上,在街头发放的各种培训班的宣传页上,在电视、广播里专门给孩子们“健脑”、“增智”的保健品广告中,所有的轰炸性信息都在宣扬这样的理念:如果不在0到6岁时抓紧时间开发智力,如果不在上学之前就初步掌握心算和外语,如果不用古典音乐天天抚摩孩子的耳朵,孩子就不能成为聪明快乐、大有前途 “花骨朵”。“专家”们甚至试图让人们相信:如果“胎教”工作没做好,这个孩子在娘胎里就已经被淘汰出局了。

“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忽悠了谁?

“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到底忽悠了谁?虽然教育部并没有明显针对的对象,实际上却是在暗示家长们的不理智。“在我看来人生是长跑,起步早晚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一生发展”,王副司长的此番话固然是肺腑之言,但同时我也相信,大多数父母看着自己的孩子承受着如此之大的压力也是于心不忍,所以“忽悠”之说虽然道出了父母们和教育的痛处,却起不到止痛的效果。

起跑线输了孩子照样能赢

输在起跑线上,不等于输。正如一位成功人士说过,哪怕你是一只蜗牛,只要能够爬到山顶,和雄鹰所看到的景色是一样的。虽然,你有可能“输”在了起跑线上,但在未来的生命征程和人生磨砺中,如能找到属于你自己的现实和梦想、精神和追求的最佳匹配,才是最重要的。

为什么说家庭教育切忌“司马迁情结”

[导读]在广州市妇联举行的“家庭教育专家座谈会”上,与会专家就现代家庭教育所面临的误区和问题进行了探讨,专家痛斥“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论调。

误区1:大部分都不是“泰山”

“现在,许多家长教育子女都有一种‘司马迁情结’,那就是‘人固有一死,或重如泰山,或轻如鸿毛’。”南华工商学院院长、广州市家庭教育研究促进会副会长易江指出,大多数家长都不惜一切努力欲将自己的孩子培养成“泰山”。“可是,我们大部分人都不属于这两种类型,80%的孩子是介于这两种类型之间,追求将每个孩子都培养成‘泰山’是不切实际的。”

误区2:“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现在,很多家长都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广州市明人教育负责人大山说,这听起来似乎是很有道理,可是,事实上是错误的。“教育真正应该让孩子明白的是,不怕输,才会赢。”

与会的另一位专家也表示,“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说词害死人。“这都是各种培训机构的广告语。”她说,这种说词不知害了多少孩子,让多少孩子失去了童年的快乐,让孩子陷入痛苦的深渊。

误区3:成功是教育孩子目标

“现在很多家长认为,孩子的成功才是家庭教育的最高目标。”广州市109中学校长张仲庆不无忧心地说,他们的目标是将孩子培养成一个成功的人,而不是一个幸福的人。

提醒1:家长别干涉小孩子的“社会模拟”体验

“现在的独生子女不像在以前的多子女家庭,在幼年时即有了由兄弟姐妹组成的模拟社会,可以得到一种社会模拟体验。”易江提醒家长,“绝对不能干涉小孩子进行这种‘社会模拟’。”

他说,0~6岁的孩子,需要有3个以上年龄相仿的朋友保持6个月以上的“社会模拟”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可能会经历合作、闹矛盾、吵架、嫉妒,甚至打架。

提醒2:孩子5岁前不要进行定性的知识引导

“家长要放飞孩子的梦想,绝对不要对其进行束缚。”易江强调,孩子5岁前不要进行定性的知识引导。他说,他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用回形针折成一个英语的“and”,让孩子们说那是什么。结果发现,提早认识这个英语单词的孩子,只有一种答案,就是“and”,而没有经过这种知识性的训练的孩子至少说出了18种非常具有想象力的东西。

提醒3:家长要学会陪伴孩子

“对中国的父母而言,家庭教育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大山认为,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很多父母不知道有智慧的爱。

他认为,家庭教育的真相就是“关系”两个字。他认为,影响孩子学习的关键是“五大关系”,就是孩子跟父母、老师、同学、学科、自我的关系,任何一个关系出问题,孩子的学习都会受到影响。家长就是要引导孩子处理好这“五大关系”。

可是,太多的中国家长以忙为借口忽略了对孩子的陪伴。

广州大学社科部党总支书记、广州市家庭教育研究促进会副会长刘树谦也认为,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学会陪伴孩子,要善于与孩子沟通。

谁说“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输在起跑线上”是所有家长最担心的事情。在早教专家面向家长们侃侃而谈的课堂上,在街头发放的各种培训班的宣传页上,在电视、广播里专门给孩子们“健脑”、“增智”的保健品广告中,所有的轰炸性信息都在宣扬这样的理念:如果不在0到6岁时抓紧时间开发智力,如果不在上学之前就初步掌握心算和外语,如果不用古典音乐天天抚摩孩子的耳朵,孩子就不能成为聪明快乐、大有前 的“花骨朵”。“专家”们甚至试图让人们相信:如果“胎教”工作没做好,这个孩子在娘胎里就已经被淘汰出局了。

“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忽悠了谁?

“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到底忽悠了谁?虽然教育部并没有明显针对的对象,实际上却是在暗示家长们的不理智。“在我看来人生是长跑,起步早晚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一生发展”,王副司长的此番话固然是肺腑之言,但同时我也相信,大多数父母看着自己的孩子承受着如此之大的压力也是于心不忍,所以“忽悠”之说虽然道出了父母们和教育的痛处,却起不到止痛的效果。

起跑线输了孩子照样能赢

输在起跑线上,不等于输。正如一位成功人士说过,哪怕你是一只蜗牛,只要能够爬到山顶,和雄鹰所看到的景色是一样的。虽然,你有可能“输”在了起跑线上,但在未来的生命征程和人生磨砺中,如能找到属于你自己的现实和梦想、精神和追求的最佳匹配,才是最重要的。

家庭教育切忌“拔苗助长”

  “小以成小,大以成大”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到一些父母说着这样的话:“你要不好好学习,将来就只能当一辈子工人!”“你看到那扫大街的了吗?他就是因为当初没有好好读书才会成为今天这样的!”……也许很多父母都觉得,这些都是现代家教中司空见惯的对话了!可是,当父母们了解了老舍先生教育子女的故事后,或许就会有新的思考了。

  一次,老舍在给夫人胡潔青的一封信中曾这样写道:“我想,他们不必非入大学不可。我愿自己的儿女能以血汗挣饭吃,一个诚实的车夫或工人一定强于一个贪官污吏,你说是不是?”

  对比老舍的教育观念,我们发现老舍先生也是“望子成龙”的,不过他希望自己的孩子们能成为一个能够有益于社会的“龙”,而今天更多的父母却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八面威风”的“龙”。

  天下没有不望子成龙的父母,父母寄厚望于孩子也是无可厚非的。但在现实生活中,有些父母就是不顾自家孩子的天赋、资质和心理承受能力,只顾“揠苗助长”,硬要“赶鸭子上架”,哪怕孩子已经竭尽全力有了一点儿进步,也不能令他们满意,有的父母甚至还会动辄斥之。长此以往,孩子得不到任何鼓励性的反馈,也体验不到由努力而带来的成功的喜悦,从而也就丧失了对成功的追求和信心。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潜质,父母给予孩子的期望应该因人而异,量力而行,并应该充分考虑到自己孩子的身心特点和自身条件。别忘了古人的一句话:“小以成小,大以成大。”对孩子因材施教才是最重要的。

  “落花有意,流水无情”

  现在,不少父母对如何培养孩子成才都有一定的硬性“指向”,如:要求孩子参加各种辅导班、夏令营,必须精通琴棋书画等等。孩子每日奔波于各种学习班,身心疲惫,更无暇玩耍。父母们这种把内容丰富的家庭教育错误地等同于文化知识学习的做法,只会增加孩子的心理压力,造成孩子心理的畸形发展,严重的则会扼杀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泯灭了孩子原有的创造性火花。

  现任中国外交部长李肇星的夫人秦小梅女士曾经说过这样的一件事:她的儿子李禾禾在上学前班前,曾经学过一年的绘画,没想到禾禾在学前班画的毛笔画《小蝌蚪找妈妈》竟得了少年儿童绘画比赛二等奖,于是夫妻俩在高兴之余便肯定地认为禾禾一定会在绘画上有所发展。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禾禾的心思并不在绘画上,于是夫妻俩也就没再勉强他学画画了。没料到的是,禾禾上小学三年级时突然喜欢上了数学,自己还报了奥林匹克数学班,每个星期天不用父母督促,禾禾自己就会从东城骑着自行车去西城的奥校上课,风雨无阻。后来李禾禾的数学成绩特别的好,直到他凭借自己的努力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北京四中。

  应该说李肇星夫妇这种对孩子看似是“放任自流”的做法是对的。父母设定的“指标”不一定是孩子想要努力的方向,随着孩子自我世界的逐步发展与完善,他往往会主动寻找自己的兴趣、意愿。对此父母应该审时度势,尊重孩子的意愿,给他们提供相应的条件,帮助其成才。在现实生活中,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变成“有意栽花花不成,无心插柳柳成荫”的现象时有发生。如果父母只知一味地以自己的喜好来强迫压制孩子,就有可能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严重的还会影响父母和孩子间的关系。其实,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应该做个有心人,时刻关注孩子各方面的表现及特点,抓住有利时机,适时引导教育。这样,孩子的潜能才有可能得以挖掘,父母美好的希望才有可能得以实现。

  “燃烧的火炬”与“封闭的容器”

  现代独生子女家庭,父母对待孩子可谓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着。”其实,父母这种对孩子的过度“宠爱”,实际上却是剥夺了孩子为人处事、独立解决问题和锻炼意志的机会。长此以往,孩子只会产生怯懦心理,对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产生怀疑,从而影响孩子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试问:这样的孩子在长大成人之后,又将如何面对复杂的现实生活呢?

  世界首富比尔·盖茨的家庭条件是毋庸置疑的,可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盖茨却有着独到的见解。他认为,要想让孩子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关键在于培养孩子拥有一个良好的性格,而培养性格最重要的一点在于要培养孩子具有良好的独立性及生存能力。在孩子上幼儿园的第一天,盖茨把孩子送到教室后对他说:“今天你已经认识去幼儿园的路了,从此,爸爸、妈妈就不会再接送你了,一是没有时间,二是没有必要。”从此,盖茨的孩子每天都自己背着书包穿过三条巷子去幼儿园,放学后再自己回来。有一次孩子放学正好赶上下大雨,他便急中生智,自己赤着脚跑到马路边的商店门前,然后顺着门前雨蓬下面的挡雨地带小心地前行。回到家孩子很高兴,因为他觉得今天自己没带雨伞也能够一个人回家了!

  试想,这个场景若发生在我们的孩子身上,也许有些父母会心疼不已!觉得孩子的这种行为简直不可思议!其实,父母们的这种想法的确是有些大惊小怪了。如今的孩子并不希望父母样样代劳、事事包揽,他们觉得这样的爱是“封闭的容器”,会令他们浑身不自在,甚至感到窒息,因为他们并不喜欢以父母的生活经验、习惯喜好来要求自己。他们希望从父母那里得到能够温暖自己心灵、点燃前行勇气、照亮人生征程的如同“火炬”般的爱!

  父母可以给孩子全部的“爱”,但绝不可能永远为他们遮风挡雨。可以说父母的影响对于子女的自身发展永远是一个外部因素,所以,父母们应该做的是让自己的孩子学会自我独立、自我完善,让孩子成为一只能够独当一面的风筝,就是在遭遇困境时也能够逆风飞扬。这也许才是现代家庭教育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编辑:张蔚蔚)

本文Hash:97ec8caaa9f3a273c58cb8ea6a9a82ee2ad0bc41

声明:此文由 谢绝崇拜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