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的关注对孩子很重要

提问:最近一段时间,我家孩子特别爱在吃晚饭的时候“捣乱”。晚饭,我们有6个大人一起吃,一家人围在桌边,边吃边聊。当大家聊得开心、投入的时候,孩子就会用脚用力地踢桌子腿,或者弄出其他很大的声音,或干脆离开桌子跑到房间玩。总之,花样很多。我们随便说说他都不会听,有时控制不住狠狠骂一句,或者直接打过去,他倒是马上变乖了。但我想,这肯定不是办法,可我真不知道怎么办?

回答:从您的描述来看,孩子这样做主要是想引起你们的注意。

我们回到当时的情境讨论这个问题。您看,大人们边吃边聊,开心、热闹,但这都没有他的份,他被忽略在一旁,成为一个可有可无的人。一旦当他弄出很大动静,大人就注意他了。轻则随便说上两句,重则打骂,尤其是被“骂”或“打”过之后,就变乖了。因为这时你们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到他身上了,他内心被关注的欲望得到了满足。

也许您在外忙了一天,很想吃饭时大家一起聊聊,放松一下。这时您自然希望孩子能安安静静地自己吃饭,不要打扰你们。殊不知孩子与大人分开一天了,他也很想得到大人的关注。当他得不到应有的关注时,就可能试图用调皮、捣乱来达到目的。许多父母也常常是在孩子捣乱的情况下才来关注他们。这样孩子求得大人注意的方法屡试不爽,大人的反应其实早已在孩子的意料之中……一次次“计谋”的得逞强化着孩子的行为。

大人被孩子的捣乱行为引发出来的呵斥和打骂,既表明了自己的教育是失败的,又使孩子下意识得意起来。如果您能够明白孩子这样做的目的只是想告诉您:“请注意我,别忘了我而只顾着你们说话!”您就能够自如地控制局面了。比如,在你们热烈的讨论之中偶尔和蔼温存地转头对孩子笑笑,或者爱抚地摸摸他的头,对他说点什么,告诉他大人们在说话的时候并没有忘记他的存在,也许他就不会采取捣乱的方式来引人注意了。还有一点需要说明,我们应该在孩子表现好或者无所谓好与不好的时候也去注意他,而不要只是在孩子调皮的时候,甚至闯祸了才去注意他。相反,在孩子调皮的时候您最好不要去理他,在这种情况下您被孩子所支配,容易失去理智,也容易强化他的不良行为。陈旭艳

孩子成长需要家长的关注?

    好不容易上了公交车,我努力地在车厢中找了个位置把自己安顿下来。忽然觉得背后有人拍我。扭头去看,一个妈妈正在轻轻地打她儿子的手。这是一个大约3岁多一点的男孩。

    这个妈妈一边打一边说:“你这孩子手咋这么闲?给你说过多少遍了,不要随便弄人家,你咋不听呢?!”说完又打了一下。我对那个孩子笑了笑,轻松地转过头来。

    过了一会儿,我又被拍了一下。没等我回头,拍手声和呵斥声传了过来,“哎!叫你别动!叫你别动!阿姨要打哪!”话音刚落下,我又被拍了一下。这次妈妈说:“你再弄,人家警察来抓你!”这次似乎生效了,大约有五分钟我没有被拍。但我又听到妈妈在说:“哎!跟你说了,警察来抓你呢!”我很纳闷地再次转过头去,这位正在把她孩子的手从另一位女乘客身上拿开。无奈这孩子的速度极快,短短五分钟,他又拍了那位乘客两次。他妈妈最后实在没办法了,就抱住孩子说:“你再弄,我不要你了!”这大概就是“最后通牒”了。那孩子看看妈妈,又看了看那个女乘客,发现她们都没有生气,便对着妈妈哈哈地笑了起来。这时他看到了我,便又把手向我伸来。这次他妈妈在他拍到我之前“及时制止”了他。

    看到这儿,我笑着问孩子:“你是不是想感觉一下我的外套摸上去什么感觉?”听了我的话,孩子吃惊地睁大眼睛看了我一会儿,然后微笑着轻轻地羞涩地点了点头。“那好,我知道了,我可以让你摸一摸。”我将身体靠向他,并伸出了一只手臂。孩子楞了一会儿,然后小心翼翼地伸出手来摸我的外套。他的手刚一接触我的外套时就停了下来,抬起头看着我。我对他笑了笑,不动声色。他重新低下头,轻缓地、专注地在我的外套上抚摸了一会儿。之后他抬起头看着我,脸上挂着满足的微笑。我看着他的眼睛,笑着对他说:“小伙子,如果你想摸别人,可以!不过在摸之前需要经过别人同意。只有别人同意了才可以摸,知道了吗?”他笑着听完我的话,又看了我一会儿,高兴地点点头。

    这时男孩的妈妈忽然问我:“唉喲,你是不是老师呀?”“对!我是老师。”我回答。“我就说嘛,你是哪个学校呀?”“我是宁夏蒙特梭利国际学校的老师。”“噢!哎呀!我这个孩子可调皮了!烦人的很!我拿他都没有办法。”我说。“其实你的孩子很棒!你看他摸我外套的时候,又温柔又优雅,他真的很棒!他只是需要成人正确的引导。”她说:“唉!我们又不会么!”“其实这并不难!就象刚才,你总是打他并不能让他放弃去拍别人。反而他更想知道他被妈妈打是这种感觉,那打别人是什么感觉?那些人被打是否与我感觉相同?这让他更想尝试去打别人。所以以后别再打他了,试着了解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可能效果会更好。”我对她说。“噢!你说的有道理。我就是拿他没办法。打吧?舍不得;不打吧?他又淘得很!”她说。“阿姨!阿姨!”这个男孩打断了我们。“你是哪个学校的老师?你们学校都有啥?有中班没?我告诉你噢!我马上就要上中班了……”就这样,在我下车前的这段时间里,这男孩连珠炮弹似的问题就成了谈话的中心。

上一篇

1/2

下一页

家长和孩子的沟通很重要

伴随孩子的成长,家长与孩子之间谈话的内容及交流方式,都在发生着变化,从中也可以看到两代人之间心理距离的变化。

已经做了父母的您,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接孩子回家的路上,一边给她擦汗,一边关切地问:“今天过得怎么样?和小朋友们有没有吵架?”结果,孩子给您的回答却总是只有几个字:“还行。没啥。”父母们想不通,为什么关心的话也会引起他们的反感?其实,每个孩子都渴望得到家长的关心和爱抚,但“穷追猛打”式的提问和喋喋不休的说教只会让他们觉得心烦。

家长和孩子的沟通很重要

解放军第二炮兵总医院心理科史杰医生指出,家长和孩子的良性沟通是很重要的,它不仅有利于孩子的语言发展,还能促进亲子关系。但由于有些家长的交谈方式千篇一律,很容易让孩子厌烦。

史医生说,和孩子谈话时,家长要经常变换新鲜的话题,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比如“让我猜猜看,你今天一定受表扬了吧。告诉妈妈到底是怎么回事?”“怎么今天有点话少啊,不会是受批评了吧。”这些话,细究起来可能跟“今天过得好不好?”“快乐不快乐?”差不多,但让孩子听起来,却舒服许多,更能吸引他们。此外,跟孩子聊天时,家长也不能一本正经,要从孩子的处境或角度考虑谈话的内容和语气,应该注意引导,而不是指示。

家长和孩子的对话内容是来自生活的,要从观察身边的事物开始。一花一草,以及汽车的颜色、造型、品牌,街上行人的穿着打扮,百货橱窗都可以成为谈论的话题,没有必要,也不应该天天说的都是“老三样”,否则,即使是关心,也会被孩子自行解读成唠叨。

小编总结:家长若想与孩子交心,首先要注意营造融洽的氛围。劝导孩子,也应注意方式、方法,比如:“小强,爸爸给你讲故事,讲爸爸像你这么大时的淘气事儿……”就这样,两代人或隔代人的交流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知心话才能为孩子所接受、理解。

本文Hash:1effecd4744f09f0a252eb81f6e2293c88a510cd

声明:此文由 Mike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