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的教育方式要关注孩子的感受!

教育方式要关注孩子的感受与体验。

有的父母,在生活中极端宠爱孩子,为孩子提供力所能及甚至是力所难及的物质条件,宁可自己省吃俭用,也要让孩子应有尽有,但在精神上却经常忽略孩子的需求,对孩子的情感和人格缺乏应有的尊重。这与西方的家庭教育理念正相反。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西方人更重视孩子的精神需求和对孩子人格的尊重,而生活上只要吃得有营养,穿得舒服就可以了。所以,父母应改变教育方法,让孩子真正在精神方面感受到你对孩子的爱,感受到你的关注,感受到你的期望,而这种期望是孩子成长的动力。只有这样,父母的期望在孩子身上才能产生正效应。

另外,中西方在家庭教育方式上还有一个明显的差异:中国注重理论的、宏观的指导,粗线条地讲道理;西方更注重具体的、微观的指导。我们有不少父母,只从道理上讲该怎么做,如果孩子做错了,稀里糊涂打一顿,打完了孩子还不知自己错在哪儿。在国外不少家庭中,孩子无论犯了大错小错,也要受到惩罚,比如:不让看电视,或几天不许到外面和小朋友做游戏等,就是孩子想做的事不让他做,让孩子在他的行为所产生的后果中来体验对与错。孩子就从这各式各样的体验中,明白了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做什么是对的,做什么是错的,从而一步步明白做人的道理。

关注孩子的心理需要,学会与孩子交流。

1991年,在美国华盛顿召开了一个如何做新型父亲的研讨会。新型父亲这个概念是什么呢?非常具体,第一是每天回家和家人一起吃完饭,每天抱抱孩子,每天蹲下来和孩子说说话。每周要和孩子玩玩,经常要夸奖孩子一下,哪怕他听不懂。在这样一个国际研讨会上,对新型父亲所提出的要求竟是这些家长里短,由此可见,家庭教育是一种非常细腻的活动。即使为养家糊口生活压力再大,也应该通过这种最具体的生活细节与孩子沟通交流,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一个称职的父母应该拿出时间来陪孩子做游戏、沟通和交流,这是家庭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享受做父母的责任和快乐的重要方式,有一天孩子长大离开你,这样的经历就再也不会回来了。父母还要学会从儿童的角度看待事物,不要老是用成人的观点去影响和改变孩子,孩子完成一个人的社会化过程需要他们的独特体验,而不是家长们的灌输和控制。

教育孩子是一门学问,是一种值得父母不断追求的艺术,需要父母在与孩子的共同生活过程中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言行,不断地根据孩子的特点探索自己的家庭教育,这才是智慧型父母的魅力。

家长不要忽视教育我们孩子的方式

处理得很正确

1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

在孩子能够正确处理好某件事情后就应及时鼓励说:你处理得很正确!

2学会用这句话激励孩子:

比较中国的孩子和美国的孩子,发现有很大的区别。中国的孩子乖、听话、懂事,大多数七八岁的孩子说话和做事就像个小大人似的,我们也很喜欢这样乖巧的孩子。然而,美国的孩子却是天真而充满幻想的,他们的独立做事能力和创造能力比中国的孩子要强得多。任何国家的发展都得靠人来推动,因此,说起美国的发达,我们不能忽视他们教育孩子的方式。

在中国,我们从古至今都崇尚一种“正确教育”的教育方式。哪怕孩子还是婴儿的时候,我们就开始用体罚来让孩子明白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让他们做正确的事情,而避免做错误的事情。而且,最可怕的是,这些是非标准不是按照孩子的心理和成长特征来制定,而是依照成人的道德标准来制定。中国的孩子大多被打怕了,他们就习惯了已知的东西和熟悉的环境,只有在这样的范围内他们才不会犯错误。于是,在强制的正确教育下,孩子们丧失了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不敢胡思乱想,不敢脱离父母的怀抱,不敢去探索未知的世界,因为想象和探索大多是“没有把握的事情”,在进行的过程中肯定会犯一些错误,犯了错误必然会遭到老师或家长的责骂。

每个人都拥有属于自己的独特天赋,因此我们发现不少小孩子都对某类事情情有独钟,有着特别的兴趣。他们会常常做这些事情,而且变着花样去做,并对这些事情处理得恰到好处。这时,聪明的父母就会鼓励孩子说:“你处理得很正确。”其实,任何伟大的成就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任何人的才能也不是天生就可以发挥出来的。孩子们都是从小时候就开始学着独立处理事情,让自己的天赋一点一滴地转变成才干,慢慢地成长起来。如果家长一味地不允许孩子犯错误,孩子长大之后也只能是一个平庸的人了。

有一个在美国家庭里做保姆的中国妈妈,一天,她发现美国小孩儿用蜡笔在雪白的墙壁上乱画,就大声呵斥他,说他这样做是错误的。女主人回家后,保姆还把小孩儿的调皮行为汇报了,说应该好好教训教训他。此时,小孩儿也来向母亲告状了,说是保姆欺负他。女主人首先向保姆道歉,然后指出保姆不应该呵斥小孩儿。女主人让孩子带她去看“大作”,看完之后把孩子夸奖了一番:“你画得真好。”然后,女主人又告诉小孩儿:“以后不要把画画在墙上,这样不好清理墙壁。”说完就拿出一些白纸让孩子去画,孩子高高兴兴地画画去了。当小孩儿拿着纸上画的大作再次给母亲看时,女主人高兴地说:“在纸上画要比在墙上画的好看多了!你处理得很正确。”从此,这个小孩儿迷恋上了画画,但他再也不在雪白的墙壁上乱画了。

孩子最需要的六种教育方式(家长必读)

在大多数家庭中,妈妈扮演着帮助孩子们解决生活中出现的困难的主要角色,然而孩子们所需要的并不是等同的,作妈妈的必须考虑什么是孩子真正需要的。一位专家指出,一共有六种教育,是孩子们最需要得到的。

(一)培养他们的爱心

妈妈们有必要向孩子说明,亲切有礼地待人接物与学业方面出类拔萃同样的重要。

那些在情感方面得到培养的孩子情感智商往往出众,他拥有较高的协调自己与他人需要的能力,这类人更容易在生活中遥遥领先。贝尔实验室所进行的一系列调查表明:成果丰富的工程师往往是情商而非智商最高。

妈妈通常需要培养孩子们的交友技巧,一位朋友说他还是个孩子时,他曾在交友方面遇到困难。当时一位队友受伤了,这位朋友的妈妈坚持要他打个电话,问问那个男孩感觉怎样。“妈妈,”他反对道,“他甚至不知道我是谁。”“他会知道的。”他的妈妈回答道。这个电话标志着亲密友谊的开始。“我的妈妈让我明白:友谊起源于你对他人所表示的关切而不是要他人对你表示关切”。

(二)多一些表扬和鼓励

我们都知道表扬能使人创造奇迹,过多的批评会导致孩子自责,使他们会为了获得成功而作一些冒险。

表扬也有正确的方法与错误的方法。大多数父母在批评孩子时可以细数总总,而在表扬时却言语含糊──“你是个了不起的孩子”这种评价会使片刻的光彩顿然消逝。因此表杨应具体些,与其说“你很勇敢”不如说“我为你摔倒了以后仍然爬上车而感到自豪。”这样明确地说明了为什么这种行为值得表扬。

每个人都有一个“要害区”,这个区域一旦受到表扬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作为妈妈,你可能比谁都了解对于你的孩子来说什么是重要的──可能是音乐、体育或某一课程,如果你不了解,问一问没什么不对。

其次,由于孩子们来说,一时间内只能吸收有限的表扬,因此小量而频繁地给予一些表扬。一分钟一百次鼓励胜过一次作一百分钟的表扬。

(三)谈论“禁忌”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危险的世界里。在这个世界里,孩子们放眼接触到的尽是毒品、酒精与性。一些妈妈担心谈论诸如此类的禁忌行为是在鼓励他们这么做。但事实正好相反,调查发现:那些与父母作过坦诚交谈的孩子更不易涉及毒品与酗酒。

妈妈们尤其可以有技巧地与孩子们谈论这些敏感的话题。首先,让你自己对这些现象有所了解,而后询问你的孩子他们所知道的。六、七岁大的孩子可能是在操场上听到这类事或在电视上看到这类事。指出你与他们谈论这类事是为了让他们了解其危险性,而不是不信任他们,让他们明白你愿意回答任何问题或与他们谈论他们的烦恼。

(四)将界限适当放宽

孩子们需要得到无条件的爱,这样自尊自爱的种子才会得以生长。这种无条件的爱并不意味着你不设定任何界限,设定界限是向孩子们显示他对你来说很重要。当一个孩子越界时,向他们说明你对这种行为而不是他们本身感到失望。

随着孩子的成长,界限自然要放宽些。尤其是男孩子,他们想与妈妈保持一定的距离。心理学家埃文索-贝斯索曾描写道:男孩子们第一次碰到玩具卡车时,心里就响起车子开动的轰鸣声,这是与生俱来的,他们想冒险并表现他们所见过的男子汉的力量。随着男孩子的长大,他们的界限也应适当地放宽些,作母亲的既不要感到自己被抛弃了,也不要感到自己很懦弱。

妈妈是孩子们巨大的鼓 之源。心理学家埃顿-萃丝在调查了250个学龄儿童后发现:近一半的孩子更想获得一份妈妈而不是父亲的工作。其中一个原因,贝斯索推测道:孩子们更想了解他们妈妈所做的事并想参观他们妈妈的工作地。

(五)指明方向

孩子们需要一个道德指南针。这意味着不仅在重大问题上灌输是非观,而且在日常琐事上灌输是非观。

一位妈妈看到她五岁大的儿子骑着他的朋友──邻居七岁大男孩的车子。“汤姆不用这辆车,”他儿子说,“他在学校。”他认为自己这么做没什么不对,因为他的朋友不会介意。但这位妈妈坚持让他的儿子把车子送回去:“在没有征得他人同意下使用他人的财物是不对的。”

当一位妈妈对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正直、忠诚给予足够的重视,她们就为孩子树立了一个价值体系,这将成为孩子的无价之宝。最好的道德指南是妈妈自身的行为,如果妈妈自身逃避责任,无视他人的权利或食言,她的孩子就失去了行为的向导。你也许不希望听到这类话:“可是,妈妈,你就是这么做的。”

(六)与孩子一起玩耍

在短时间内,妈妈们通常关注所谓重要的事──捕捉孩子们的情况,辅导功课。然而在我们这个生活节奏紧张的社会里,孩子们渴望的不仅仅是这些,他们更希望与妈妈一起共度美好时光。

这并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仅需拥有一种嬉耍的态度,一种愿意把做功课的时间变成嬉戏或把做家务转化为游戏的态度。

一位朋友允许她的孩子们与他们的朋友在厨房打闹,玩具、颜料与泥土不时地飞落到食物里。几年以后,她上大学的儿子带了一位老朋友回家吃饭。

“我总想能来你们家实在太好了,”那位朋友说,“我们曾在这里拥有欢声笑语──汤里也飘落着玩具。”

做妈妈是一项责任重大的工作,但并不意味着是一种负担,有时你需要少一些责任感──让你对自己的要求见鬼去吧,与你的孩子玩在一起。

()独家稿件请勿转载如需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路径!

本文Hash:522bd761d78cef423907f94c71436c14fc84fe0f

声明:此文由 clif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