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待如此好奇的孩子?

Q:我的小孩平时特别爱鼓捣一些修理的事情,好奇心特别强,也爱问些稀奇古怪的事儿,常常让我们大人摸不着头脑,不知怎样是好?

专家解析

如果你的孩子在生活中经常表现出这样的行为和爱好,我应该向你表示祝贺!因为这说明你的孩子已经萌发了对外部世界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她)开始了对外部世界的关注,踏上了认识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征程。“爱做些修理的事情”和“爱问些稀奇古怪的事儿”就是这种认识和探索行为的典型表现。有了对外界事物的好奇和探究的欲望,儿童才能认识世界。所以说,好奇心是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自我建构思维模式与形成思维习惯的一种表现。

好奇心是个体对新异刺激的一种探究反应,它是人类的天性。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来看,大约从2岁开始,有些儿童便喜欢摆弄一些物品,喜欢制作自己想象中的东西,甚至会出现一些“破坏行为”,如把玩具拆得乱七八糟,把花连根拔起,看看下面究竟有什么等等。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开始提出一些形形色色、千奇百怪的问题,这些都是好奇心的表现。这些好奇心强的孩子共同特点是:对未知世界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对喜欢的东西能够细微观察;能够把在生活中体验到的东西进行综合叠加。而这些正是人的创造性的萌芽元素。如果这些元素在萌芽时期能够得到充分的激发和有效的引导,它将对一个人的创造力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人与人之间智力的差异通常表现在思维模式与思维习惯的不同。这种不同有善于思维与不善于思维的不同、主动思维与被动思维的不同、聚合思维与发散思维的不同等等。正是这些不同产生着平凡与卓越。而这种思维模式与思维习惯的形成是从孩子的第一个好奇的提问和对未知世界的亲身触摸开始的。

有很多家长都有着童年时拆卸家中宝贝家当的经历,那个时候没有更多的东西允许去“破坏”,即便如此,发现的快乐依然深深印在心里。今天,我们日渐富裕的社会应该给孩子们更多探索的机会,所以:1、你要鼓励孩子动手参与他所感兴趣的活动,满足他(她)的好奇心。不要一味粗暴地制止孩子的探索行为,要尽量提供条件,给孩子动手的机会。你可以与孩子协商,让他(她)以适合的方式参与活动,这样不仅能激发孩子的探索激情,还能使孩子掌握许多“活”的知识和经验。2、如果你的孩子常常向你眨着好奇的眼睛,那就耐心地倾听并告诉他(她)问题的答案。他(她)会沿着你的思路走得更远,他(她)会把你的答案变成童话,把童话变成明天的世界。3、如果暂时不能解答孩子的问题,要和他(她)一起去查阅资料,或者请教别人,共同寻找答案。在这一过程中,你可以不断向儿童提出新的问题,鼓励孩子自己进一步去观察和思考。4、不仅要及时鼓励孩子探求答案的行为,而且还要鼓励孩子迎难而上,让孩子在充分体验由发现带来的乐趣与成就感的同时,理解伴随着快乐和探索的艰辛,帮助孩子树立积极的探求知识的态度。

陈鹤琴先生曾指出:“大自然、大社会是知识的主要源泉。”因此,在家庭条件允许的前提下,您可以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感受优美的自然风光,认识大山、大河,接触动植物;去科技馆、博物馆和孩子一起参与科学探索活动……这些都有利于激发孩子的好奇心。

如果你梦想着让你的孩子成为科学家、发明家、艺术家、作家、诗人、企业家……,那就请你为他(她)准备好让思想飞翔的天空,让创造根植的土壤。希望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如何对待好奇的孩子

  如果双方家长观念接近,两个孩子力量相差不太悬殊,打打架也没关系,大人不用干涉,通常也不会出什么危险。

  真正有暴力倾向的孩子很少,家长其实可以很容易地辨认出来,情绪暴躁,动不动就抄家伙,这样的孩子才需要家长堤防,保护自己的孩子。

  如果自己的孩子属于比较温和,不善于“打”,那家长要教会孩子孩子保护自己,比如跑,跑不过尽快寻求大人保护,等等。如果自己的孩子属于外向型,动作比较活跃,容易打人,看护人应该及时拦住、把孩子抱开,然后告诉他,对方会有什么感受,请你向他道歉。并帮助他寻找正确的处理方式,例如“豆豆要抢你的东西,你要告诉他,这是你的玩具,请他放手”,“妞妞挡了你的路,你请她离开,不可以推她”。同时增加孩子的活动范围,加强孩子力量型的体育运动,例如爬树,以疏导孩子的精力。有些被打孩子的家长会直接指责打人的孩子,这时候要让孩子理解对方家长:“他们不是故意要伤害你,因为……”不可反过来辱骂其他家长。

  雅雅:“我是从哪来的?” 我不记得自己了,但还记得我妹妹小时候也问过这个问题,妈妈说:“从河里捞上来的。”妹妹是个好奇心强的孩子,追问细节,于是妈妈说,是坐在一个篮子里,顺着河水飘过来,自己就给捞了上来。记得当时妹妹颇有意要妈妈再去河里捞一个给她看看,呵呵。这大概是从前的妈妈们很普遍的回答,从医院里捡来的,或者敷衍说,你长大了就知道了。

  巴豆,发现自己居然不是妈妈亲生的,认为妈妈不够爱自己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这令我感到沮丧,恐惧再次被抛弃。于是我很难跟妈妈建立亲密关系,整天做梦,梦到亲生妈妈来找自己。每次经过垃圾堆,我都会紧张地察看是否有小孩子被抛弃在那里。妈妈们恐怕永远想不到,本来是为了敷衍随口说说,却可能产生这么严重的后果。

  逃避问题的回答或许能让妈妈们获得暂时的安宁,但是这并不能遏制孩子探索的热情,如果他发现你不愿意坦诚地跟他谈这个话题,那么你希望他从非正常渠道获得有可能造成不良后果的答案,还是希望你亲口告诉他正确的知识?

  请妈妈们简单真实地回答他:“你是从妈妈肚子里来的。”有些孩子已经满足了,有些孩子会继续追问:“我是怎么到妈妈肚子里的?”可以回答:“你是有一颗种子妈妈长大的,就象花儿一样。爸爸把你种在了妈妈的肚子里。”孩子也许还会问:“那我怎么从你肚子里出来的?”那就要根据他所能接受的程度来回答:“请医生帮忙。”或者“有些妈妈生宝宝比较困难,需要医生帮助在肚子上开刀,把宝宝取出来。有些妈妈则通过产道生出宝宝。”

  其实在回答他问题之前,最好问问他知道些什么,可以反问:“这是个好问题!你认为你是从哪里来的呢?”

  对我儿子俊俊,我们一起分享了《我从哪里来》这本书和《原来如此》这套VCD,除了让他了解他是怎么来的,更重要的,让他知道,爸爸妈妈彼此相爱,所以把爸爸精子给妈妈,跟妈妈的卵细胞结合在一起,就开始有了宝宝。

  有些特别好奇的6岁左右的孩子可能还会继续发问:“那么爸爸是怎么把精子给妈妈的呢?”一位妈妈说:“这个问题令我感到崩溃,我怎么能告诉他,爸爸把阴茎放到妈妈的阴道里,把精子射进阴道,当精子找到卵子,就开始有宝宝了?”是的 妈妈的性价值观是什么决定着她会怎么回答孩子——你认为产生性行为的重要条件是爱吗?你认为性行为是自然美妙的而不是肮脏罪恶的吗?你认为繁衍后代是神圣的吗?如果妈妈的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就请把这一态度用于孩子的性教育,妈妈坦诚地告诉孩子真相,孩子就会通过妈妈的价值观形成自己的价值观。

  不论如何,谈到性行为时,请妈妈记得告诉孩子,它发生在彼此相爱的男人和女人身上。

上一篇 下一篇

如何对待孩子的“性好奇”

望着表姐与自己明显不同的身体外形,小明忍不住去摸了摸表姐突出的胸部,就在这时表姐醒了。表姐又羞又怒地说:“你怎么变成小流氓了?”事后表姐还把这件事告诉了小明的妈妈。小明被妈妈狠狠地训斥了一顿。可小明不明白,为什么这样一件小事,却引起大人们如此激烈的反应?小明更加好奇了,心想女人的胸部有什么秘密怕他知道呢笑笑是初中二年级的学生,正值青春期的他对异性有了朦朦胧胧的好感和倾慕,常常到父亲书房中翻阅有关两性的书籍,并把人体解剖学》、性的知识》等看了很多遍。有一天晚上,笑笑正在看性的知识父亲突然闯了进来,看到他正在看这种书,便大发雷霆。笑笑觉得很委屈,父母不是常鼓励他多读书吗?为什么看这类书就会被禁止呢小明和笑笑的这个经历,是我国大多数青少年都有过的体验。随着性生理的逐渐成熟,青少年的性意识开始觉醒,主要可有以下几方面的表现:①对性知识发生浓厚的兴趣。②喜欢接近异性。③具有性欲望和性冲动。不过,他们的这些表现是少男少女们正常的心理表现。中国的传统教育总是谈性色变。每当孩子们在言语或举动上对性表现出兴趣时,大人们就会简单地加以制止。这种错误的做法不但起不到对孩子的教育作用,还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伤害。那么,家长应如何对待孩子的“性好奇”心理呢?1、要及时对孩子进行性教育:当孩子们在幼儿园的时候,就已经对男孩和女孩的不同有所察觉了。这时父母就要一点一滴地、简单明了地告诉他们男人与女人的区别,尤其是女孩子,更应该让她们对自己的身体有所了解。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学校和家长都要及时对他们进行科学的性教育,及早打破他们对性的神秘感,扶持他们树立正确的性观念,告诉他们怎样应对身体上和心理上出现的变化,使其对异性保持正常的心态。2、要允许和鼓励孩子与异性正常交往:自入幼儿园起,孩子们就会有很多的异性朋友,这对他们的人格成长是有益的,家长应予支持。当孩子们进入青春期与异性朋友的交往增多时,家长应持正确的态度,不能对其横加指责,否则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容易使孩子在心理上偏离轨道。3、要与孩子做朋友:家长要尊重孩子的隐私,经常与孩子沟通,成为孩子的贴心朋友。这样的话,当孩子有了生理和心理上的烦恼时,就会向家长诉说并求得家长的帮助,这样家长就会随时掌握孩子的心理变化,及时对孩子进行引导。家长还可以像朋友一样,把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孩子,让孩子明白,性的萌动没有错,但要理智、正确地对待性冲动,做一个有理智、有道德、行为高尚的人。4、要教育孩子走健康的成长之路:在接受科学性教育的同时,要让孩子自觉地抵制性挑逗,少看那些低级庸俗的书籍和网上内容。要注意培养孩子的意志力和责任感,让孩子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学习和身体锻炼中去。让孩子在遇到生理方面的困扰时,多向父母或老师求教,别让孩子把正常的生长发育现象当成心理负担。总之,孩子们要成长,就必然经历一个性觉醒和性成熟的过程,“性好奇”是此期间每个孩子都会出现的心理现象。在这一时期,绝不能让孩子孤军奋战,家长要主动承担起这个责任,多给孩子一些帮助,让孩子们顺利地度过青春期,避免使其在这一过程中出现问题或留下遗憾。来自:39健康网

本文Hash:0c027ab620ff407a1e9690605338fcbaad0ecd79

声明:此文由 lea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