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语言是如何发展的?

随着婴儿的发育,宝宝大脑的语言区域也逐渐的被唤醒,在家庭语言环境和其他成人的语言环境的熏陶下,宝宝的语言能力也逐渐的发展起来,下面是介绍婴幼儿语言发展的价格阶段。

婴幼儿语言是如何发展的?

第一阶段:

婴儿从出生至4个月,属于无意识的交流阶段。父母对小儿的咕咕声或啼哭只能根据自己的想法作解释,所以,这一阶段又称之为解释性的交流。小儿开始时也没有意识自己的发声或啼哭声能够影响父母的行为,但父母自小儿出生后第一天就把孩子当做交流的个体,对孩子的不同声音作出不同的照顾性应答,有的父母会用短的简单句对小儿说话,特别是母亲,有时以高的音调和夸张的声音逗引孩子。

第二阶段:

4~9个月,为有意识交流阶段。4个月的小儿能用眼睛盯着父母所指的事物,父母和小儿把眼光共同落在同一事物上,此时,最好父母口中念念有词,对孩子说物品的名称。大约6~8个月的时候,父母可对着图片说出名称。而在9个月的时候,小儿可有交流性的眼光注视,即不但注视着事物,还会转向父母,注意父母的反应,这一能力的出现意味着小儿与父母有了有意识的信息传递。不仅如此,9个月的婴儿还可理解一些名词,如"灯"、"球"、"狗"等。

第三阶段:

9~18个月,为单词阶段。约12个月的小儿会说出单词,单词的性质大多数为名词。尽管小儿很早就能理解一些动词,但说动词要落后于说名词。在这个阶段,小儿会在情境中使用会说的一些单词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单词开始时发展得比较慢一些,但接着就会出现一个很快的两个字组成的词组。一般来说,小儿至少能说50个单词,才会发展词组。因此父母在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扩大儿童的词汇量,大概在18个月左右,两个字的词组就会出现。

第四阶段:

18~24个月,为词组阶段。这个时期的小儿会用单词和词组说自己的事情以及他们生活的环境,而且有了最初的语句形式。父母们无需再把精力放在小儿词语的内容上,而是训练孩子使用句子表达,其中包括了语法的成分,而且语言的训练应在小儿的生活环境中进行,鼓励他们与父母和老师交流。在这个阶段开始时,父母为孩子提供词组示范,如说"坐凳子"、"吻娃娃"。对这种"电报式"的说话示范,语言专家各执己见,有的赞成,有的反对。不过,有一条原则应当记住:语言不只是用简单的词的组合来表达意思,而是要用语法组成句子后才能说明意义。因此,在对儿童语言的干预中,父母要避免用语法不确切的话与孩子沟通。

第五阶段:

24~36个月,为早期造句阶段。小儿说事物已不再局限在此时此景,还能说不在眼前的事情,能用简单的短句如名词加上动词。在说话中,小儿还能使用代词"我、你、他",介词"上、下",形容词"好、坏、多、少"等等。至36个月左右,小儿基本上能用短句进行表达,并且开始步入完整的造句系统。

婴儿语言是如何发展的

如何掌握语言

本章将要告诉您:

·40+20→超凡的语感培育

·实现主动语感培育

·了解婴儿语言是如何发展的

对人类来说,肢体和语言是逻辑思维外在表现方式,而逻辑思维语言外在表现方式也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生物的一大特征。尽管动物们有他们自己的沟通信息方式,触碰彼此的触角也好,寻找熟悉的味道也好,拍打自己的身体也好……但它们终究无法与人类的语言相提并论,因为其他生物永远无法完成如此丰富而复杂的信息交换。

载体培育认为

由于新生儿还没有信息积累,因此连基本的声音分割也不能够完成,但是到了孩子7-8个月左右,父母就应该积极地对孩子实施逻辑思维语感能力的驱动了。

“逻辑思维语言外在表现”就是通过逻辑思维语感能力的良好形成,从而在此基础上实现的利用逻辑思维语言外在表现方式进行信息交换的过程。孩子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语感能力越早,就能越早地使用逻辑思维语言外在表现方式进行信息的采集、收集、储存和交换,从而逻辑思维基本结构创建和丰富成长过程能够得以高效良好的实现。

对孩子逻辑思维语感能力进行合理、及时的培育是父母的职责,否则会影响孩子逻辑思维基本结构创建和丰富成长的过程,导致孩子无法运用语言外在表现方式实现对等的信息交换,从而逐步形成逻辑思维语言障碍等逻辑思维外在表现现象。

造成孩子的“沉默期”延长;

2岁孩子还只能说“爸爸”、“妈妈”等简单的名词;

对用语言的使用积极性不高——不爱说话,喜欢安静的自己玩;

喜欢用肢体来满足自己的需要,比如:想要什么就用手指去指;

这种现象如果父母没有及早意识到,那么未来有可能造成:

逻辑思维语言障碍;

容易形成“自闭症”;

阻碍孩子良好社会沟通能力的创建;

依附逻辑思维肢体完成信息的沟通的倾向性——“多动症”倾向;

有可能造成这种现象的因素:

□陪伴孩子成长的妈妈或监护人的性格比较内向,不爱说话,喜欢安静;

□孩子长时间的和年长的老人在一起;

□父母给孩子创设的客观成长环境比较繁乱,比如家庭人口比较多,家庭成员之间不和谐;

□家庭出现变故,父母的本身的情绪不稳定,比如:妈妈生育后患产后抑郁症、父母不和等;

□父母在家里比较急躁、强势,出现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得到的培育行为,比如:经常为一点小事情痛斥家里人或发脾气,强迫孩子按照自己提出的要求严格执行,体罚和变现体罚孩子等。

总之,自孩子七八个月开始,父母就应该把注意力放到孩子语言驱动工作上来。

1.40+20=>超凡的语感培育?

如何实现孩子逻辑思维语感能力的合理培育呢?在诸多培育语感的方法中,40+20效果是最便捷和有效的。

“40”即“40分钟”,就是指孩子在相对年龄时间段内,具有较为普遍规律的睡着前的40分钟;而“20”即“20分钟”,就是指孩子在相对年龄时间段内,具有较为普遍规律的睡着后的20分钟。

实现“40分钟+20分钟”的前提条件:实现“信息听觉纯洁采集”

关闭或减低电视或交谈的声音,尽量消除外界声响对孩子的吸引和影响;

关闭或者调暗孩子卧室光线;

停止进食任何饮品和食品,并将这些物品拿出卧室。

“40分钟+20分钟”播放要求:

控制好时间;

控制好音量,即:声音是成人仔细听,才能听清楚为宜。

“40分钟+20分钟”播放内容技能要求:

语速正常;

发音平 ;

词字清楚。

每一次不必从头开始播放,在上次停止地方继续播放即可。

“40分钟+20分钟”播放内容要求:

被复制听觉信息类。比如:小鸡,叽、叽、叽;小狗,汪、汪、汪;小猫,喵、喵、喵。等类型的儿歌。

备注:本载体系列丛书中配置有效实现逻辑思维语感驱动的、适合6-12个月孩子聆听的6张CD。另外父母对孩子进行第二语言的驱动,我们建议2岁起开始,这主要考虑到能够给母语充足的培育时间,具体的培育方式我们将在本丛书相关章节加以论述指导。

载体培育认为

关键问题:逻辑思维语感的本质?

使孩子能够正确地形成这类语言的语法、词法、语速和平仄关系等相对应的逻辑思维基本结构。

为什么要在孩子睡着后播放20分钟呢?

这是因为孩子的“复制性逻辑思维”极不完整,而所复制采集、收集和储存的信息量又非常巨大,因此就造成在相对的时间段内,孩子无法对这些巨大的信息量进行对等的分理、梳理和处理,也正因为如此,就造成孩子在刚睡着后的20分钟(我们称之为“假寐”现象,例如,妈妈以为孩子睡着了,站起身刚要离开,孩子“哇”一声就哭了,并哭着寻找妈妈),仍然会继续从事着对这些巨大信息量的分理梳理和处理的工作。

又因为,在这个时间段内,孩子其它的采集信息通道已经被关闭,从而良好的实现了通过纯洁听觉复制采集到的信息进行相对的纯洁分理、梳理和整理,也就使得孩子逻辑思维语感能力基本结构的创建的效率被有效地提高了。

2.实现主动语感培育

对语言的学习是孩子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第一个学习课题,所以,我们希望父母在培育过程中也尽可能的激发孩子的主动性。父母一定会说,孩子还不会说话,我们如何知道孩子的兴趣呢?

很简单,如果要良好实现孩子语感培育过程中的主动性,那就是当孩子目不转睛专注某个信息的时候,请父母放弃肢体进行指导,而单纯用准确、生动的语言作为孩子行为的背景讲述给孩子听

妈妈和孩子一起在散步,妈妈发现孩子正抬头看一棵松树。

妈妈就说:“这是松树,是绿色的,当天气变冷的时候,别的树的树叶就会变黄然后就会被风吹跑了。松树可不一样,就算天再冷,它的树叶都会一样的绿。”

妈妈又看见孩子去注视一只正在飞过鸣叫的小鸟。

妈妈就说:“这是鸟在叫,声音多好听啊,其实鸟在说话,就像平常妈妈跟宝宝说话一样……

在对孩子进行逻辑思维语感能力基本结构培育的过程中,要根据孩子专注采集的事物来对孩子进行白描性的陈述,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培育目的。尽可能减少成人为实现孩子逻辑思维语感能力的培育而使其在被动的状态下进行,因为我们想让孩子感受到“学习”是一件令自己非常愉快的事情。

载体培育认为

关键词:白描性陈述

不厌其烦地对孩子在相对时间内和相对信息环境中专注采集的信息类事物予以语速正常、发音平和、词字清楚的白描性陈述。

孩子什么听不懂,为什么还要用这样的话语与其交谈?

这个时候孩子不会说话,他们也听不懂,干嘛要这么不厌其烦地说呢?在这里,我们要告诉大家,一定要牢牢记住,这样做的目的不是在教孩子怎么说话,说什么样的话,而是在帮助孩子进行良好的语感驱动,从而帮助孩子未来能够形成良好语言表达能力的逻辑思维语感能力基本结构。就像一栋高楼,往往我们看见的是地面以上的各种形态,而地基是谁也看不见的。在这里,我们教给父母在培育孩子过程中所做的这项 工作,实际上就是在为孩子能够在未来社会生存信息环境中拥有强大的社会沟通能力而打下良好的基础(地基)。

3.父母能够观察到的0-12个月孩子语言外在表现现象?

孩子从8个月至之后的几个月里,是实现未来语言外在表现的关键。这时婴儿开始辨音、发音以及把意义与词汇对应起来,到2岁左右,他们的小嘴巴“吧嗒”、“吧嗒”的与父母沟通的声音就会响彻在家里的每个角落了。

父母所能观察到的0-12个月孩子语言外在表现现象;

年龄婴儿语言外在表现现象

新生儿哭喊。

一个月发出轻柔的声音;

辨认父母的声音并发展到爱听他们的声音。

二个月有刺激,能发声;

尝试模仿短促的元音。

三个月发出喃喃声或通过哭喊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在肢体的帮助下,开始想和身边的人用语言交流,试着发出连续的声音;

能迅速找到声源。

四个月发出咯咯的笑声,开始尝试呀呀学语。

五个月能发出叫喊声;

开始试着把不同的音连发;

能做简单回答性的动作。

六个月能听到大部分各种大小不同的声音,并能清楚地分辨它们;

能分辨和蔼和严肃的声音。

七个月再熟悉的环境里不断地呀呀学语,在陌生的环境里则通常保持沉默;

对反映句子连接的音的起点和停顿很敏感;

会重复某音节,跟随成人模仿发双音。

八个月对着熟悉的玩具或事物发声,以表达自己情绪;

能理解简单的语意;

试着发出越来越多的连音。

九个月可以说多个不同的音节;

能认识简单的物品和听指令作简单的动作;

把母语分门别类,使得分辨声音更容易。

十个月对身边不同的人采用不同的语调,经常对亲近的人使用更高的语调;

能听从简单的指示;

可以喋喋不休自言自语。

十一个月能发出任何音,发出真正的词,一般是名词;

用简略的字词表达意思。

十二个月能说2—3个词,有些孩子甚至说得更多;

能了解和使用简单的指示代词(如这,那)。

在这个期间,孩子能否实现良好的语感驱动,取决于以下几个关键要素:

父母,特别是妈妈对孩子直接说话的数量;

对孩子说话的方式;

说话时使用的声调;

妈妈的性格;

孩子的成长环境;

孩子采集信息环境的关注。

我们发现,不同的父母给孩子塑造的语言环境和家庭使用的语言词汇数量差异很大。

研究者们的发现令人惊异,父母早年给孩子创造的语言环境对孩子将来有巨大而持久的影响。首先,那些接触过更多词汇,置身于更好的语言环境的孩子,他们的词汇更丰富,能理解的词汇更多,因而对语言的掌握也更出色。因此我们说,早起对孩子进行良好的语感驱动会为孩子未来正确而良好的语言外在表现、良好的社会沟通能力、极强大的数学理解和语言理解表达等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何发展婴幼儿的语言能力

“多对孩子说话,不停地说”,一些育儿专家如此建议新妈妈。这一建议确有科学依据:此前研究发现,多对婴幼儿说话有助于他们语言能力发展。

不过,美国科学家最新研究发现,与孩子多“对话”比多“说话”更加有效。

1.对话更有效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公共卫生学院弗雷德里克·齐默尔曼和同事进行了一项名为“成人独角戏”的研究。

研究人员选取275个来自不同阶层的家庭,这些家庭的孩子年龄在2个月至48个月之间。父母随机选择一天,录下孩子从早晨醒来到晚上睡觉前听到和所说的话。每个家庭在6个月内提供5天录音,其中71个家庭参与研究时间延长至2年,提供20天录音。

统计显示,孩子平均一天听到成人说1.3万个单词左右,与成人一起对话约400个单词。研究人员另外分别测试了两种情况,让孩子一天多参与100个单词的对话,或者一天多听成人说1000个单词。

结果发现,与孩子多对话对他们语言能力发展最有效,孩子与成人交流越多,成人越清楚孩子的想法。

2.让孩子多说

齐默尔曼说:“儿科学家和其他人鼓励父母通过阅读、讲故事或用简单语言描述日常生活等方式(向孩子)多‘输入’语言,尽管这是一项合理建议,但并未重视让孩子多说。”

美国健康生活新闻网7月1日援引他的话说:“成人对孩子说话确实有助孩子语言能力发展,但更有效的方式是相互交流。让孩子说是促使语言能力发展很重要的一方面。孩子说得越多,他们的能力加强越多。”因为在对话过程中,“家长自然而然地回应孩子,纠正孩子的错误,同时也调整自己对孩子说的话”,这更有助于孩子发展语言能力。

此外,齐默尔曼的研究还发现,只要不影响成人与孩子之间的对话,观看电视对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并没有多大影响。

本文Hash:2c438382717eaec4aaa9afa729b40e84f74f1ef5

声明:此文由 BitettFan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