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硬肿症发病机制

导读(scleredema)是指由多种原因引起的皮肤和皮下脂肪变硬与水肿,早产儿发病率高。

  新生儿硬肿症(scleredema)是指由多种原因引起的皮肤和皮下脂肪变硬与水肿,早产儿发病率高。

  病因和发病机制

  新生儿硬肿症发病机制

  寒冷、早产、感染和窒息为主要原因。 发病机制主要有:①体温调节中枢不完善;②新生儿体表面积相对大,皮下脂肪层薄,易散热,早产儿尤甚;③新生儿在受寒时主要靠棕色脂肪产热,而早产儿棕色脂肪贮存量少,在感染、窒息和缺氧时棕色脂肪产热不足,致体温过低;④新生儿皮下脂肪中饱和脂肪含量大,其熔点高,寒冷时易凝固。水肿与毛细血管壁在寒冷、缺氧下通透性增高有关。

  临床表现

  一般在出生后1周内发生,以寒冷季节多见,夏季发病大多以严重感染、重度窒息引起。表现为纳差或拒乳,反应差、哭声低、心率减慢、尿少,体温常低于35oC、重者常低于30C。肢体凉,皮肤硬肿,颜色暗红,按之如橡皮样。硬肿发生顺序为→大腿外侧→下肢→臀部→面颊→上肢→全身。严重者可导致心、肺、肾多脏器损害,甚至出现DIC。 实验室检查常有代谢性酸中毒、尿素氮升高及血糖的变化。

  治疗原则

  l.复温 是低体温患儿治疗的关键。复温原则是逐步复温,循序渐进。

  2.支持疗法 足够的热量有利于体温恢复,根据患儿情况选择经口喂养或静脉营养。但应注意严格控制输液量及速度。

  3.合理用药 有感染者选用抗生素,纠正代谢紊乱。有出血倾向者用止血药。高凝状态时考虑用肝素,但DIC已发生出血时不宜用肝素。休克时除扩容纠酸外,可用多巴胺。

  护理评估

  1.病史评估 患儿胎龄、日龄、体重、分娩史及APgar评分情况,及患儿有无感染史,还要了解患儿分娩时环境温度及出生后保暖措施。

  2.身心状况评估 患儿吸吮和吞咽能力,体温、脉搏、呼吸、硬肿的部位、面积及程度、哭声、肌张力、尿量及四肢末梢循环。评估家长育儿知识,家庭保暖措施,对疾病认识和经济承受能力。

  3.辅助检查 分析血气、血电解质、血糖及尿素氮等检查。

  相关链接 妈妈喂养误区及解决方案 母乳喂养全攻略之上班妈妈 科学母乳喂养的注意事项

  推荐阅读

  

  哺乳100种技巧真人示范

  拉撒就这么简单

  周星驰的育儿癫狂语录

  锋芝家庭幸福长久度

  导读(scleredema)是指由多种原因引起的皮肤和皮下脂肪变硬与水肿,早产儿发病率高。

  常见护理诊断

  新生儿硬肿症发病机制

  1.体温过低 与早产、寒冷等因素有关。

  2.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与吸吮无力、热量摄入不足有关。

  3.有感染的危险 与免疫功能低下有关。

  4.潜在并发症,肺出血 与严重微循环障碍有关。

  5.知识缺乏(knowledge deficit) 与家长缺乏育儿知识有关。

  预期目标

  1.患儿体温在12~24小时内恢复正常。

  2.患儿能保持良好的营养状况,体重开始增长。

  3.患儿住院期间没有发生交叉感染。

  4.患儿不发生肺出血。

  5.家长了解疾病发展过程及育儿知识。

  护理措施

  1.复温 测量体温:①如肛温在30~34oC,腋-肛温差为正值的轻、中度患儿,足月儿一般用温暖的镪褓,包裹置于25~26oC室温环境中,并用热水袋保暖,早产儿置于30oC的温箱中,体温往往较快升至正常,如体温低于正常,则 高温箱温度。②如肛温<30C,腋-肛温差为负值的重度患儿,先将患儿置于比体温高1~2oC的温箱中开始复温,每小时监测肛温、腋温1次,并提高温箱温度1oC,根据患儿胎龄和体温恢复情况,将箱温调至适中温度。轻、重度患儿体温于6~12小时恢复正常;重度患儿体温于12~24小时恢复正常;如无条件者可采用母体怀抱复温或热水袋保暖。

  相关链接 妈妈喂养误区及解决方案 母乳喂养全攻略之上班妈妈 科学母乳喂养的注意事项

  推荐阅读

  

  哺乳100种技巧真人示范

  拉撒就这么简单

  周星驰的育儿癫狂语录

  锋芝家庭幸福长久度

  导读(scleredema)是指由多种原因引起的皮肤和皮下脂肪变硬与水肿,早产儿发病率高。

  新生儿硬肿症发病机制

  2.合理喂养,保证热量供给 ①轻者能吸吮者可经口喂养;吸吮无力者用滴管、鼻饲或静脉营养。②保证液体供给,严格控制补液速度。最好应用输液泵控制,无条件者应加强手控滴速,建立输液记录卡,每小时记录输入量及速度,根据病情加以调节,以防止输液速度过快引起心力衰竭和肺出血。

  3.预防感染 加强消毒管理,做好室内、暖箱、患儿及医护人员卫生工作,严格遵守操作规范,保持患儿皮肤的完整性。

  4.观察病情,详细记录护理单 ①不断对患者进行评估,及时与医生取得联系。②备医好必要的抢救药物和设备(如多巴胺、肝素、止血敏、呋塞米(速尿)等药物及氧气、吸引器、复苏囊、呼吸机等仪器),一旦发生病情突变,能分秒必争组织有效地抢救。

  5.接待家属,解答病情 介绍有关硬肿症的疾病知识、嘱母亲坚持排乳、保持母乳通畅,避免因患儿住院而造成断奶。介绍有关保暖、喂养、防感染、预防接种等育儿知识。

  护理评价

  患儿体温何时恢复正常,体重增长情况,有无继发感染,有无发生肺出血及家长能否陈述健康教育内容。

  相关链接 妈妈喂养误区及解决方案 母乳喂养全攻略之上班妈妈 科学母乳喂养的注意事项

  推荐阅读

  

  哺乳100种技巧真人示范

  拉撒就这么简单

  周星驰的育儿癫狂语录

  锋芝家庭幸福长久度

(编辑:赵春婷)

新生儿硬肿症的病因及预防

导读,尤其是在冬季早产儿、出生低体重儿得这种病的最多。通常发生在生后保暖不好、喂养不足或生后一周内患病的新生儿

  新生儿硬肿症的病因、症状及预防

  新生儿硬肿症是我国北方地区新生儿较为常见的疾病,尤其是在冬季早产儿、出生低体重儿得这种病的最多。通常发生在生后保暖不好、喂养不足或生后一周内患病的新生儿。

  新生儿硬肿症的病因、症状及预防

  宝宝得了这种病,多表现为“五不”或“五少”症。“五不”指不吃、不哭、不动、体温不升、体重不增;“五少”指少吃、少哭、少动、体重增长少、体温增高少。

  最突出的表现是皮肤改变,起初皮肤发凉、发硬,不易捏起;进而皮肤肿胀,压时有凹坑儿。常见于小腿、大腿外侧皮肤,严重时脸蛋儿皮肤亦可发硬。有时从鼻子和嘴里冒血沫子,呼吸微弱,这都是病情危重的表现,要立即送医院抢救。

  患硬肿症的新生儿,由于体温过低,体内血流缓慢,毛细血管因缺氧通透性增加,容易引起出血,特别是肺出血,病情十分凶险,患儿常因不易抢救而死亡。因此,早期发现硬肿症,及时治疗十分重要。

  预防新生儿硬肿症,首先要做好围产期保健和宣教工作,加强产前检查,防治妊娠高血压综合症,预防早产、出产低体重儿和产伤。其次,在冬季要做好产妇的保暖防寒工作,尤其是在寒冷地区更要引起注意。同时,鼓励早期给新生儿喂母乳,以保证足够的热量供给。另外,妈妈应学会检查出生一周内宝宝的皮下脂肪的软硬程度,以便早期发现硬肿,及时治疗。目前,此病在农村和边远山区的发病率远远高于城市。

  正确使用奶瓶喂奶有学问 新生儿窒息的常见病因 新生儿肛门闭锁的判断治疗

(编辑:赵春婷)

新生儿出血症发病机制

导读K缺乏、体内某些维生素K依赖凝血因子活力低下而引致的自限性出血性疾病。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对初生婴儿常规注射维生素K1后,本病已少见。

  新生儿出血症是由于维生素K缺乏、体内某些维生素K依赖凝血因子活力低下而引致的自限性出血性疾病。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对初生婴儿常规注射维生素K1后,本病已少见。

  新生儿出血症发病机制

  【病因和发病机制】

  本病与下列因素有关:①孕母维生素K通过胎盘量较少,胎儿肝内储存量低;②新生儿出生时肠道无细菌,维生素K的合成少;③母乳中维生素K含量仅为15μg/L(牛乳为60μg/L,故母乳喂养的初生儿多见;④婴儿有先天性肝胆疾病或慢性腹泻者,影响肠粘膜对维生素K的吸收;⑤母亲在孕期曾使用抑制维生素K代谢的药物。

  维生素K不参与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的合成,但这些凝血因子的前体蛋白的谷氨酸残基必须在肝细胞微粒体内羧化成γ-羧基谷氨酸,以螯合更多的Ca2+,然后方具有凝血活性,这一过程必须由维生素K参与。因此多数患儿在经维生素K治疗后,其凝血机制得以迅速改善;但早产儿由于肝脏不成熟、上述凝血因子前体蛋白合成亦不足,故维生素K疗效不佳。

  【临床表现】

  本病可分为3型,及早发型、经典型和晚发型,后者常见于婴儿期。

  (一)早发型 生后24小时内发病,常见于孕母使用干扰维生素代谢的药物,如抗凝药(双香豆素)、抗惊厥药(苯妥因钠、苯巴比妥)、抗结核药(利福平)等。可有头颅血肿,颅内、胸腔内或腹腔内出血。

  (二)经典型 生后2~3天发病,早产儿可退至两周。常见出血部位为脐残端、胃肠道(呕血或黑便)、皮肤受压及穿刺处;其他如鼻出血、尿血、肺出血等较少见,阴道出血偶见。一般为少量或中等量出血,多为自限性,1周后出血者极少。

  (三)晚发型 出生1个月后发病,与某些因素有关,如长期腹泻和长期使用抗生素,肝胆疾患和母乳喂养等。颅内出血多见,预后不良。

  【治疗】

  患儿有出血现象时,应立即静脉注射维生素Kl 1mg,可迅速改善出血;严重者,可输新鲜全血或血浆10~20ml/kg;胃肠道出血时应暂禁食,静脉补充营养;止血后应根据情况适当纠正贫血。

  【预防】

  凡母孕期有使用抗凝剂、抗癫痫药或抗结核药史者,产前应给予维生素K10mg肌注,3~5天;授乳母亲每周口服维生素k1 20mg两次。以上预防方法的效果尚不能肯定。新生儿出生后应立即肌注维生素k1 1~2mg,;如婴儿需长期全静脉营养,或有肝、胆、疾患,肠道吸收不良及母乳喂养者,均应每周1次定期补充维生素k1 0.5mg。

  相关链接 妈妈喂养误区及解决方案 母乳喂养全攻略之上班妈妈 科学母乳喂养的注意事项

  推荐阅读

  

  哺乳100种技巧真人示范

  拉撒就这么简单

  周星驰的育儿癫狂语录

  锋芝家庭幸福长久度

(编辑:赵春婷)

本文Hash:c04373699e0ec060fafda17e90471220ce04e44d

声明:此文由 Scarlett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