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宝宝不再便秘的八大方法

便秘虽说不是大病,可是总让人难受,无论男女老少,如果饮食不当均可以引起便秘。要是孩子便秘了,应该如何治疗呢?宝宝便秘常常让妈妈焦急、烦恼,其实,一些简单有效的方法就可见效,这里提供8种较常用、安全的家庭疗法,不妨试试。

矫正饮食如果因饮食不足造成便秘,应增加食物摄入量。母乳喂养的宝宝应更频繁地哺乳,人工喂养的宝宝则应增加配方奶量。

食补纤维素纤维素可以刺激肠蠕动,促使排大便,除了蔬菜和水果,木耳、菇类、燕麦片、海苔、海带、果干等,都含有丰富的纤维素和矿物质,可以多为宝宝选用。如果宝宝还没有添加辅食,那可以多喝白开水、菜汁水。如果是母乳喂养,妈妈自身也应及时调整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和粗粮。

增加肠道益生菌可以给宝宝补充一些益生菌制剂,尤其要含有双歧杆菌、乳酸菌、粪肠球菌等肠道益生菌,如妈咪爱、合生元。

腹部按摩宝宝仰卧,妈妈用右手掌根部按摩宝宝的腹部,按照右下腹-右上腹-左上腹-左下腹顺时针的方向边揉边推。手法不要过重,每次持续10分钟,每天做2~3次。

训练排便习惯从宝宝3~4个月起就可以训练其定时排便。因进食后肠蠕动加快,常会出现便意,故一般宜选择在进食后让宝宝排便,以建立起排便的条件反射。

适当运动适当加强腹肌的活动,有助于改善便秘的症状,如简单的爬、滚、蹲、身体往前后弯曲或转腰的动作,都可以加速肠蠕动。

直肠或肛门局部刺激用手指蘸上肥皂水或婴儿油在宝宝肛门处按摩,这种办法能有效刺激肛门,使肛门括约肌松弛,利于排便。

给予安全的药物推荐大家使用和光堂婴儿便秘药,它并非泻药,而是采用纯麦芽糖制成,安全无副作用。通过麦芽糖缓慢的发酵作用促进肠道蠕动,催促平静的排便,改善解决便秘问题。另外对营养补给也有作用。

让宝宝不再便秘的四大法则

便秘是种痛苦的事情,别说宝宝便秘不舒服,就是我们成年人便秘也感觉难受。宝宝便秘怎么办呢?妈妈们有什么好的方法来解决小儿便秘吗?宝宝便便就是不出来。看着宝宝痛苦的样子,妈妈着急了:怎样才能让宝宝的便便畅通无阻?来试试我们的通便法则吧。食物法则

宝宝之所以便秘,是因为吃进去的食物不能消化,或者因为不易排出导致便秘。因食物而引起,自然可以用食物来化解。

1、合理搭配食物

食物的成分直接影响到宝宝是否能够消化,可以多给宝宝选择一些含脂肪和碳水化合物较多的食物以及一些润肠通便的食物。因为碳水化合物中含有糖蛋白和蛋白多糖,具有润滑作用,能够使宝宝的大便润滑,容易解出。

2、少吃多餐

小宝宝的胃容量小,消化功能不健全,如果给他吃过多的食物,容易让食物在体内积压,造成肠胃堵塞,引起消化不良。所以每次给宝宝准备的食物量要少,少吃多餐。

3、多吃蔬菜水果

爸爸妈妈应该多给宝宝吃蔬菜和水果,因为宝宝便秘还有可能是因为体内燥热引起,蔬菜和水果能够消除宝宝体内的燥热。

运动法则

运动不仅能够健身,还能够加速肠胃蠕动,所以要让宝宝多多运动。如果条件允许,最好每天早晨起来以后,跟宝宝一起活动一下。也不用太过正式,就在房间里跑来跑去,捉迷藏也能达到效果。吃完饭以后,可以跟宝宝一起在小区里散步,有助于食物消化,不过不要进行太剧烈的活动。

如果宝宝已经有消化不良的情况出现,那么可以采用按摩法来加速肠蠕动,帮助宝宝排便:四个手指并拢,在宝宝肚子上轻轻地以顺时针方向揉推;或者在宝宝吃完饭1小时以后按压足三里穴(位于髌骨下缘3寸,胫骨外侧1寸处)和支沟穴(手腕背部横纹上3寸处,尺骨与桡骨之间),用手指下压即可,注意力量不能太大,时间控制在两分钟以内

足三里穴

支沟穴

药物法则要是上面几个法则都做到了,宝宝还是便秘,并且已经超过3天,按摩也没有效果,就只能求助药物了。

1、使用开塞露

选择儿童专用的开塞露,而且小宝宝要慎用,因为开塞路有可能产生依赖性,所以不到万不得已,不要轻易使用开塞露。

2、使用通便的药物

如果宝宝已经满周岁,那么可根据医嘱使用通便药物。

3、使用肥皂条

将肥皂削成小细条塞进宝宝的肛门,能够刺激排便。

生活法则

便便是否通畅,跟宝宝的生活习惯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不良的生活习惯也会导致便秘,所以要帮宝宝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1、按时排便

想想看,肠胃就那么点大,不及时排空怎么能腾出地方放新的食物呢?而且所有的食物堆积在一起,肯定会引起堵塞,长此下去,不便秘才怪呢。小宝宝还不能随意控制自己的大小便,有时候有了便意也不知道去解,所以爸爸妈妈一定要督促宝宝及时排便。可以每天固定一个或几个时间段,然后提醒宝宝去排便,如果超过10分钟还没有解出来就不要再强迫他,要知道,强迫排便也会引起便秘的。

2、不要挑食

每种食物都有它自己的作用,如果宝宝一味挑食,这个不吃,那个也不吃,很容易造成营养不良或者消化不良,破坏了体内平衡,就会造成便秘。所以要给宝宝尝试每一种食物,饮食不能单一,更不能让宝宝养成挑食的坏毛病。

让宝宝不再怕生的八大秘诀

你的宝宝是否也会“怕生”?一见到陌生的叔叔阿姨就开始往你的怀里钻,并且露出一副惊恐的表情?造成宝宝“怕生”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如何有效阻止宝宝“怕生”情况的蔓延呢?专家分析宝宝“怕生”原因专家点评

让宝宝不再怕生的八大秘诀

“怕生”是宝宝社会性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体现。它是宝宝感知、辨别和记忆能力、情绪和人际交往能力获得发展的体现。细心的妈妈会发现,宝宝在3-4个月时已能对妈妈做出反应,只要妈妈走近宝宝,他就会冲妈妈乐,以此表达自己快乐的情绪。当妈妈在屋里走动时,宝宝的目光就会追随妈妈的身影移动,并表现出明显的想要得到妈妈关注的表情。一旦妈妈不予理睬,宝宝就会哭闹。如果发现妈妈不在视线内,宝宝也会以大声哭闹来表达自己的不满情绪。5个月的时候,随着宝宝自我认识能力的发展和活动范围的扩大,宝宝的识别能力不断增强,已能区别父母和其他人。6个月的宝宝已开始有了依恋、害怕、认生、厌恶、爱好等情绪,对熟人表现出明显的好感,并且能够根据家庭成员的亲近程度表现出不同的反应。出于自我保护的目的,这个阶段的宝宝对陌生人和陌生环境就会表现出过敏反应,对妈妈则最为依恋。8、9个月的宝宝认生的现象更为常见。1岁多的宝宝已经开始有了独立意识,对什么都好奇,再加上活动范围的扩大,就使得他们有了要离开父母的怀抱去探索周围环境的欲望。但是,这个年龄段的宝宝对父母和亲人仍然非常依恋,一旦遇到他从未见到过的人和物体,就可能表现出胆怯的样子。因此,这一时期的宝宝是独立性和依恋性并存。即便到了2、3岁,宝宝仍然会对陌生人和陌生情景感到恐惧,这是宝宝发展的共性。此外,由于遗传因素的差异,宝宝出生以后所处的家庭教养环境也千差万别,因此每个宝宝认生的程度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怕生对宝宝来说是一种非常正常的现象,但是如果父母不注意正确引导而任其自然发展,那么将来就有可能影响宝宝的社会化进程。让宝宝胆子大起来的八秘诀1、提前预防在宝宝还不懂得认生的时候,可以有意识地带宝宝多接触其他人。比如,让家里其他人员帮着给宝宝喂奶、喝水、换尿布、逗着说话、抱着玩、做简单的游戏,让宝宝不太熟悉的人逗宝宝玩等,通过与其他人的接触,帮助宝宝适应他可能接触到的各种社会环境。2、逐步扩大交往范围对于认生的宝宝,妈妈可以从宝宝比较熟悉的人开始,让宝宝习惯跟妈妈或者抚育人以外的人交往,然后让宝宝逐渐接触“熟悉的人比较多,而陌生人比较少”的环境,在熟悉了有少数陌生人在场的环境之后,再扩大他的接触范围,让宝宝一点点适应与陌生人交往以及提升适应陌生环境的能力。3、别强迫宝宝和陌生人交往需要注意的是,在解决宝宝怕生问题时绝不能一厢情愿勉强宝宝和谁亲近,这样只会进一步加深宝宝的排外心理。当陌生人到来时,如果宝宝怕生,可以允许他熟悉情况后再逐渐和陌生人接近。如果宝宝不愿意跟陌生人亲近,不要强迫他,更不要让他单独与陌生人在一起。此外,在遇见宝宝不认识的人时,父母要很正式地向陌生人介绍宝宝,并且不管宝宝多认生,都以轻松愉快的态度面对陌生人,这样可以帮助宝宝很快消除顾虑。与陌生人磨合的机会多了,宝宝害怕的心理自然就可以得到缓解并最终得到克服。4、尝试投宝宝所好一般宝宝比较喜欢年轻女性和小宝宝,因此,让宝宝接触陌生人可从这些人群入手。当带宝宝到户外玩耍、去亲友家或有友人来自己的家中做 客时,父母可抱着宝宝先与那些漂亮阿姨或者小朋友打招呼,讲几句话,让宝宝逐渐意识到除了家里人外,周围还有许多别的人,他们也都是和蔼可亲的,用不着害怕。妈妈可以根据宝宝的这些特点,尽量围绕宝宝的喜好来扩展宝宝的社交圈子。5、找机会发挥宝宝强势平时多观察宝宝,看他究竟对哪些事物感兴趣,然后根据他的兴趣培养宝宝特长,让他有更多的机会表现自己,这样可以增强宝宝自信心。宝宝的自信心增强了,怯生的心里也就会逐渐减弱。6、培养宝宝安全感父母对宝宝的态度、情感要稳定,不要忽冷忽热。照料宝宝、与宝宝接触的时间最好固定,尽可能避免宝宝长时间见不到妈妈,尤其不能以“再怎样,我就不要你了”、“把你给谁谁”之类的语言威吓宝宝。7、切忌溺爱宝宝被溺爱的宝宝很多会胆小。比如看见宝宝正爬向床边,不要表现得过于吃惊;宝宝磕碰了一下,不必过分安抚;宝宝要自己拿杯喝水,就让宝宝自己拿等等。多数宝宝对成人的态度很敏感,如果父母对宝宝总是很担心、很焦虑,宝宝多半就会变得比较胆小。过分认生就是这种养育方式造成的后果之一。8、交往的方式要得当宝宝在跟不太熟悉的人交往时,喜欢离对方有一定的距离,不喜欢陌生人触及自己的身体。因此,当你抱着宝宝遇到熟人时,可先自然地与对方打个招呼,谈谈话,待宝宝习惯后再告诉宝宝对方是谁。等到宝宝与陌生人熟悉之后,才可以让他们摸摸宝宝甚至抱抱宝宝,千万不能很突然地将宝宝交给“陌生人”抱,以免强化他的戒备和紧张心理,反而让他更为害怕。

本文Hash:4ae18d6c7267d480e40698bb3e2870e39b9d4588

声明:此文由 区块大康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