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学步爸妈准备工作要做足

10-12个月婴儿已不满足于爬行,已经学着要扶着栏杆站立,并尝试着向前移动,这表示着宝宝要开始学习走路了,不过从扶走到独自走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当宝宝开始学步,家长要好好准备,给宝宝创造一个宽松自由和安全的环境,鼓励并帮助孩子练习,孩子有进步要给予表扬,另外每个孩子的个性不同,有的胆大,有的胆小,在练习过程摔跤是难免的,但最好不要伤害孩子。

宝宝学步的贴身准备

在宝宝学步的时期,要给宝宝最好的环境,这环境最重要的就是宝宝的贴身小环境了。比如,宝宝学步阶段衣物要合体,衣服不能太大,不然会影响宝宝的小手抓握桌腿椅腿,同时也会影响宝宝的迈步,甚至会致使宝宝跌倒。第二,纸尿裤也要选择适宜的产品,侧腰围弹力强,拉伸力好的纸尿裤才能保证宝宝在学步过程中自由活动。裆部宽度要适宜,最好采用窄裆设计,过宽的裆部不但会影响宝宝的自由活动,让宝宝不舒服,严重的还会导致“o”型腿,这一点每个家长都要注意到哦。还有学步期宝宝活动量大,如果纸尿裤吸收力不够,很容易发生侧漏现象。再加上表层不够干爽,宝宝的小屁屁可就遭殃喽。因此,高强的吸收力、干爽的表层和有效防侧漏是宝宝学步期间轻松探索世界的另一个必要条件。

宝宝学步的环境准备

宝宝学步的大环境很重要,我们知道,安全问题是任何时候都要重视的,桌角椅角一定要包好,以防宝宝跌倒时碰疼宝宝。地面上的障碍物一定要清除,以防绊倒蹒跚学步的宝宝。桌布全都撤掉,防止宝宝当做支撑点来拉桌布,一拉就容易将桌子上的东西都托掉而砸到宝宝,造成伤害。

宝宝学步期饮食准备

在宝宝学步期间,家长要帮助他保持良好的营养与健康的饮食习惯,这是宝宝身体的健康成长的坚实基础。初学走路的孩子每天需要很高的热量和其他各种营养的均衡搭配,尤其在他可以走路或者变得更加好动之后均衡的饮食可以为孩子的活动和成长提供充足的营养,并且有助于提高宝宝的免疫力、促进智力发育。不过学步宝宝的胃还小,一次不能吃得太多。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应该在宝宝每日3顿主餐之间加一些健康的小吃。下面给大家推荐一些一些容易消化而且营养丰富的食品,可以确保孩子摄取健康成长的营养所需(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矿物质)。

1、肉类及相关食品:每天摄入肉、鱼、鸡蛋或者相关食品,保证宝宝蛋白质的需求。

2、乳制品或豆类食品:每日摄入至少350毫升全脂牛奶或者豆奶等豆类食品,保证孩子钙质的补充。

3、水果和蔬菜:每日至少摄入5份新鲜的水果和蔬菜,保证身体发育所需的各种维生素和纤维素。

4、谷物制品和淀粉食物:每餐至少摄入一份小麦、玉米、大米等谷物或者淀粉类食物。同时,不要给宝宝食用过多粗粮。

5、脂肪和糖类:均衡饮食应该包括充足的脂肪和糖类,但是应避免让宝宝食用精炼的糖制品和加工过的高脂肪制品。

宝宝学步伙伴的准备

宝宝学步期,家长还需要培养他们的独立性,而且在孩子的整个学步阶段,爸爸妈妈不可能时时刻刻的扶着他们的宝宝们,所以当孩子们开始学习走路的时候,需要有一个小伙伴的帮助。而一辆好的学步车是最合适的,既可以帮助宝宝学会走路,又可以给爸爸妈妈自由空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宝宝入园 妈妈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

  伴随着孩子“幼儿园生涯”的开启,你的求学之旅已经迈上了新台阶。

  这回的课题是——幼儿园。

  别怕!萌芽君为你准备了这篇十分详细的指南,由毕业于牛津大学的祺骏妈撰写。祺骏妈采用纪实的方式,详尽记录她的心路历程和观园明细,希望能给正在为宝宝准备入园的你,一点儿启发。

  我一开始对托班要求很高,参观最初几家幼儿园的时候以“你们一天的安排如何”,“有没有教学计划”,“你们的育儿理念是什么” 的问题为主,巴不得艺术课接着音乐课,一个游戏接一个游戏,可以听到让我心悦诚服的高大上理论介绍。可那时候祺儿还不到一岁……犯了典型的期待和孩子年龄段不符的错误!

  参观了几个接收一岁宝宝(baby room)的托班以后发现,人家介绍的侧重和我心里的侧重完全不同。这些幼儿园的工作人员更注重自己园区的卫生与安全,比如是否有摄像头啊,房间内不许穿外面的鞋,阿姨会穿消过毒的袜子,阿姨不可以在房间外接过孩子必须由家长亲自送到房间内,家长有进门密码可以随时开门进来,非家长(保姆/祖父母)接孩子要对口令,等等。他们还很注重遵循孩子已经养成的作息习惯,大概醒多久就要小睡,会和家长提前沟通孩子的小睡信号,睡前是否需要喝奶,是否需要抱着入睡,有没有过敏等等。

  有了这一次的经验和后来做的研究,祺儿一岁半时我再找托班,更清楚自己看重什么,从容得多,也明白不可能方方面面都理想,一些底线要坚守,其他照顾不到的只能牺牲。

  首先,地理位置要合适。对于一天没看到爸爸妈妈的小宝宝来说,见面之后不能抱抱,不能游戏,而是要坐半个小时的安全座椅,是非常残酷的事!所以这一次,我打定主意,幼儿园与家里的距离不超过15分钟车程。

  其次,我此时已经了解“attachment”的重要性,所以电话上会问清楚师生比例,以及该幼儿园有什么制度保证孩子的依恋归属感。

  接着,我还会在电话预约时问清楚参观的时候由谁向我介绍情况,有没有可能单独与园长聊聊,有没有可能在祺儿将加入的班级里待个10-15分钟,观察下老师与孩子们的互动。

  1参观幼儿园时,先看空间(1)光线如何,通风如何;(2)是否够大,孩子能不能跑来跑去;(3)布局是否合理,有没有安全隐患;(4)是否有一定条理,虽然孩子玩儿的地方肯定乱糟糟,但是乱中有序对孩子的身心发展也很重要。实在让人难以忍受的混乱和老师人手不够,素质不高都可能有联系;(5)是否有室外活动的空间。我认理想中的是室内室外相通,室外围起来足够安全,然后和室内相连的门开着,自由活动时,孩子可以随意进出。但只有两家幼儿园有这样的条件,综合其他权衡后不得不放弃了这个要求。所以现在祺儿在幼儿园只有一个小时的户外活动,我只好在其他的日子里多带她在外面玩儿。

  参观的时候会不断遇到工作人员,不管是不是直接负责自己的孩子,他们都代表了这家幼儿园的整体素质:(1)最基本的是否有礼貌;(2)是否热情开朗,有人会停下来和我打招呼,主动自我介绍,还有的打了招呼会说因为在忙什么必须先走了,但也笑容满面,让人觉得诚恳;(3)是否细心,比如走廊交错时让我先过,主动帮我提东西,主动问我是否需要帮助等等。虽然不用刻意去考察这些,但通过简单接触会得到一个整体印象,做出基本判断能否放心地把孩子送到这些人身边,与他们朝夕相处。2了解硬性指标(1)规模大小:最好1岁以下每个班不超过6个孩子,2岁以下不超过10个孩子,3岁以下不超过15个孩子,这样的环境里宝宝不至于因为同龄人太多而感到压力。

  (2)师生比例:肯定越低越好。我个人坚持,3岁以下的托班,无论如何一个老师不应该负责多于10个孩子。最后选择的幼儿园是有两个固定老师,但另外有机动的老师在多于6个孩子时会加入这个班级,以保证房间内的师生比例维持在1:3。

  (3)老师的资质:是否所有老师,至少是关键老师,都有幼教相关的学历,至少是专科。少数起支持作用的机动老师没有进行过系统学习,但接受了幼儿园的培训也勉强可以接受。

  (4)是否坚决抵制伤害性行为:我会问这么小的孩子还不懂,如果有抢玩具、打人、推搡等行为,你们怎么办?心里想着如果是我的孩子这样对别人,当然不希望她被过分惩罚,但如果是别人欺负她,又希望老师能及时制止、及时安慰。每个人的理想答案可能都不一样,关键是得到的答案能不能让你放心。

  (5)其它方面的规定:出现意外如何处理,工作人员会不会急救,园内有没有急救药箱,如果孩子临时生病怎么办…取暖怎么样,饮食怎么样,一天的作息安排什么样,尿布怎么换,是否需要自己准备尿布、湿巾、护臀霜……3走进相应的班级开始暗中观察(1)孩子们是不是在轻松愉快地玩耍,遇到陌生人会不会好奇、微笑,有没有哪个孩子明显表现出不安但老师没有发现;

  (2)整体上有没有一个爱的氛围,你有没有不安的感觉,是否放心把孩子留在这儿?从面向和肢体语言上看,老师是不是有亲和力,是不是有经验,是否从容?

  (3)老师不见得非在“教东西”,能够给孩子一定的自由,自主玩耍也很重要,但是孩子们自己玩儿的时候她们是不是依然在关注他们?有没有及时响应孩子的哭闹?老师和孩子之间有身体接触吗?老师在叫每个孩子的名字吗?互动是否有爱?老师的情绪是否饱满?一切井然有序吗?

  (4)我不希望看到所有小孩子都规规矩矩的,好像被训练的服服帖帖,也不希望环境过于吵闹;孩子最好很平静,很满足,很快乐,在专注地玩儿什么也好,自在地看着别人也好,不要过度亢奋,也不要沉闷无聊。如果刚巧你参观的时候老师在带领孩子们进行集体活动,那正好可以看看老师的组织能力和感染力,这对低龄宝宝很重要;如果刚巧是自由活动时段,是否有孩子会拿着玩具分给老师,或者拉老师加入他们,也是良好关系的一个佐证。

  4和园长单独约见(1)员工流动性:任何一个用人单位都避免不了人员流动,但对于幼教行业来说,流动性越低越好,谁都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和某位老师刚建立了亲密的联系,就在你以为有人了解孩子的脾性时发现那位老师不干了。所以我会向园长询问她手下员工的流动性如何,她采取怎样的措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2)是否重视和家长的沟通:园长对家长的耐心以及能否有效与家长沟通,实在很说明问题啊,至少能决定我是否信任这家机构。而把孩子委托给别人照顾,说到底还不是“信任”二字?

  (3)理念和管理:作为有育儿追求的家长,咋能不提到理念呢,具体地说可能是“过度保护”和“不出意外”之间的平衡,“不干涉”和“引导”之间的平衡,“自由”与“纪律”之间的平衡,适应年龄段的游戏与玩具提供,等等。在了解她代表幼儿园的观点之余,我更看重的是她如何保证具体和孩子接触的员工怎样能遵循这些理念。你们怎样考核?对员工有什么硬性规定吗?怎样制定教学计划或者说游戏设计?

  (4)反馈:如果园长貌似很靠谱,我会提出参观时印象深刻的优点和担心,表示希望和她保持沟通。想想我认识的以色列妈妈Nadine, 天知道她最后决定前反复参观了多少次,打了多少次电话,每个工作人员都认识!因为每个年龄段相应的需求不同,这里介绍的经验其实主要针对两岁以下。为两岁以上的宝宝挑选幼儿园可能应该更注重“教育性”吧,需要更看重日常安排是否节奏舒适、张弛合理、活动丰富。怎样帮助孩子更好地过渡?

  送托时让父母最头疼的问题就是宝宝的哭泣吧,嘶声力竭抱住大腿拉住衣领不让走,有的宝宝甚至不吃不喝,呆在一个位置不肯挪动。大多数过来人都会劝说“不要紧,习惯就好了”,“等他/她知道哭也没用就适应了”。这在我看来,无异于使用哭声免役法进行睡眠训练和隔离法断母乳,很难说到底有没有长期影响。

  适应的最初阶段,家长还是应该提高警惕,尽量留出时间与幼儿园阿姨多沟通,密切观察孩子的表现,哭不哭只是一个方面,孩子能够放松投入地玩儿,与在家相差无几,才能算真正适应。

  入托前首要的功课,我认为是大人的心理准备。如果入托是适应家庭情况最好的选择,就以坦然的心态去面对,不要患得患失。做好与孩子一起面对困难的准备,当他们精神上的后盾,不要一出现哭闹或小问题就乱了方寸。大人情绪稳定,孩子才能有安全感,一切担心与思虑都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可以坦白与孩子交代爸爸妈妈也不舍得,但要给孩子做处理情绪的榜样,怎样积极地去面对这个“不舍得”。如何帮助孩子更快更平稳地适应幼儿园,与宝宝的年龄、个性和更早期的亲子关系都有关联。但有一条广泛适用的原则——家长应该鼓励并帮助孩子与主管阿姨建立依恋感:

  (1)妈妈先表现出与阿姨的亲密,比如握手、拥抱、像老朋友一样的亲切交谈;(2)在妈妈不离开的情况下,由主管阿姨介绍房间里的玩具给小宝宝,介绍其他小朋友给大宝宝;(3)在适应期间,每次去,最好都由同一个阿姨等在门口与宝宝问好,多肢体接触,比如拥抱、握手、亲吻,带着宝宝和妈妈一起进去;(4)离开时,妈妈多强调自己有多喜欢这个主管阿姨,鼓励宝宝信任阿姨,有什么事情都可以找这个阿姨,难过了可以要这个阿姨抱抱。回家以后,也可以常常提起这个阿姨的特征和优点,回忆一两件阿姨和宝宝开心的细节;(5)与阿姨商量好,过渡期间多关注宝宝,告诉阿姨自己在做的努力,请阿姨尽量协调一致地对待宝宝,并交代宝宝的脾性特点;(6)拜托阿姨在宝宝到之前准备一些她/他喜欢的玩具,能让宝宝更快地喜欢上这个环境。

  关于离开的时候是否要和宝宝再见,书上都会说家长不应该偷偷溜走。我有不同看法。离别是非常痛苦的。选择直面还是含蓄的分别,跟妈妈与宝宝的性格有关,家长可以凭直觉选择。

  重点在于不要让宝宝误解妈妈不要她/他了,而不在于是否亲口说出“再见”。如果宝宝已经熟悉了环境,而且足够成熟,可以事先讲明妈妈会离开,去一个具体的地方,让宝宝放心,要是看不见妈妈不用着急。并且把自己的这个计划与阿姨沟通好,这样宝宝找妈妈时,阿姨可以告知同样的话。

  2岁左右的孩子还没有时间概念,“一会儿”、“中午”、“下午”、“晚上”这样的词对他们没有意义,所以家长尽可能把接园的时间具象化,让宝宝有所期待,渐渐明白还会见到爸爸妈妈。可以改用“吃了饭妈妈就来”,“睡醒了就能见到妈妈”,“从花园里玩好回来就跟妈妈回家”这样具体的节点。

  我不赞成家长接回孩子后一再追问“今天过的好不好?”,“都干什么了?”,“喜欢幼儿园吗?”,“和小朋友玩儿了吗?”。孩子与爸妈重聚自然是想好好享受这团聚的时光,拥抱、亲昵、甚至哭泣都是抒发思念之情的好方法。让孩子主导这个发泄与充电的过程,我们只要全身心地陪伴,不去干扰隔断他们的情绪就好。我认为这是很重要的修复步骤。

  随着孩子情绪的发展,回家的路上或者临睡前这种平静的空当,我会讲离开宝宝之后妈妈这一天都做了什么,有时候还会把“工作成果”展示给她看。说这些时心怀对她的感激,因为她的勇敢成就了妈妈今天的收获,但并不需要解释给她知道,我相信通过语气、氛围,孩子是可以感知的,我们都在离开家努力成长,爸爸妈妈在陪她一同面对外边的世界。

宝宝入园 妈妈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

  伴随着孩子“幼儿园生涯”的开启,你的求学之旅已经迈上了新台阶。

  这回的课题是——幼儿园。

  别怕!萌芽君为你准备了这篇十分详细的指南,由毕业于牛津大学的祺骏妈撰写。祺骏妈采用纪实的方式,详尽记录她的心路历程和观园明细,希望能给正在为宝宝准备入园的你,一点儿启发。

  我一开始对托班要求很高,参观最初几家幼儿园的时候以“你们一天的安排如何”,“有没有教学计划”,“你们的育儿理念是什么” 的问题为主,巴不得艺术课接着音乐课,一个游戏接一个游戏,可以听到让我心悦诚服的高大上理论介绍。可那时候祺儿还不到一岁……犯了典型的期待和孩子年龄段不符的错误!

  参观了几个接收一岁宝宝(baby room)的托班以后发现,人家介绍的侧重和我心里的侧重完全不同。这些幼儿园的工作人员更注重自己园区的卫生与安全,比如是否有摄像头啊,房间内不许穿外面的鞋,阿姨会穿消过毒的袜子,阿姨不可以在房间外接过孩子必须由家长亲自送到房间内,家长有进门密码可以随时开门进来,非家长(保姆/祖父母)接孩子要对口令,等等。他们还很注重遵循孩子已经养成的作息习惯,大概醒多久就要小睡,会和家长提前沟通孩子的小睡信号,睡前是否需要喝奶,是否需要抱着入睡,有没有过敏等等。

  有了这一次的经验和后来做的研究,祺儿一岁半时我再找托班,更清楚自己看重什么,从容得多,也明白不可能方方面面都理想,一些底线要坚守,其他照顾不到的只能牺牲。

  首先,地理位置要合适。对于一天没看到爸爸妈妈的小宝宝来说,见面之后不能抱抱,不能游戏,而是要坐半个小时的安全座椅,是非常残酷的事!所以这一次,我打定主意,幼儿园与家里的距离不超过15分钟车程。

  其次,我此时已经了解“attachment”的重要性,所以电话上会问清楚师生比例,以及该幼儿园有什么制度保证孩子的依恋归属感。

  接着,我还会在电话预约时问清楚参观的时候由谁向我介绍情况,有没有可能单独与园长聊聊,有没有可能在祺儿将加入的班级里待个10-15分钟,观察下老师与孩子们的互动。

  1参观幼儿园时,先看空间(1)光线如何,通风如何;(2)是否够大,孩子能不能跑来跑去;(3)布局是否合理,有没有安全隐患;(4)是否有一定条理,虽然孩子玩儿的地方肯定乱糟糟,但是乱中有序对孩子的身心发展也很重要。实在让人难以忍受的混乱和老师人手不够,素质不高都可能有联系;(5)是否有室外活动的空间。我认理想中的是室内室外相通,室外围起来足够安全,然后和室内相连的门开着,自由活动时,孩子可以随意进出。但只有两家幼儿园有这样的条件,综合其他权衡后不得不放弃了这个要求。所以现在祺儿在幼儿园只有一个小时的户外活动,我只好在其他的日子里多带她在外面玩儿。

  参观的时候会不断遇到工作人员,不管是不是直接负责自己的孩子,他们都代表了这家幼儿园的整体素质:(1)最基本的是否有礼貌;(2)是否热情开朗,有人会停下来和我打招呼,主动自我介绍,还有的打了招呼会说因为在忙什么必须先走了,但也笑容满面,让人觉得诚恳;(3)是否细心,比如走廊交错时让我先过,主动帮我提东西,主动问我是否需要帮助等等。虽然不用刻意去考察这些,但通过简单接触会得到一个整体印象,做出基本判断能否放心地把孩子送到这些人身边,与他们朝夕相处。2了解硬性指标(1)规模大小:最好1岁以下每个班不超过6个孩子,2岁以下不超过10个孩子,3岁以下不超过15个孩子,这样的环境里宝宝不至于因为同龄人太多而感到压力。

  (2)师生比例:肯定越低越好。我个人坚持,3岁以下的托班,无论如何一个老师不应该负责多于10个孩子。最后选择的幼儿园是有两个固定老师,但另外有机动的老师在多于6个孩子时会加入这个班级,以保证房间内的师生比例维持在1:3。

  (3)老师的资质:是否所有老师,至少是关键老师,都有幼教相关的学历,至少是专科。少数起支持作用的机动老师没有进行过系统学习,但接受了幼儿园的培训也勉强可以接受。

  (4)是否坚决抵制伤害性行为:我会问这么小的孩子还不懂,如果有抢玩具、打人、推搡等行为,你们怎么办?心里想着如果是我的孩子这样对别人,当然不希望她被过分惩罚,但如果是别人欺负她,又希望老师能及时制止、及时安慰。每个人的理想答案可能都不一样,关键是得到的答案能不能让你放心。

  (5)其它方面的规定:出现意外如何处理,工作人员会不会急救,园内有没有急救药箱,如果孩子临时生病怎么办…取暖怎么样,饮食怎么样,一天的作息安排什么样,尿布怎么换,是否需要自己准备尿布、湿巾、护臀霜……3走进相应的班级开始暗中观察(1)孩子们是不是在轻松愉快地玩耍,遇到陌生人会不会好奇、微笑,有没有哪个孩子明显表现出不安但老师没有发现;

  (2)整体上有没有一个爱的氛围,你有没有不安的感觉,是否放心把孩子留在这儿?从面向和肢体语言上看,老师是不是有亲和力,是不是有经验,是否从容?

  (3)老师不见得非在“教东西”,能够给孩子一定的自由,自主玩耍也很重要,但是孩子们自己玩儿的时候她们是不是依然在关注他们?有没有及时响应孩子的哭闹?老师和孩子之间有身体接触吗?老师在叫每个孩子的名字吗?互动是否有爱?老师的情绪是否饱满?一切井然有序吗?

  (4)我不希望看到所有小孩子都规规矩矩的,好像被训练的服服帖帖,也不希望环境过于吵闹;孩子最好很平静,很满足,很快乐,在专注地玩儿什么也好,自在地看着别人也好,不要过度亢奋,也不要沉闷无聊。如果刚巧你参观的时候老师在带领孩子们进行集体活动,那正好可以看看老师的组织能力和感染力,这对低龄宝宝很重要;如果刚巧是自由活动时段,是否有孩子会拿着玩具分给老师,或者拉老师加入他们,也是良好关系的一个佐证。

  4和园长单独约见(1)员工流动性:任何一个用人单位都避免不了人员流动,但对于幼教行业来说,流动性越低越好,谁都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和某位老师刚建立了亲密的联系,就在你以为有人了解孩子的脾性时发现那位老师不干了。所以我会向园长询问她手下员工的流动性如何,她采取怎样的措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2)是否重视和家长的沟通:园长对家长的耐心以及能否有效与家长沟通,实在很说明问题啊,至少能决定我是否信任这家机构。而把孩子委托给别人照顾,说到底还不是“信任”二字?

  (3)理念和管理:作为有育儿追求的家长,咋能不提到理念呢,具体地说可能是“过度保护”和“不出意外”之间的平衡,“不干涉”和“引导”之间的平衡,“自由”与“纪律”之间的平衡,适应年龄段的游戏与玩具提供,等等。在了解她代表幼儿园的观点之余,我更看重的是她如何保证具体和孩子接触的员工怎样能遵循这些理念。你们怎样考核?对员工有什么硬性规定吗?怎样制定教学计划或者说游戏设计?

  (4)反馈:如果园长貌似很靠谱,我会提出参观时印象深刻的优点和担心,表示希望和她保持沟通。想想我认识的以色列妈妈Nadine, 天知道她最后决定前反复参观了多少次,打了多少次电话,每个工作人员都认识!因为每个年龄段相应的需求不同,这里介绍的经验其实主要针对两岁以下。为两岁以上的宝宝挑选幼儿园可能应该更注重“教育性”吧,需要更看重日常安排是否节奏舒适、张弛合理、活动丰富。怎样帮助孩子更好地过渡?

  送托时让父母最头疼的问题就是宝宝的哭泣吧,嘶声力竭抱住大腿拉住衣领不让走,有的宝宝甚至不吃不喝,呆在一个位置不肯挪动。大多数过来人都会劝说“不要紧,习惯就好了”,“等他/她知道哭也没用就适应了”。这在我看来,无异于使用哭声免役法进行睡眠训练和隔离法断母乳,很难说到底有没有长期影响。

  适应的最初阶段,家长还是应该提高警惕,尽量留出时间与幼儿园阿姨多沟通,密切观察孩子的表现,哭不哭只是一个方面,孩子能够放松投入地玩儿,与在家相差无几,才能算真正适应。

  入托前首要的功课,我认为是大人的心理准备。如果入托是适应家庭情况最好的选择,就以坦然的心态去面对,不要患得患失。做好与孩子一起面对困难的准备,当他们精神上的后盾,不要一出现哭闹或小问题就乱了方寸。大人情绪稳定,孩子才能有安全感,一切担心与思虑都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可以坦白与孩子交代爸爸妈妈也不舍得,但要给孩子做处理情绪的榜样,怎样积极地去面对这个“不舍得”。如何帮助孩子更快更平稳地适应幼儿园,与宝宝的年龄、个性和更早期的亲子关系都有关联。但有一条广泛适用的原则——家长应该鼓励并帮助孩子与主管阿姨建立依恋感:

  (1)妈妈先表现出与阿姨的亲密,比如握手、拥抱、像老朋友一样的亲切交谈;(2)在妈妈不离开的情况下,由主管阿姨介绍房间里的玩具给小宝宝,介绍其他小朋友给大宝宝;(3)在适应期间,每次去,最好都由同一个阿姨等在门口与宝宝问好,多肢体接触,比如拥抱、握手、亲吻,带着宝宝和妈妈一起进去;(4)离开时,妈妈多强调自己有多喜欢这个主管阿姨,鼓励宝宝信任阿姨,有什么事情都可以找这个阿姨,难过了可以要这个阿姨抱抱。回家以后,也可以常常提起这个阿姨的特征和优点,回忆一两件阿姨和宝宝开心的细节;(5)与阿姨商量好,过渡期间多关注宝宝,告诉阿姨自己在做的努力,请阿姨尽量协调一致地对待宝宝,并交代宝宝的脾性特点;(6)拜托阿姨在宝宝到之前准备一些她/他喜欢的玩具,能让宝宝更快地喜欢上这个环境。

  关于离开的时候是否要和宝宝再见,书上都会说家长不应该偷偷溜走。我有不同看法。离别是非常痛苦的。选择直面还是含蓄的分别,跟妈妈与宝宝的性格有关,家长可以凭直觉选择。

  重点在于不要让宝宝误解妈妈不要她/他了,而不在于是否亲口说出“再见”。如果宝宝已经熟悉了环境,而且足够成熟,可以事先讲明妈妈会离开,去一个具体的地方,让宝宝放心,要是看不见妈妈不用着急。并且把自己的这个计划与阿姨沟通好,这样宝宝找妈妈时,阿姨可以告知同样的话。

  2岁左右的孩子还没有时间概念,“一会儿”、“中午”、“下午”、“晚上”这样的词对他们没有意义,所以家长尽可能把接园的时间具象化,让宝宝有所期待,渐渐明白还会见到爸爸妈妈。可以改用“吃了饭妈妈就来”,“睡醒了就能见到妈妈”,“从花园里玩好回来就跟妈妈回家”这样具体的节点。

  我不赞成家长接回孩子后一再追问“今天过的好不好?”,“都干什么了?”,“喜欢幼儿园吗?”,“和小朋友玩儿了吗?”。孩子与爸妈重聚自然是想好好享受这团聚的时光,拥抱、亲昵、甚至哭泣都是抒发思念之情的好方法。让孩子主导这个发泄与充电的过程,我们只要全身心地陪伴,不去干扰隔断他们的情绪就好。我认为这是很重要的修复步骤。

  随着孩子情绪的发展,回家的路上或者临睡前这种平静的空当,我会讲离开宝宝之后妈妈这一天都做了什么,有时候还会把“工作成果”展示给她看。说这些时心怀对她的感激,因为她的勇敢成就了妈妈今天的收获,但并不需要解释给她知道,我相信通过语气、氛围,孩子是可以感知的,我们都在离开家努力成长,爸爸妈妈在陪她一同面对外边的世界。

本文Hash:a7acdf274bf092dc8e1ddc44db0c71a1b4780920

声明:此文由 Sukin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