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喂养:看看我的主张

摘要:宝宝喂养:看看我的主张,本文作者是本刊2003年5月号《水中分娩:让产妇分外美丽》一文介绍的主角,如今她的宝宝已经1岁半了,长得健康喜人。在育儿空暇之际,幸福的妈妈提笔写下了她的育儿心得——每个妈妈都希望给孩子创造最佳的..

本文作者是本刊2003年5月号《水中分娩:让产妇分外美丽》一文介绍的主角,如今她的宝宝已经1岁半了,长得健康喜人。在育儿空暇之际,幸福的妈妈提笔写下了她的育儿心得——

每个妈妈都希望给孩子创造最佳的成长条件。当初我选择水中分娩,就是为了让儿子没有痛苦、自自然然地“过渡”到人间。虽然此前中国没有先例,但是在查阅了大量英文资料、弄清了相关的科学原理和卫生措施后,我和老公力排众议,并获得上海长宁妇婴保健院的支持和帮助,事实证明这种“非传统”的分娩方式非常成功。

如今我们的水生宝宝寇博龙已经快一岁半了。在过去的500多个日日夜夜里,我同每一个新妈妈一样,尽最大的努力照顾宝宝的一切需要。但是有时我的方法和祖母那辈的不太一样。就拿喂养宝宝来说吧,很多时候我也会“非传统”地借鉴西方的一些经验,并非我唯“洋”是尊,而是发现喂养孩子没有唯一的“正确”答案,且我个人很相信通过实验研究论证后得出的结论。为此,我写下一些心得体会,与各位妈妈一起分享。

婴儿辅食我有我主张:清淡营养才健康

博龙四个月以前,一直是吃我的奶,没有添加任何别的东西。对那些“越早加辅食越能锻炼小孩胃口”的说法,我不能苟同。因为婴儿的消化系统不是“锻炼”出来的,而是随着时间慢慢发育成熟的。过早地接触固体食物无疑会给宝宝稚嫩的肠胃增加负担。

即使四个月以后开始增加辅食,我们也格外注意。不给他吃太甜或者太咸的“大人饭”。他的粥与面是单做的,不放味精,很少加盐或酱油。也许成人吃起来没有味道,但是研究表明,婴儿会很快记住早期食物的味道,并且影响他长大以后的口味。所以我们尽量给他清淡的食物,就是不想让他日后形成嗜甜或是嗜咸的习惯。

专家点评

龙龙妈妈的育儿经验中,实行纯母乳喂养,及时添加辅食,自幼为孩子单独制作清淡饮食,这样孩子对食物不致有过多的挑剔,添加新的食物更容易得到成功。婴儿期从6个月以后,可以加盐每日0.7~1克,盐量不多不致增加肾脏负担,且可增加胃酸的分泌,是一举两得的添加方法。

我们也不给他喂肉泥、肝泥。我不认为这是铁或蛋白质等元素的唯一

母乳喂养的宝宝还需要另外喂水吗 进来看看就明白

   婴儿是每一个家庭需要选身心呵护和照顾的对象,很多婴儿出生后都选择母乳喂养,这样利于婴儿的茁壮成长,但也有的人认为母乳喂养虽然好但水分不足,需要给宝宝另外喂水,那么婴儿在吃母乳期间到底需不需要喂水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往下看吧。

  对于母乳喂养的孩子需不需要喂水,一直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实际上有很多的新妈妈在进行母乳喂养的同时也会给孩子适量的喝水,那么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这样做到底是对还是不对呢?母乳喂养是否还需要给孩子喂水吗?如果喂水是不是真会导致孩子出现中毒反应,从而影响到孩子的健康呢?

  母乳喂养需不需要给孩子喂水,答案是不需要。在一般情况下,母乳喂养的宝贝在6个月内都不必增加任何食物和饮料,包括水在内。因为母乳含有宝贝从出生到6个月龄所需要的脂肪、乳糖、蛋白质、维生素、水分、钙、铁、磷等全部营养物质和微量元素。母乳的主要成分其实就是水,达到87.5%。这些水分一般都能够满足宝贝新陈代谢的全部正常需要,不需额外再喂水了。如果让母乳喂养的宝宝过早喝水,反而对他们有害。美国一项研究发现:喝水多了,会给婴儿肾脏造成压力,可能引起水中毒,因为血液中的钠被稀释了。而水中毒是婴儿癫痫发作的最大原因。

  对宝宝来说,母乳是最好的食物。从理论上说,母乳喂养可以代替一切食物和水分。母乳的主要成分其实就是水,这些水分一般都能够满足宝贝新陈代谢的全部正常需要,不需额外再喂水了。但是对于现在很多女性特别是城市里的女性来说,坐月子期间无法真正做到充分的休息和营养,容易导致疲劳,进而不一定能产生足够的母乳,所以就需要给宝宝适时补充一些水分。即便是纯母乳喂养,4个月以后的婴儿还可以加喂一些蛋黄;喝奶粉的宝宝最好喝点水,因为奶粉中缺少母乳得天独厚的脂肪酸结构,且没有母乳中的低聚糖,无法生成更多有益肠道蠕动的益生菌,所以补充水分很有必要。

  我们知道母亲营养丰富,是孩子最好的食品和饮料。孩子成长所需要的一切营养成分和水分,通过母乳都可以得到,在正常的情况下是不需要给孩子在额外喂水的,因为我们也知道喝水过多的确是会加重孩子的肾脏负担,而孩子的肾脏承受能力有限,产生中毒反应也并不是不可能的。

  看了上述内容的介绍,我们知道一般来说母乳喂养的孩子是不需要另外喂水的,因为母乳中富含丰富的营养物质,可以保证宝宝的日常所需。不过话虽如此,还是要结合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新妈妈的奶水不足,那么适当的补充一些水分就是有必要的了。

让我们来看看养育宝贝的三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忙于育儿之事

忙于育儿之事的家长埋头于具体的事物,但常常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他们只管自己努力做事,很少顾及宝宝的真正需要和体验,常常犯下过度保护或给宝宝施压的错误,不遇到问题还好,真的遭遇麻烦就大有一招走错功亏一篑的危险。

这个圈子中,有些家长很自信,因为他们熟练的象个“八级工”,饮食起居安排得井井有条,吃喝拉撒照顾的得心应手,书桌上摆着育儿条例一二三,身后还站着头戴各种专家高帽的人士担当后盾,以至于自信得四处传播自己的育儿“条例”,自信到听不进任何逆耳的忠告,直到孩子被判定有情绪行为问题、缺乏创造力、交往困难,甚至智力发育迟缓或存在各种健康问题时才大梦初醒。

还有的家长正相反,他们常常满腹狐疑,因为自己潜心学来的招数在宝宝那里总是碰壁,明明书上写着向东,可宝宝偏偏就要向西,而且那么多的现象都跟宝宝有“毛病”似的,于是难免有病乱投医,东家的膏药西家的汤、南家的法宝北家的秘方,一股脑灌到孩子身上,结果只见东边日出西边雨,问题去了还复来。

整天埋头育儿之事的家长是个“育儿工”,发达了四肢简单了头脑。这本也无可厚非,带孩子就是有那么多事情要做嘛,可怕的是假如他们的“专家顾问”也是个“育儿大工”,不管张三李四青红皂白,就是甲乙丙丁那么一套方子。结果受牵连的只能是孩子――不在沉没中爆发就在沉没中“消亡”。

第二种境界――长于育儿之术

长于育儿之术的家长多长了一双眼睛,发现自己的宝宝原来不是个机器,而是那么生动和多变的一个生命。家长知道是生命就有个性,就不能照本宣科的对待,于是认真学习各种育儿的方法和技巧。

这个圈子中,有自信的家长,但这时自信不再盲目,他们知道随机应变,懂得举一反三,只是容易陶醉于眼前的成绩,而可能忘记经常抬头望望远方以保护视力。有些时候家长也会丧失自信,因为宝宝变的太快了,昨天还很灵验的妙方可能突然间毫无功效了,但问题还必须解决,于是挖空心思变招儿,这一变也许就成了,也许就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真正长于育儿之术的家长是个“育儿匠”,追求雕琢出精妙的作品,他们也有这个本事,于是不小心就会被戴上漂亮的荣誉桂冠成为别人的榜样,对于家长来说得了荣誉只要不沾沾自喜,仍然知道进取的话也不是坏事,但若一门心思维护名誉那就是另外一种景象了。

这种情况如果不是落在家长而是落在专家头上,即便称得上“育儿大匠”,因为太怕有辱英明而追求立竿见影,相对考虑孩子长远发展就少,这样就难免落入误人子弟的泥潭。

第三种境界――精于育儿之道

精于育儿之道的家长既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后天培养的,而是先后天合力发展的成果。他们育儿不仅动手、用眼看,更会用头脑思考,更懂得用心感悟。他们能够真正进入孩子的世界,理解宝宝的需求,懂得引导的办法,明确发展的方向。对这些称得上“育儿师”的家长来说,做每一件事情都不仅仅为了这件事情本身,他们的每件工作既顾及到昨天,适应于今天,又服务于明天,因为他们更懂得从全局的角度,从长远的目标去看待和对待孩子的发展,对待现实问题最大的优势在于不求完美又懂得取舍。

育儿师领悟了育儿的真谛,再游刃于育儿的技巧,周到于育儿的事物,就成为“育儿大师”,家长成为孩子成长的良师益友,专家成为家长育儿的指路明灯。

尽管前述的三种境界有高 之分,但却不能完全割裂,因为育儿是一个系统工程,既有事,又有术,更有道。

古人云: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但育儿之道不能等,宝宝天天都在成长,过了这个村就没了这个店,培养孩子决无可能返工重来,家长必须闻鸡起舞,提前学习育儿的知识和技巧。同样,育儿之术也不能仅仅专攻,无论是家长还是指导家长育儿的专家,必须全面关注宝宝的体格、智力和心理的发展,不可失之偏颇。吃喝拉撒、游戏交流、健康保护、情绪行为……必须面面俱到,全都管起来。

君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君欲利其器,必先谙其道。多年来尽管我们吸收了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尽管我们也总结出自己的一些科学研究成果,尽管我们通过跟踪指导10000多个家庭科学育儿掌握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但我们仍不敢冒然自称育儿大师,而只是家长在育儿大师路上取经得道的铺路石。

育儿责任之重,学问之深,事业之大,需有千百万专家学者和热心家长共同支撑,我们毕竟都有共同的希望――让小宝宝更健康、更聪明、更幸福的成长;我们毕竟都有共同的追求――为这个利国利民的朝阳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文Hash:bd186f8561c069a94c30299c112cae4e9ee75173

声明:此文由 谢绝崇拜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