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防治幼儿麻疹中西医治疗方法介绍

新手爸爸妈妈们在护理宝宝的时候,发现孩子出现麻疹的情况,看到孩子的皮肤红肿,痛痒难忍,父母看了也是很心疼的。不过,当自己的孩子遇到这样的问题时,我们就需要先来了解幼儿科学防治麻疹的方法。这些方法是由专业的医生所介绍的,对于治疗麻疹方面具有较好的效果。想要治疗麻疹,我们建议可以从西医和中医两个角度去选择治疗的方法。

科学防治麻疹之西医治疗方法

1、利用一线药物治疗。幼儿麻疹算是一种普遍性的幼儿肌肤疾病。在治疗问题上,医生已经能够选择出最适合的药物。不过麻疹的类型比较多,想要利用一线治疗药物,可以选择抗组胺药物。这一类的药物是适合慢性的麻疹患者。这种药物的使用效果比较好,可以有效的减少麻疹引起的痛痒,还能够缓解皮肤发红的情况。

2、利用二线药物治疗。二线治疗的药物品种非常的多,我们在治疗的时候,得注意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不同的药物。比如,要是幼儿的麻疹病情比较严重,需要短期获得治疗效果的话,我们建议孩子可以口服皮质类的固醇激素。治疗麻疹的药物还偶肾上腺素,这是一种喷雾式药物。在西药的使用方面,我们得多注意一些相关的问题,预防西药可能产生的副作用。

科学防治麻疹之中医治疗方法

一般情况下,要是在西药治疗的情况下,发现宝宝的麻疹情况反复发作,我们一般可以选择一些适合的中药治疗方法。利用中药治疗时,也是存在两种方式。一种是属于外用治疗方式,另一种就是属于内服的治疗方式。

1、中药清洗法。外用治疗方式需要学会选择合适的药材。我们建议可以使用蚕沙紫草适量混合,用水煎成药水,之后利用柔软的纱布沾取药水,用纱布擦洗幼儿的患处即可。其实这种中药清洗的方法,还是需要注意到药物的使用次数。一般情况下,我们建议父母们可以一天煎两次的药水,将药水煎好之后帮助幼儿涂抹。坚持一周之后,效果才比较明显。

2、中药热敷法。我们可以先将选择200克的蚕沙和200克的实验,将其混合放入锅中,用中火将药物炒熟。炒好之后将其放入纱布内部。等到纱布表面的温度降到一定程度之后,就可以用其热敷孩子的患处。用这种热敷的方式可以有效的帮助宝宝止痒,算是不错的中药治疗方法。一般情况下,每次热敷一小时,一天热敷一次即可,可以坚持一周,效果较为显著。

3、内服治疗法。使用内服治疗法时,我们需要做比较多的准备工作。需要选择合适的食材,再炖煮食材。首先,我们得先准备好使君子适量,还有少许的瘦肉,山楂20克。其次,先将山楂清洗干净,将使君子的外壳去除掉,只留下内部的肉质。之后得先将猪肉清洗干净,切成肉泥。最后,将使君子和猪肉以及山楂一同放入锅中,熬煮即可。

幼儿科学防治麻疹的方法很多,希望妈妈们可以为宝宝选择适合的方法,进行治疗,希望宝宝尽快的恢复健康。(99健康网(www.99.com.cn)专稿,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厌食症的治疗方法

摘要: 为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厌食症的治疗方法。采用中医辩证论治、病因、病机,西医病因研究、基础研究等方法,将小儿厌食症分为食滞内阻、脾失健运、胃阳不足、脾胃气虚、肝气郁结、虫积伤脾6型。治疗上中医采用针灸治疗、穴位贴敷及注射、推拿疗法、中草药专方专治,西医采用合理喂养与心理引导、西药对症治疗等方法。小儿厌食症应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中西医并举,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以预防、心理指导与治疗相结合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 厌食症/中医药疗法;医学,中国传统;病因;病机;儿童
厌食是较长期的食欲减退或消失、食量减少为主要症状而言。长期厌食会导致患者的体质量减少或影响正常生长发育,是儿童常见的症状。各种急性感染时常伴有短期厌食;长期厌食者多伴有面色萎黄,体质量不增或下降,肢体消瘦,常有器质或精神方面的障碍。
   一、中医对厌食症的认识
   1 病因探索
   1.1 饮食不节,喂养不当 《景岳全书》谓:“小儿之疾,非外感风寒,则内伤饮食”[1]。《育婴家传育婴秘诀》载:“小儿之病,伤食最多”[2]。由于小儿乳食不知自节,饥饱无度,或家长缺乏科学喂养常识,片面强调补充高营养、高热量的滋补类食品,使饮食结构不合理,损伤了脾胃的正常运化功能,或因家长过于溺爱孩子,调理不当,过食肥甘、生冷或难消化的零食、水果,均可伤及脾胃。胃主受纳,为水谷之海,脾主运化,为生化之源。若脾胃受伤,受纳运化失司,升降失调,乳食停滞,乃生此病。即《素问・痹论》所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幼幼集成・伤食证治》也说:“小儿之病,伤食最多,故乳食停滞,中焦不化而成疾者”。说明乳食壅积,损伤脾胃,导致脾胃不和,终致厌食。总之,饮食因素是导致小儿厌食症的主要病因。
   1.2 多病久病,损伤脾胃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五脏六腑皆属不足,但以肺、脾、肾三脏更为突出。肺主一身之气,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万密斋在《育婴家传育婴秘诀・五脏证治总论》中,将此总结为“脾常不足,肾常虚”。肺与脾为子母关系,脾之运化,赖肺之宣发敷布,精微方能濡养全身;肺之主气,赖脾之运化精微不断充养,脾胃健旺,则肺卫自固,小儿“脾常不足”,则肺气亦弱。若患泄泻、肺炎或其他传染病后,体虚,正气亏之,伤及脾胃,或病后失于调理,脾运胃纳失健,可致长期厌食。
   1.3 先天不足,后天失养 先天不足的婴儿,古称“胎怯”或“胎弱”,多见消瘦、胃肠薄弱,出生后,往往不欲吮乳。后天如失于调养,每易造成脾胃虚弱,不思乳食,难以喂养。诚如《小儿药证直诀・胎怯》所言“生下面色无精光,肌肉薄,大便白水,身无血气,时时哽气多哕,目无精彩”。
   1.4 情绪变化,精神因素 小儿“肝常有余”,娇生惯养之小儿,所欲不遂,动辄哭闹要挟,久则性情乖张,易养成易怒易暴的恶习。且独生子女性多娇态,稍违其意则哭闹不止,或自生闷气,致肝失疏泄,肝气犯胃,胃失和降而厌食;或因生活环境改变,情志不畅,思虑伤脾,脾虚不适而致厌食。万密斋认为:“盖儿初生,性多执拗……,易使怒伤肝气生病”,均说明“怒伤肝”。因此,在小儿厌食症的治疗上,饮食指导和情绪疏导也是十分必要的。
   2 病机探索
   脾胃不和是小儿厌食症的病 机关键。脾为脏,胃为腑;脾属阴,胃属阳;脾主升,胃主降;脾主运化,胃主受纳,两者属阴阳表里关系。正如《灵枢・脉度》所说:“……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和即协调配合之义,脾与胃共同完成食物消化吸收的功能。《素问・经脉别论篇》云:“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肌,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脾胃同居中焦,为机体升降出入的枢纽,称之为“后天之本”。由于小儿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生长发育十分迅速,对营养物质的需求远大于成人,脾胃功能的相对不足和小儿机体对物质的高需求形成了矛盾,此矛盾是本症发生的潜在原因。加之小儿神识未开,食欲不能自调,饮食不知饥饱,若家长盲目投以肥、甘、厚之品,超出了小儿正常需求量及生理承受能力,使脾胃受损、纳运失权则致厌食[3]。
   由于摄食减少,生化乏源,胃失水谷之滋,脾无散精之用,脾虚无以生化气血,血虚不能荣养肌肤,则形体日见瘦削,面色少华,神疲肢倦;运化失权、食滞中土则腹胀。今之小儿,多骄横任性,若所欲不遂,即忿怨搅闹,如此怒躁久郁,肝失条达,气机不畅,横逆犯脾,或多病久病,先天不足,失于调理,脾胃益虚则加重厌食。《小儿药证直诀・虚羸》云:“脾胃不和,不能乳食”。《杂病广要》也云:“脾不和则食不化,胃不和则不思食,脾胃不和则不思而且不化”。说明饮食不节,喂养不当或长期偏食,损伤脾胃正常运化功能,导致脾胃不和,受纳运化失健是本病发生的主要病因病机。
   3 临床分型
   辨证论治根据厌食症的病机及临床表现分为6型[2,4]。
   3.1 食滞内阻型 症见饮食懒进,脘腹饱胀,夜卧不安,精神尚可,二便如常或酸臭。舌质红,苔白或腻,脉弦滑,指纹紫滞。治宜消食导滞,健脾助运。方用曲麦枳术丸加味,药用:枳实、苍术、神曲、麦芽、鸡内金、茯苓、扁豆、陈皮。
   有偏食、暴食、饥饱无度的病史,临床表现为饮食明显减少或不思饮食,食不成餐,大便不调,便烂或食后恶心呕吐,舌质红苔白厚,脉弦或缓或指纹深红。治宜健脾醒胃,消食祛积,用消乳丸加减,由神曲、麦芽、陈皮、砂仁、鸡内金、山楂、甘草组成,大便秘结加枳实、槟榔。
   3.2 脾失健运型 症见不思纳食或食而无味,拒进饮食,精神状态及大便基本正常。舌质红,苔薄,脉尚有力。治宜健脾助运,开胃增食。方用自拟健脾开胃汤,药用:太子参、白术、茯苓、陈皮、神曲、焦山楂、生麦芽、生谷芽、砂仁。
   3.3 胃阴不足型 症见不喜进食,口干喜饮,五心烦热,喜伏卧,大便干结。舌质红,苔少或苔花剥,脉细。治宜养胃生津,育阴润燥。方用沙参麦冬汤或养胃增液汤加减,药用:石斛、沙参、麦冬、玉竹、乌梅、白芍、山药、生麦芽、生谷芽、甘草。
 

[1] [2] [3] [4] 下一页

小儿痢疾的中西医治疗方法

痢疾,古称肠辟、滞下。为急性肠道传染病之一。临床以发热、腹痛、里急后重、大便脓血为主要症状。若感染疫毒,发病急剧,伴突然高热,神昏、惊厥者,为疫毒痢。痢疾初起,先见腹痛,继而下痢,日夜数次至数十次不等。多发于夏秋季节,由湿热之邪,内伤脾胃,致脾失健运,胃失消导,更挟积滞,酝酿肠道而成。

儿童感染菌痢的机会更多,发病率较高。夏秋季发病率高。水源若被痢疾杆菌污染多引起菌痢流行。苍蝇与菌痢传播有密切关系。细菌性痢疾的主要传染源为已经感染发病的病人和不发病的带菌者。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痢疾杆菌所引起的常见肠道传染病,夏、秋季多见,藉污染水和食物经口传播。主要表现为急性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和排脓血样便。重症可发生中毒性休克或呼吸、循环衰竭致死。如人体抵抗力低,神经调节失常及胃肠道原有病变或并发肠寄生虫症等疾病,则较易演变为慢性菌痢。

根据粪便检查及细菌培养可作出诊断,急性期患者应隔离和休息,用抗生素治疗,重症者还需作抗休克治疗,纠正脑水肿,防止呼吸衰竭。慢性患者应进行长期的、全面的、系统的抗生素、痢疾菌苗、灌肠等综合疗法。

西医治疗

(1)急性痢疾普通型的治疗

①常规疗法:患儿要卧床休息、隔离和采用消毒措施。饮食以流食或半流食为主,吐泻、腹胀重的患儿可短期禁食。

②抗生素疗法:可选用氟哌酸、庆大霉素、黄连素和复方新诺明等联合口服。疗程7-10天。

③吸附疗法:可给予思密达,其对细菌和毒素有强大的吸附作用,并可抑制细菌生长,还可与黏液蛋白结合并相互作用,加强肠道黏膜屏障作用。

④微生态疗法:可用含双歧杆菌制剂。它通过与肠道黏膜上皮细胞结合,起占位性保护作用,抑制细菌入侵,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

⑥补液疗法:根据脱水情况决定补液方法和补液量。

(2)慢性痢疾的治疗

①抗生素疗法常用药物和剂量同急性菌痢的治疗,但疗程要长。可采用间歇疗法,用药7-10天,休息4天,再治疗4天,休息4天,再重复4天,总疗程3-4周。也可用黄连素或大蒜混合液灌肠治疗。但应注意长期使用抗生素可引起肠道菌群失调。应在大便培养转阴、脓血便消失后即改用中药、维生素、微生态制剂和思密达等药物。

②饮食疗法:慢性菌痢除抗菌治疗外,还应注意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

(3)中毒型痢疾的治疗

①改善微循环:可利用阿托品类药物解除血管痉挛,防止休克。用多巴胺、酚妥拉明、异丙肾等扩张血管。用冬眠药物氯丙嗪抑制血管壁上受体,使微血管扩张,改善微循环,且有镇静、降低基础代谢作用。用糖皮质激素、氢化可的松消炎、减轻脑水肿、减轻中毒症状。

本文Hash:76cebbd9b0a16261206aa54fcd2ac745b35bc50f

声明:此文由 jingling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