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是个宣泄的过程 请给孩子哭的权利

  不要剥夺孩子哭的权利

  快乐教育、快乐生活是家长和孩子的理想状态。有的家长说,我很难长期做到。其实,偶尔为之就很好,一家人其乐融融的画面永远定格在孩子的心中,这些将给孩子留下美好的回忆。我所说的任何一种方式都不是要你每天都这样做,或者一定要做得很完美,那不可能,但是你必须有这种意识,知道这样做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有好处,该做的时候就要做。

  孩子的成长需要快乐和轻松,但实际上,令父母揪心的是孩子的哭声,从一出生哭声就陪伴着孩子。今天为这个哭,明天为那个哭,很多父母最怕听到孩子的哭声,孩子一哭就慌了。怎么才能让他不哭,让他只有笑声而没有哭声?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孩子哭没错,家长的认识有误区。

  很多父母一见孩子哭了,第一反应是制止孩子哭,想方设法去满足孩子的无理要求,目的只有一个,让孩子别哭。可是哭有那么可怕吗?有谁听说过孩子哭一哭会导致什么严重的后果吗?没有。孩子哭没那么可怕,他从一出生就哭,哭是他正常的一种情绪发泄。哭伴随着每个人的一生,有时候我们成人也要哭一哭来缓解情绪和压力。哭与笑一样,是人的两种不同情绪。为什么他笑的时候你不去制止而哭的时候要去制止呢?你要明白,孩子哭不可怕,别慌,别着急,让他哭一下,舒缓一下情绪,再来解决实际问题。

  我们要了解孩子为什么哭。举个例子,孩子要去爬阳台,这是很危险的,有可能掉下去没命。父母的理智在警告,绝不能纵容孩子的这种行为,一定要制止。但对孩子来说,他想爬阳台,那是他的一种好奇心,这种欲望驱使他根本不去想危险不危险。父母的制止扼杀了孩子的这种欲望,孩子的欲望与父母的理智形成冲突,孩子哭了。

  认识这一点很重要,孩子无理的哭几乎都是因为孩子不合理的欲望与父母的理智产生冲突,孩子认为父母有意阻止他,所以用哭来抗议,来发泄不满。这就是大部分孩子哭的原因,比如他要去玩很容易摔碎的贵重物品,他要吃一些不能吃的东西,他要得到他不该得到的东西,等等。家长认为,这是孩子的非理性欲望,有责任去纠正他。

  孩子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有了不满,有了压抑,有了痛苦,就哭了。父母怎么办?有的父母慌了,第一反应就是不让他哭。其实没必要,哭一两声没什么大不了,练练嗓子而已。让他哭,让他发泄一下坏情绪。我们成人事业不顺感情不和的时候也要哭几回,孩子比你更没理智,怎么能不让哭呢?不能剥夺孩子哭的权利。你要认识到,孩子也是个人,孩子的成长过程会有不断的非理性欲望冒出来,这是他的天性,这些非理性欲望会不断地被压制,所以他必须承受欲望得不到满足的痛苦。他通过哭一两声,哭出高潮,先把不满发泄出去。

  找准教育孩子的最佳时机

  孩子哭过后,父母的理性教育就可以开始了。为什么要等他哭完呢?假如我们要去说服某个人,千万不要在他气头上去说,没用的,那时候他处于情绪高峰,听不进去任何话。必须等他气消了,心平气和的时候再跟他讲道理。孩子也一样,必须等哭的高潮过去。有的父母看孩子哭兴正浓,慌了,赶紧做工作,结果事倍功半。再加上处理方法不当,这时候有什么要求都答应他,反而被孩子抓住了弱点,以后想要什么就用哭来吓唬你,哭成为了孩子的杀手锏。

  所以让他哭,必须等他哭的高潮过去后,能听进一些话的时候,再开始跟孩子讲道理。像前面孩子爬阳台的例子,父母可以心平气和地跟孩子说:“这阳台你爬上去,会摔下去的,你摔坏了爸爸妈妈怎么办?以后不要爬了,爸爸妈妈也不敢爬。”用孩子能听懂的方式讲,不管孩子能听进去多少,甚至当耳边风,你也要这么讲,讲多了,他总能听进去一些。你坚持这样做,让他习惯你的方式,他就明白他哭完之后,你就要跟他讲道理了,他知道这个道理的重要性,就能把道理当回事。

  对待孩子的哭,有的父母采取软的办法(答应他无理要求),有的父母采取硬的办法(使用暴力),都不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以理服人,才是王道。在实际中你可以灵活运用,比如说在他接受道理之后加一点奖励等。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明白,现在让孩子哭一下,是为了让他以后少哭。你想找到一下子制止他哭泣的做法,只会导致他以后更经常地哭,以哭来要挟和耍赖。

  因此对孩子的这类问题,我们最好不要针对问题的表面去纠正,而是要针对问题的根源来矫正。孩子正在成长中,习惯几日一变,性格几日一变,如果父母只看问题的表面,慌了手脚,头痛治头,脚痛治脚,天天都处于忙乱和烦躁中,愁眉苦脸,心力交瘁,哪还有精力来教育孩子呢?

家长们,请给孩子哭的权利

绝大多数家长,都见不得孩子哭。孩子一哭,自己就被搅和得七上八下、翻江倒海,甚至被挑起怒火。为了尽快制止孩子的哭,大人要么采用“硬”的方法:呵斥、恐吓、威胁,或者粗暴的打骂;要么采用“软”的方法:安慰,鼓励,哄劝,或者妥协,满足孩子的无理要求,纵容孩子的不良行为。

当孩子哭时,大人通常会有如下这样一些反应:

1、不许哭!不要哭!别哭了!(制止)2、哭什么哭?哎呦,哭得烦死了!(厌恶、反感)3、这么点小事有什么大不了的?有什么好哭的?(否定)4、就知道哭,哭有什么用?(埋怨)5、你看看你怎么搞的?还好意思哭?(斥责)6、你再哭,妈妈就不喜欢你了!(威胁)7、你再哭?再哭妈妈就把你丢在商场不管了!(恐吓)8、叫你别哭你还哭?这么娇气,一点出息都没有!(打击自尊)9、男子汉怎么能随便哭鼻子呢?记住你是一个坚强的孩子!(鼓励)10、别哭了,哭是没有用的,有什么想法你说出来!(引导)11、不要哭了,妈妈带你去玩一个有意思的东西。(转移)12、好吧好吧,别哭了,你想买什么就买,你想做什么就做。(妥协)13、要哭你回房间一个人哭去,哭完了再出来。(冷漠)14、别哭了,妈妈告诉你啊,你这样做是不对的,因为……(讲道理)

……

结果会是什么样子呢?

你叫孩子“不要哭”,孩子真的就不再哭、变得坚强乐观了吗?第一种,你越是制止、越是反感,孩子越是抽抽搭搭哭个不停;第二种,孩子迫于你的淫威,强忍住泪水,情绪被压抑;第三种,孩子在你妥协之后学会利用哭闹作为威胁你的武器;第四种,孩子受到鼓励和启发,不哭,变得坚强和乐观。

很显然,我们都希望是第四种结果,皆大欢喜。

但是,可能性有多少?

无论是恐吓孩子“不许哭”,还是否定孩子的感受“没什么好哭的”,或是威胁孩子“再哭妈妈就不喜欢你了”,或是鼓励孩子“做一个男子汉”,或是引导孩子“把想法说出来”……大人们软硬兼施,千方百计,都是为了达到一个目的,那就是:制止孩子哭!是“制止”,而不是接纳孩子、允许孩子哭!

诚然,做父母的都希望孩子永远幸福快乐、生活中永远充满欢声笑语,我们常说,看见孩子天真的笑脸,一切烦恼都会烟消云散。但是,哭和笑,都是一个人真实的情感流露。情绪本身没有好坏,是生理和心理的正常反应。情绪管理的第一步,就是:接受情绪。所谓接受,就是不加指责地承认情感的真实性,不加指责地承认任何人都有产生和表达这种情感的权利。所以,孩子具有“哭”的权利,不应该被否定和强行制止,不应该被压抑。

让孩子自己认识情绪、体验情绪,大人不必急于安慰、不必急于解决问题,允许孩子和情绪“待一会”。这个过程,就是让孩子明白,即便是生气、伤心、恐惧、嫉妒这些负面情绪,这本身也不是一件“错”事,这是一个人的真实情感,接纳它。同时,体验的意图在于,要学会辨清自己的情绪。

我们可能一直有一个错误的认识,觉得负面情绪是一个不好的东西,不容许它的存在,它一旦出现,立刻就否定、就压抑。哭什么哭?一旦想哭,立刻停止,给我憋回去!!!

对于孩子来说,他的理性分析能力还比较弱,如果他的负面情绪总是被否定、被制止,他就会产生自我怀疑:为什么我常常有这些“不好的东西”?是不是我有问题?这种自我怀疑,将会潜伏在孩子的思想里面,一直慢慢带着它成长。

不得不说,我们祖祖辈辈都是在“不接纳”的环境中成长 来的,我们绝大多数人都带着“不接纳”的思想长大,认为“负面情绪是不好的东西”。

想一想我们小的时候,当我们的泪水在眼眶里打转,严厉的父母却横眉怒目地呵斥我们“不准哭”时,我们咬着牙把泪水吞进肚子里的感觉是多么的伤心无助啊?我们是多么希望爸爸妈妈能够伸出宽大的臂膀把我们紧紧抱在怀里让我们尽情地痛哭一场啊?我们多么希望肆意流淌的泪水换来的不是指责打骂而是无限的温暖和无穷的力量啊?……

那么现在,我们还要用同样的方式对待我们的孩子吗?我们还要把这种“不接纳”的思想继续传递给我们的孩子、并且一代一代绵延不绝吗?

二、将心比心,接纳孩子的情绪,把“哭”的权利还给孩子!

我们都不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只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具有普通人的七情六欲。当我们遇到困难时,我们不会害怕退缩吗?当我们遇到打击时,我们不会沮丧难过吗?当我们的愿望没有满足、目标没有实现时,我们不会悲伤吗?当别人强迫自己、伤害自己的时候,我们不会愤怒吗?当压力太大、心烦意乱的时候,我们不想痛痛快快地大哭一场吗?……

每个人都有心情不好的时候,不压抑,不逃避,我选择接纳自己的情绪,我会找一些安全的方式释放情绪。哭,就是一种安全的方式,压力会随着浩浩荡荡的泪水一去不复返。哭,不代表软弱,不代表悲观,不代表无能。在情绪释放之后,我通常也会恢复理智的头脑、清晰的思路,重新变得冷静和快乐,然后再去分析问题和思考解决的办法。

如果一个人不能接纳自己的负面情绪,通常,作为父母,也就不能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当孩子哭时,会制止,会排斥,会抱怨,会烦。

将心比心,接纳自己的情绪,接纳孩子的情绪,允许自己哭,也允许孩子哭。

孩子哭,一定是有原因的,就像大人哭也是有原因的。哭,是一个信号,有助于我们了解孩子的内心,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还不够好,孩子的理性思维能力也不够好,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也不够好,如果我们要求一个几岁的孩子,在面对挫折、伤害、悲伤、压力、委屈、失望等等问题时,能够保持冷静和淡定,是不是也太不靠谱了?退一步说,我们自己能做到冷静和淡定吗?

很多家长一看到孩子哭,就慌了,只会叫孩子“不要哭”,结果呢,适得其反,孩子往往哭得越来越凶,家长则被闹腾得越来越烦,搞得两败俱伤。

还有的时候,孩子表面上确实不哭了,貌似家长制止成功,但是,情绪背后真正的根源并没有得到解决,而孩子的内心掩藏了更多的恐惧──他怕,他怕他一哭就会失去父母的爱、就会惹父母生气、就会被打骂处罚!所以,小小的孩子学会了察言观色、谨小慎微、畏首畏尾。也许你可以教出一个听话的“乖”孩子,但是很遗憾,他也可能是一个缺乏自信、心理压抑、更无法体谅别人情绪的孩子。

还有一种情况,孩子被压抑的情绪,会憋在心里,找个机会转移到其他地方,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迁怒”。被制止的哭声,有可能带来更大的麻烦。比如,他上午想哭的时候,被大人喝斥,他强忍住了;结果中午,他带着情绪吃饭,故意打翻了饭碗,又引来大人一顿臭骂。瞧,没有被合理解决的情绪就是这样恶性循环。

其实,我们要做的很简单,那就是:接纳孩子的情绪,把哭的权利还给孩子!

每个人从一出生就开始哭,哭是一种正常的情绪发泄,哭是表达内心的本能反应,我们成人也会偶尔哭一哭来缓解压力。哭与笑一样,是人的两种不同情绪。为什么孩子笑的时 ,不去制止?他哭的时候,要去制止呢?

如果允许孩子哭一哭,会导致什么严重的后果吗?

什么也没有!

“哭”,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情,最大的心魔在于:家长不允许孩子哭,从心底里讨厌孩子哭,故而采取了一些错误的方式去对待,比如粗暴地制止、恐吓、威胁,结果有可能导致你要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去应付。

所以,别着急,请先让孩子把不满的情绪通过泪水,安全地释放出去,缓一缓,先处理情绪,再处理实际问题。

1、面对孩子哭,家长要保持冷静,不要烦;2、接纳孩子的情绪,尊重孩子哭的权利,倾听孩子;3、引导孩子学习管理情绪的方法。

必要时伸出我们宽大的臂膀,让孩子有一个可以依靠的港湾:“哦,在我这么伤心的时候,有爸爸妈妈支持着我!”顿时内心注入了无穷的力量。

“我快乐的时候,我是真的快乐,我的笑容发自内心;我悲伤的时候,我也是真的悲伤,我的泪水发自内心。”孩子的哭泣,正是为了更明媚的笑容!

小编推荐

小测试:看看你是不是“多事”的家长成为优秀家长的七大秘诀

把哭的权利还给孩子

因为一件微不足道的事,5岁的女儿独坐一隅开始哭泣。这是她的杀手锏,每当受了委屈或是表示抗议时,她便会使出这招来。与一般孩子的哭泣不同,女儿哭起来是嗯嗯呀呀,没完没了,连续可以哭上几个钟头,直哭得你心烦意乱、主动上前陪不是、表示妥协为止。

以往总会有公公婆婆在一旁帮腔,可今天不同,他们到乡下走亲戚去了,至少三五天才回来。我决定好好治治女儿爱哭的毛病,便捧起一本小说,看了起来。

女儿哭了一阵,见没人理睬,偷偷转过身来看了我一眼,指望我能给她一个台阶。我装作没看见,完全是一副读书很投入的样子。

争强好胜的女儿,一时面子挂不住,只得继续她的第二轮哭泣。也许是联想到平日爷爷奶奶对她的宠爱,越哭声音越大,哭得我一个字也看不进去,干脆放下书,打开电脑中的音乐,边哼着歌边整理房间。

爱人回来了,看到我和女儿一个欢天喜地,一个哭哭啼啼。责问我为什么孩子哭得那么伤心也不管。女儿见爸爸回来了,哭得更起劲了,仿佛隐藏着满腹的冤屈等待有人来替她撑腰,帮她申诉。

我笑吟吟接过爱人手里的草莓,对他说:“哭是女儿的权利,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剥夺她爱哭的权利呢?”爱人会过神来,意识到我话中有话,便不再多问,说:“把草莓洗洗吧。”

等一盘娇艳欲滴的草莓端上桌来,爱人假装露出一脸馋相,直嚷嚷要跟我平分那盘草莓。不知什么时候女儿站到了我们身后,撅着小嘴说:“你们就不给我留几个吗?”爱人朝她嘴里塞进一颗草莓,说:“我们怎么会忘了宝贝女儿呢!”女儿破啼为笑。后来,我们像事先约定好了似的,避口不提她哭的事。

几天后公公婆婆回家,赞许地说:“这孩子好像没以前爱哭了,你们是用什么法子改掉她爱哭的毛病的?”我和爱人相视一笑,其实很简单,就是把哭的权利还给了她。

本文Hash:5e1c3ac369914230f267e79c9c9c4e2c01ee3a63

声明:此文由 一正一邪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