笨孩子是怎么来的笨孩子的产生过程

据生物学和统计学原理推测,生一个“笨孩子”和生一个“天才”一样不容易。95%以上的人都是差不多的普通人。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在部分家长和老师眼里,“笨孩子”还是那么多、那么普遍,这是为什么?为什么一个普通的孩子,一个健康活泼的孩子,在上学后慢慢变成了“笨孩子”?你在看了下面几个故事后,就会知道“笨孩子”是怎么产生的。

案例一:我曾经的邻居有个孩子叫洋洋(化名),上小学二年级。他在班上学习成绩不是很好,但他是一个很有上进心的孩子,平时对自己要求也比较严。每天放学回到家,都要先写作业,然后才去和其他小朋友玩或看电视。洋洋的父母对他的学习成绩非常关心,经常要求洋洋多学一些课外的东西,并且规定洋洋在班上一定要在前几名。洋洋姑姑家有个小孩叫龙龙,跟洋洋是同班同学,虽然学习不太用功,但由于脑子聪明,学习成绩还不错。洋洋的父母经常拿龙龙跟洋洋比。一次考试,龙龙比洋洋高了两分。回到家,洋洋的父母就对孩子大发雷霆:“你怎么这么笨,平时是怎么学的,看人家龙龙考得多好,你呢!学习不上进,看你将来怎么办!你简直太让人失望了!”洋洋听了,觉得很委屈,可又无言以对,他确实比龙龙少考了两分呀。

由于父母经常责骂洋洋,孩子的胆子越来越小,他在学校上课也不敢举手,怕回答问题出错受老师的批评。但是教他数学的班主任老师,恰恰是个爱批评学生的中年女老师,而且对孩子的成绩要求也特别高。每次考试,只要谁在98分以下,就必定受到老师的批评。而洋洋也是被经常批评的对象。

一次,老师让洋洋回答问题,洋洋的声音太小,被老师严厉地训了一顿。随后,老师又让洋洋上黑板做题。因为紧张,洋洋呆呆地站在那里,这时老师更生气了,她大声地斥责洋洋:“傻呆呆地站着干什么?你怎么这么笨呀!真是个无脑儿。”

就这样,洋洋的胆子更小了,而且还得了个“无脑儿”的外号。再后来,洋洋完全成了一个没有自信心、不爱交往、胆小怕羞的“笨孩子”,而且别的小朋友也开始排斥他。

一次,一群小朋友在一起玩游戏,只有洋洋一个人在一旁看。我问他为什么不和小朋友一起玩,洋洋腼腆地对我说:“他们说我笨,不和我玩。”我问他:“谁说你笨了?你和他们一样聪明,而且还懂礼貌!”听到我的夸奖,洋洋的眼里有一丝光亮,但随即就消失了。“我爸爸老说我笨,老师也这么说我。”听了孩子的回答,我无比愤怒,恨不得去找他的爸爸和老师理论。

看,就这样一个好好的孩子,因为父母不恰当的要求和老师不恰当的教育使他变成了“笨孩子”。这样的事情是多么让人痛心啊!不,除了痛心还有愤怒!说到这里我又想起了曾经非常轰动的马玥的故事。

案例二:马玥是个聪明的女孩,咿呀学语时,父母就对她开始了学前教育,教她识字、算术,才四五岁就让她学琴。马玥的乐感很好,可是手型却不符合老师的要求,严厉的老师见了便一边喝斥,一边用铅笔打她的小手。这使马玥对老师充满了恐惧,只要见到老师就紧张,越紧张就越弹不好。学了没多久,她就被无情地淘汰了。

要上小学了,父母找了关系将她送进一所重点小学。上学不到一个月,家长发现她眼睛弱视,于是带她去医治。在治疗的一个多月里她的瞳孔被放大了,因此看不见黑板上的字。结果期中考试她两门功课不及格,马玥成了差生。班里同学 视她,欺负她,喊她“傻子”。一天下午,全班同学都要挨个去校长室考朗读,为了能得个好成绩,马玥早就将那篇课文读得滚瓜烂熟。轮到她了,站在一旁的老师在校长耳边说:“这孩子有点傻,可能脑子有问题。”她一下子呆住了,望着课本,脑子一片空白。

一次上体育课,老师让大家围成圈做游戏。班长点了人数后报告说:“老师,多出一个人。”老师指着马玥说:“你出去,自己一边玩去吧。”马玥只好低着头忍着泪走出队伍,背后传来一阵讥笑声:“傻呆呆的,还想做游戏……”她孤独地走到操场外,用树枝在地上拼命地写着:“我不是傻子,不是傻子……”

学校要举行歌咏比赛。马玥想,这次是全班合唱,不会没有她。可是排练的那天,老师却让她提前放学回家。她愣住了:“老师,为什么不让我参加排练?”老师皱了皱眉头说:“这次合唱没有你。”她鼓了鼓勇气问:“为什么没有我,老师,我唱歌得过满分的!”老师不耐烦地说:“这是班上的安排。”站在一旁的同学说:“你傻里傻气的,上台会给我们班丢分的。”

从此后,马玥将自己更深地封闭起来。她恨那些用看傻子眼光看她的老师,恨那些将她当傻子耍弄的同学,她讨厌学校。

小学六年,马玥转了三个学校,可是她对学习已失去了兴趣,对学校已失去了美好的感觉,她的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妈妈和爸爸一次次被老师或校长喊到学校。回来后,马玥总逃不了一顿痛打。马玥对学校充满了恐惧,也充满了厌恶。她不愿上学。她先装肚子疼,后来又装着双手颤抖。可是“好”了后还得上学。要真正逃避上学,只有装疯。11岁那年的一天,马玥突然“疯”了,爸爸妈妈不认识了,钢琴不会弹了……她被送进了疯人院,到了那里她才知道疯人院比学校更可怕,于是百般哀求、自我证明,被折磨几周她才从里面出来。

从疯人院出来后,妈妈决定自己给她补习落了3个月的功课。才补习了半个月,学校就要期末考试,马玥主动要求回校参加考试。她是想以此告诉父母,她不是傻子,不是疯子。考试结果令老师和父母惊讶,一个学期几乎没上学,她语文居然考了80多分,数学也考了70多分。妈妈想:女儿也许并不傻!她将马玥带去做智商测定,几家医院的测定结果几乎是一致的,马玥是个智力超常的孩子,她的智商指数在130以上。

虽然父母不再怀疑她的智力,但是因为逃避上学装疯,进了中学后,在同学和老师的眼里,她不但是个傻子,还是个疯子,走到哪里都会有人指指点点地说:她是疯子,进过精神病院。

马玥真正地绝望了。她怕老师,怕同学,见了他们心里就打哆嗦,她还惧怕考试,只要考试,她就会真的生病。马玥知道,自己已走进了人生的死胡同:不去死,就真的会疯。一天深夜,马玥用刀片划开了自己的手腕,她想到了死。幸亏发现及时她被救了过来,可是第二天她又将缝的伤口划开了,她下了必死的决心。

幸运的是,就在这个时候她被送到通州二中李圣珍老师的家。在李老师的爱与鼓励下,她不但变成了正常的阳光女孩,还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重点大学……

通过这些触目惊心的例子,我们清楚地看到:原来孩子并不笨,“笨孩子”是“笨家长”和“笨老师”联手造就出来的;通过这些触目惊心的例子,我们是否应该得到一些警戒和启示?

有时候,我们望子成龙心切,追求高分、追求完美,对孩 子过高要求、过分苛责。我们想用我们的高标准、严要求使孩子出类拔萃。但实际结果不但不能达到我们所期望的东西,反而走到了理想的反面。再加上一些学校的部分“笨老师”的参与助战,使得我们聪明可爱的孩子变成了“笨孩子”,这难道不值得我们认真思考,严肃对待么?

有关研究表明,95%以上的所谓“差生”“笨孩子”其实智力都是正常的,只不过是他们由于经受了反复失败的打击而失去了自信。学习兴趣的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差了,所以孩子的学习成绩变得差了起来。

我们退一步讲,就算孩子的学习成绩差了,也不能给孩子贴上“笨孩子”的标签,让他们承受小小年纪不该承受之重!

除了一些先天愚儿外,每一个孩子都是聪明的孩子,每一个孩子都有不同于他人的长处。所以,我们做家长的(老师也一样)就必须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和潜能,而不是在孩子的弱点上大做文章。多用欣赏、鼓励的眼光对待孩子,我们的孩子就会变得阳光、自信,就会离“笨孩子”越来越远。

相反,如果我们处处挑剔,盯着孩子的弱点进行纠正,用过高的要求评价孩子,这无疑是在强化孩子的弱点和不足,打击孩子的自尊和自信,当孩子的自信被打击得丧失贻尽的时候,一个聪明的孩子,也就真的变成“笨孩子”了。这其实是“笨家长”和“笨老师”联手制造的人间悲剧,愿这样的人间悲剧永远也不要再上演!

一起来看看:孩子是怎么变“笨”的?

歧视孩子

有人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把一条梭子鱼放进一个有许多小鱼的水池里,任何时候梭子鱼饿了,只要张张嘴,把小鱼吞进去就行了。过了一段时间,这个人用一个玻璃瓶罩住了梭子鱼。开始时,小鱼在瓶子外面游来游去,梭子鱼就迎上去,但每次都撞在了瓶壁上,慢慢地,梭子鱼的冲撞越来越少,最后,它完全绝望了,放弃了捕食小鱼的所有努力。这时,这个人取走了套住它的瓶子,备受打击的梭子鱼沉到了池底,一动也不动了,无论有多少小鱼在它的身边甚至嘴边游来游去,它都不会再张张嘴。最后,这条可怜的梭子鱼就这么活活饿死了。

听了这个故事,也许你会说,这条梭子鱼真是笨死了。

梭子鱼原来并不笨,捕食小鱼是它的拿手好戏,它是一条能够独立生活的正常的鱼。可是,无数次的碰壁后,梭子鱼开始怀疑自己捕鱼的能力,后来,它彻底绝望了,坚信自己是一条“笨鱼”,这种无能感最终害死了它。

美国幼儿教育家凯茨在孩子身上也发现了类似的现象,他称之为“习得性愚蠢”。他说,很多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因为某些原因,逐渐产生对学习的无能感,并因此而丧失了自信心。在他人的眼里,就会觉得他们“越学越笨”了。那么,孩子是怎么变“笨”的呢?

首先,永远也赢不了的游戏。如果我们让孩子玩一个游戏,这个游戏的难度超出孩子现有的理解能力,但我们又不向孩子做任何讲解,结果孩子总是不知道该怎么玩,每次尝试都失败,那么孩子的感觉会越来越糟糕,不用别人说,孩子就会觉得自己很笨。若是在孩子的生活里,很少得到“赢”的感觉,最终,他们可能就会变成一个看起来笨头笨脑又畏手畏脚的孩子。

其次,过早的知识传授。一些热衷于所谓“智力开发”的父母,积极地对幼小的孩子进行读写算训练。那些学业知识不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孩子虽然也能靠鹦鹉学舌的方式死记硬背下来,但并不理解,所以往往并未能促进他们的智力发展,反而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学习压力,降低了对学习的兴趣,挫伤了自信。

最后,大量的负面暗示。有一个充满寓意的童话故事:有一位美丽的公主,从小就被一位巫婆关在一座高塔上面,每天只能见到巫婆。巫婆每天都对她说:“你的样子丑极了,见到你的人都会感到害怕。”公主相信了巫婆的话,怕被别人嘲笑,不敢逃走。直到有一天,一位王子经过塔下,看到了公主那如仙的美貌,惊为天人,于是救出了她。这位公主才对着镜子意识到自己原来如此的美丽。事实上,很多父母都可能在无意间充当了“巫婆”的角色。

说孩子“真笨”是一些父母的口头禅,说起时甚至带着爱意。可是,孩子接受到的就是“笨”的信息。有时,望子成龙的父母有意无意地拿孩子与别人相比,“你看人家丁丁多聪明!”“李阿姨的女儿都能用英语和老外对话了,她比你还小呢。”……有时,父母在朋友、外人面前表现谦虚,“我儿子不行,很笨的。”“这孩子很没脑子的。”

整日被淹没在如此大量的负面暗示里,孩子怎么能不真心实意地相信自己真的很笨呢?

当孩子因为上述种种原因,深信自己的脑子很笨、学习能力很差的时候,他们就会产生严重的自卑感和自我怀疑,潜意识就会产生“保护作用”,拒绝新的资讯进入记忆库,以保护主人的信念是对的,结果就真的成了“学什么都学不会”的笨孩子。

如果你不想孩子变笨,首先,要让孩子体验成功的喜悦。当孩子获得成功,体验到快乐时,大脑里会释放出“ 内吗啡”,这种化学物质会驱使孩子想重复这一经验。所以,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说“成功是成功之母”。对小孩子来说,各种探索都是学习的机会,那么,就让我们“为孩子找一棵矮点儿的苹果树,让孩子踮起脚,伸手就可以摘到苹果”。一次次成功的体验会让孩子信心百倍、动力十足地向下一个更高的目标迈进。

其次,兴趣永远第一。凌志军在畅销书《微软小子》里讲了个故事,朱丽叶的儿子沃伦秉性聪慧,才14岁就已完成高中学业,可以上大学了。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中国父母都会很自豪地叙述孩子的成功,朱丽叶却并不想让儿子现在就上大学,原因是想让他更多地享受童年时光,让他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她与作者有如下的问答:

“作为老师,你觉得‘成绩、兴趣、快乐童年、道德’中什么对学生最重要?”

――“兴趣永远是第一。没有兴趣就没有一切。有了兴趣,伟大的成绩便随之而来。”

“那么,作为母亲,你觉得什么对孩子最重要?”

――“兴趣,还是兴趣。我希望他有一个很快乐的童年。不过,兴趣还是第一位。有兴趣才有快乐。”

这位母亲的信念与一位前苏联的教育家异曲同工。一次,这位教育家给学前班的孩子们上课,他准备了一个“发言球”,一边从讲台扔出去,一边问“2+3=?”,哪个孩子接到球,哪个孩子就说出答案,孩子们学得很高兴。听课的老师有的就不理解,说你这不是多此一举吗?直接提问不就可以了吗?要什么“发言球”?可他回答说,没有“发言球”,当然也可以提问,但是孩子们却没有了发言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已成老生常谈,可却仍被很多父母熟视无睹。如果你希望孩子越来越聪明,越学越爱学,那就把激发、呵护、提高孩子对学习活动的兴趣放到每日的日程上吧。

最后,告诉孩子,失败了没关系,学习、活动总有胜败、输赢。怎么给予孩子评定是一门艺术,因为孩子本身不具备自我评价能力,大多数是靠他人对自己的态度来进行自我认识的。所以,作为父母,千万不要歧视孩子,给孩子阳光,让他们灿烂起来吧!

宝宝如何从产道出来 孩子是怎么通过产道的


1

宝宝如何从产道出来

产妇在生产的时候是有三个产程的,宝宝是旋转着出生的。

小孩在出生的时候一般有五六斤,很多人很难想象到这么大的婴儿怎么通过产道。其实女人的身体结构是非常特殊的,在生产的时候盆骨的形状就会不断地发生变化。宝宝会自动的根据妈妈盆骨的形状来进行自由的回旋,这样也就可以让自己整个身体蜷缩起来。一般宝宝出生的时候最先出来的是孩子的头部,从而将整个身体中从产道里面出来。

产道并不是直的,而是窄而弯曲的,形状非常复杂。在分娩过程中胎儿会根据产道的入口、途中、出口这些经过地点的不同情况来改变身体的朝向,以便顺利地通过产道。在生产的时候母亲的子宫口就会全部打开,这个时候产道就没有我们想象当中的那么的小了。在生产的时候也不仅是产妇一个人在努力,肚子里的宝宝也会拼劲自己的全力。医生会在旁边指导产妇该怎么做,生产的这个过程也是非常神奇的。

2

为什么顺产会侧切

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侧切,必要时候的侧切是为了保护女性的会阴。

如果宝宝的头部比较大,为了避免自然撕裂的发生,一般医生都会采用会阴侧切术来帮助产妇分娩,也就是给产妇阴道部位进行人工剪切,进而起到扩大产道口,以便于胎宝宝顺利通过。一般侧切术的好处就在于伤口会集中在一个部位,便于产后恢复和治疗。但是如果发生严重的自然撕裂,伤口就会散乱在阴道内部,这对于产妇来说是非常痛苦的,而且不利于产后恢复。

其实对于顺产分娩过程当中发生会阴侧切的产妇也不必过于担心,因为这对产后的生活也不会造成影响,因为现在医学的进步,术后的缝合是非常严谨的,不会给女性以后的正常排便以及夫妻生活带来影响,而且为了避免出现阴道松弛的情况,一般医生在缝合的时候,都会稍微的缓解一些。而且在缝合时采用的缝线,一般人体都可以吸收,不需要另行拆线。

3

分娩时的三个产程分别是什么

1、第一产程宫口扩张期。

第一产程可以总结为一句话,子宫开始有规律的收缩(宫缩)到宫口全开。宫缩通俗一点来说就是阵痛,类似于来“大姨妈”时的坠痛感,但痛感强烈很多倍,是姨妈痛无法比拟的。第一产程开始时宫缩的间隔时间较长,且持续时间较短,当羊水破裂时宫缩开始频繁,间隔时间逐渐缩短,最短可至2分钟,持续时间加长,最长可达60秒。在宫口开到6厘米之前都属于第一产程的潜伏期,宫口一旦开至超过6厘米,将进入第二产程的活跃期,离宫口全开也就不远了。

第一产程由于还没到正式生产的阶段,此时家人的陪伴对孕妇来说很重要,要鼓励孕妇,调整好心态,乐观应对生产,同时也要按时进食,补充体力,确保摄入足够的营养。

2、第二产程胎儿娩出期。

第二产程大致可以理解为,宫口全开至胎儿娩出。这一阶段是孕妇最难熬的阶段,宫口全开,随着一次次的宫缩,胎儿的头部逐渐显现,也会随宫缩缩回,此时孕妇会有强烈的排便感,同时也会不由自主的向下屏气用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孕妇的不断用力,胎宝宝的整个头部、肩部,乃至整个身体都将出来,医生会处理脐带,并帮忙清理新生婴儿,孕妇此时会有一种如释重负的畅快感。

这个过程一般会持续1-2个小时,当然这个过程也最容易出现难产,胎位不正等问题,将要面临侧切,甚至有的产妇要顺转剖,所以平时孕妇妈妈合理的运动在此时就能体现作用。在这一过程中,一定要听医生的指挥,该用力时用力,该 吸时呼吸,头部出来后,也不宜用力过猛,这样很容易造成撕裂。

3、第三产程胎盘娩出期。

第三产程其实算是扫尾工作,主要就是脱离胎盘。此时宝宝已经出来,但是孕育宝宝的胎盘还留在体内,此时胎盘在子宫壁上随着宫缩开始慢慢脱落,直至自然排出体外,这个过程一般持续十几分钟。虽然第三产程只是脱离胎盘,但也会出现意外,如胎盘无法正常娩出,严重的可能会导致孕妇大出血,所以此时就需要医生帮忙人工剥离,从体内取出胎盘,最后再帮助孕妇处理伤口。

本文Hash:5edb6894a0479a295b30c52ad9d2669055fc4f98

声明:此文由 谢绝崇拜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