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养出孤独孩子!

  上海市心理咨询中心儿童行为研究室主任、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教授杜亚松教授表示:经有关专家研究发现,孤独症患儿的父母都很聪明且受教育程度较高,但他们都有强迫的性格,对孩子缺乏温暖,使孩子在情绪发育中受到干扰而造成孤独症。这种“冰箱父母”的理论认为,孤独症患儿的大脑并没有损害,只是父母在心理上对孩子的排斥和虐待,致使他们逃入一个梦幻的世界。

  杜亚松博士曾对20名孤独症患儿进行适应能力测验,结果显示80%存在社会适应能力问题,一半患儿社会适应能力为中重度异常。

  孤独症患儿的表现:

  ·社会交往障碍孤独症患儿在婴儿期就可能表现出避免与他人的对视、缺乏面部表情、对人态度冷淡。要走到某一目标时不顾及路中可能遇到的障碍。当自己想要某一物品或食品则会拉着父母的手前往放物品的地方,一旦拿到后便不再理人;

  ·语言发育障碍一部分孤独症患儿从来不说话,默默不语;

  ·兴趣范围狭窄、行为刻板要求环境固定不变、拒绝变化。坚持每次都以同一方式去做某件事情,要一种类型的玩具,看固定时间的电视节目。

  ·独特的兴趣对象对一般儿童不喜欢的玩具或物品非常感兴趣。一些孤独症患儿还会表现出刻板、古怪的行为,或是对物体的某些特性感兴趣,反复触摸某些“光滑”物体的表面,如光亮的家具、雪白的墙壁等。有时还喜欢闻某一物体。

  孤独症的治疗应每个患儿的症状,进行不同的早期训练,在训练中教会患儿掌握基本生活技能。让患有孤独症的孩子与正常的孩子一起活动,使他们在游戏和日常交往中相互影响,以学会一定的群体交往能力。

更多推荐:

“早教”扼杀孩子数学兴趣

雷!夫妻背着宝宝玩游戏

专家解答:孩子社交能力培养

培养“守信用宝宝” 家长需要怎么做?

一岁宝宝适合“握笔”?

“冰箱父母”养出孤独孩子

  “冰箱父母”养出孤独孩子

  大量的研究者为寻找孤独症的原因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依然无法揭开孤独症发病的神秘面纱。但有专家提出,是因为有“冰箱父母”。

  上海市心理咨询中心儿童行为研究室主任、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教授杜亚松教授表示,孤独症患儿的父母都很聪明且受教育程度较高,但他们都有强迫的性格,对孩子缺乏温暖,使孩子在情绪发育中受到干扰而造成孤独症。这种“冰箱父母”的理论认为,孤独症患儿的大脑并没有损害,只是父母在心理上对孩子的排斥和虐待,致使他们逃入一个梦幻的世界。

  杜亚松博士曾对20名孤独症患儿进行适应能力测验,结果显示80%存在社会适应能力问题,一半患儿社会适应能力为中重度异常。

  孤独症患儿的表现:

  ・社会交往障碍孤独症患儿在婴儿期就可能表现出避免与他人的对视、缺乏面部表情、对人态度冷淡。要走到某一目标时不顾及路中可能遇到的障碍。当自己想要某一物品或食品则会拉着父母的手前往放物品的地方,一旦拿到后便不再理人;
  ・语言发育障碍一部分孤独症患儿从来不说话,默默不语;
  ・兴趣范围狭窄、行为刻板要求环境固定不变、拒绝变化。坚持每次都以同一方式去做某件事情,要一种类型的玩具,看固定时间的电视节目。
  ・独特的兴趣对象对一般儿童不喜欢的玩具或物品非常感兴趣。一些孤独症患儿还会表现出刻板、古怪的行为,或是对物体的某些特性感兴趣,反复触摸某些“光滑”物体的表面,如光亮的家具、雪白的墙壁等。有时还喜欢闻某一物体。
  孤独症的治疗应每个患儿的症状,进行不同的早期训练,在训练中教会患儿掌握基本生活技能。让患有孤独症的孩子与正常的孩子一起活动,使他们在游戏和日常交往中相互影响,以学会一定的群体交往能力。

建立是非观,始于婴儿期

  研究表明,两个月的宝宝已经开始喜欢看人的面容。据观察,即使宝宝在生理上困倦或饥饿时,看见熟悉的面容也会微笑、手足挥动。这说明宝宝不仅有生理需要而且也有社会性需要。但有的妈妈忽视了宝宝这种最初的反应,只是一味满足他生理需求,对宝宝的无理取闹也无条件地迁就忍让,长此以往,宝宝便养成了不正确的是非观以及许多不良习惯,而这些问题会影响宝宝一生。因此,爸爸妈妈们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统一是非标准
  在宝宝饮食、排便、睡眠、卫生、礼貌等方面建立良好的制度,严格执行并取得全家人的共识与行动的一致。如果宝宝拒不执行“规章制度”,甚至以哭闹进行顽强“抵抗”,此时,无论谁都不要理会他,慢慢宝宝就知道了自己做得不对。但是,宝宝还不会说话,不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要,只会用哭表示自己的感觉。因此,父母要学会判断宝宝哭的真正原因,以便及时对症处理。

  ・评判宝宝的行为
  利用表情动作、简单的语言对宝宝的行为加以肯定或否定。半岁以后的宝宝,逐渐对成人用表情和语言表示的称赞和责备有所反应。如果宝宝表现出色,父母可以试着温柔地抚摸宝宝,奖励他最喜爱吃的或玩的东西,以此不断鼓励强化宝宝正确简单的是非观。当宝宝表现差时,可以置之不理,或佯装怒容。值得注意的是,不能根据自己的心情去判别宝宝的是与非。

  ・丰富宝宝的生活
  只有丰富多彩的活动,才能给宝宝更多的锻炼机会。宝宝几个月时,可以用音乐、玩具等逗引;稍大 些,可以带宝宝多外出活动,与成人或小伙伴交往,教宝宝正确的礼貌行为。如用动作表示“你好”、“再见”等;教小伙伴不抢玩具;到公园不攀折花木等。在宝宝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同时,也为他建立良好的人生是非观打下坚实基础。

小心!别让孩子吃出孤独症

对于儿童孤独症的发生机理,过去认为是由于脑部机能障碍及后天教育方式不当所致。近年来国内外研究人员发现,儿童孤独症的发生、发展亦与过量食用“酸性食物”密切相关。

近些年来,儿童孤独症患者呈增多的趋势。儿童心理卫生学专家指出:儿童孤独症患者典型特征是性情孤独——有的表现为神情淡漠、行为迟钝;有的则表现为恐惧胆怯,整日沉默寡言;也有的异常敏感,情绪易于激动或暴怒。而研究表明儿孤独症与儿童饮食也有关系。现代生活中,人们的餐桌多是高脂肪、高糖分、高蛋白的“营养型”、“精细型”食物,而蔬菜、杂粮等“粗食”偏少。研究表明,高脂肪、高糖分和动物性食物中的磷、硫、氯等在人体内易于形成酸性物质,故有人把这类食物统称为“酸性食物”;而蔬菜、水果、杂粮等食物中富含钾、钠、钙、镁等成分,在人体内表现为碱性,这些食物被称为“碱性食物”。注意膳食的“酸碱平衡”,有益于机体内PH值的相对稳定,使各种代谢功能协调,进而使身心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儿童时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过量食用酸性食品的儿童,会渐进性地出现一系列症候——手足发凉、容易感冒、皮肤抵抗力降低,常哭闹不安,免疫功能亦下降;严重者殃及大脑功能——钾、钠、钙、锌等碱性矿物质离子是大脑发育和维持大脑功能所必不可少的物质,若摄入量过少,则可导致思维功能紊乱,对儿童孤独症的发生发展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目前,粗粮正逐渐被细粮所代替,饮食精细化。尤其是相当部分独生子女,糖果、巧克力等含糖量高的零食不断,更易于形成“酸性体质”。因此,在现代生活条件下,不可忽视儿童孤独症的预防。婴儿应尽可能用母乳喂养,因为母乳中含有丰富的碱性矿物质,有益于孩子智力的发展。较大的儿童应少吃糖,多吃蔬菜、水果、杂粮等“碱性食物”。当然,防治儿童孤独症要采取综合性措施,除讲究膳食的“酸碱平衡”外,还要让孩子多参加各种锻炼,多参与集体活动。切勿让孩子长期过“封闭式”的生活,以免形成孤僻性格而殃及孩子终生。一旦发现孩子出现类似儿童孤独症的表现,应及时请教医生,妥善施治,并进行有关诱导训练。

本文Hash:581a1ca2de2d0d2b5eaef7e841d3acab26dbbedd

声明:此文由 Sukin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