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头发稀少中医与西医疗法

  一、中医饮食治疗:

  婴幼儿头发稀疏可在饮食调理方面,注意选择一些益气补血和补脾健胃的食谱。

  (1)取芡实10克、薏仁10克、莲子肉10克、山楂肉6克、淮山药10克、粳米适量,作药膳食用。
(2)黑芝麻适量炒熟、研粉,与等量炒熟的面粉混合,用开水调成糊状,可加些红糖调味,每日吃一次。
(3)党参10克、茯苓10克、红枣5枚、桂圆5枚,水煎服,每日一剂。
(4)党参10克、白术6克、茯苓6克、粉草3克、广木香3克、砂仁3克、泡半夏3克、陈皮3克,水煎服。
(5)红枣或黑枣6~7枚、鸡内金3克,水煎饮汤食枣。
(6)取活黑鱼或黄鳝加水,隔水清炖,并放一些食盐调味食用。
(7)取黑、白木耳各10克,做菜肴食用。
(8)胡萝卜30克、大枣5枚,煎汤调适量麦芽糖食用。
(9)黑芝麻、黄豆和花生仁各等量,洗净炒熟,碾粉混合,调红糖开水冲泡成糊状食用。

  二、西医饮食治疗:

  据临床医学调查分析表明,婴儿头发长得稀疏、细柔,多数是由于营养不良所致,尤其是体内缺乏维生素A和维生素B1、B2、B6、B12及叶酸、钙、锌、铁等矿物质,致使头发营养缺乏,妨碍了头发的正常生长发育。因此,要注意婴幼儿科学饮食,不偏食,不挑食,适当多吃些营养丰富的食物,如黄绿蔬菜、豆类、蛋类、鱼虾类、动物肝、血、贝壳类等,也可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服用维生素、钙剂等药物。同时,每日用手指轻轻地按摩小儿头皮2~3次,每次5分钟,以促进头皮血液循环,增强营养供应,以利头发的生长发育。

中医:疳积导致宝宝头发稀黄

剃头并不能给孩子的头发生长带来什么实际的好处,真正影响宝宝头发健康的其实是另外四大因素:遗传、营养、护理和疾病。

四因素影响宝宝头发健康

专家说,孩子的头发长得怎么样,首先要看父母的遗传因子好不好。父母有一头乌黑浓密的头发,孩子长同样头发的概率非常大;但如果父母的头发长得稀疏、发黄,孩子头发又黑又浓的可能性就比较小。

另外,营养是否充足,头发的状态也不一样。如果身体缺乏钙,孩子易发生“枕秃”,即后脑勺有一圈头发明显不怎么长;头发稀疏发黄,则可能是缺锌。只有补充缺乏的微量元素和矿物质,头发才能重新恢复生机。

对头发的护理也会影响头发的生长。譬如有的孩子头上老爱长疖子,除了本身是热性体质,还可能因为出汗出得多,但父母不怎么给孩子洗头或清洁不彻底,导致头皮细菌感染。如果早期处理得不好,损伤了毛囊根部,被损伤处的头发就再也不长了。“有的父母还给三四岁的孩子烫头发,或者戴假发,以为这样好看,对正常头发的伤害也很大。”

从中医来说,有“疳积”的孩子头发往往枯黄如穗,又稀又黄,这是脾胃虚弱而肝火偏旺的表现。除了头发的问题,疳积的小孩还会有烦躁、爱哭闹、睡不好、流口水、大便秘结、偏食等一系列症状。而肾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头发长得不好可能与肾有关。如果对孩子的体质或头发状况有疑问,最好先咨询儿科医生,在医生指导下治疗。父母千万不要想当然地给孩子进补或用药。

小编总结:影响宝宝头发健康的因素有很多,主要还是要看父母的遗传基因,想要宝宝长出乌黑的头发,记得要做好新生儿头发护理,调节宝宝体质,改善头发的质量。

宝宝发热,该看中医还是西医

小贴士:酒精擦浴降温不可取

世界卫生组织研究证明,在发热时(38℃~41℃)用酒精擦浴降温是不科学的。这样做违反了生理的发热调节机制,不仅无效,而且可能使患儿发生颤抖,加重肺炎和其他疾病。所以,世界卫生组织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不主张用酒精擦浴进行退热处理了。

中医、西医各有所长,不能互相排斥,而应取长补短,对待宝宝退热的治疗也是如此。就像捂汗不是中医退热的唯一方法,西医也不会为了退热就滥用输液治疗。盲目捂汗和过度输液均不可取。

宝宝发热,该看中医还是西医

我虽是西医大夫,但我脱产系统学习了中医,并在北京中医医院实习过较长时间。在之后的临床工作中,尤其是对一些疑难患儿,我往往是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的,取得了不错的治疗效果。

1.发热并不只是由风寒引起

引起宝宝发热的原因有很多,大致归为外感与内伤两大类。外感包括中医讲的“六淫”,即风、寒、热(暑)、湿、燥、火,疫疠(即传染病);内伤包括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饮食、劳逸。绝非只是受风寒引起的发热。

2.捂汗并不是中医退热的唯一方法

按照中医理论,宝宝是“稚阴稚阳”和“纯阳”之体,这里中医讲的“阳”主要是指促进孩子生长的功能,“阴”是指人体生长的物质基础。这包括两层意思:一方面说明宝宝正处于幼稚状态,各方面发育还不健全;另一方面说明宝宝阳气偏盛,正处于蒸蒸日上的时期。正因为宝宝还处于幼稚阶段,所以“卫外”的功能比较薄弱,容易受外邪所侵。宝宝常外易受六邪所侵,内易被饮食所伤。其疾病特点是:发病急,变化快,而且阳证、热证、实证居多,热、急又容易生风(抽风),所以宝宝惊风也比较多见。

中医对于宝宝退热也是通过辨证施治,采取汗法、泻下法、清法、温法等方法治疗,而不是一味地捂汗。捂汗只适用于风寒郁表的时候,如患儿表现为发热恶寒(怕冷或冷得打哆嗦,喜多盖被子)、头痛、身痛、无汗或有汗,这种情况可以通过发汗使表邪得以驱除。但是宝宝寒邪极易化热入里(这是宝宝的特点),使用汗法就会促使热入心包、肝风内动而引起抽风。对于这种情况,捂汗就好比火上浇油。可见,中医汗法的使用也是需根据不同情况的。

发汗应以汗出邪去为度,不宜过汗,以防消耗津液。使用汗法还必须注意季节与气候变化,不同地区、环境特点以及体质强弱不同。我想,如果一个孩子因扁桃体发炎引起高热或者暑天感冒发热,如果捂汗的话,这个孩子非抽风不可。在临床上,由于家长缺乏医疗知识盲目捂汗而引起孩子高热惊厥的并不少见。另外,中医也有小儿快速退热的药物,如小儿牛黄散、牛黄清热散、紫雪散(这是中药三宝之一)、绿雪散等都能做到药到热退的效果。

3.看西医or看中医

看西医还是该看中医,我认为不能绝对化。宝宝发热只是某种疾病的一个症状,但是发热会造成孩子机体不适,而且高热容易引起婴幼儿惊厥,惊厥对于孩子来说毕竟伤害很大。因此,退热治疗不但可以解除发热带来的身体不适感,也是阻止惊厥发生的一种医疗手段。

从西医的观点来看,因为宝宝神经系统和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成熟,如果高热就容易抽风,在临床上,尤其是3岁以下宝宝较多发生高热惊厥,这与中医的理论是一致的,并不矛盾。

西药确实能够做到很快退热,但是退热药只治标不治本,所以必须要控制引发疾病的 因。对于细菌感染性的疾病,西医使用抗生素治疗会收到良好效果,但对于病毒感染往往不能很好地控制;中医通过辨证施治,采用中药治疗,却能起到药到病除的效果,而且中医对一些疑难杂症确实很有功效。对于这一点,我在临床应用中有深切的体会。我认为,中西医各有专长,不能互相排斥,应该取长补短,对待宝宝退热的治疗也是这样。

本文Hash:d912fda7dbea7a855d6e4127fe5e431106a01529

声明:此文由 lea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