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天孩子看看他的世界

“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想问题,也许你会有不同的感受!”这类话我们听得多了,可要真正做到却不那么容易。要理解我们的小宝宝,我们也来做一天孩子吧,看看感受如何:

蹲下来,用孩子的视角看世界。

在商场里,在游乐场所,你试着蹲在地上看看,你看到的东西是什么?肯定和你站直了不一样,你会看到无数的腿在你眼前晃过,你会觉得无数的手在你的头顶擦过,甚至还会碰在你的头!至于商场里那些漂亮诱人的商品,游乐场里那些好玩新奇的玩具,你再伸长脖子也看不到!

这就是孩子的视角,所以,别埋怨你的宝宝在你兴致勃勃逛商场的时候哭闹着要回家,他实在是觉得大人的腿没什么好看的。

蹒跚学步,走路真是不简单

试着在一片坑坑洼洼的地上跑几步,或者在软软的垫子上拿着一杯满满的水快步走,而不能让水洒出来,或者就在滑溜溜的冰上跑上一段。

可别觉得对你提出这样的要求过分。这就是孩子学步时候的感受。走路对于我们来说,已经是熟练得不能再熟练的事了,想都不用去想。而我们小时候怎么学走路的,已经忘记得一干二净了。

学走对于孩子而言,实在是一件太难的事,他要学会掌握平衡,必竟从爬行到直立行走是一个跨越性的发展。他要学会迈步,而脚下的路对于他而言,还没有高低的概念,所以,他只能高一脚低一脚地去探索。理解了这一点,相信你会对他更有耐心。对于他的害怕,也会多一分理解。

在“巨人国”里呆一天

家具对于我们成人而言,是很符合我们的使用需要的,我们能够方便地使用它。对于孩子而言,那就太大太高了,他根本够不着那些巨大的家伙。如果有可能,你也去那放大了的夸张的家具面前呆一会儿吧,你马上就会感到不方便了,那么大那么沉的梳子,别说梳头了,举起来都困难。那么沉的衣柜门和抽屉,使出吃奶的劲儿也拉不开。椅子想搬搬不动,想爬爬不上去……这就是孩子的无奈,小小的他实在难以应付这个大大的世界。

过着没有人陪伴的日子

你整天忙得像个转不停的陀螺,你羡慕孩子整天没事干吃了睡睡了吃。那你也过一天那样的日子吧:你还不认识一个大字,所以你不能读书看报。你还不会走路,还不能单独出门,所以你只能在家呆着。你还不会打电话和朋友聊天,所以不可能给朋友打电话。你不会开电视,所以也看不成好看的动画片……这样的日子不知道你能呆多长时间?但是,以后孩子再缠着你讲故事,再请求你陪他玩,你可能会有耐心得多。

蹲下来看一看孩子们的世界

“蹲下来看看孩子的世界”,这是一位热心于传播蒙台梭利经典教法的外教Rekha常说的一句话。让我感兴趣的是,在Rekha这里,这句话并没有仅仅停留为一种抽象的观念,而是以活泼的方式被传达和践行了―这令我这个多年的幼教工作者也不禁耳目一新。

Rekha是在他所说的“工作坊”里来实践他的观念的。工作坊的一个主题是关于教室的空间安排。Rekha把一间课室作为现场,几张大白纸随意贴在墙壁上,每张纸上都有一个问题,诸如“都有谁在教室里?”“教室都有什么用途?”“你觉得一个好的教室是什么样子?”“如何才能把教室变成你期望的样子?”等等。然后请老师们把想法大胆地写在纸上,进行讨论。在一个小时的讨论中,Rekha不断地让老师们想像,如果你是个4岁的孩子,你会怎么做?然后引导老师们蹲下来看看周围的环境,甚至要求他们像孩子一样在地上爬行。在爬行中,老师们像孩子一样感受着环境的新鲜刺激,同时也完全扔掉了所有无谓的装饰,更扔掉了成人本位的虚妄的教育观念。通过这样的实践,老师们深切体验到环境的创设不是为了应付官方的评估,只有经得起孩子视野检验的环境才是真正有价值的教育环境。

工作坊的另一个主题是“幼儿操作材料的研究”。Rekha先为老师们布置了一个有趣的功课,就是让他们到市面上去选购自己认为最有教育价值的玩教具,并把它带到工作坊,每人限额2元。工作坊开始的时候,老师们都把自己精心挑选的玩具带了回来,有直接到市场上买来的,也有老师们购置了廉价的原材料自己制作的,不管是哪种类型,都渗透着老师对孩子发展的理解。Rekha先请老师们自由组合成两人一组,一人扮演教师,一人扮演孩子。教师在短时间里把玩具的基本玩法告诉对面的“孩子”,然后由“孩子”在集体面前演示和解说。在分享和演示的时候,扮演“孩子”的老师要告诉大家自己的年龄,然后按照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发展水平来操作教具。在操作中,教师完全沉入了角色,她会大声地告诉别人她的发现和困惑,并在尝试中探索着。在旁边观察的教师会冷静地指出设计者的问题,比如这个玩具超越了这个年龄的孩子的水平;那个玩具水平太低了,缺乏挑战性;有些玩具没有站在孩子的立场来考虑,缺乏可操作性,孩子因无法完成而体验到挫折感,进而失去了兴趣;等等。在Rekha与教师的互动中,在教师与教师的互动中,教师们改变了已经成为惯性的成人思维,开始以孩子的眼光看环境、看材料,反思自己的教育与教学,真正体验到了孩子独特的看世界的视角。

“蹲下来看看孩子的世界”本来只是一句口号,但经由Rekha的践行,它带给我们的却是一种直接的、强烈的、有效的冲击。表面看起来,我们只变换了视线,而从深层来讲,它改变的却是整个的师生关系系统。“因理解而慈悲”,我想张爱玲的这句话也适合于我们的教育,教师们也会在对孩子的理解中慈悲起来,切实关注到孩子们在环境中的真实体验.

蹲下来看一看孩子们的世界

“蹲下来看看孩子的世界”,这是一位热心于传播蒙台梭利经典教法的外教Rekha常说的一句话。让我感兴趣的是,在Rekha这里,这句话并没有仅仅停留为一种抽象的观念,而是以活泼的方式被传达和践行了―这令我这个多年的幼教工作者也不禁耳目一新。

Rekha是在他所说的“工作坊”里来实践他的观念的。工作坊的一个主题是关于教室的空间安排。Rekha把一间课室作为现场,几张大白纸随意贴在墙壁上,每张纸上都有一个问题,诸如“都有谁在教室里?”“教室都有什么用途?”“你觉得一个好的教室是什么样子?”“如何才能把教室变成你期望的样子?”等等。然后请老师们把想法大胆地写在纸上,进行讨论。在一个小时的讨论中,Rekha不断地让老师们想像,如果你是个4岁的孩子,你会怎么做?然后引导老师们蹲下来看看周围的环境,甚至要求他们像孩子一样在地上爬行。在爬行中,老师们像孩子一样感受着环境的新鲜刺激,同时也完全扔掉了所有无谓的装饰,更扔掉了成人本位的虚妄的教育观念。通过这样的实践,老师们深切体验到环境的创设不是为了应付官方的评估,只有经得起孩子视野检验的环境才是真正有价值的教育环境。

工作坊的另一个主题是“幼儿操作材料的研究”。Rekha先为老师们布置了一个有趣的功课,就是让他们到市面上去选购自己认为最有教育价值的玩教具,并把它带到工作坊,每人限额2元。工作坊开始的时候,老师们都把自己精心挑选的玩具带了回来,有直接到市场上买来的,也有老师们购置了廉价的原材料自己制作的,不管是哪种类型,都渗透着老师对孩子发展的理解。Rekha先请老师们自由组合成两人一组,一人扮演教师,一人扮演孩子。教师在短时间里把玩具的基本玩法告诉对面的“孩子”,然后由“孩子”在集体面前演示和解说。在分享和演示的时候,扮演“孩子”的老师要告诉大家自己的年龄,然后按照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发展水平来操作教具。在操作中,教师完全沉入了角色,她会大声地告诉别人她的发现和困惑,并在尝试中探索着。在旁边观察的教师会冷静地指出设计者的问题,比如这个玩具超越了这个年龄的孩子的水平;那个玩具水平太低了,缺乏挑战性;有些玩具没有站在孩子的立场来考虑,缺乏可操作性,孩子因无法完成而体验到挫折感,进而失去了兴趣;等等。在Rekha与教师的互动中,在教师与教师的互动中,教师们改变了已经成为惯性的成人思维,开始以孩子的眼光看环境、看材料,反思自己的教育与教学,真正体验到了孩子独特的看世界的视角。

“蹲下来看看孩子的世界”本来只是一句口号,但经由Rekha的践行,它带给我们的却是一种直接的、强烈的、有效的冲击。表面看起来,我们只变换了视线,而从深层来讲,它改变的却是整个的师生关系系统。“因理解而慈悲”,我想张爱玲的这句话也适合于我们的教育,教师们也会在对孩子的理解中慈悲起来,切实关注到孩子们在环境中的真实体验.

本文Hash:d4bb60554ef9241ec28a1aed97fb9ad097102541

声明:此文由 nihao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