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反心理:父母怎样应对孩子两大反抗期?

在人的心理发展过程中,1-3岁和12-17岁是两个特殊的发育时期,表现为性情急躁,不听话,做事不愿让别人干涉,以逆反为特点,这就是儿童的两大反抗期,家长应该帮助孩子更好地度过他们的反抗期,正确地引导有助于孩子个性的发展、正确价值观的树立以及正确人格的形成等。

1-3岁为第一反抗期

这个时期的孩子什么事都要自己做,勺子还用不好,就要自己吃饭,不让他做,就会哭闹。历来温顺、听话的孩子,此期变得急躁、不听话、调皮。邹小兵表示,孩子的第一反抗期是很多家长都愿意看到的,因为这个时期的孩子更多表现为独立意识的出现,他想要尝试更多他觉得有趣的事情,想要自己去探索这个世界,放开家长紧抓他们的手。

面对孩子的反抗,家长应该怎么办呢?专家指出,这个时期正是孩子个性发展的时期,不问情由地采取粗暴态度,常常导致孩子更强烈的反抗,会使他们的个性发展受到阻碍。其实,在这个时候,父母应采取以退为进的方法,暂时依著他,然后通过说服、引导,使其顺利度过反抗期,则是有效、有益的做法。

12-17岁为第二反抗期

进入此期后,接下来就是青春期,突出的表现是具有逐渐增长的自我意识,而社会经验不足,故易出现各种问题。邹小兵表示,第二反抗期是人的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而人格形成的重要标志就是“自我同一感”的形成。

据统计,第二反抗期不能顺利度过者,常会导致各种心理障碍,严重者可离家出走,甚至自杀。因此,在这一特殊时期,家长应该帮助孩子正确形成“自我同一感”,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学会倾听,为孩子树立自信,尊重并且相信孩子。邹小兵教授指出,孩子的第二反抗期是正常的心理发展过程,并不是坏事,如能顺利度过,对心理健康和成长都大有益处。

孩子有逆反心理父母应该怎么办?

当孩子一天天的长大,他们也开始对外面的世界有着自己的认识。这也会致使他们在很多观念上与父母长生分歧,很多父母在这时都会认为,孩子有逆反心理。当出现这种情况,父母应该怎么办?本文将为大家详细介绍。改掉一个不良习惯,远比养成一个好习惯困难得多。在帮助孩子克服不良习惯的过程中,家长需要适时的把握好爱的尺度,应该多从情感上靠近,心灵上沟通,方法上变通。案例再现:今年上一年级的小华不但做事拖拉、粗心,而且特别犟,不管怎么教导他就是屡教不改。更令人苦恼的是,犟儿子遇上了倔爸爸。小华的爸爸整天都紧盯着孩子的这些问题不放,不失时机地训斥。最近,家里的矛盾开始升级了,这父子俩都有点“掐”上了:儿子很反感爸爸说他,只要爸爸一开口,儿子索性就捂上耳朵,还说“不喜欢爸爸”。案例分析:这是一起比较典型的因教育方式不当而引起幼儿逆反情绪的案例。结果导致父子矛盾升级——孩子跟爸爸较上劲儿了。从心理学的角度上说,人的个性是可以遗传的,在这对父子身上,我们可以看到相似的个性特点。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之后,孩子的自我意识不断发展,主观能动性逐渐增强,对成人的一些要求有了自己的判断,他们不再是一味地顺从于他人,有点儿“我行我素”。家长如果不了解孩子的这些心理特点,一味训斥,甚至打骂,就容易使孩子在个性发展上走向两个极端:或遇事唯唯诺诺,谨小慎微,胆小怯懦;或执拗任性,胆大妄为,目中无人。教育孩子必须遵循教育规律,了解儿童心理。在本案例中,孩子被爸爸无休止的、“马拉松”式的说教所包围,以至于产生逆反心理,抵触爸爸的教育。面对孩子的逆反表现,这位爸爸应该好好反思一下:我的孩子为什么烦我?我的教育方式妥当吗?我了解孩子多少?我的孩子为什么不听我的话?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孩子所乐意接受的呢?想明白了这些问题,自然就有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应对措施:正确认识儿童的“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是儿童内心世界的一种真实再现,并非是可怕的“洪水猛兽”,它是儿童自我意识强化的一种表现。作为家长,应该了解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正确看待孩子的逆反行为。在逆反期内,家长尤其不要跟孩子斗气较劲,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尊重孩子,发扬家庭民主,多听各方意见,给孩子辩解的机会和改错的时间,不要以家长的“威严”压制孩子,降服孩子。赏识孩子,肯定孩子在家长赏识的目光里,教育充满了希望。得到家长的赏识,孩子心情愉悦,信心倍增,内心充满了幸福感,更容易接受家长的意见,克服自身的小毛病。如果家长只是一味地数落、训斥孩子,对孩子吹毛求疵,不仅影响自己的情绪,而且还会使孩子陷入自卑的泥潭之中。蹲下身子,耐下性子在平等的交流氛围中,孩子更乐于接受家长的观点,也有利于教育信息的正向传递。面对倔强的孩子,家长要有耐性,不要跟孩子硬碰硬。家长要不怕在孩子面前丢面子,肯在孩子面前放下架子,耐住性子,学会“蹲”下来和孩子讲话,学会倾听孩子声音,以民主平等的方式对待孩子。或许只是短短的几分钟,暖暖的几句话,轻轻的几次抚摸,孩子的心结就已解开。把握好爱的尺度改掉一个不良习惯,远比养成一个好习惯困难得多。在帮助孩子克服不良习惯的过程中,家长需要适时的把握好爱的尺度,应该多从情感上靠近,心灵上沟通,方法上变通。给孩子恰当的爱。 如果孩子实在顽性不改,给他一些适度惩罚。说服教育并非是教育的唯一手段,必要的惩戒还是需要的。

孩子有逆反心理父母应该怎么办?

当孩子一天天的长大,他们也开始对外面的世界有着自己的认识。这也会致使他们在很多观念上与父母长生分歧,很多父母在这时都会认为,孩子有逆反心理。当出现这种情况,父母应该怎么办?本文将为大家详细介绍。改掉一个不良习惯,远比养成一个好习惯困难得多。在帮助孩子克服不良习惯的过程中,家长需要适时的把握好爱的尺度,应该多从情感上靠近,心灵上沟通,方法上变通。案例再现:今年上一年级的小华不但做事拖拉、粗心,而且特别犟,不管怎么教导他就是屡教不改。更令人苦恼的是,犟儿子遇上了倔爸爸。小华的爸爸整天都紧盯着孩子的这些问题不放,不失时机地训斥。最近,家里的矛盾开始升级了,这父子俩都有点“掐”上了:儿子很反感爸爸说他,只要爸爸一开口,儿子索性就捂上耳朵,还说“不喜欢爸爸”。案例分析:这是一起比较典型的因教育方式不当而引起幼儿逆反情绪的案例。结果导致父子矛盾升级——孩子跟爸爸较上劲儿了。从心理学的角度上说,人的个性是可以遗传的,在这对父子身上,我们可以看到相似的个性特点。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之后,孩子的自我意识不断发展,主观能动性逐渐增强,对成人的一些要求有了自己的判断,他们不再是一味地顺从于他人,有点儿“我行我素”。家长如果不了解孩子的这些心理特点,一味训斥,甚至打骂,就容易使孩子在个性发展上走向两个极端:或遇事唯唯诺诺,谨小慎微,胆小怯懦;或执拗任性,胆大妄为,目中无人。教育孩子必须遵循教育规律,了解儿童心理。在本案例中,孩子被爸爸无休止的、“马拉松”式的说教所包围,以至于产生逆反心理,抵触爸爸的教育。面对孩子的逆反表现,这位爸爸应该好好反思一下:我的孩子为什么烦我?我的教育方式妥当吗?我了解孩子多少?我的孩子为什么不听我的话?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孩子所乐意接受的呢?想明白了这些问题,自然就有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应对措施:正确认识儿童的“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是儿童内心世界的一种真实再现,并非是可怕的“洪水猛兽”,它是儿童自我意识强化的一种表现。作为家长,应该了解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正确看待孩子的逆反行为。在逆反期内,家长尤其不要跟孩子斗气较劲,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尊重孩子,发扬家庭民主,多听各方意见,给孩子辩解的机会和改错的时间,不要以家长的“威严”压制孩子,降服孩子。赏识孩子,肯定孩子在家长赏识的目光里,教育充满了希望。得到家长的赏识,孩子心情愉悦,信心倍增,内心充满了幸福感,更容易接受家长的意见,克服自身的小毛病。如果家长只是一味地数落、训斥孩子,对孩子吹毛求疵,不仅影响自己的情绪,而且还会使孩子陷入自卑的泥潭之中。蹲下身子,耐下性子在平等的交流氛围中,孩子更乐于接受家长的观点,也有利于教育信息的正向传递。面对倔强的孩子,家长要有耐性,不要跟孩子硬碰硬。家长要不怕在孩子面前丢面子,肯在孩子面前放下架子,耐住性子,学会“蹲”下来和孩子讲话,学会倾听孩子声音,以民主平等的方式对待孩子。或许只是短短的几分钟,暖暖的几句话,轻轻的几次抚摸,孩子的心结就已解开。把握好爱的尺度改掉一个不良习惯,远比养成一个好习惯困难得多。在帮助孩子克服不良习惯的过程中,家长需要适时的把握好爱的尺度,应该多从情感上靠近,心灵上沟通,方法上变通。给孩子恰当的爱。 如果孩子实在顽性不改,给他一些适度惩罚。说服教育并非是教育的唯一手段,必要的惩戒还是需要的。

本文Hash:34377be6658448db2a128f4c40df3c38ff5bc819

声明:此文由 Sukin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